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迎漢獻帝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在一些史學評論家的口中,曹操迎漢獻帝似乎成為了曹操人生轉折的重要一環(huán)。
當時很多人都在想,曹操迎漢獻帝為什么能夠成為他人生轉折當中的重要一環(huán)?那換句話來說,如果曹操壓根就沒有把漢獻帝迎回來,他還能夠一統(tǒng)北方嗎?
一、來聊一聊真實情況。
首先歷史并不存在如果與否,也就是說我們假設的這些如果,只能是一個假設而已,并不能夠當作歷史延續(xù)的重要根據(jù)。
我們只能說:如果曹操沒有迎回漢獻帝,那么他一統(tǒng)北方的速度可能會降低,但是對于曹操是不是一統(tǒng)北方而言,一切未知。
這就猶如一個蝴蝶效應一樣,這邊輕輕地扇動一下翅膀,那邊就可能攪起萬丈深淵。
但是曹操迎漢獻帝之后,我們不得不說:部分諸侯對于曹操言聽計從,而且曹操是名義上的天子輔助人。
二、地理位置優(yōu)越,曹操不缺糧。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曾經(jīng)多次出祁山和曹軍對陣。
而每一次與敵人廝殺的時候,諸葛亮考慮最多的并不是如何提高士兵的戰(zhàn)斗力,也不是如何排兵布局,考慮最多的還是糧食問題。
以至于諸葛亮每一次看著地圖的時候都會感嘆一聲,如果關羽沒有丟掉荊州的多么好,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愁糧了。
可是這個問題曹操很少考慮過,不但曹操很少考慮過,曹操身邊的謀臣也很少考慮過。
為數(shù)不多的考慮一次,還是曹操放棄自己的大本營,前往北方進擊敵人或者前往南方進擊敵人的時候。
三、曹操身邊良將如云。
當然,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導致我們更熟悉趙云,張飛,關羽這些人,而對于曹操身邊的謀臣武將好像很少談到。
這一點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三國演義本身就是有傾向性的,三國演義本身更傾向于劉備,而不是曹操。
再加上三國演義的影響力超大,導致一些人認為三國演義當中的所有人才全都在劉備身邊,而沒有在曹操身邊。
把這樣一個錯誤的觀點,或者說這樣的一個錯誤概念排除在外的話,曹操身邊的謀臣武將還是個頂個,扛扛的。
最后再來一個小總結:的確,漢獻帝所起到的作用對于曹操來說無法忽視,甚至漢獻帝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成為了曹操的墊腳石。
可是這一部分墊腳石并不能夠決定意義上說曹操的人生全都是漢獻帝給的,除了自己的拼搏,自己的能耐本事之外,還有北方特有的地勢有關。
無意中聽到林俊杰的《曹操》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三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然而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民不聊生,生靈涂炭,曹操與劉備同年參加了鎮(zhèn)壓黃巾軍的戰(zhàn)斗,皆因立功升職。二十年后,曹操基本統(tǒng)一北方。劉備卻四處流浪,居無定所,從北方幽州跑到南方荊州還是寄人籬下,一事無成。為何劉備和曹操兩人之前的差距如此之大?
▍家族背景比拼
名義上劉備是帝室之胄,但家道中落,已淪落至織席販履為生,實為草民。劉備不喜歡讀書,多結交豪俠、商賈,早年追隨他的關羽、張飛等都是社會下層的寒門武人。劉備起家?guī)缀鯖]有劉氏宗族的任何支持,倒是有富商資助,比如中山和徐州商人,但這些商人并不是東漢所謂的豪族,缺乏政治影響力,有錢而已。
曹操出身豪門,但他是宦官之后,與東漢世家大族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等相比,曹氏仍是庶族。曹操少年時就機警權變、文武雙全,被橋玄等名士視為“命世之才”,后來他幾度為官,終與袁紹同列。這時的曹操已有一定影響力??傊?,曹操起家的基礎遠比劉備牢固雄厚。
▍謀士人才爭奪
家族實力、軍事政治上的謀略權變,劉備都不如曹操,但如果有合適人才輔佐,他也不會一事無成,劉備即使在早年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也未必能吸引到優(yōu)秀的謀臣士人,這還是與他的出身有關。
曹操以朝廷名義挖角對手的人才,比如孫策麾下的華歆等。曹操用人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世族、庶族,還是寒門。袁紹勢力被曹操徹底蕩平后,北方人才幾乎都被網(wǎng)羅招致于其府內,甚至逃至荊州躲避戰(zhàn)亂的北方士大夫也紛紛返歸、投奔曹操。
劉備這樣寒門出身的武人軍閥本就被一般的士大夫輕視,又屢戰(zhàn)屢敗,再加上曹操司空府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才黑洞,劉備在北方得到優(yōu)秀謀士的機會渺茫。盡管曹操、袁紹、陳登、曹操的謀士程昱都給予劉備很高的評價,但沒有一個一流謀士投靠他。
▍劉備集團的內部矛盾
謀士人才在劉備陣營日益增多,他們與寒門武人的矛盾也顯現(xiàn)出來。張飛曾到名士劉巴處住宿,劉巴卻不理會張飛。在他看來,與張飛這類粗鄙武人交往有失名士身份,孫權也認同劉巴的看法。被劉備疏遠的益州士人彭羕甚至咒罵劉備,看不起他。
蜀漢更嚴重的問題是劉備帶來的外部人才與本土豪族士人、以及劉璋舊部的矛盾。作為外來統(tǒng)治者,劉備、諸葛亮一邊控制打壓益州本土力量,一邊重用舊部與荊襄士人。這樣做的后果是,蜀漢外來勢力與本土集團的權力斗爭時隱時現(xiàn),政局不穩(wěn),而且本就人才不足的蜀漢還面臨內部潛力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的難題,在武將方面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以武人勢力起家的劉備,其武將力量并不強,這很諷刺。五虎上將雖可稱是萬人敵,但馬超因人品差不為所用,趙云在相當長時間只相當于劉備的保鏢。劉備麾下能當大用的只有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王平等人。
總之,在五虎上將死后,魏延不但不被諸葛亮重用,說他有反骨,反而被冤殺。王平生于巴蜀,有勇有謀,但他是從曹魏投降過來的。蜀漢后期“蜀中無大將”主要是因為益州本土沒提供能與上述將領能力相當?shù)奈淙?。諸葛亮北伐的接班人姜維兼資文武,但他是涼州人,也來自曹魏。所以,無論天時,地利,人和,劉備都不是曹操的對手!
