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被孫劉聯(lián)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后的數(shù)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蜀漢滅亡。公元265年,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晉滅東吳,一統(tǒng)天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
對于魏蜀吳三國來說,蜀漢是最先滅亡的一方。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對于魏滅蜀之戰(zhàn)來說,本來會是一場比較膠著的戰(zhàn)役。但是,鄧艾偷渡陰平,順利迫使后主劉禪放棄了抵抗。那么,問題來了,蜀國擁有山川之險,為何司馬昭還是先滅蜀漢,而不是東吳呢?
一
首先,對于蜀國的山川之險,李白曾在《蜀道難》中表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于李白來說,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xiàn)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在《蜀道難》中,李白指出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果然,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姜維等蜀漢將士退守劍閣,就成功阻擋了鐘會率領的10多萬大軍。如果不是鄧艾急中生智,想到了偷渡陰平的策略,鐘會大軍很可能就要因為糧盡退軍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長江之險比起山川之險,實際上就比較容易跨越。況且,長江實在太長了,東吳也不可能在長江的每一個地方都布下重兵,這讓曹魏大軍顯然可以有機可趁。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昭還是選擇先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這是因為在蜀漢后期,鄧艾等人多次擊敗姜維,給了司馬昭消滅蜀漢的信心。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維與鎮(zhèn)西將軍胡濟兩路出兵,約定在上邽會合,但胡濟卻沒有來,導致姜維在段谷被魏將鄧艾擊敗,姜維死傷甚多。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場戰(zhàn)役之后,姜維在蜀漢上下遭遇了非常大的壓力,乃至于姜維只能效仿丞相諸葛亮,請求自貶為后將軍,行大將軍事。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軍出漢、侯和,被鄧艾所擊敗,姜維退駐沓中。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姜維北伐中原不僅難以取得戰(zhàn)績,反而讓蜀漢損兵折將,這在司馬昭看來,無疑是一個消滅蜀漢的良好機會。
更為關鍵的是,因為姜維北伐的失利,蜀漢內部也呈現(xiàn)出分崩離析的態(tài)勢了。在蜀漢后期,宦官黃皓弄權,更想廢掉姜維而培植右將軍閻宇。姜維請求將黃皓斬殺,但劉禪不肯,姜維不敢回成都,在沓中種麥。除了姜維和宦官黃皓之間的矛盾,姜維北伐還遭到了諸葛瞻、董厥等人的反對,也即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等人看來,姜維北伐損耗了蜀國的國力,應該奪取姜維的兵權。凡此種種,導致姜維只能留在沓中,不敢回到成都。如果不是司馬昭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蜀漢內部很可能爆發(fā)更為嚴重的內訌。
三
相對于內部矛盾重重的蜀國,吳國反而保持著比較平穩(wěn)的局面。太平三年(258年),孫綝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孫休與張布、丁奉合謀,遂除孫綝。在除掉權臣之后,孫休這位皇帝頒布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相對于比較平庸的后主劉禪,孫休顯然可以稱之為一位賢明的君主了。因此,從司馬昭的角度出發(fā),自然更愿意進攻蜀漢,而不是東吳了。
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雖然蜀國坐擁山川之險。不過,攻打蜀漢的話,只需要調動步兵、騎兵就可以了。但是,進攻擁有長江之險的東吳,則需要建造船只了。在漢末三國時期,打造船只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尤其是消滅東吳的話,因為派出的兵馬至少需要20萬人,這意味著曹魏需要至少半年的準備時間,以此打造船只并訓練水師。所以,非常明顯的是,攻打東吳的成本相對較高,花費的時間也相對較長。但是,攻打蜀漢的話,則相對簡單和容易了。
