王繹,1333年生,睦州(今浙江省建德)人。元畫家。字思善,號癡絕生,寓杭州。擅畫人物肖像,形神兼?zhèn)?。著有〈寫像秘訣〉一篇。為其畫肖像的經(jīng)驗之談。
◇作品賞析◇
蕭巋子琮琮弟瓛
蕭巋,字仁遠,梁昭明太子統(tǒng)之孫也。父詧,初封岳陽王,鎮(zhèn)襄陽。侯景之亂,其兄河?xùn)|王譽與其叔父湘東王繹不協(xié),為繹所害。及繹嗣位,詧稱籓于西魏,乞師請討繹。周太祖以詧為梁主,遣柱國于謹(jǐn)?shù)嚷黍T五萬襲繹,滅之。詧遂都江陵,有荊郡、其西平州延袤三百里之地,稱皇帝于其國,車服節(jié)文一同王者。仍置江陵總管,以兵戍之。詧薨,巋嗣位,年號天保。巋俊辯有才學(xué),兼好內(nèi)典。周武帝平齊之后,巋來賀,帝享之甚歡。親彈琵琶,令巋起舞,巋曰:「陛下親御五纟玄,臣敢不同百獸!」高祖受禪,恩禮彌厚,遣使賜金五百兩,銀千兩,布帛萬匹,馬五百匹。巋來朝,上甚敬焉,詔巋位在王公之上。巋被服端麗,進退閑雅,天子矚目,百僚傾慕。賞賜以億計。月余歸籓,帝親餞于浐水之上。后備禮納其女為晉王妃,又欲以其子瑒尚蘭陵公主。由是漸見親待。獻皇后言于上曰:「梁主通家,腹心所寄,何勞猜防也?!股先恢?,于是罷江陵總管,巋專制其國。歲余,巋又來朝,賜縑萬匹,珍玩稱是。及還,上親執(zhí)手曰:「梁主久滯荊楚,未復(fù)舊都,故鄉(xiāng)之念,良軫懷抱。朕當(dāng)振旅長江,相送旋反耳。」巋拜謝而去。其年五月,寢疾,臨終上表曰:「臣以庸暗,曲荷天慈,寵冠外籓,恩逾連山,爰及子女,尚主婚王。每愿躬擐甲胄,身先士卒,掃蕩逋寇,上報明時。而攝生乖舛,遽罹疴疾,屬纊在辰,顧陰待謝。長違圣世,感戀嗚咽,遺嗣孤藐,特乞降慈。伏愿圣躬與山岳同固,皇基等天日俱永,臣雖九泉,實無遣恨?!共I所服金裝劍,上覽而嗟悼焉。巋在位二十三年,年四十四薨,梁之臣子謚曰孝明皇帝,廟號世宗。子琮嗣。巋著《孝經(jīng)》、《周易義記》及《大小乘幽微》十四卷,行于世。
琮字溫文,性寬仁,有大度,倜儻不羈,博學(xué)有文義。兼善弓馬,遣人伏地著帖,琮馳馬射之,十發(fā)十中,持帖者亦不懼。初封東陽王,尋立為梁太子。及嗣位,上賜璽書曰:「負(fù)荷堂構(gòu),其事甚重,雖窮憂勞,常須自力。輯諧內(nèi)外,親任才良,聿遵世業(yè),是所望也。彼之疆守,咫尺陳人,水潦之時,特宜警備。陳氏比日雖復(fù)朝聘相尋,疆埸之間猶未清肅,唯當(dāng)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輕人而不設(shè)備。朕與梁國,積世相知,重以親姻,情義彌厚。江陵之地,朝寄非輕,為國為民,深宜抑割,恒加饘粥,以禮自存?!褂仲n梁之大臣璽書,誠勉之。時琮年號廣運,有識者曰:「運之為字,軍走也,吾君將奔走乎?」其年,琮遣大將軍戚昕以舟師襲陳公安,不克而還。征琮叔父岑入朝,拜為大將軍,封懷義公,因留不遣。復(fù)置江陵總管以監(jiān)之。琮所署大將軍許世武密以城召陳將宜黃侯陳紀(jì),謀泄,琮誅之。后二歲,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師,江陵父老莫不隕涕相謂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來朝,遣武鄉(xiāng)公崔弘度將兵戍之。軍至鄀州,琮叔父巖及弟瓛等懼弘度掩襲之,遂引陳人至城下,虜居民而叛,于是廢梁國。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給民復(fù)十年。梁二主各給守墓十戶。拜琮為柱國,賜爵莒國公。煬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見親重。拜內(nèi)史令,改封梁公。琮之宗族,緦麻以上,并隨才擢用,于是諸蕭昆弟布列朝廷。琮性淡雅,不以職務(wù)自嬰,退朝縱酒而已。內(nèi)史令楊約與琮同列,帝令約宣旨誡勵,約復(fù)以私情喻之。琮答曰:「琮若復(fù)事事,則何異于公哉!」約笑而退。約兄素,時為尚書令,見琮嫁從父妹于鉗耳氏,因謂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適妹鉗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陳氏,此復(fù)何疑!」素曰:「鉗耳,羌也,侯莫陳,虜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虜優(yōu)羌劣。琮曰:「以羌異虜,未之前聞?!顾貞M而止。琮雖羈旅,見北間豪貴,無所降下。嘗與賀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誅,復(fù)有童謠曰:「蕭蕭亦復(fù)起?!沟塾墒羌芍?,遂廢于家,未幾而卒。贈左光祿大夫。子鉉,襄城通守。復(fù)以琮弟子鉅為梁公。鉅小名藏,煬帝甚昵之,以為千牛,與宇文皛出入宮掖,伺察內(nèi)外。帝每有游宴,鉅未嘗不從焉,遂于宮中多行淫穢。江都之變,為宇文化及所殺。
