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項羽不過江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雖歷經數千年歷史,依然是人們崇拜的英雄,當然不過是悲劇的,依然是人們熱議的話題,當然也是無解的。悲劇在于項羽是個失敗者,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謎團在于項羽的死因,是他不敢渡烏江還是不愿意渡烏江?有關這個千古謎題,歷代史學專家都極盡其力想探知其中的真相,以至于眾說紛紜,不過在這眾多的分析中,其中3大專家給出的三種解釋比較靠譜,每個人所側重的解釋點雖然不同,但都揭示了項羽的本真面目,或者說這三種解釋也還原了一個更真實的項羽。
真面目,也可謂真本色。
那么項羽的真本色或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樣的?且看3三位專家之分析。
三專家解釋之立足點,仍然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所以應該是比較可靠的。另外,他們三人所側重的解釋點,剛好也是司馬遷等史學家所疏忽的。比如司馬遷在寫《項羽本紀》的時候,明顯有一種沉浸感,他沉浸在對項羽雖失敗但悲壯的悲劇性命運的描寫里,忽略了另外一些細節(jié),也是正常。所以,有關項羽自殺不渡江,就披上了一層極其悲壯的色彩,但也產生了諸多疑點,且看三專家如何說。
第一種說法來自《屏山集》,作者是劉子翚,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學者,曾經做官,后來專門講學。大名鼎鼎的朱熹便是劉子翚的學生。根據理學專家劉子翚對項羽不過江的解釋,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即被騙說。
項羽奔逃到烏江的時候,狼狽不堪,可謂是窮途末路。而烏江亭長,卻非常熱情,不但說好聽話安慰項羽,還表示已經備好船,等項羽上船渡江。
在此境遇之下,項羽產生了懷疑,根據有兩點:
其一是項羽在離開垓下逃亡時,但卻受到農夫的欺騙和戲弄,導致沉陷大澤,險些被漢軍所捕獲,此事讓項羽知道兩個現實:第一個現實是人心難測不可輕信;第二個現實是民心已經不在自己這里了。
故此,項羽豈敢再信烏江亭長之言?
其二是劉邦以千金和萬戶侯來作為獎勵,懸賞己命,烏江亭長有什么理由拒絕如此豐厚的獎賞?
故此,項羽不敢接受烏江亭長的上船邀請。
筆者以為,劉子翚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人在絕境中的警覺心和疑心會更加重,這是符合人性的。項羽的性格一直比較自負,受騙這種事,一次已是對他的侮辱,豈可一而再再而三呢?
第二種說法出自歷史學專家張子俠先生,在他的《二十四史述要》、《中國歷史要籍研究資料輯要》、《國學通覽》等史學著作中,對楚漢爭雄都有提及。對于項羽不渡江,他首先認為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項羽不渡江自殺是因“羞見江東父老”這個記載提出了質疑,原因是項羽從垓下突圍之后,預定的逃跑路線,就是要逃回或退守江東的,而且態(tài)度堅決,殺伐果斷,不管是愛姬自殺、部將星散,亦或是被農夫欺騙沉陷泥沼等,都沒能讓他消沉、退縮。
倘若項羽自殺,這些理由已經足夠的。可是他沒有,他一路從垓下、陰陵、東城,直到烏江。可是既然到了烏江,他為何卻不渡江,而選擇了自殺呢?
這里面有一個問題,除了宋代劉子翚先生所說的被騙說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楚人的傳統。此傳統猶如日本的武士道,兵敗要自殺。比如楚國名將子玉兵敗后就自殺了。再比如項羽的祖上項燕,同樣也是兵敗后自殺。
對于項羽而言,雖然他逃走的路線很清晰,這除了預定之外,還有被漢軍追擊時的一種本能逃走。然至烏江邊后,他就要選擇了,過江是江東老家,不過江便是戰(zhàn)場。
以項羽之自負,以楚人之傳統,渡江可生,但是懦夫,所以,他選擇了自殺,畢竟他真的是一敗涂地了。
第三種說法來自史學專家呂仰湘先生,他提出了一個獨特觀點,即項羽的價值觀,也是他性格的再現,即“我勝敵亡,敵勝我滅。”說白了,就是要么勝為王,要么敗而滅。其實,這個特點在項羽身上非常明顯。項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作戰(zhàn)的神勇更是令人驚嘆,但是這種瘋狂的勝利,也是伴隨著瘋狂的殘忍的,項羽大軍所過之處,基本上是一片破碎——俘秦降卒20萬,處理方式是全部坑殺。入咸陽是燒殺搶掠,秦人被殺殆盡,秦宮被毀殆盡。
對待敵人如此,對待同類也是如此。比如對待劉邦,原先說好誰先入關中誰就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項羽大怒,準備攻殺劉邦大軍。說起來,劉邦和項羽,都是楚王麾下的部隊,至少都是楚人,但項羽也不能相容。當然,這跟當時的形勢有關,但項羽不善掩飾,處處表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極端狀態(tài),非敵即友,沒有中間狀態(tài)。而劉邦能在多次失敗時還能存活,蓋因劉邦摸準了項羽的性格,善于服軟。
但服軟恰恰是項羽不會做的,項羽的性格是剛性的。所以,兵敗后,到烏江,項羽的性格中極端的一面就又出現了。勝利要轟轟烈烈,死亡要該死在沙場,這是一個武人的命運。所以,他是不愿意渡江的。
結語:項羽到底是不敢渡過,還是不愿渡江。依照三專家的看法,兩者是兼而有之,被騙之下,項羽自然不敢渡江,渡江上船必為俘虜,為俘虜則是一種屈辱,是項羽不能承受的。故此,不如依照楚人傳統,自殺是兵敗后保留尊嚴的唯一方式。此外,這恰好也是符合項羽之性格的。
所以說,項羽兵敗自殺,不需要原因,而是一種必然,這是項羽必然的命運。是他的性格使然,項羽骨子里,埋藏著這種命運。然而,悲壯的結局,又何嘗不是一種勝利呢?古今帝王眾多,無非是錦衣玉食的物質之樂,然項羽僅此一人。(文/說歷史的女人·西風烈)
參考資料:《史記》《屏山集》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127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