四
最后,早在公元222年的時候,曹丕就三路進攻東吳,意圖消滅對方。在這場戰(zhàn)役,曹丕自許昌南征,諸軍兵并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范 ,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孫權臨江拒守,幾條戰(zhàn)線或潰或敗,僅朱桓濡須一路擊破曹仁。但是,因為天氣、水土不服等因素,曹丕三路伐吳之戰(zhàn),最終沒能取得成功。而這,無疑會對掌握曹魏大權的司馬昭造成影響。對于東吳來說,要比曹魏更加熟悉水戰(zhàn),這讓司馬昭不敢輕易發(fā)動消滅東吳的戰(zhàn)役。除此之外,司馬昭的身體狀況,也是他先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的重要原因。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十日(公歷5月2日),因為消滅蜀漢的功績,魏元帝曹奐再次下詔拜司馬昭為相國,封為晉王,加九錫。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五歲,葬于崇陽陵。在魏滅蜀之戰(zhàn)結束的兩年后,司馬昭就病逝了,這意味著在發(fā)動魏滅蜀之戰(zhàn)前,司馬昭就很可能身體有恙。前面已經說過,進攻蜀漢的話,不需要太長的準備時間,但是,進攻東吳的話,建造船只、訓練水師勢必要耽誤太久的時間。對于司馬昭來說,無疑希望在生前就能實現(xiàn)消滅蜀吳一方的目標,從而為司馬炎建立西晉奠定良好的基礎。于是,基于以上幾個原因的,考慮,司馬昭在公元263年8月果斷發(fā)動了魏滅蜀之戰(zhàn)。不過,司馬昭可能想不到的是,蜀漢滅亡的17年后,西晉才發(fā)起了晉滅吳之戰(zhàn),從而徹底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代。
我認為蜀國真正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英才的逝世,有著一個昏庸無能,坐享其成的皇帝,以至于最后在戰(zhàn)亂時都沒有智者出謀劃策,武者頑強拼搏出來抵抗,蜀國也就真真正正名存實亡了。
其中蜀國地位稍次皇帝的是被劉備三顧茅廬的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都在為蜀國操心,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早期的諸葛亮年輕氣盛,幫助蜀國各種的出謀劃策,將蜀國真正的打造成了強國,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劉備的病逝,劉備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想過安安心心過晚年而是細心的教導劉禪,可劉禪就是一位十分愚蠢的人,那么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也會直接導致國家的興盛興衰。
諸葛亮心中也明白蜀國再也不會像之前那樣鼎盛,只能夠走一步看一步了,直到自己親自率領大軍不停的北伐,他也是清楚不會成功,但是不成功也沒辦法了,因為仇必須報,所以自己最后拼了自己的老命去北伐,直到燃燒盡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棵稻草。
馬超的病逝,黃忠的病逝,趙云的壽終正寢,關羽被吳國所殺,張飛被自己的部下砍掉了腦袋,一個又一個大將燃燒盡了自己的生命,都是為了強大蜀國。最終的蜀國也是因為沒有了才人而逐漸的落敗,逐漸的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是許多才人的逝去,而之后沒有可以站出來挑大梁的人。統(tǒng)治者的昏庸進一步促進滅亡,讓敵國有機可趁滅掉蜀國。
1, 蜀國先亡的最大原因,恰恰是它所倚重的自然天險。雄偉的劍門關,險固的崇山峻嶺,在為蜀國君臣提供庇護的同時,也像一口井,遮住了他們的目光。他們就像那井里的蛙,認為這井是那么的嚴實,那么的安全,他們看不到外面還有兩個強敵在虎視眈眈,看不到強大的曹魏正在為征服蜀國磨刀霍霍。盆地,給了他們心理上的極大安全感,也泯滅了他們勵精圖志的進取心。這種感覺,讓他們的目光變得短淺,短淺到只能看到眼前的繁華,卻看不到不遠處的殺機。
2,蜀漢內部不和,矛盾太深。因為蜀漢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因為有矛盾,所以不團結。不團結則力不及,自然要滅亡。
3,戰(zhàn)事過多。諸葛的“五伐魏國”,姜維的“九出中原”。從而導致人民甚苦。
4,黃皓弄權,宦官干政
5,劉備用人唯親
6,不培養(yǎng)人才
7,諸葛亮之后蜀國政壇后繼無人
8,國弱、稅重,牛人太多
小說《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藍本就是三國時期真實歷史。所以說《三國演義》可以在人物的能力上出現(xiàn)杜撰情況。但是大致的歷史方向羅貫中是肯定不會杜撰的。如果羅貫中連最基本的三國歷史走向都篡改的話。那么《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么大的名氣。《三國演義》這部小說雖然在人物細節(jié)上做了很大的夸大杜撰。但是在整體的歷史框架上基本符合真實歷史。而歷史上蜀漢是首先被曹魏滅掉的,所以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也是首先被滅。