瓛字欽文,少聰敏,解屬文。在梁為荊州刺史,頗有能名。崔弘度以兵至若阝州,瓛懼,與其叔父巖奔于陳。陳主以為侍中、安東將軍、吳州刺史,甚得物情,三吳父老皆曰:「瓛吾君子也?!辜瓣愅?,吳人推瓛為主。吳人見梁武、簡文及詧、巋等兄弟并第三而踐尊位,瓛自以巋之第三子也,深自矜負(fù)。有謝異者,頗知廢興,梁、陳之際,言無不驗,江南人甚敬信之。及陳主被擒,異奔于瓛,由是益為眾所歸。褒國公宇文述以兵討之,瓛遣王哀守吳州,自將拒述。述遣兵別道襲吳州,哀懼,衣道士服,棄城而遁。瓛眾聞之,悉無斗志,與述一戰(zhàn)而敗。瓛將左右數(shù)人逃于太湖,匿于民家,為人所執(zhí),送于述所,斬之長安,時年二十一。
弟璟,為朝請大夫、尚衣奉御。瑒,歷衛(wèi)尉卿、秘書監(jiān)、陶丘侯?,r,歷內(nèi)史侍郎、河池太守。
史臣曰:三五哲王,防深慮遠,舅甥之國,罕執(zhí)鈞衡,母后之家,無聞傾敗。爰及漢、晉,顛覆繼軌,皆由乎進不以禮,故其斃亦速。若使獨孤權(quán)侔呂、霍,必敗于仁壽之前,蕭氏勢均梁、竇,豈全于大業(yè)之后!今或不隕舊基,或更隆先構(gòu),豈非處之以道,不預(yù)權(quán)寵之所致乎!
本紀(jì)·卷七 李延壽
梁本紀(jì)中
普通元年春正月乙亥朔,大赦,改元。丙子,日有蝕之。 己卯,以司徒臨川王宏為太尉、揚州刺史,以金紫光祿大夫王 份為尚書左仆射。庚子,扶南、高麗等國并遣使朝貢。
二月癸丑,以高麗王嗣子安為甯東將軍、高麗王。
三月,滑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河南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己卯,江、淮、海并溢。
九月乙亥,有星晨見東方,光爛如火。
是歲,魏正光元年。
二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詔置孤獨園以恤孤幼。戊子, 大赦。 二月辛丑,祀明堂。
三月庚寅,大雪,平地三尺。
夏四月乙卯,改作南北郊。丙辰,詔曰:“平秩東作,義 不在南,前代因襲,有乖禮制??捎谡鸱剑咂澢М€。”于是 徙藉田于東郊外十五里。
五月己卯,琬琰殿火,延燒后宮屋三千間。
閏月丁巳,詔自今可停賀瑞。
六月丁卯,義州刺史文僧明以州歸魏。
秋七月丁酉,假大匠卿斐邃節(jié),督眾軍侵魏。甲寅,魏荊 州刺史桓叔興帥眾降。
八月丁亥,始平郡石鼓村地自開成井,方六尺六寸,深三 十二丈。
冬十一月,百濟、新羅國各遣使朝貢。
十二月戊辰,以鎮(zhèn)東大將軍百濟王余隆為甯東大將軍。
三年春正月庚子,以吳郡太守王暕為尚書左仆射。庚戌, 都下地震。
三月乙卯,巴陵王蕭屏薨。
夏四月丁卯,汝陰王劉端薨。
五月壬辰朔,日有蝕之,既。癸巳,大赦。詔公卿百僚各 上封事,連率郡國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
秋八月甲子,婆利、白題國各遣使朝貢。
冬十一月甲午,開府儀同三司始興王憺薨。
四年春正月辛卯,祀南郊,大赦。辛亥,祀明堂。
二月乙亥,耕藉田,孝弟力田賜爵一級,豫耕之司,克日 勞酒。 冬十月庚午,以中衛(wèi)將軍袁昂為尚書令,即本號開府儀同 三司。 十一月癸未朔,日有蝕之。甲辰,尚書左仆射王暕卒。 十二月戊午,用給事中王子云議,始鑄鐵錢。狼牙修國遣 使朝貢。
五年夏六月乙酉,龍斗于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 經(jīng)樹木倒折,開地數(shù)十丈。庚子,以員外散騎常侍元樹為平北 將軍、北青兗二州刺史,率眾侵魏。
六年春正月辛亥,祀南郊,大赦。庚申,魏徐州刺史元法 僧以彭城來降。自去歲以來,北侵諸軍,所在克獲。甲戌,以 元法僧為司空,封始安郡王。
二月辛巳,改封法僧為宋王。
三月丙午,賜新附人長復(fù)除,詿誤罪失,一無所問。
