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安祿山和大唐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唐朝三百多年歷史中,“安史之亂”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他不僅打殘了整個大唐,還對其后的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那么,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僅僅手握八萬多精兵的安祿山,他是怎么樣用這么點兵力打的大唐毫無還手之力的呢?
實際上,并不是當時安祿山的精兵到底有多強,而是他的對手大唐,在數(shù)十年間的腐化墮落中早已變得腐敗不堪了。政治腐敗、社會階級矛盾嚴重,尤其是土地兼并嚴重,地主與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此時,大唐天下已然將傾。
年老昏聵唐明皇:遠賢臣,親小人,驕奢淫逸,大唐將傾。
當然,如果要追究責任,“安史之亂”的第一責任人,必然是唐明皇李隆基。實際上,唐明皇李隆基早期還是一個很好的皇帝的,政治清明,任用賢能,朝政一片欣欣向榮。此時,這位年輕有為的唐明皇,頗有千古一帝之氣象。
但正可能就是因為對他來說早期一切都太順利了,所以李隆基開始變了??粗矍斑@盛世大唐,李隆基開始蔑視天下所有君王,相信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中,大家都看到了,李隆基被大家稱之為“圣人”,這種稱號有多高呢?我就不多說了。但至少從這里邊,我們就很能看出來問題:李隆基老了,他已經(jīng)不是年輕時候的那個他了。
晚期的唐明皇,寵信楊貴妃,生活極度奢侈。在朝廷中,他再也不愿意聽賢臣們一些良藥苦口之言了,轉(zhuǎn)而親近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此時的大唐看似治隆盛世,可是底子早就亂了,腐朽的大唐已然將傾。
交代了當時的背景,大家應該明白了,與其說大唐是被安祿山八萬精兵打殘的,還不如說是敗給了自己。為什么我要這么說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導致“安史之亂”發(fā)生的,唐明皇李隆基寵信的幾位權(quán)臣。
口蜜腹劍李林甫:為鞏固相位,打擊文人,并積極向李隆基推薦重用胡人。
李林甫這個人本身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其私心太重。原本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宰相作為國之重器更應該是有賢能者居之。然而,李林甫當了宰相,嘗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絕對權(quán)利的甜頭后,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為了長久的把持朝政,他想了兩個方法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一是積極打擊文人士子。按照朝廷慣例,宰相一職多出自文人士子之流,為了防止朝廷內(nèi)部有比自己更厲害的文人士子出現(xiàn),李林甫決定要從源頭上去遏制這件事情的發(fā)生。每當有比較厲害的文人士子出現(xiàn),都會受到李林甫毀滅性的打擊。李林甫的這一做法確實鞏固了自己的相位,但是卻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手下不少文人士子都是因為曾經(jīng)受到了李林甫的打擊而轉(zhuǎn)投安祿山的,這批人洞悉大唐的一切,反叛之后,處處都能擊中大唐的要害部位,成了安祿山手中一柄攻擊大唐的利器。
二是提出藩鎮(zhèn)制度,并重用胡人。歷史中不乏有唐朝之亡,亡于李隆基之手的說法。大家之所以這么說,主要就是因為他施行的藩鎮(zhèn)制度最終演變成了軍閥割據(jù),而唐朝正是滅亡于軍閥朱溫之手。
實際上,這個廣受詬病的“藩鎮(zhèn)制度”正是出自于奸相李林甫之手。在李林甫提出藩鎮(zhèn)制度后,開始向李隆基大肆推薦任用胡人擔任節(jié)度使,為什么要推薦胡人擔任節(jié)度使呢,主要就是因為大唐是以漢人為主體的王朝,胡人在朝中沒有根基,難以威脅到自己的相位。安祿山也是這個時候由李林甫推薦給李隆基的,當然安祿山也是個很精明的人,不久后就直接和楊貴妃打成了一片,“擲卦傷乳”一詞就來自與安祿山與楊貴妃之間的親密關系。
不得不說,奸相李林甫確實是大唐的頭一號罪人,為了一己私利,一生都在努力地為大唐掘墓。
愚蠢無知楊國忠:排除異己,成功逼反安祿山。
李林甫雖然是一介小人,但是至少護佑了大唐幾十年的周全。但完全是憑著自己妹妹上位的楊國忠,則實在是一個沒有大智慧的人。他上任伊始就開始排除異己,鞏固相位,在這一方面,和李林甫有的一比。
此外,作為新貴,楊國忠也算是有一點為國之心,他多次勸誡李隆基,安祿山有謀反之心,但李隆基都沒有當回事,只是以為是將相失和而已。這令楊國忠極度羞惱,此后,更是竭心盡力地去攻擊排擠安祿山,甚至不惜挑撥藩鎮(zhèn)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系。在這里我為什么要說楊國忠愚蠢,主要就是因為他看不到國家大勢。此時,藩鎮(zhèn)勢力依然成事,他的為國之心成功逼反了安祿山。
“安史之亂”后,在馬嵬驛這個地方,士兵嘩變,唐明皇李隆基不得已將楊國忠、楊貴妃兄妹二人賜死。
盛世李唐王朝:失去民心,大唐大廈傾覆。
其實,除了皇帝不作為,權(quán)臣一心為己之外,唐明皇后期社會矛盾也已經(jīng)極度尖銳,尤其是地主階級與農(nóng)民之間的矛盾已然到了不可調(diào)和的地步。
查閱歷史資料可知,唐明皇晚年,大唐各地土地兼并嚴重,很多老百姓都失去了土地從而成為了奴隸,所以在盛唐氣象之下的大唐老百姓其實早已民不聊生。因此,當安祿山反叛時,絕望的沒落文人及成了奴隸的農(nóng)民紛紛站隊了安祿山,成為了安祿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最后再多說一句,很多人以為安祿山之亂是胡人作亂,殊不知真相并非如此,安史叛軍中除了個別首領是胡人外,基本上從頭領到士兵都是清一色的漢人,所以“安史之亂”被定義為是唐朝內(nèi)部為了爭奪統(tǒng)治權(quán)而發(fā)生的一次內(nèi)戰(zhàn)。
唐太宗李世民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惜唐明皇并沒有聽進去老祖宗之言吶,大唐與其說亡于安祿山八萬精兵,不如說是亡于大唐失去了民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