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商鞅禁書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禁書的傳說。
歷史上被列為禁書的書籍有很多,如《魯班書》、《推背圖》、《金瓶梅》、《西游記》等,在各個時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封禁。
此類書籍名為禁書,但多多少少都會有流傳,因此衍生出各種版本。
但有一本書,在誕生以來就被統(tǒng)治者嚴厲封禁,只有歷代帝王和儲君有資格閱讀。
它便是被稱為“天下第一禁書”的《商君書》。
為何《商君書》會成為天下第一禁書?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禁書。
眾所周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是我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期之一,但戰(zhàn)國初期也就是禁書史的開端,幸而那只推行于秦國,而且時間也不長。
但是秦一掃六合后,以焚書坑儒為契機,正式開始了封建王朝的禁書史。
兩千多年下來,被封禁的書籍林林總總。
因誨淫而被封禁的《金瓶梅》、《肉蒲團》,有因揭露社會黑暗而被禁的《九尾龜》,因被認為諷刺嘉靖帝崇敬道教而被禁的《西游記》,更有因為帶有女同傾向被禁的《鳳凰池》。
大致而言,這些書籍被禁的理由雖然五花八門,但終究不出被懷疑非議朝政及違背主流道德規(guī)范這兩大類。
但是被稱為天下第一禁書的《商君書》,雖然被禁理由也是與政治有關,但卻并非被懷疑非議朝政這么簡單,而是因為《商君書》中的內容,直接觸及了封建統(tǒng)治者馭世治民之術的核心。
商鞅真的太有才了,一本薄薄的《商君書》書,不到三萬個漢字,居然把封建君主治國手段的細枝末節(jié),闡述得頭頭是道,深刻到無以復加。
《商君書》既講道理又講辦法,真正的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
哪怕你目不識丁,只要聽一遍,你就可以當皇帝了!
《商君書》到底講了什么?
《商君書》不僅建立在“人性本惡”的基礎上,還把人的劣根性無限放大,與此相應的統(tǒng)治技巧就顯得非常陰損。
《商君書》本身,就這么成了空前絕后的“嚴刑峻法”,讀了讓人不寒而栗!
如在《商君書》中,帝王的治國之術有兩個核心,即毀商與弱民。
《商君書》主張禁止糧食貿易,商人和農民都不得賣糧,甚至連為商業(yè)貿易和人口流動服務的旅館業(yè)也予以鏟除。
這樣人民都被禁錮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成為農民。
農民不能離開土地半步,無法獲得知識更新(也不需要),就成為了君主的生產工具,甚至國家還能夠徹底操控物資的流動,實現對一切商業(yè)活動的壟斷。
毀商之后,再就是弱民之道了。
《商君書》認為,“有道之國,在于弱民”。通過以弱去強,以奸馭良,實行流氓政治;統(tǒng)一思想,進行控制;通過剝奪個人資產,讓民眾依附國家;通過辱民、貧民、弱民,使人民貧窮、軟弱,實現民弱國強。
如果強民殺不完怎么辦?還有殺手锏,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通過對外戰(zhàn)爭,外殺強敵,內殺強民。
對內則遷強宗大族于京師,不僅方便朝廷管理監(jiān)控,更能一舉拔除掉地方的凝結核。如此,民眾自然只能順服于中央朝廷所委派的官吏。
當然,這些官吏的選拔,《商君書》也為君主提供了一些標準。
如“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
這個好懂,選拔官員不能選那些講良心道德的,假如用優(yōu)秀分子來管理奸民,那天下必然大亂。要用厚顏無恥、心狠手辣的流氓來當頭領,他們會把恐嚇和欺騙手段用好用足,善良的人民只得忍氣吞聲,夾著尾巴做人,那就天下秩序井然,國家也就強大了。
秦國正是靠著這樣一套馭民治國之術,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動員與資源汲取機制,才能以貧寒的西垂之地一掃六合統(tǒng)一中國。
雖然秦國在一統(tǒng)六國之后,很快便在六國士民的反抗之中崩潰,但這套馭民治國之術,卻被古代歷朝歷代君主繼承下來,成為他們治國馭民心照不宣的詭秘暗器,是他們不惜以民生的代價來化解內憂外患矛盾,獲得長治久安的看家本領!