夏五月己酉,修宿預(yù)堰,又修曹公堰于濟陰。壬子,遣中 護軍夏侯亶督壽陽諸軍侵魏。
六月庚辰,豫章王綜奔魏,魏復(fù)據(jù)彭城。
秋七月壬戌,大赦。
冬十二月壬辰,都下地震。
是歲,魏孝昌元年。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赦死罪以下。
夏四月乙酉,太尉臨川王宏薨。南州津改置校尉,增加奉 秩。詔在位群臣,各舉所知,凡是清吏,咸使薦聞。
秋九月己酉,荊州刺史鄱陽王恢薨。
冬十一月庚辰,丁貴嬪薨,大赦。
是歲,河南、高麗、林邑、滑國并遣使朝貢。
大通元年春正月乙丑,以尚書右仆射徐勉為尚書仆射。詔 百官奉祿,自今可長給見錢。辛未,祀南郊。詔流亡者聽復(fù)宅 業(yè),蠲役五年,尤貧家勿收今年三調(diào),孝弟力田賜爵一級。是 月,司州刺史夏侯夔進軍三關(guān),所至皆克。初,帝創(chuàng)同泰寺, 至是開大通門以對寺之南門,取反語以協(xié)同泰。自是晨夕講義, 多由此門。
三月辛未,幸寺舍身。甲戌還宮,大赦,改元大通,以符 寺及門名。
夏五月丙寅,成景雋克魏臨潼、竹邑。
冬十月庚戌,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以渦陽內(nèi)屬。甲寅,曲 赦東豫州。
十一月丁卯,以中護軍蕭藻為都督侵魏,鎮(zhèn)于渦陽。
是歲,林邑、師子、高麗等國各遣使朝貢。
二年春正月乙酉,蠕蠕國遣使朝貢。
二月,筑寒山堰。癸丑,魏孝明皇帝崩。
夏四月戊戌,魏尒朱榮推奉孝莊帝。庚子,榮殺幼主及太 后胡氏。辛丑,魏郢州刺史元愿達以義陽降,封愿達為樂平王。 是時魏大亂,其北海王顥、臨淮王彧、汝南王悅并來奔。北青 州刺史元雋、南荊州刺史李志皆以地降。
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顥主魏,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 衛(wèi)送還北。魏豫州刺史鄧獻以地降。
是歲,魏武泰元年,尋改為建義,又改曰永安。 中大通元年春正月辛酉,祀南郊,大赦,賜孝悌力田爵一 級。辛巳,祀明堂。
夏四月癸巳,陳慶之攻拔魏梁城,進屠考城,禽魏濟陰王 暉業(yè)。 五月癸酉,進克虎牢,魏孝莊帝出居河北。乙亥,元顥入 京師,僭號建武。
六月壬午,以永興公主疾篤故,大赦,公主志也。是月, 都下疫甚,帝于重云殿為百姓設(shè)救苦齋,以身為禱。
閏月,護軍將軍南康王績薨。己卯,魏將尒朱榮攻殺元顥, 京師反正。
秋九月辛巳,朱雀航華表災(zāi)。癸巳,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無 遮大會。上釋御服,披法衣,行清凈大舍,以便省為房,素床 瓦器,乘小車,私人執(zhí)役。甲午,升講堂法坐,為四部大眾開 涅盤經(jīng)題。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大舍,僧眾默 許。乙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臨宸極,三請乃許。帝三 答書,前后并稱頓首。
冬十月己酉,又設(shè)四部無遮大會,道俗五萬余人。會畢, 帝御金輅還宮,御太極殿,大赦,改元。
十一月戊子,魏巴州刺史嚴(yán)始欣以城降。
是歲,盤盤、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二年夏四月癸丑,幸同泰寺,設(shè)平等會。庚申,大雨雹。
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悅還北主魏。庚申,以魏尚書左仆 射范遵為司州牧,隨悅北侵。是月,林邑、扶南國遣使朝貢。
秋八月庚戌,幸德陽堂,祖魏主元悅。山賊寇會稽郡縣。
九月壬午,假超武將軍湛海珍節(jié)以討之。
是歲,魏莊帝殺其權(quán)臣尒朱榮,其黨奉魏長廣王曄為主而 殺孝莊帝,年號建明。
三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大赦。丙申,以魏尚書仆射鄭 先護為征北大將軍。
二月辛丑,祀明堂。
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統(tǒng)薨。
