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朱棣秘不發(fā)喪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大帝朱棣在北征班師的路上,走到榆木川時,病死在軍營中,朱棣死時,六十五歲,不算長壽,也不算短命。
然而,皇帝駕崩,并沒有立即發(fā)喪,而是選擇封鎖消息,秘不發(fā)喪,甚至每日繼續(xù)正常給死去的朱棣上膳食,那么,當時封鎖朱棣病死的消息,到底害怕什么呢?
當時,朱棣病死的時間,非常特殊,大明王朝的主要的軍隊都在外面,即六師在外,京城無主,這時候,如果突然宣布皇帝駕崩,很有可能被居心叵測的人鉆了空子,因此,當時朱棣身邊的人經過緊急商議,一致同意,絕對不能泄露皇帝病死的消息,以防不測。
可是,接下來一個問題來了,皇帝駕崩了,肯定不能露面,時間長了,外面肯定會懷疑,怎么才能不讓外界懷疑呢?怎么才能做到不泄露消息呢?
這時候,有個內臣,也就是太監(jiān)叫馬云,他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密商議,立即把軍中的錫器全部收集到一起,用火融化,做成一個棺材,然后,將朱棣的尸體放在棺材里收斂好,再把錫做的棺材放在皇帝乘坐的輦上,每天早晚時間,按時給死去的朱棣繼續(xù)上膳食,每日正常請安。
也就是說,給死去的朱棣繼續(xù)上飯菜,以此“證明”皇帝朱棣還活著,一切都是很正常的。這樣,外人看到皇帝每天都在正常吃飯,當然不會懷疑了。
《明史·本紀第七·明成祖三》:太監(jiān)馬云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fā)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
一切準備工作做好,確保滴水不漏,萬無一失之后,大軍繼續(xù)向京師前進,同時,立即派人快馬加鞭,偷偷地向太子朱高熾報告情況。
朱高熾得知情況之后,立即派他的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周密安排,一切平安如常,沒有出現什么叛亂,使得朱高熾順利繼位。
當時,秘不發(fā)喪,主要怕什么呢?
朱高熾當太子,他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有野心,雖然他們兄弟三人,都是一個爹和一個媽(徐達長女徐皇后)生的,但是,心卻不在一起。朱高煦一直覬覦太子之位,一直都想找機會將太子搞下去,然后自己上位。朱高燧和朱高煦是一伙的,一起排斥朱高熾。
據說,朱高煦曾經和大哥朱高熾一同去拜謁孝陵,大哥朱高熾身為太子,但身體比較肥胖,而且還患有足病,走路比較困難,由兩個太監(jiān)攙扶著,在這種情況下,朱高熾還是跌了一個跟頭。這一幕,恰巧被朱高煦在后面看到,朱高煦訕笑說,前人蹉跌,后人知警。這句話,不僅有譏諷而且意味深長,這時,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在旁邊,他很聰明,立即答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一聽,大驚失色。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當時朱棣病死,秘不發(fā)喪是對的,否則,還真不知道會出現什么大亂子。
朱棣為什么在朱元璋死后才造反,他真的不敢對抗朱元璋嗎?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棣是其第四子,被封為燕王,在朱元璋死后發(fā)動靖難之役,奪了自己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的天下。這里先說結果,朱棣確實是不敢對抗朱元璋的。朱元璋在位之時,有多起殺功臣的大案牽連甚廣,但天下都很穩(wěn)定,這與朱元璋鐵腕反腐等舉動,得到百姓的支持有相當大的關系。在朱元璋還活著的時候,朱棣是絕對不敢對抗朱元璋或者說根本連對抗的心思都沒有。
朱棣為什么在朱元璋死后才造反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其說是朱棣如何懼怕朱元璋,倒不如說是建文帝朱允炆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不敢作死。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的直接原因,在于建文帝登基之后,急于削藩,并逼死藩王。當時還是燕王朱棣,甚至被逼得裝瘋避禍,最終朱棣為了自保才不得不起兵靖難。
