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行走于各諸侯之間,晚年過得如何
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行走于各諸侯之間,晚年過得如何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韽垉x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話說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下諸侯紛爭,各方諸侯間的關(guān)系極為復雜,可能前一刻還打得戰(zhàn)火紛飛,下一刻就握手言和;而導致這種詭異情況發(fā)生的原因,除了國家政策外,還與說客有莫大關(guān)系。說客這一職業(yè),自古有之,具體是何時出現(xiàn)的,不得而知,但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卻是極為常見,但是如接下來這位,憑一條“三寸不爛之舌”行走于各諸侯之間,將天下諸侯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卻是只有一位,那就是赫赫有名的張儀。
據(jù)記載,這張儀出自鬼門派,乃是“謀圣”鬼谷子的弟子;這鬼谷子本就是一代傳奇人物,智謀通天徹地,他隱于世外,將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將入相,決定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不謀之謀,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鬼谷子這么做當然是有底氣的,他精通百家學問,據(jù)說縱橫家就是出自鬼谷子,縱橫家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第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fā),這不恰恰就是鬼谷子的做派么?
在張儀之前,已有蘇秦先一步出師,蘇秦推行合縱戰(zhàn)略,主張“合眾弱而攻一強”,建設一個多國聯(lián)盟,因而蘇秦的游說熱情飽滿,不吝辭藻,極盡鋪張渲染,從而形成了特有的游說模式:“利導法”,即分析厲害,擺出優(yōu)勢,并指出希望與美好前景,以利導之,使對方樂于接受自己的主張。最終組建合縱聯(lián)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guān)。
在蘇秦完成“合縱”之后,張儀奉命出師了,既然山東六國都已被蘇秦聯(lián)合起來了,張儀自然不可能去這六國中的某一國了,留給他的只有秦國了。這兩人本來就沒仇恨,出師只不過是完成師傅的任務而已,蘇秦為了幫張儀快速掌權(quán),暗中派人幫助他見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雖是一代雄主,但又何曾見識過如此智謀卓絕的人物?很快,張儀就被秦惠文王聘為客卿,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
當時秦惠文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并占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說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zhì)。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蔽簢虼司桶焉峡な蹇h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于是,秦惠王就任命張儀為相,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自此,鬼谷子所謀的天下大棋正式開局了。