六月癸丑,立昭明太子子華容公歡為豫章郡王,枝江公譽 為河?xùn)|郡王,曲江公察為岳陽郡王。是月,丹丹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大赦。賜為父后者, 及出處忠孝、文武清勤,并爵一級。庚寅,詔宗戚有服屬者, 并賜湯沐食,鄉(xiāng)亭侯各隨遠近以為差次。壬辰,以吏部尚書何 敬容為尚書右仆射。
九月,狼牙修國遣使朝貢。是秋,吳興生野稻,饑者賴焉。
冬十月己酉,上幸同泰寺,升法坐,為四部眾說涅盤經(jīng), 迄於乙卯。前樂山縣侯蕭正則有罪流徙,至是招誘亡命,欲寇 廣州,在所討平之。
十一月乙未,上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般若經(jīng), 迄于十二月辛丑。
是歲,魏尒朱兆又廢其主曄而奉節(jié)閔皇帝,改建明二年為 普泰元年。又魏勃海王高歡舉兵信都,別奉勃海太守朗為主, 改普泰元年為中興。
四年春正月丙寅,以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為大司馬,以 司空宋王元法僧為太尉,以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袁昂為司空。 立臨川靖惠王宏子正德為臨賀郡王。庚午,立嫡皇孫大器為宣 城郡王,位列諸王上。癸未,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
二月壬寅,以太尉元法僧還北主魏,以侍中元景隆為徐州 刺史,封彭城郡王,通直常侍元景宗為青州刺史,封平昌郡王, 隨法僧北侵。庚戌,新除揚州刺史邵陵王綸有罪,免為庶人。 三月庚午,侍中、領(lǐng)國子博士蕭子顯表置制旨孝經(jīng)助教一 人,生十人,專通帝所釋孝經(jīng)義。
夏四月,盤盤國遣使朝貢。
秋七月甲辰,星隕如雨。
九月乙巳,加司空袁昂尚書令。
冬十一月,高麗國遣使朝貢。
十二月丙子,魏彭城王尒朱仲遠來奔,以為定洛將軍,封 河南王,北侵。隨所克土,使自封建。庚辰,以太尉元法僧為 郢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
是歲,魏相勃海王高歡平尒朱氏,廢節(jié)閔皇帝及自所奉勃 海故王朗,而奉平陽王修,是為孝武皇帝。改中興二年為太昌, 尋又改為永熙元年。
五年春正月辛卯,祀南郊,大赦。賜孝悌力田爵一級。先 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滌之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異香三隨風(fēng)至。 及將行事,奏樂迎神畢,有神光圓滿壇上,朱紫黃白雜色,食 頃乃滅。戊申,都下地震。己酉,長星見。辛亥,祀明堂。
二月癸未,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大會,升法坐,發(fā)金字般若 經(jīng)題,訖于己丑。
三月丙辰,大司馬南平王偉薨。
夏五月戊子,都下大水,御道通船。
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保殺東徐州刺史崔庠,以下邳降。
冬十月庚申,以尚書右仆射何敬容為左仆射,以吏部尚書 謝舉為右仆射。
是歲,河南、波斯、盤盤等國并遣使朝貢。
六年春二月癸亥,耕藉田,大赦。賜孝悌力田爵一級。
三月己亥,以行河南王可遝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正封 河南王。甲辰,百濟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丁卯,熒惑在南斗。
秋七月甲辰,林邑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zhèn)北將軍,封魏王,率 眾北侵。
閏十二月丙午,西南有雷聲二。
是歲,魏孝武帝迫于其相高歡,出居關(guān)中。歡又別奉清河 王世子善見為主,是為孝靜帝。改永熙三年為天平元年。魏于 是始分為兩。孝武既至關(guān)中,又與丞相宇文泰不平,未幾,遇 鴆而崩。
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二月辛巳,祀明堂。丁亥,耕藉田。辛丑,高麗、丹丹國 并遣使朝貢。
三月丙寅,幸同泰寺,設(shè)無遮大會。辛未,滑國遣使朝貢。
夏四月庚子,波斯國遣使朝貢。壬戌,幸同泰寺,鑄十方 銀像,并設(shè)無礙會。
秋七月辛卯,扶南國遣使朝貢。
