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朱棣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因風寒病逝,英年早逝。朱標一死,朱元璋性情大變......
對于朱元璋而言,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心頭血,朱元璋對這個兒子給予了最高的期望,而朱標也沒有讓朱元璋失望過。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朱標在后邊監(jiān)國,干的還井井有條,所以在朱元璋稱帝的之際,立即就冊封了朱標為太子。
朱元璋對于朱標的愛不是君臣之間的寵愛,而是父與子之間親情愛意。可以說朱元璋的父愛在朱標身上體現(xiàn)的淋淋盡致,這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朱標他是第一個享受到父愛大于皇權的太子。為了讓朱標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的接了自己的班,朱元璋可是費盡心機,只要有中了狀元的人,都往朱標府里面送,成為了太子門生,武將得勝而歸,朱元璋也不親自去犒賞三軍,把這個恩情留給了朱標,讓朱標成為了軍中的威望,對于這樣的鋪路,難道這算不上是親情之中的父愛嗎?
或許朱標不像太子,更像兒子!
只不過這個兒子卻事事“忤逆”了父親,經(jīng)常與父親在政治上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甚至直接觸怒了父親的怒眉,不過這位父親最終還是心平氣和的對兒子豎起了大拇指!
《明史》記載:“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講的就是朱標的弟弟謀反,而謀反直接觸及了朱元璋底線,明顯的這位弟弟眼見就要被殺,朱標卻在這個生死大局上擋在了弟弟面前。不顧一切幫助弟弟(涉及到謀反,以及偏袒謀反,在朱元璋眼中那都得死),最后的結果朱元璋卻當做什么事情沒發(fā)生過一樣,還表示能夠理解,同時對朱標的行為感覺得無比的欣慰,覺得朱標將來會是一位仁慈寬厚的好皇帝!
還有朱元璋最寵愛的愛妃孫貴妃病逝時,要滿朝文武都得穿喪,朱標作為太子監(jiān)國也得服齊衰杖期,然而這并符合祖規(guī)傳統(tǒng)禮制,朱標直接不給朱元璋任何面子,當即在朝堂上就反對,并且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前,說了朱元璋的不適,結果朱元璋氣的不行,甚至提劍追著朱標打,而這一幕簡直像級了親情。不過最后朱元璋想通了,在這件事情上面朱標沒有錯,反而朱元璋還覺得是自己太過執(zhí)拗了。
最可怕的是朱元璋在殺功臣上面,滿朝文武猶如待宰羔羊一般,全都不敢多說一字,而朱標敢啊!還以古論史,說朱元璋亂殺功臣,不像堯舜那樣的明君,這一回朱元璋又氣到了,但是即使如此,朱元璋依舊沒有怪罪朱標,反而每次頂撞過后,朱元璋還會暗自竊喜,覺得這是一個好兒子!
也就這樣的父愛,朱標成為了歷史上太子位置坐的最穩(wěn)的一個,沒有之一!
不過令人可惜的就是上天都嫉妒這樣的人,一場疾病帶走了朱標,也帶走了朱元璋的愛!
可以說朱標不死,十個朱棣捆綁在一起,也不敢與這個哥哥爭奪皇位,因為除了朱元璋的父愛以外,常遇春是朱標老丈人,藍玉是朱標的死忠,李文忠是朱標表哥,徐達與李善長一個太子少師一個太子少傅,試問這樣的條件,朱棣拿什么來爭?