讀到這里,所有古代中國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為何思想不夠張揚,資本主義有萌芽但卻沒發(fā)展起來,中國為何沒有產生現代文明的土壤?
同樣的問題可以繼續(xù)羅列,但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封建專制、嚴刑峻法!
商鞅:到底是功蓋千秋,還是遺禍千年?
有人說商鞅是圣人,因為沒有商鞅,就沒有秦朝的大一統(tǒng)。
況且,也正是商鞅,確立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一對后世影響深遠的準則。
戰(zhàn)國時期號稱刑不上大夫,也就是說地位高一點的人,隨隨便便處死一個奴仆是不用獲罪的。但是,普通人卻需要接受律法的約束,并且律法非常不完善。
商鞅確立了依法治國,一切按照法律制度來辦。秦國太子嬴駟殺了幾個賤民,衛(wèi)鞅二話不說就將太子拿下,用新法將其處置,只是大臣與秦國貴族紛紛反對,才割了太子師傅的鼻子,以示懲戒。
就此而言,僅僅這一點,商鞅就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具有先進性。
因為從這一刻開始,法律開始漸漸公平了起來。
但也有人說商鞅是魔鬼,一是《商君書》中的內容,就因為太過極端與反人類而被后人所詬病。
二是商鞅的法律過于嚴苛,連百姓言行舉止都要管,并且連坐制度的存在,使得新法嚴重極端化,這些都讓商鞅背上了酷吏的罵名。
當然,為了國家富強,特別是在六國爭霸的這種特殊情況下,制定一連串的嚴刑峻法,也不失為一種權宜之計。
但要注意的是,商鞅本人出生于衛(wèi)國,并非秦人。
所以,作為一個蘇秦、張儀那樣的游士,商鞅絕不會如一個秦國人那樣,對秦國有什么家國情懷。
故而,他制定這一套富國強兵的嚴刑峻法,盡管有著讓秦國強大的心思,但最根本的,還是試圖借此獲得秦孝公的信任與寵幸,以謀取權勢。
這一點,在他拜見秦孝公的過程中,顯露得淋漓盡致。
商鞅經景監(jiān)引薦,先后四次拜見秦孝公。
第一次大談上古三皇之大道:告訴秦孝公如何做一個有道明君;
第二次大談五帝之常道:修養(yǎng)道德的同時,可以搞點法制建設,要注重自身,國家次之;
第三次見大談春秋五霸之道:仁義、權謀與法制建設結合,也就是愛民與加強國家經濟建設;
四見孝公,仁義也不談了,只談商君書中“富國強兵”的治國馭民之術,兩人一下談了三天三夜。
史家論及商鞅四見秦孝公時,多認為以商鞅的才能與抱負,是意圖教秦國三皇五帝之王道,以建立萬世之基業(yè)。只是秦孝公氣量格局不及此,才不得不只教秦孝公毀商弱民的富國強兵之術。
言下之意,頗為商鞅無法施展抱負叫屈之意。
但反過來說,商鞅四次見秦孝公,除第一次之外,此后三次,商鞅皆能夠針對秦孝公之前的反映,而調整向秦孝公所進獻的治國之策,這說明商鞅本人就是一個非常善于揣摩上意之人。
司馬遷也曾在《史記》中這樣評價商鞅: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在司馬遷看來,商鞅是本性刻薄之人,商鞅留下來的著作《商君書》也是刻薄之書;商鞅立木為信,但自己卻欺騙魏國公子卬,在重大利益面前,絲毫不講誠信。而商鞅的所學做為,也只是一門心思地升官發(fā)財罷了。
由此,也不難理解何以《商君書》中的內容,處處皆為國君的利益著想,一切都以如何強化國君的權勢為中心,而很少去討論這套毀商弱民的富國強兵之術,對于民眾及國家究竟會帶來何等影響。
在當時的國君之中,通行的是“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的政治倫理,即君王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民眾的利益。
但是商鞅為了取悅于秦孝公,卻而提出以弱民為富國強兵之策,完全違背了當時所通行的政治倫理,引導秦孝公走上邪路。
客觀而言,商鞅的富國強兵之術也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打下基礎,所以這到底是功蓋千秋,還是遺禍千年?這也看后人如何去評判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