冬十月,雨黃塵如雪。
十一月壬戌,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魏梁州刺史元羅降。 癸亥,復(fù)梁州。
是歲,西魏文皇帝大統(tǒng)元年。
二年春二月乙亥,耕藉田。
三月庚申,詔求讜言,及令文武在位舉士。戊寅,帝幸同 泰寺,設(shè)平等法會。
夏四月乙未,以開府同三司之儀元法僧為太尉。
五月癸卯,以魏梁州刺史元羅為青、冀二州刺史,封東郡 王。
六月丁亥,詔郊明堂陵廟等令,改視散騎侍郎。
秋九月辛亥,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無礙法會。
冬十月乙亥,詔大舉北侵。壬午,幸同泰寺,設(shè)無礙大會。
十一月,雨黃塵如雪,攬之盈掬。己亥,詔北侵眾軍班師。
辛亥,都下地震,生白毛,長二尺。
十二月壬申,與東魏通和。
三年春正月辛丑,祀南郊,大赦。賜孝悌力田爵一級。是 夜,朱雀門災(zāi)。壬寅,雨灰,黃色。
二月丁亥。耕藉田。癸巳,以護軍將軍蕭藻為尚書左仆射。
三月戊戌,立昭明太子子謷為武昌郡王,臨為義陽郡王。
夏五月癸未,幸同泰寺,鑄十方金銅像,設(shè)無礙法會。
六月,青州朐山隕霜。
秋七月,青州雪,害苗稼。癸卯,東魏人來聘。己酉,義 陽王臨薨。
八月辛卯,幸阿育王寺,設(shè)無礙法喜食,大赦。
九月,使兼散騎常侍張臯聘于東魏。
閏九月甲子,侍中、太尉元法僧薨。
冬十月丙辰,都下地震。 是歲饑。
四年春二月己亥,耕藉田。
三月,河南、蠕蠕國并遣使朝貢。
夏五月甲戌,東魏人來聘。
六月辛丑,日有蝕之。
秋七月癸亥,詔以東冶徒李胤之降象牙如來真形,大赦。
戊辰,使兼散騎常侍劉孝儀聘于東魏。
八月甲辰,詔南兗等十二州,既經(jīng)饑饉,曲赦逋租宿責(zé), 勿收今年三調(diào)。
九月,閱武于樂游苑。
五年春正月乙卯,以護軍將軍廬陵王續(xù)為驃騎將軍,安右 將軍、尚書左仆射蕭藻為中衛(wèi)將軍,并開府儀同三司。中權(quán)將 軍、丹陽尹何敬容以本號為尚書令,吏部尚書張續(xù)為尚書仆射。 丁巳,御史中丞、參禮儀事賀琛奏:“今南北二郊及藉田往還, 并宜御輦,不復(fù)乘路。二郊請用素輦,藉田往還乘常輦,皆以 侍中倍乘。停大將軍及太仆?!痹t付尚書博議施行。改素輦名 大同輦。郊祀宗廟乘玉輦。辛未,祀南郊,詔孝悌力田及州閭 鄉(xiāng)黨稱為善人者,各賜爵一級。
秋八月乙酉,扶南國獻生犀。
冬十一月乙亥,東魏人來聘。
十二月,使兼散騎常侍柳豹聘于東魏。
是歲,都下訛言天子取人肝以飴天狗,大小相警,日晚便 閉門持仗,數(shù)月乃止。
六年春正月庚戌朔,曲赦司、豫、徐、兗四州。
二月己亥,耕藉田。
夏四月癸未,詔晉、宋、齊三代諸陵有職司者,勤加守護。
五月己卯,河南王遣使朝,獻馬及方物,求釋迦像并經(jīng)論 十四條。敕付像并制旨涅盤、般若、金光明講疏一百三卷。
秋七月丁亥,東魏人來聘。遣散騎常侍陸晏子報聘。
八月戊午,大赦。辛未,盤盤國遣使朝貢。
九月戊戌,司空袁昂薨。
冬十一月己卯,曲赦都下。
十二月壬子,江州刺史豫章王歡薨。
七年春正月辛巳,祀南郊,大赦。辛丑,祀明堂。
二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 正封宕昌王。辛亥,耕藉田。乙卯,都下地震。
夏四月戊申,東魏人來聘,遣兼散騎常侍明少遐報聘。
冬十一月丙子,詔停所在使役女丁。
十二月壬寅,東魏人來聘,遣兼散騎常侍袁狎報聘。丙辰, 于宮城西立士林館,延集學(xué)者。
是歲,宕昌、蠕蠕、高麗、百濟、滑國各遣使朝貢。百濟 求涅盤等經(jīng)疏及醫(yī)工、畫師、毛詩博士,并許之。交州人李賁 攻刺史蕭咨。
八年春正月,安成郡人劉敬躬挾左道以反。
二月戊戌,江州刺史湘東王繹遣中兵曹子郢討禽之,送于 都,斬之建康市。
三月,于江州新蔡高塘立頌平屯,墾作蠻田。
九年春閏正月丙申,地震,生毛。
三月,以太子詹事謝舉為尚書仆射。
夏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攻李賁,賁將范修又破林邑王于 九德,敗走之。
冬十一月,益州刺史武陵王紀(jì)進號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 司。
十年春正月,李賁竊號于交址,年號天德。