張儀是怎么破壞蘇秦苦心經(jīng)營的“合縱”的呢?張儀的首要目標就是魏國,為此還只身入魏國,擔任魏國的相;當時魏國是魏惠王掌權(quán),張儀沒有機會,在魏襄王繼位后,張儀軟硬相逼,還讓秦國攻打魏國,把這魏襄王打怕后,張儀再次游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于是,魏國宣布退出南北合縱,請張儀擔任中間人與秦國和解;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雖然后來魏國又再次加入“合縱”,但被秦國打了一通后,又臣服于秦國了……
當時魏國算是天下之中,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無論是“合縱”還是“連橫”,魏國的態(tài)度都極為重要,搞定了魏國,“合縱”可以說就被破壞了一半了。那張儀所提倡的“連橫”又是指的什么呢?這當然指的是秦國和齊國聯(lián)盟,中間以“二五仔”魏國作為緩沖帶,之后范雎的“遠交近攻”之策,其實也是來源于張儀的“連橫”之策。
在完成“連橫”后,張儀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徹底破壞“合縱”;他將目光看向了楚國,于是楚國就倒霉了,楚懷王可以說是被張儀“?!钡米顟K的一位諸侯王了,不僅丟失了大量土地(包括對秦國極為重要的黔中地區(qū)),而且還讓楚國乖乖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jié)盟親善,并且楚懷王為了穩(wěn)固關(guān)系,還將王室女子嫁給了秦惠文王,秦宣后羋月就是楚國人。
搞定了魏國、齊國和楚國,另外幾國就簡單了,因為“合縱”本來就已名存實亡,所以韓國、趙國、燕國很簡單的就退出了“合縱”。但是,在張儀完成這一切后,秦惠文王卻去世了,新繼位的秦武王不喜歡他,張儀為了避免殺身之禍,同時也不想因為他和秦武王之間的關(guān)系,導致好不容易破壞的“合縱”再次復原,故而他主動向秦武王請纓,重返魏國。
面對張儀的要求,秦武王是求之不得的;但當時在外的名聲極“臭”,比如當時的齊湣王就曾說過:“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讓張儀有所依托呢?”如果張儀一直在強秦,齊湣王還真拿張儀沒辦法,畢竟不可能跨過魏國去打秦國吧,而且肯定打不贏。但張儀去了相對弱小的魏國,齊湣王就再無顧忌了,直接發(fā)大軍攻打魏國,這把魏哀王嚇得要死。
張儀見狀,只得暗自嘆息,但為了自己的小命,還是只得給魏哀王出謀劃策;雖然此時的張儀已經(jīng)是一個老人了,無法再像以前那般周游列國,但謀劃更是老道,他將說辭都安排好,在派一個使者出使齊國,一頓忽悠之下,齊湣王竟然就撤軍了,這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但此時的張儀,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魏國當了一年多的相后,壽終正寢。
讀《史記》之張儀
一.人物介紹及分析
張儀,戰(zhàn)國時期魏國人,與蘇秦是師兄弟,共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shù)。
張儀是雄辯之士,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可抵百萬之軍。他最開始投靠在楚國令尹門下,后因為和氏璧被偷而被楚國令尹冤枉,差點打死,便離楚入秦。
張儀入秦之后,得到秦惠王重用,主張連橫政策以便攻破蘇秦的合縱伐秦之術(shù)。同時張儀主張遠交近攻,伐交伐攻并存。
張儀與秦惠王算是君臣良配,在相秦期間,先后幫秦惠王謀魏、弱楚,破合縱而成連橫之計。與秦而言,可謂居功至偉,為秦國后世奠定了戰(zhàn)國七雄,秦國獨大的局面。
張儀此人,看似貪圖小利,巧舌善變,實則內(nèi)心剛毅,有雄心壯志!張儀相秦,欺騙楚懷王,雖落得奸詐之徒的壞名聲,于秦而言卻是大功!
二.歷史介紹
若說戰(zhàn)國時期,誰可以只憑一張嘴便可以奪地略城,想來非張儀莫屬?!妒酚洝分嘘P(guān)于張儀的記載,絕大部分是連橫相關(guān)的故事,以及張儀連橫之時的言論。
想來太史公也是對連橫之術(shù)情有獨鐘,才不惜花大量筆墨來描述連橫之術(shù)。
(一)張儀離楚
張儀出師不久,便投靠在楚相門下,因為張儀很窮,再加上能言善辯,估計很不招人待見。