說到曹操統(tǒng)一中國北方,絕對不是僥幸成功的,而是具備了一些成功的客觀條件。曹操能夠充分利用和順應這些條件,因而他在逐鹿中原的許多戰(zhàn)役中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其他一些和他同時起兵的州郡牧守、地方豪強,則因為不善于利用或者適應這些客觀條件,盡管曾經(jīng)成為一世之雄,但最后還是失敗了。
曹操能夠統(tǒng)一北方,主要有五個重要因素:第一是由于他興置屯田有顯著成效;第二是由于他建立軍隊和建立根據(jù)地獲得成功;第三是由于他能籠絡強宗豪族和世族地主,并取得他們的支持和擁護;第四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對他有利的客觀條件,如迎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造成政治上極大的優(yōu)勢;第五是由于他在歷次戰(zhàn)役和長期政治生活中,鍛煉了非凡的指揮才能,積累了豐富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
首先我們來談談曹操興置屯田的作用:解決了流民問題??梢哉f在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許多重要因素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就是曹操在內地推行屯田政策了。當時戰(zhàn)爭形勢變化不定,軍事集團要想站得住腳,除了有兵以外還要有糧。在國家統(tǒng)一時代,糧食的來源,全靠向農(nóng)村小生產(chǎn)者征收租課。自慌亂之后,人民流亡,土地荒蕪。依附于士族大家的部分佃客,對政府不再繳納租賦和服徭役。因此,割據(jù)勢力到了這個時候,經(jīng)常面臨無兵可募、無糧可征的局面。很多軍事集團并不是被敵人打敗的,而是因為缺少糧食自行瓦解的。
糧食問題固然嚴重,比這更嚴重的是黃巾起義雖然被統(tǒng)治階級殘酷的鎮(zhèn)壓了,但是兩漢以來的流民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因此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不斷發(fā)生。曹操攝于農(nóng)民起義的巨大威力,不得不首先考慮解決流民問題,這樣由政府在內地推行屯田,使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和土地結合起來就成了首要的問題。土地不是問題,人民大量的遷移流浪,讓很多土地荒蕪,這些荒蕪的土地就變成了國家的公田。問題在于曹操到哪里去找眾多的勞動力,去開墾這些荒蕪的土地,答案是通過討伐黃巾軍來獲得。曹操把這些由農(nóng)民組成的隊伍收編起來,把他們編制在土地之上,強迫他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這些人本來就具備豐富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熟練的勞動技能,因此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解決了軍糧問題讓北方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得以恢復發(fā)展,同時也為曹操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同時兩漢以來的流民問題,也暫時得到了解決,使以前失去土地的農(nóng)民和土地又建立了聯(lián)系,社會危機暫時得到了緩和。
第二是曹操成功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和根據(jù)地。最開始的時候,曹操的力量還很弱小,手下就幾千人馬,因此,只能寄人籬下看人的臉色行事。他先依附于陳留太守張邈,后來又依附于袁紹,沒錯就是后來曹操統(tǒng)一北方最大的對手袁紹,不過這個時候,曹操是通過給袁紹做小弟尋找自己的發(fā)展機會。
袁紹安排曹操去討伐黃巾軍,曹操歷盡艱險,在幾乎被農(nóng)民軍擊潰的情況下,最終把青州黃巾軍主力擊潰,收編了百余萬人口,得到了降兵三十余萬。曹操從收編的黃巾軍中選拔精銳,來擴充自己的實力,擴大自己的隊伍,當時稱這支部隊為“青州兵”,這支青州兵后來成為了曹操轉戰(zhàn)中原統(tǒng)一北方的關鍵力量。在建立青州兵這支強有力的隊伍的同時,曹操通過討伐袁術、呂布等人,穩(wěn)固了自己的根據(jù)地兗州。至此,軍隊有了—青州軍,地盤也有了—兗州。