三月甲午,幸蘭陵。庚子,謁建陵,有紫云蔭陵上,食頃 乃散。帝望陵流涕,所沾草皆變色,陵傍有枯泉,至是而流水 香潔。辛丑,哭于修陵。壬寅,于皇基寺設(shè)法會,詔賜蘭陵老 少位一階,并加頒賚。所經(jīng)縣邑,無出今年租賦。因賦還舊鄉(xiāng) 詩。癸卯,詔園陵職司,恭事勤勞,并錫位一階,并加賜賚。 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樓,因改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帝 鄉(xiāng)故老及所經(jīng)近縣奉迎候者少長數(shù)千人,各賚錢二千。
夏四月乙卯,至自蘭陵。詔鰥寡孤獨尤貧者,贍恤各有差。 五月,廣州人盧子略反,刺史新渝侯映討平之。詔曲赦廣 州。
秋九月己丑,赦。
冬十一月,大雪,平地三尺。
十一年春正月,震華林園光嚴(yán)殿、重云閣。帝自貶拜謝上 天,累刻乃止。
夏四月,東魏人來聘。
冬十月己未,詔復(fù)開贖罪典。
中大同元年春正月丁未,曲阿縣建陵隧口石辟邪起舞,有 大蛇斗隧中,其一被傷奔走。青蟲食陵樹葉略盡。癸丑,交州 刺史楊膘克交址嘉甯城,李賁竄入屈獠洞。交州平。
三月乙巳,大赦。庚戌,幸同泰寺講金字三慧經(jīng),仍施身。 夏四月丙戌,皇太子以下奉贖,仍于同泰寺解講,設(shè)法會, 大赦,改元。是夜,同泰寺災(zāi)。 六月辛巳,竟天有聲,如風(fēng)水相薄。 秋七月甲子,詔自今有犯罪者,非大逆,父母祖父母勿坐。 丙寅,詔曰:“朝四暮三,眾狙皆喜,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 頃聞外間多用九佰錢,佰減則物貴,佰足則物賤,非物有貴賤, 是心有顛倒。至于遠方,日更滋甚。自今可通用足佰錢?!?八月丁丑,東揚州刺史武昌王謷薨。甲午,渴盤陀國遣使 獻方物。
冬十月癸酉,汝陰王劉哲薨。
太清元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蝕之。壬寅,荊州刺史廬陵 王續(xù)薨。辛酉,祀南郊,大赦。甲子,祀明堂。是月,東魏相 勃海王高歡薨。
二月己卯,白虹貫日。庚辰,東魏司徒侯景求以河南十三 州內(nèi)屬。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大行臺,承制如鄧 禹故事。丁亥,耕藉田。
三月庚子,幸同泰寺,設(shè)無遮大會。上釋御服,服法衣, 行清凈大舍,名曰“羯磨”。以五明殿為房設(shè)素木床、葛帳、 土瓦器,乘小輿,私人執(zhí)役。乘輿法服,一皆屏除。甲辰,遣 司州刺史羊鴉仁率土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應(yīng)接侯景。 兵未至,而東魏遣兵攻景,景又割地求救于西魏,方解圍。乙 巳,帝升光嚴(yán)殿講堂,坐師子座,講金字三慧經(jīng),舍身。
夏四月庚午,群臣以錢一億萬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 戊寅,百辟詣鳳莊門奉表,三請三答,頓首,并如中大通元年 故事。丁亥,服袞冕。御輦還宮。幸太極殿,如即位禮,大赦, 改元。是月,神馬出,皇太子獻寶馬頌。
六月戊辰,以前雍州刺史鄱陽王范為征北將軍,總督漢北 征討諸軍事。
秋七月庚申,羊鴉仁入縣瓠城。
八月乙丑,諸軍北征,以南豫州刺史蕭明為大都督。赦緣 邊初附諸州。戊子,以大將軍侯景錄行臺尚書事。
九月癸卯,王游苑成,輿駕幸苑。
冬十一月,東魏將慕容紹宗大敗蕭明于寒山,明被俘執(zhí)。 紹宗進圍潼州。
十二月戊辰,命太子舍人元貞還北為東魏主。
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兩月相承如鉤,見于西方。戊戌,詔 在位各舉所知。己亥,東魏克渦陽。辛丑,以尚書仆射謝舉為 尚書令,以守吏部尚書王克為尚書仆射。甲辰,東魏克殷、豫 二州。 三月甲辰,撫東將軍高麗王高延卒,以其子成為甯東將軍、 高麗王、樂浪公。己未,屈獠洞斬李賁,傳首建鄴。 夏四月丙子,詔在朝及州郡各舉士。
五月辛丑,以新除中書令邵陵王綸為安前將軍、開府儀同 三司。辛亥,曲赦交、愛、德三州。
六月,天裂于西北,長十丈,闊二丈,光出如電,其聲若 雷。
秋七月,使兼散騎常侍謝班聘于東魏結(jié)和。
八月戊戌,侯景舉兵反。甲辰,使開府儀同三司邵陵王綸 都督眾軍討景,曲赦南豫州。
九月戊辰,地震,江左尤甚,壞屋殺人。地生白毛,長二 尺。益州市有飛蜂萬群,螫人死。
冬十月,侯景襲譙州,進攻陷歷陽。戊申,以臨賀王正德 為平北將軍,都督諸軍屯丹陽郡。己酉,景自橫江濟采石。辛 亥,至建鄴,臨賀王正德率眾附賊。