朱元璋雖然對功臣狠,但是對朱家人還是很照顧的。分封藩王更是朱元璋親自定下的制度,如果朱元璋不死,建文自然沒法進行削藩,而無法削藩的話。后邊的起兵靖難自然也就沒有了。所以與其說朱棣是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造反,不如說是朱允炆是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作死。
朱棣靖難的根源與其說是朱棣有野心造反,不如說是迫不得已。朱棣起兵之初,還得靠裝瘋來拖延時間,當時的兵力更是遠處于劣勢,岌岌可危。所以與其說是朱棣野心在朱元璋死后才發(fā)作,還不如說是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才敢爆發(fā)其野心,想要完全掌控全國,削去藩王,才使得朱棣被迫起兵自救的。
綜上所述,朱棣確實不敢對抗朱元璋,但他等到朱元璋死后才靖難的根本其實是朱允炆等到朱元璋死后才敢作死削藩的緣故
自古君王去世前,一般最后見到的皇子就是帝位的繼承人,當時朱元璋已經立了皇孫朱允炆為太子,燕王朱棣是藩王,手握藩兵,如果朱元璋去世前朱棣回到京城,那么太子便可能不會那么順利的即位,所以朱元璋臨死前問眾臣朱棣為何遲遲未來,沒有人敢回到朱元璋,因為可能朱元璋召見朱棣的消息已經被當時擁護朱允炆的大臣們給封鎖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之后,便定下了立嫡長子為繼承人的制度,但是很不幸,他的嫡長子朱標英年早逝,這個時候,朱元璋確實有些頭疼,他的皇孫是朱標正統嫡出的繼承人,但是他的皇四子朱棣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皇子,按照當時他定下來的繼承制度,應該在太子朱標一脈中挑選嫡長子繼位,不過朱元璋非常喜愛皇四子朱棣,而且朱棣也是一位能力很強的皇子,但是很可惜當時朱棣還有兩個哥哥在世,所以如果立下朱棣為太子,便會給他繼位埋下隱患,因此朱元璋才會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
但是當時朱允炆畢竟年紀比較輕,雖然朱元璋在去世前為朱允炆能夠順利繼位做了很多準備,不過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的帝位不牢靠。所以可能朱元璋去世前召見朱棣是想要他輔政朱允炆,但是當時那種情況,擁護朱允炆的大臣不可能冒險讓皇子出現在病危的君王床前,因此朱元璋召見朱棣的命令應該是被這些大臣給攔截了。
因為當時朱元璋已經瀕臨死亡,這種背景之下所有人都異常敏感,沒有人知道朱元璋召見朱棣的目的,所以為了不必要的政亂,所以眾臣才會沒有通知朱棣來京城,因此朱元璋問眾臣,眾臣才會無人敢回答。
縱觀大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從“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到“仁宣之治”,在大明開國創(chuàng)業(yè)的前七十多年,朝廷政治清明,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正統十四年(1449)發(fā)生“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明軍死傷幾十萬,自此,明朝國力嚴重下滑,開始走上下坡路。后雖有“弘治中興”,但也難以力挽狂瀾,無法阻止明朝的進一步衰亡。
有人說,“大明實亡于朱棣?!弊訉O后代守業(yè)不力,怎么就把這賬算在朱棣頭上呢?一起來看看,成祖朱棣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影響至整個明朝,甚至把王朝推向滅亡。
重用宦官,永樂朝始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鑒于歷朝歷代宦官干預朝政,釀成禍亂甚至亡朝的教訓,就立下一條規(guī)矩,不許宦官讀書識字、兼任外官,官職不得超過四品等,并在宮中立一鐵碑,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 預者斬!”可見,太祖對太監(jiān)的管制十分嚴厲。