在一次楚相得到和氏璧給眾人觀賞之時,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飛。 大家就都懷疑是張儀偷走了和氏璧,至于原因,大家覺得的是因為張儀家貧,最有可能偷東西。
楚相估計也這么認為,于是便讓手下用鞭子抽打張儀,嚴刑逼問與他。張儀沒偷,便默默忍受刑法,楚相一看張儀打死都不招供,便放了張儀,當然也順便把張儀趕走了。
張儀好歹都是一位謀士,雖然文弱,但是骨氣還在,自然把此事當做奇恥大辱,懷恨楚相,嫉恨楚國。
此時,正好趕上蘇秦說服趙文候答應合縱,蘇秦害怕秦國攻趙,破壞合縱大業(yè),便派人去找張儀,希望張儀入秦勸說秦惠王不要出兵攻趙。
而此時在楚國的張儀貧窮潦倒,當聽說昔日的同窗蘇秦發(fā)達了之后,便決定離楚投奔蘇秦。
(二)張儀入秦
張儀到了趙國之后,蘇秦不但不讓下人通報轉(zhuǎn)達,還特意讓下人籠絡住張儀不讓他離趙。在涼了張儀一段時間之后,蘇秦召見了張儀。
蘇秦見了張儀之后,故意表現(xiàn)的高高在上,給張儀吃下人的飯菜,還言語羞辱與他。這讓張儀很是不爽,便離趙入秦。
蘇秦因為知道張儀貧困,便暗地里派人與張儀結(jié)伴而行,助他入秦。張儀入秦之后,秦惠王覺得張儀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客卿,與他共謀如何攻伐山東六國。
而此時,與張儀結(jié)伴而來的蘇秦手下,才把蘇秦暗地助他的事告訴了他。張儀一聽,一來感謝蘇秦,二來自愧不如蘇秦,便沒有勸告秦王伐趙。
(三)張儀相魏
秦魏兩國國土相鄰,秦國東出勢必攻魏,再加上秦魏兩國本就是世仇。
秦孝公之前魏強秦弱,魏國便不停的攻打秦國,奪了秦國河西之地。商鞅變法之后,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便不停的拿魏國練兵,不但奪回了河西之地,還在不停的蠶食魏國土地。
魏國國君知道秦魏不可能真正和好,所以魏國的抗秦,拒秦之聲很大,與魏國連橫實在是一件異常艱難之事。
不過魏國抗秦也懼秦,而懼秦便是魏國的弱點,于是張儀采用抵戲之法來讓魏國連橫。 雖然張儀善辯,但是他還是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服魏王,甚至等到魏襄王死了之后,才成功。
首先,不停的攻打魏國,讓魏國害怕,讓魏國意識秦國若有心伐魏,合縱根本救不了魏國 。見原文:
其次,給些小恩小惠 ,也就是平時我們?nèi)粽f的“打一巴掌給個棗”,讓魏國心里留有秦國對我還算好的想法。
最后,與魏談判,告知連橫與否給魏國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畢竟在前兩步的鋪墊之下,魏國已經(jīng)有了與秦談判的心思。
第一,魏國地理位置很差,沒有大山大川,可以說四面都有被攻擊的可能,合縱不是長久之計,只要魏國一有戰(zhàn)事,便有被人偷襲的可能。
如果連橫秦國,秦國強大,在強秦的庇佑之下,其他國家根本不敢攻魏。如果不與秦結(jié)盟,不好意思,秦國會天天打你,其他國家總不能天天救你吧。
第二,秦國的目的是弱楚,不是攻魏!你想啊,楚國那么強大,已經(jīng)對秦構(gòu)成了威脅,秦國肯定要先收拾它了。
魏國跟秦國合作的話,一點壞處沒有,還有好處。楚國被削弱魏國就少了個勁敵,并且秦魏合作伐楚,楚國必敗,魏國還可以分一杯羹,何樂而不為呢?
魏哀王一聽,覺得也有些道理,便答應了下來。
(四)張儀弄楚
秦惠王時期的楚國異常的強大,有足夠的國力和軍力與秦國爭奪天下, 可惜楚懷王貪婪,再加上目光短淺,不分忠奸。
張儀在楚國待過一段時間,自然知道情況,便采用飛嵌之術(shù)來配合楚懷王的貪婪,用小利來引誘他,進而達到于秦謀利的目的。
張儀有三次弄楚, 第一次是以商於六百里騙楚國與齊斷交。
秦國打算伐齊,但是聽說齊楚要聯(lián)姻,便很著急,趕緊派張儀入楚。
張儀到了楚國之后,便許諾楚懷王愿意拿秦國的商於之地六百里,來換取齊楚交惡。楚懷王一聽開心壞了,趕忙答應了,并且立即與齊國斷交,就算陳軫勸阻都沒用。
等到張儀歸秦,聽說楚國與齊徹底決裂,便反口說答應楚國的是商於六里而不是六百里地。這讓楚懷王非常生氣,便起兵伐秦,結(jié)果秦齊合謀攻楚,楚國大敗。見原文:
經(jīng)此一戰(zhàn),楚國勢弱,已經(jīng)沒有了單獨勝秦的本錢。
第二次是以己之身換黔中之地。
秦國非常想得到黔中之地,便想著與楚國換地,楚懷王因為怨恨張儀,竟然答應秦國,只要交出張儀與楚國,便自愿奉送黔中之地。