先說李世民和李淵父子,兩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險一搏
歷史上,李淵被塑造成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則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歷史的會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這很可能當時史官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時就跟著李淵南征北戰(zhàn),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20歲,心智體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幾個一起輔佐父親,并肩奮戰(zhàn),立下不少戰(zhàn)功。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在李淵的幾個兒子中當屬第一,這是毫無懸念的。
破薛舉薛仁杲,敗宋金剛、劉武周,鞏固唐朝后方,虎牢關一戰(zhàn),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這兩個最大的敵人,后又重創(chuàng)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這些都是李世民實打?qū)嵉墓?,為唐朝統(tǒng)一華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其時已經(jīng)是僅次于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的第三號人物。
626年,李世民29歲,秦王府下謀士如云,猛將如雨,明著看是長安城內(nèi)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權力中心,實際上李世民的實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長期帶兵打仗,李世民在軍中威望極高,心腹眾多,而李淵、李建成因為親自帶兵打仗少,已經(jīng)失去了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而軍隊是政變成功能與否的最關鍵因素。
李淵、李建成還有一處敗著,他們已經(jīng)覺察到李世民勢力的膨脹,李建成甚至已經(jīng)想要除掉李世民,卻遲遲沒有動手,也沒有迅速把他趕出京城,就讓他呆在身邊,才給了李世民冒險的機會,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除掉對手,掌控局面。
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據(jù)優(yōu)勢,他的威望、能力、權謀比父親和長兄都要強,又掌握著主力部隊,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險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爺倆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當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確實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樂大帝的名號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時,朱棣的能力水平還是差的太遠,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時候,朱元璋正在帶兵打天下,等朱棣長到17歲,可以幫助父親的時候,明朝已經(jīng)建立好幾年,沒有他發(fā)揮空間了,所以朱棣沒能在明朝開國過程中做出貢獻。
朱元璋是個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亂或滅亡(包括玄武門之變)的經(jīng)驗教訓,早早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并把其他兒子全都分封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讓他們徹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經(jīng)常和蒙古打仗鍛煉身體,成績不錯,在軍隊中積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軍事才能是最強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開國過程中的貢獻,朱棣就太遜了。
李淵在世時,李世民在唐朝堪稱開國功臣之首,名義上的三號人物,實力上的一號人物;朱元璋在世時,朱棣對明朝開國屁毛貢獻都沒有,不用說朱元璋,那些開國將帥個個都能秒殺他,他哪里來的膽子造反?
歷朝歷代的皇室中,都不乏能夠成為優(yōu)秀帝王的皇子,可是那坐擁天下的寶座只有一個,為了享受至高無上的皇權,為了能夠主宰天下生殺大權,皇家父子兄弟相爭、骨肉相殘的悲劇時常發(fā)生。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門事變,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算是皇家子嗣奪位的經(jīng)典案例,因為兩人都是青史留名的明君,一個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一個成就了永樂傳奇,又都是發(fā)動政變,踩著親人的尸骨登上了皇位,故而經(jīng)常被后人拿來比較。
至于為何李世民敢在李淵生前起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后才造反呢,就要說李淵不是朱元璋,李世民也不是朱棣,他們兩對父子間的關系也很微妙。
先說李家父子的情況,李家從兩晉南北朝乃至更早就是門閥貴族,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大柱國,官至太尉,李淵的生母獨孤氏與隋文帝的獨孤皇后又是親姐妹,所以李家在隋朝是頗受照拂的。
