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劉恒。
西漢高后八年,執(zhí)掌朝政十數(shù)載的強勢太后呂氏,終于壽終正寢,其生前扶植的諸呂勢力,也在開國功臣陳平和周勃的主持下被連根拔起。此時劉邦的八個兒子,大多已經(jīng)在呂氏的迫害下。跟隨老父親長眠于地下了,兩人一番商議,決定擁立劉邦的第四子,23歲的代王劉恒登基為帝。
陳平和周勃兩人打的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劉恒之所以讓他們滿意,是因為這位皇子在呂氏當政時期,非常的低調(diào),這給人留下了軟弱可欺的印象。同時,劉恒的母親薄姬,一直備受劉邦冷落,家族也沒有多大的勢力,母子兩人入朝,顯然掀不起多大的風浪。換句話說,就是便于兩人控制。
劉恒不傻,他也意識到了這個風險,因此在朝中的使臣到來,讓他去當皇帝時,并沒有多少欣喜,反而非常的擔心,甚至說有一點驚懼。畢竟當時朝中剛剛變了天,此時去京城簡直就是蹚渾水。所以,=為保險起見,劉恒先派出了舅舅去京城打探情況,確定沒有危險,才動身入京。從這一點來看,劉恒并非想象那么簡單,至少非常的謹慎。
公元180年,劉恒正式登基,也就是后來的漢文帝。周勃和陳平都在打著如意算盤,沒想到,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的少年皇帝,卻在登基后令人刮目相看,成為了名傳后世的千古明君。
當時的西漢王朝情況很糟,楚漢之爭造成的破壞遠沒有恢復,又經(jīng)歷了劉邦時期的異姓王之亂,呂氏死后的諸呂之亂,可以說百廢待興,王朝需要一個能夠正確掌舵的執(zhí)政者。不得不說,漢朝此時就是天命所歸,在最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對的人,劉恒的登基,意味著王朝即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時代。
登基之初,漢文帝就顯示出了比較成熟的政治手腕,通過封賞平定諸呂的有功之臣,安定了陳平和周勃等人的心,順帶將自己的親信宋昌提拔了。當然了,這樣做還遠遠不夠,他最絕的手段是采用了奇才賈誼的建議,讓在京城的各位大佬回到封地,由此切斷了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這其中,就包括陳平和周勃。
通過這樣的手段,漢文帝徹底掌控了權力,執(zhí)政也沒有那么束手束腳了。漢文帝總體上以道家的無為而治作為施政方針,為百姓做了許多的實事。在位期間,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多次減免稅收,同時廢除了很多嚴酷的刑罰,是西漢王朝,也是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大帝之一。
除此之外,漢文帝還崇尚節(jié)儉,其死后入葬的霸陵,沒有價值連城的陪葬品,采用的是薄葬。這樣的好皇帝,自然受到人民愛戴,他死后,天下各地同現(xiàn)悲聲。正是有漢文帝的謹慎執(zhí)政和韜光養(yǎng)晦,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富強之路,才有漢武帝時期縱橫匈奴的輝煌。不得不說,周勃、陳平一時的算計,卻給西漢帶來了一位堪稱千古明君的好皇帝,這真可以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朱祁鈺之所以會在一天夜里即被推翻,這主要是因為他當時已經(jīng)生病了,而且他病的是很重了。當時他的哥哥朱祁鎮(zhèn),一開始是因為不合理的戰(zhàn)爭,而被北方瓦刺部落俘虜過去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明朝也正是因為朱祁鈺的存在才持續(xù)了下來。
當年朱祁鈺決定誓死保衛(wèi)北京城,并且以于謙為總指揮,最終挽救了大明王朝將要滅亡的命運。而且朱祁鈺他在位期間任用賢才,可以說一振當時的明朝國家風氣。其實一開始朱祁鎮(zhèn)只是想如果能回來就可以了,他對皇位已經(jīng)并沒有什么想法,當然可惜的是,朱祁鈺對他的行為使得朱祁鎮(zhèn)真正的冷漠了起來。
再后來在朱祁鈺病重之時,有人找朱祁鎮(zhèn)去叛變之時,朱祁鎮(zhèn)也是當即立斷,決定參與進去。當年的奪門之變發(fā)生在公元一四五七年,當年朱祁鈺已經(jīng)是將要辭于人世,但也就是這樣才給了朱祁鎮(zhèn)機會,而朱祁鎮(zhèn)也是當機立斷發(fā)動了政變,而朱祁鈺在無奈之下也只能答應了朱祁鎮(zhèn)的逼宮。
而且在后來朱祁鎮(zhèn)登位之后,首先就是把朱祁鈺的帝號廢掉了。可以說這對原本很好的兄弟,最后卻因為這一個皇位而最終搞得彼此的關系完全崩掉了。可以說這也是身在皇家的不幸吧。畢竟從古至今因為皇位,而兄弟成仇、父子反目的事情也不在少數(shù)。大家對此也都是習以為常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264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人,欠張居正一個道歉
下一篇: 范蠡,散盡家財再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