張儀一聽,趕緊勸秦惠王答應此事。等到張儀入楚之后,便籠絡鄭袖和靳尚,讓他們給楚懷王吹耳旁風。果不其然,楚懷王不但沒有處置張儀,還厚待了他。
而此時楚懷王已經(jīng)釋放一個信號,楚國懼秦,不敢與秦國戰(zhàn) ,顯然張儀得到了這個信號。
第三次弄楚是與楚連橫 。張儀本來打算歸秦,當聽說蘇秦死了之后,趕緊變換策略連橫楚國。
張儀對楚懷王說,楚國和秦國都是強國,應該強強聯(lián)合才對,楚國沒有秦國的威脅,可以趁機欺負弱小而擴大領土。
反之,如果楚國拒絕連橫,秦國便會伐楚,甚至會聯(lián)合魏韓一快伐楚。楚國前面也與秦國交過手,一場都沒打贏,想來也知道秦國的厲害之處,所以楚國于秦連橫是最佳的選擇。
再說了, 楚王你要是答應的話,秦國會把黔中之地還給你,并且秦國會派秦國太子質(zhì)楚。
楚懷王一聽,連橫還可以得黔中之地,兩眼冒光趕緊答應了。見原文:
(五)張儀說韓王
張儀離開楚國,馬不停蹄的去了韓國。因為韓國弱小,兵力國力都是最弱,所以張儀誰韓王比較容易, 只需要讓韓國意識到自己沒有拒秦之力,只有連橫秦國才有出路。
張儀首先描述了一下韓國的國情,當然是撿韓國的弱點說的。見原文:
張儀接著說道,韓國弱小如此,就不要窮兵黷武了,韓國離秦很近,就算與六國合縱也沒便宜可占,秦國出關(guān)第一個遭殃的便是韓國。
然后,張儀便給韓王吃了一顆定心丸,說道,秦國當前的目標是弱楚,并不是你們韓國,你大可放心。
韓國與秦國連橫的話,楚國自然會被打的很慘,楚國一旦變得弱小了,秦國就不會繼續(xù)打你們韓國了,這叫做禍水南引。再說了,韓國與秦國連橫伐楚,是必勝之局,韓國可以參與瓜分楚地,這么好的事情,你怎么能不同意呢?
韓王一聽,覺得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答應了秦國的連橫之策。
張儀搞定了韓國以后,便回到了秦國,秦惠王自然是大大的封賞與他。見原文:
(六)張儀說齊潛王
張儀入秦不久,便又入齊,張儀入齊實則為圖謀趙國。齊國乃是趙國的臂膀之國,齊國如果連橫秦國,趙國便被孤立。
張儀知道齊國乃是強國,齊潛王也算賢明,至于合縱還是連橫其實對齊來說都可得利,于是便用捭闔之術(shù)來游說齊潛王。
首先, 駁斥“齊國強大離秦很遠,秦國是無論如何成不了齊國大敵的”這一合縱觀 點,讓齊王有所顧忌。張儀用兩點來說此事,第一點,秦趙兩國相爭,趙國雖勝但是國力大損,再想抗秦已經(jīng)沒那么容易。第二點,秦國已經(jīng)與楚國交好,韓魏也是,將來也會勸說趙國交好,如此一來齊國就有了滅國之禍。
其次,告知齊潛王連橫之利,秦齊連橫之后,秦國不會想方設法對付齊國,甚至還會與齊合謀對付趙國。 如此一來,齊國可以乘機做大,擴張趙國的土地。
齊潛王聽完之后,衡量了一下,覺得張儀說的很有道理,便答應了下來。
(七)張儀說趙王
緊接著,張儀馬不停蹄去了趙國。張儀深知趙國是合縱的受益國和發(fā)起國,想要連橫有些難度。但是當下卻今非昔比 ,六國已有四國連橫,只剩趙燕兩國,與趙國很不利,于是便單刀直入,威脅趙國。
首先,打擊趙王的自信心,讓趙王意識到趙國并非真正的強大,只是還算可以,與秦國還是有些差距的。
其次,明確告知趙王,秦王對趙王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非常憤怒,見原文:
當然,秦王也不是單單說說自己非常生氣就完了,他已經(jīng)陳兵澠池,準備好攻打趙國了,我不過是過來給你支會你一聲,見原文:
最后,張儀比較當前趙國與秦國的現(xiàn)狀,主要從外交和軍力進行比較。
外交上,秦國聯(lián)合兩大強國齊楚,兩個弱國魏韓。軍力上,秦國打算出一支軍隊與齊國聯(lián)合從東面進攻,一支軍隊與魏韓聯(lián)合從南面進攻,一支秦軍從澠池進攻趙國西邊。
如此以來,趙國勢必會四分五裂,不過趙國也不是沒救了,只要趙國愿意盟秦,割地給秦國,秦國自然就不攻打趙國了。
趙王聽完之后,嚇出一身冷汗,不過聽到轉(zhuǎn)機之后,趕緊盟秦獻地,見原文:
(八)張儀說燕昭王
等到張儀入燕,張儀知道燕趙姻親之國,再加上遠離秦國沒有秦國兵患,不過燕國弱小有懼趙之心。
張儀用抵戲之法,讓燕王更加害怕趙國,如此以來燕趙離心,秦國便可下手。
首先,張儀講了一個很久遠的故事,趙襄子與燕爭斗,刺殺了他的姐夫燕代王的故事。以此來刺激燕昭王,讓他知道趙國不但不可信,還很危險。
接著,張儀提到趙國的強大簡直就是燕國的噩夢,只要趙國愿意,便隨時可以攻燕、滅燕?,F(xiàn)在就連強大的燕國都連橫秦國了,燕國還在等什么呢?