十一月戊午朔,設(shè)壇,刑白馬,祀蚩尤于太極殿前。己未, 景立蕭正德為天子于南闕前。辛酉,賊攻陷東府城。庚辰,邵 陵王綸帥武州刺史蕭弄璋、前譙州刺史趙伯超等入援。乙酉, 進軍湖頭,與賊戰(zhàn),敗績。丙戌,安北將軍鄱陽王范遣世子嗣、 雄信將軍裴之高等率眾入援,次張公洲。
十二月戊申,天西北裂,有光如火。尚書令謝舉卒。丙辰, 司州刺史柳仲禮、前衡州刺史韋粲、高州刺史李遷仕、前司州 刺史羊鴉仁等率軍入援。
三年春正月丁巳,大都督柳仲禮率眾軍分據(jù)南岸,賊濟軍 于青塘,襲殺韋粲。庚申,白虹貫日三重。邵陵王綸、臨城公 大連等率兵集南岸。戊辰,有流星長三十丈,墮武庫。李遷仕 及天門太守樊文皎進軍青溪東,為賊所破,文皎死之。壬午, 熒惑守心。
二月,侯景遣使求和,皇太子固請,帝乃許之。盟于西華 門下。景既運東城米歸于石頭,亦不解圍,啟求遣諸軍退。丁 未,皇太子又命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 侯退率江北之眾,頓于蘭亭苑。甲子,以開府儀同三司、丹陽 尹邵陵王綸為司空,以合州刺史鄱陽王范為征北大將軍、開府 儀同三司,以司州刺史柳仲禮為侍中、尚書仆射。時景奸計既 成,乃表陳帝失,復(fù)舉兵向闕。
三月,城內(nèi)以景違盟,設(shè)壇告天地神祗。戊午,前司州刺 史羊鴉仁等進軍東府北,與賊戰(zhàn),大敗。時四方征鎮(zhèn)入援者三 十余萬,莫有斗志,自相抄奪而已。丁卯,賊攻陷宮城,縱兵 大掠。己巳,賊矯詔遣石城公大款解外援軍。庚午,侯景自為 都督中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事。辛未,援軍各退散。丙 子,熒惑守心。
夏四月己丑,都下地震。丙申,又震。己酉,帝以所求不 供,憂憤寢疾。是月,青冀二州刺史明少遐、東徐州刺史湛海 珍、北青州刺史王奉伯各舉州附東魏。
五月丙辰,帝崩于凈居殿,時年八十六。辛巳,遷梓宮于 太極前殿。十一月乙卯,葬于修陵,追尊為武皇帝,廟號高祖。 帝性淳孝,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有 過成人。及丁文帝憂,時為齊隨王咨議,隨府在荊鎮(zhèn),以病聞, 便投劾星馳,不復(fù)寢食,倍道就路。憤風(fēng)驚浪,不暫停止。帝 形容本壯,及至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皆不復(fù)識。望宅奉 諱,氣絕久之。每哭,輒歐血數(shù)升。服內(nèi),日惟食麥二溢。拜 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及居帝位,即于鐘山造大愛敬 寺,青溪邊造智度寺,于臺內(nèi)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廟堂。月中 再設(shè)凈饌,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動左右。
少而篤學(xué),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wù),猶卷不輟手,然燭側(cè) 光,常至戊夜。撰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經(jīng)義、周 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 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孝經(jīng)講疏,凡二 百余卷。王侯朝臣皆奉表質(zhì)疑,帝皆為解釋。修飾國學(xué),增廣 生員,立五館,置五經(jīng)博士。天監(jiān)初,何佟之、賀玚、嚴(yán)植之、 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兇賓軍嘉五禮,一千余卷,帝稱制 斷疑焉。大同中,于臺西立士林館,領(lǐng)軍朱異、太府卿賀琛、 舍人孔子驅(qū)等遞互講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東宮宣猷堂及揚 州廨開講。于是四方郡國,莫不向風(fēng)。爰自在田,及登寶位, 躬制贊、序、詔誥、銘、誄、說、箴、頌、箋、奏諸文,又百 二十卷。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草 隸、尺牘、騎射,莫不稱妙。