歷史上蜀漢首先被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首先蜀漢連年征戰(zhàn)并且毫無成果。整個蜀漢的國力實際上已經被消耗的非常孱弱了。而東吳一直都在修養(yǎng)生息。整個三國之中蜀漢成了最弱的一股勢力?!笆磷訐燔浀哪蟆彼圆芪郝氏冗M攻蜀漢。而且據史料記載,蜀漢滅亡之時人口不足百萬,而當時吳國卻有230萬人口??梢娭T葛亮無度的征伐對整個國家影響有多么的大。
其次就是相對于東吳來說,蜀漢會更加容易討伐。曹魏陣營主要多是北方人。北方人多不善水。而且當年曹操的赤壁之敗一直都是曹魏心中的痛。而三國后期東吳又占據了荊州要地。使得曹魏進攻東吳會更加的困難。所以曹魏就率先滅掉更加容易進攻的蜀漢,在以舉國之力擊敗東吳。這樣的做法最是穩(wěn)妥。因為如果曹魏進攻東吳的話,很可能會導致戰(zhàn)局出現(xiàn)僵持,而這顯然是不利于曹魏的。而蜀漢還有可能借機偷襲,風險太高了。
最后,那就是曹魏認為蜀漢的威脅比東吳大的多。因為自古以來歷代王朝都沒有從南方發(fā)跡的。幾乎所有的皇朝都是有北方人建立。而且東吳的孫權一直以來都是抱著看戲或者割據一方的打算。東吳并沒有展現(xiàn)出想要奪取天下的野心。反觀蜀漢則不同,蜀漢一直以來都展現(xiàn)出奪取天下的野心。而且一直以來和曹魏都是互相直接征伐不斷。所以曹魏對于蜀漢的警惕性那是相當?shù)母摺U煤笃谑駶h國力衰弱,曹魏趁機一舉滅掉了蜀漢鏟除了大敵。
我想最重要的一點是蜀漢內部不和,矛盾太深。因為蜀漢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看過易老師講座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即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隨劉焉,劉璋父子到蜀的東州集團,益州土生土長的本土士族——益州集團。而這三個集團的分利又是不均的。
最初,利益都在益州士族手中。后來,劉焉入蜀,就改了。變成東州集團第一,益州集團第二。而當劉備入蜀,就變成了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益州本土士族從“一等公民”,變成“三等公民”,心里肯定不爽。自然會搞一點小動作。其中性質最“惡劣”就是宣傳“魏當代漢論”。
東漢末年流行著這樣一句政治民謠:“代漢者,當途高?!本褪牵喝〈鬂h的,一定是正當大路又高大又魁梧的。這句很早就流行了。而益州學術界的解釋就是“當途高”就是魏。最早提出這種解釋的是益州大學問家周舒。他的這種說法在蜀地流行甚廣?!度龂尽ぶ苋簜鳌酚涊d:鄉(xiāng)黨學者私傳其語。而且譙周(就是后來勸劉禪投降的)還拿劉備父子的名字做文章。他說,備,具備。就是“足夠了”。禪,禪讓。就是“讓出去”。景耀五年(公元262年)就是蜀國滅亡前一年。劉禪宮中大樹無故折斷,他又在柱子上寫了一條“反動標語”就是“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復”?!稄V韻·豪韻》曰:“曹,眾也,群也”。所以,“眾”就是曹?!拔骸蓖ā拔 保懈叽笾?,所以大就是魏。具就是備,授就是禪。這句話就是,曹魏啊,你又眾多,又高大,天下人都盼望著匯集到你那里。蜀漢啊,你們一個已經足夠,一個準備禪讓,還有什么“后來人”嗎?
雖然他們這都是牽強附會,強詞奪理,但是當時興這套,人們也吃這套。所以后來蜀漢滅亡,人們都說譙周算的準,(《三國志·杜瓊傳》,咸以周言為驗)。其實,哪里是算的準,而是他們盼著蜀漢滅亡,曹魏勝利。所以后來魏國進攻譙周力主投降。原因就是“分利不均”。
因為“分利不均”,所以有矛盾。因為有矛盾,所以不團結。不團結則力不及,自然要滅亡。雖然諸葛亮執(zhí)政期間曾有過一些措施,但都于事無補。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戰(zhàn)事過多。諸葛的“五伐魏國”,姜維的“九出中原”。從而導致人民甚苦?!度龂尽ぷS周傳》記載:軍旅數(shù)出,百姓凋瘁。因為打仗是很需要錢。而這些錢只能從老百姓身上榨取。據《三國志·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記》劉禪投降時,蜀國人民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軍隊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平均每九人養(yǎng)活一個士兵,每七戶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負擔不起了!只是因為諸葛亮以身作則,蜀國官吏比較廉潔,蜀國才沒有很快垮臺。
當然,還有一些原因。如黃皓弄權等等。這里不一一說了。只說些我認為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39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