第三是曹操籠絡強宗豪族和士族地主,取得各個階層的支持。黃巾起義以后,在東漢王朝的廢墟上,出現(xiàn)了無數(shù)強宗豪族,在統(tǒng)治階級的混戰(zhàn)中,他們的力量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被加強了,其后割據(jù)一方的野心家為了擴張勢力來壓倒敵人,勢必要拉攏他們,曹操也不例外。曹操手下著名的將領的李典、許褚等人就是聚集宗族數(shù)千人投奔曹操麾下的,這構成了曹魏政權堅實的基礎。但這樣的基礎和四世三公的袁紹來爭奪天下,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于是在曹操在出任東郡太守之后,就設法拉攏士夫地主的首腦人物潁川荀彧,再通過荀彧的關系,拉攏了好多士夫大地主,如荀攸、郭嘉、戲志才、鐘繇、司馬懿、杜畿等,這樣一來,曹操所代表的階層面就變得更大了,它代表利益群體也更為壯大。用通俗的話來講,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我是為了一個大的利益群體的利益在戰(zhàn)斗,因此,曹操可以獲得更多層面的支持。
第四是曹操善于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客觀條件。當時士夫大地主的莊園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農(nóng)民的依附隸屬程度正在加強,客觀上這樣正在發(fā)展的莊園經(jīng)濟,對統(tǒng)一的東漢國家產(chǎn)生一種瓦解的作用。但是他們在主觀上卻希望早日恢復專制主義集權政治,來集中力量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發(fā)展他們的莊園經(jīng)濟,鞏固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他們首先主張擁戴漢獻帝。這個時候由于李傕郭汜之亂,漢獻帝早就威信掃地,這個時候最先提出要迎接漢獻帝,確立政治優(yōu)勢的人是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但是袁紹沒有采納沮授的建議,而是聽從了另外一部分將領如郭圖、淳于瓊等人的意見,認為把皇帝接到自己身邊,動不動就要向皇帝請示,反而事事都受到牽制,這不是好辦法,因此袁紹沒有接受沮授的建議。
同樣的建議,不同的選擇。曹操的謀士荀彧也向曹操建議應該:“奉迎天子都許”,并告誡曹操說:“如果不先下手,失去了時機讓其他人捷足先登,以后就算想做也沒辦法做到了!”曹操便派自己的心腹之人曹洪引兵先行,接著親自趕到了洛陽,朝見漢獻帝,說洛陽破敗不適合做為都城,把漢獻帝接到許都,并暫定許都為漢王朝的都城。并利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使自己外出征伐時,中樞的大權可以由荀彧來顛覆,漢獻帝從此成為了曹操手中的傀儡。從此,曹操發(fā)布命令和對外征伐都用漢獻帝的名義,真正做到了“師出有名、興師問罪”的地步,取得了極大的政治優(yōu)勢。
第五是曹操自己非凡的指揮才能和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曹操這方面的才能,在官渡之戰(zhàn)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從軍隊的人數(shù)上來講,曹操的軍隊要比袁紹少的多。從武器裝備和經(jīng)濟力量上來看,曹操也遠遠不如袁紹實力雄厚。從雙方占據(jù)的地區(qū)來看,曹操占領的兗、豫二州,是四戰(zhàn)之地,要鞏固起來比較困難,而袁紹占領飛河北,有山河之固,這些條件上曹操都不如袁紹。
那么曹操有什么優(yōu)勢呢?首先他推行屯田,解決了流民問題,從而緩和了其統(tǒng)治地區(qū)內的緊張的階級關系;其次,“挾天子以令諸侯”讓他獲得了政治上的主動;第三,他拉攏了不少地主豪強和門閥士族,并取得了他們的支持和擁戴;第四,當袁紹、曹操快要進去決戰(zhàn)階段,軍事物資又是極為短缺之際,曹操卻聽從了趙儼等人的建議緩征綿絹,緩和了階級矛盾,因此在決戰(zhàn)前,曹操是做了充分的政治準備的。在軍事上曹操的準備也十分充分,他為了避免自己腹背受敵,當機立斷在官渡之戰(zhàn)前,攻取徐州,擒殺呂布,逐走劉備;并選擇在荊州牧劉表在荊州和張羨相持不下無法和袁紹配合進攻自己的時候,就和袁紹決戰(zhàn)。
正面硬碰硬,曹操是不會有什么優(yōu)勢的,因此他選擇了守勢靜待時機,直到對自己有利的時機出現(xiàn),曹操等待了將近半年之久。在看到了袁紹十萬大軍攻擊困難的情況后,出奇兵燒掉了袁紹的全部糧食,這樣一舉扭轉了劣勢,而且還占據(jù)了絕對主動。
最后,袁紹軍內部分裂,大將張郃、高覽投降,結果全軍不戰(zhàn)而潰,勝利的天平最終倒向了曹操。曹操所取得的勝利,不能不說是他主觀努力和指揮正確的結果。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00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