晚乃溺信佛道,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飯而已。 或遇事?lián)恚諆浦?,便嗽口以過。制涅盤、大品、凈名、三 慧諸經(jīng)義記數(shù)百卷。聽覽余閑,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講說,名 僧碩學(xué),四部聽眾,常萬余人。
身衣布衣,木綿皁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自五十外便 斷房室,后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 傍無錦綺。不飲酒,不聽音聲,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 事,未嘗作樂。
勤于政務(wù),孜孜無怠。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zhí) 筆觸寒,手為皴裂。然仁愛不斷,親親及所愛愆犯多有縱舍, 故政刑弛紊。每決死罪,常有哀矜涕泣,然后可奏。
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暑月未嘗褰袒。 雖見內(nèi)豎小臣,亦如遇大賓也。
初,齊高帝夢屐而登殿,顧見武、明二帝后一人手張?zhí)斓?圖而不識,問之,答曰:“順子后。”及崔慧景之逼,長沙宣 武王入援,至越城,夢乘馬飛半天而墜,帝所馭化為赤龍,騰 虛獨上。時臺內(nèi)有宿衛(wèi)士為覡,常見太極殿有六龍各守一柱, 末忽失其二,后見在宣武王宅。時宣武為益州,覡乃往蜀伏事。 及宣武在郢,此覡還都,乃見六龍俱在帝所寢齋,遂去郢之雍。 中途遇疾且死,謂同侶曰:“蕭雍州必作天子?!本咭郧笆抡Z 之。推此而言,蓋天命也。
雖在蒙塵,齋戒不廢,及疾不能進膳,盥漱如初?;侍?日中再朝,每問安否,涕泗交面。賊臣侍者,莫不掩泣。疾久 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賊秘之,太子問 起居不得見,慟于合下。
始天監(jiān)中,沙門釋寶志為詩曰:“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 三,四中復(fù)有四,城北火酣酣?!钡凼怪苌岱庥浿<爸写笸?元年,同泰寺災(zāi),帝啟封見舍手跡,為之流涕。帝生于甲辰, 三十八,克建鄴之年也。遇災(zāi)歲實丙寅,八十三矣。四月十四 日而火,火起之始,自浮屠第三層。三者,帝之昆季次也。帝 惡之,召太史令虞履筮之,遇?。履曰:“無害。其繇云:‘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难栽疲骸畺|北喪朋,乃終 有慶。’”帝曰:“斯魔鬼也。酉應(yīng)見卯,金來克木,卯為陰 賊。鬼而帶賊,非魔何也。孰為致之?酉為口舌,當(dāng)乎說位。 說言乎兌,故知善言之口,宜前為法事?!庇谑侨巳速澤?,莫 不從風(fēng)。或刺血灑地,或刺血書經(jīng),穿心然燈,坐禪不食。及 太清元年,帝舍身光嚴(yán)、重云殿,游仙化生皆震動,三日乃止。 當(dāng)時謂之祥瑞。識者以非動而動,在鴻范為祅。以比石季龍之 敗,殿壁畫人頸皆縮入頭之類。
時海中浮鵠山,去余姚岸可千余里,上有女人年三百歲, 有女官道士四五百人,年并出百,但在山學(xué)道。遣使獻紅席。 帝方舍身時,其使適至,云此草常有紅鳥居下,故以為名。觀 其圖狀,則鸞鳥也。時有男子不知何許人,于大眾中自割身以 飴饑鳥,血流遍體,而顏色不變。又沙門智泉鐵鉤掛體,以然 千燈,一日一夜,端坐不動。開講日,有三足鳥集殿之東戶, 自戶適于西南縣楣,三飛三集。白雀一,見于重云閣前連理樹。 又有五色云浮于華林園昆明池上。帝既流遁益甚,境內(nèi)化之, 遂至喪亡云。
上一章回目錄下一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renwu/53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張遜
下一篇: 李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