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他經常選派宦官出使、征稅、采辦、監(jiān)軍,甚至還賦予鎮(zhèn)守地方邊防的重任,“七下西洋”的鄭和就是朱棣身邊的一個宦官。那么,朱棣為什么會如此信任、重用宦官呢?這要從朱棣還是燕王時說起。
燕王朱棣在起兵“靖難”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宦官的幫助。比如鄭和,他的原名叫馬三寶,他在朱棣起兵過程中,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并在鄭村壩之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因此被朱棣賜姓鄭。另外,朱棣攻打南京城前,正是得到宦官傳遞的“南京城內兵力空虛,可以攻打”的消息,才會放棄河北、山東戰(zhàn)場,轉而攻打南京。可以說,這些宦官是朱棣奪取皇位的功臣。
另外,朱棣的皇位終歸是名不正言不順,且其奪取手段也不光彩,當時的許多朝臣并不支持,所以,朱棣對這些朝臣們也不放心,于是就開始重用宦官。
到了他的孫子宣宗朝時,宣宗朱瞻基竟然在宮中設內書堂,并選年紀小、機靈的太監(jiān)在書堂讀書,從此宦官讀書成為定制。不過,成祖、宣宗對太監(jiān)們尚能嚴加管束,所以宦官們不敢放肆。但是,英宗年少,不知輕重,只在祖輩父輩這里耳濡目染,宦官可以委以大任,直接導致宦官王振專權,在王振的把持下,英宗朝的政治日漸敗壞,而此時,北部邊防正受到瓦刺等部的不斷侵擾,朝廷對此卻置若罔聞,不作積極防御,邊防力量日益衰落,終于釀成“土木堡之變”。
重啟錦衣衛(wèi),埋下禍根錦衣衛(wèi)最初是由朱元璋設立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對開國功臣、勛貴都不放心,多有猜疑。于是,他豢養(yǎng)了一批人,稱為“檢?!?,專門替他刺探各類情報、窺探朝廷重臣的動向,并隨時向他匯報。
大學士宋濂有一次在家請客,第二天下朝后,朱元璋假裝不經意地問:“你昨天喝酒了?府上都有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宋濂雖然很吃驚,但還是老老實實地一一回答。朱元璋聽了,發(fā)現與他掌握的情報一致,便高興地對宋濂說:“你很誠實, 沒有欺騙我?!?/p>
在“檢校”的基礎上,朱元璋設立了一 個兼具伺察、緝捕和辦案的特務機構,這就是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是奉朱元璋的詔令抓人辦案的,所以被人稱為“詔獄”。
朱元璋對錦衣衛(wèi)很是信任,重大案件一般都由錦衣衛(wèi)處理。洪武朝的幾次大獄,大都是錦衣衛(wèi)負責辦理的。因為非法凌虐大臣,誅殺眾多,錦衣衛(wèi)遭到人們的強烈不滿。對此,朱元璋有所覺察,于是,在洪武二十年( 1387),下令罷撤錦衣衛(wèi)獄,焚毀刑具,將囚犯統統交與刑部審處,并頒詔天下,表示以后一切案件全歸三法司審理。
可是,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后,他又宣布恢復錦衣衛(wèi),于是,錦衣衛(wèi)作為一個固定的特務機構被保存下來,一直到明朝滅亡為止。
設立東廠,破壞祖制永樂十八年(1420),在錦衣衛(wèi)的基礎上,朱棣又下詔設立東廠,并“令內臣提督監(jiān)控之”。自此,宦官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寬廣的政治舞臺,宦官的權勢也開始滲透到司法等各個領域。到了永樂末年,宦官竟然開始替成祖朱棣批紅,甚至朱棣死后,也是宦官與大臣們商議,決定秘不發(fā)喪的。
由此可見,在永樂朝時期,宦官的權勢已經深入政治、軍事、外交、司法等諸多領域。朱棣重用宦官的行為,破壞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也給明朝的覆滅埋下禍根。
宦官在永樂朝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逐漸演變成專權的局面,直接導致政治黑暗,朝廷黨爭,最終加速了明朝的衰亡。這一切難道不應該算在朱棣頭上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19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