隋朝末年,李淵依舊深受皇家信任,命其駐守國之重鎮(zhèn)太原,起初李淵并未起兵造反之意,不過眼見天下群雄并起,隋朝命數(shù)將盡,李淵與皇帝之間也漸有矛盾,李世民又招賢納士,帳下實力日強,經(jīng)不住李世民等人的勸說,決定起兵反隋。
在征討隋朝,兼并天下反隋勢力,一統(tǒng)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帳下猛將云集,尉遲恭、秦叔寶等瓦崗猛將盡歸其麾下,李世民更是能親自沖鋒陷陣,攻城掠地;同時又廣納治國賢才,例如劉文靜,劉弘基,長孫順德等人,都是后來唐朝重臣,世世代代為官,為唐朝的根基大業(yè)奠定基礎??梢哉f李淵能當皇帝,很大程度上是沾了李世民的光。
可是李家兒子不止李世民一個,李淵還有嫡長子李建成,盡管知道李世民的功勛,李淵還是按照傳統(tǒng)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想出了一個凌駕于親王之上的天策上將加封給李世民,意思是天下我老大,太子老二,你老三加,允許他開府納士,相當于養(yǎng)個小朝廷。
李淵是想平衡兒子的勢力,卻反倒埋下禍根,太子李建成忌憚李世民的勢力,李世民不甘居于人下,兩人明爭暗斗,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之變。
最后,李淵禪位給了李世民,畢竟李世民是他僅存的兒子,事情到了這份上,只能傳位給他,就算李淵生氣李世民迫害手足,其實也無可奈何,因為他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再說說朱家父子的境遇,同樣是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可沒有李淵那么好命,他貧苦大眾出身,父母雙亡,因為想吃飽飯才走上了造反這條路,沒錢沒勢沒背景,他能成功完全是靠著自己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zhàn)。自己打下來的皇位才坐得穩(wěn),朱元璋的皇權絕對是無可撼動的。
朱棣自小隨父親征戰(zhàn),兩人的父子感情還是很好的,朱元璋也很器重朱棣,命他戍邊,保衛(wèi)大明安全,朱元璋在位時,朱棣不敢造反,也不會想著造反。
朱元璋登基后,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相對于朱元璋的嚴苛,朱標為人寬容,主張仁政,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認可,若朱標沒有早逝,明朝歷史將要改寫,朱棣絕對不會造反。
為什么這么說呢?朱標得位正,朱棣等藩王信服、開國眾將領臣服,朱標不會像朱允炆般著急削藩,引得藩王造反。
即使是朱棣造反,朱標也能鎮(zhèn)壓,可朱標去世后,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大殺開國功臣,以致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沒有賢臣強將,丟了皇位。
其實就是朱標去世后,朱元璋執(zhí)意傳位朱允炆,朱棣才心有不服,最主要的是朱允炆削藩太過著急,手段強勢,朱棣為前途擔憂,才選擇了造反。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李淵不及朱元璋的強勢,李世民手里的王牌也比朱棣多太多。
李唐的能人多以李世民馬首是瞻,李世民起了二心,李淵就被架空了;而明朝的大將都是朱元璋的親信,老朱想要清算的時候,屠殺開國功臣,也沒人敢造反,更別提當時未成氣候的燕王朱棣。
為何李世民敢向李淵兵變,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原因何在?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之位,原本是太子李建成的,但是李世民身為李淵的兒子,李建成的弟弟,在公元626年,發(fā)動了玄武門兵變,殺了太子李建成,同時逼迫唐高祖李淵,三天后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李淵退位,將皇帝之位傳給李世民,李世民終成一代明君。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以布衣身份經(jīng)過多年的打拼,成為明朝的開國之君,在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就把自己長子朱標封為世子,也就是繼承人,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建立明朝后,長子朱標被封為皇太子,成為朱元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唐高祖李淵
但是,在朱元璋65歲的時候,長子朱標就因病去世了,年僅38歲,朱標一死,朱元璋就面臨另選繼承人的問題,朱元璋沒有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而是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了次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朱元璋的這一行為讓他的幾個兒子心生不平,尤其是33歲的朱棣,正值壯年,又是朱元璋兒子最有作為的人。
但是朱棣雖然不滿,在朱元璋活著的每一天中,他都不敢有任何違逆的動作,更不敢向當年的李世民一樣發(fā)動兵變,只能選擇默默接受這一切,直到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炆成明朝第二任皇帝,實行削藩時,朱棣才敢起兵反抗朱允炆,最終朱棣依靠杰出的能力打敗了朱允炆,成為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同樣是一代明君。
李世民敢在自己的父親在位時期,就悍然發(fā)動兵變,殺了自己的兄弟,又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而且這次的兵變異常順利,為什么李世民敢在自己父親李淵在世時發(fā)動兵變,而朱棣不敢在自己父親朱元璋在世時造反呢?難道是朱棣不如李世民嗎?
明太祖朱元璋
其實,朱棣的個人能力與李世民是不相上下的,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他們的能力有差別,也不在于李淵和朱元璋的能力有差距,而在于李世民和朱棣的地位及成長環(huán)境有差異。
一、李世民參與了唐朝起兵反隋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所有主要戰(zhàn)爭,而朱元璋統(tǒng)一天下建立明朝時,朱棣才8歲。
李淵原來是隋朝的貴族,之所以起兵反隋,據(jù)說是李世民的蠱惑,當時李世民才20歲,李淵起兵的第二年就稱帝了,隨后李世民被封為尚書令、右翊衛(wèi)大將軍、秦王,李世民在唐朝的權力從李淵稱帝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jīng)很大,涉及到軍政大權。
隨后,李世民參與了幾乎所有主要戰(zhàn)爭,比如淺水原之戰(zhàn)破薛舉之子薛仁杲,攻滅宋金剛與劉武周、虎牢之戰(zhàn)殲滅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的勢力、擊敗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部,為唐朝打下了大半個中國,因為李世民巨大的功勞,而被皇帝李淵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
唐太宗李世民
這個時候的李世民,要兵權有兵權,要政權有政權,要人才有人才,而且李世民的秦王府還可以開府治事,儼然另一個獨立的小朝廷,和李淵以及太子李建成的唐朝朝廷可以分庭抗禮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的坐大除了李世民杰出的能力之外,還與李淵的默許有關。
李世民勢力坐大后,再加上有開府治事的權力,李世民手下網(wǎng)羅了一批人才,已經(jīng)形成一個利益集團,李世民集團如果不發(fā)動兵變除掉太子李建成的話,那就只能被太子李建成所鏟除,在政治利益之下,已經(jīng)沒有親情了,只有政治利益,李世民面臨生死考驗,不發(fā)動兵變,自己滅,發(fā)動兵變,兄弟死父親讓位,最終李世民選擇了后者,關鍵原因就是他有發(fā)動兵變的能力和實力。
再說朱棣,他父親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朱棣只有8歲,所以朱元璋打天下的整個過程,朱棣是沒有參與的,換句話說,朱棣其實是生活在和平年代,因為他父親朱元璋已經(jīng)打點好了一切,朱元璋為了拱衛(wèi)明朝,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藩王,朱棣就被封為燕王。
明成祖朱棣
雖然朱棣在成后之后參與了數(shù)次對北元的戰(zhàn)爭,兩次率領北伐,并且招降蒙古部落首領乃兒不花,還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但這個時候天下已經(jīng)大定,北元也已經(jīng)元氣大傷,朱棣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場面遠不如朱元璋打天下時的艱苦,也不如李世民征伐時的名聲大,只能說讓朱棣有一個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鍛煉機會而已。
朱棣雖然是明朝的藩王,實際上權力是很小的,一是沒有政治權力,朱棣終身生活在他的封國,在中央沒有任何職務與關系,二是兵權很小,只有隸屬于燕王的衛(wèi)隊,只有幾千人,朱棣連朝朝邊防軍也調(diào)不動,朱棣更沒有李世民開府治事的權力,雖然燕王府有個小班子,但完全不能比。
這樣的朱棣,別說反朱元璋,要不是朱允炆削藩,朱棣連造反都未必敢,朱棣有能力,但是實力與李世民相比,差了十萬八千里,明朝的兵權全部在朱元璋手上,而唐朝的兵權一部分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有實力兵變,而朱棣沒有實力造反。
朱棣
二、李世民雖為秦王,但住在長安,朱棣雖為燕王,卻在遠離都城的北京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xù),所有的兵變背后都有政治原因,而想要兵變成功,就得在政治中心待著,李世民雖然是秦王,但常年在都城長年居住,這里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因為近所以方便發(fā)動兵變,同時也了解政治中心的人員構成,所以李世民可以很輕易進入玄武門設伏,這是兵變成功的關鍵之一。
而朱棣就不同了,要知道朱棣常年生活在北方,而當時的朝廷,包括朱元璋時期和朱允炆時期的都城在南京,北京與南京相隔了幾千公里,即使朱棣想要造反就得一路打到南京,這其中變數(shù)大得多,況且朱棣對朝中的人員構成并不清楚,也不敢發(fā)動兵變。
李世民與李建成
三、李淵與朱元璋的處事能力不同
李世民能坐大,基本上就是李淵的縱容,李淵根本就沒有想到李世民會造反,敢發(fā)動兵變,在李淵造反的第二年,就稱帝建立唐朝了,基本上很少有戰(zhàn)爭是李淵御駕親征的,李淵都是依靠自己的兒子和親信在外征戰(zhàn),李淵在一定程度上的能力其實還不如李世民,這是李世民敢兵變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就完全不同了,整個朝朝天下完全是朱元璋指揮打下來的,沒有朱棣什么事,況且明朝成立后,朱元璋就把朱棣等兒子分封到外地去了,讓他們遠離政治中心,就打消了朱棣造反的條件,朱棣也就不敢造反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58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民間故事之-禍起一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