最后,張儀跟燕昭王闡述了于秦連橫的好處,燕國得到秦國庇佑,齊國、趙國自然不敢攻燕,燕國偏遠可以坐享其成。
燕昭王聽到此處,趕忙答應了下來,為表誠意,獻城與秦,見原文:
至此,在張儀的努力之下,可以說六國都愿意盟秦連橫,蘇秦的合縱伐秦算是徹底失敗。
讀到此處,本讀者一直在想,連橫與秦國而言有何益處,戰(zhàn)國七雄和平相處嗎?
當然不是,連橫于秦而言,大有裨益。首先,六國不再攻秦,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步調(diào)便不會在被打亂了。其次,六國合縱被破,六國便會相互攻擊,秦國便可以弱楚弱趙。最后,連橫的過程中秦國乘機得了魏國,楚國,趙國,燕國的大片城池。
(九)張儀離秦
可惜天公不作美,張儀還沒歸秦,秦惠王便離世了,又因為張儀與秦武王不對付,六國連橫便自動解除了。
張儀自度秦國已經(jīng)不是自己的安身之國了,便離秦入魏,最后死于魏國。
三.灰子感悟
灰子曰:
儀者,捭闔之奇才,亂世之佳相。三寸之舌可亂戰(zhàn)國之群雄,一張利嘴能得敵國之城池!
何也?得天時地利人和也!生于戰(zhàn)國之亂世,可謂有天時之大勢。入秦為相,可謂得強秦之地利。惠王賞識,可謂盡人和之利。有此三者,功業(yè)成也!
雖成秦國之大勢,有蓋事之功,然終究離秦戚戚然矣!何者?不信與武王矣!吾等后輩,當謹記此理!
分目錄(七):《史記》之相篇
總目錄:《史記》-灰子筆記
張儀在事業(yè)蒸蒸日上的關(guān)鍵時刻,為何突然辭官回到魏國?
在我國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一個時代,是中國社會發(fā)展最為自由開放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思想空前解放。所以,在這個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歷史風云人物。張儀就是比較有代表的一位歷史人物。張儀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早年拜入鬼谷子門下,跟隨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shù)?!斑B橫”的外交策略就是張儀的首創(chuàng),他游說六國,最后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他得到秦惠王的賞識,被秦惠王封為相國。但是,在秦惠王死后,張儀卻突然辭官回到魏國,這背后到底有何原因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王在位期間,秦惠王很賞識張儀的才華,很倚重張儀。所以,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委派給張儀。而張儀也確實不負眾望,為秦惠王解決了很多政治上的難題。根據(jù)史料記載,魏國背信棄義,開始反抗秦國,張儀為了讓魏國放棄攻打秦國,他來到魏國去游說魏國國君。在秦惠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張儀返回秦國報告,還沒走到咸陽的時候,秦惠王就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惠王在位期間,秦武王從作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后,很多大臣說向秦武王打小報告說張儀的壞話。這些大臣認為張儀不講信用,反復無定,甚至還有人說他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賞識。秦武王信以為真,就開始冷落張儀。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秦武王的關(guān)系比較緊張,都紛紛背叛了張儀當初定下的連橫政策,恢復了合縱聯(lián)盟的政策。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在大臣們?nèi)找共煌5卦g毀下,不堪重負的張儀,為了保命決定逃離秦國。所以,他回到了魏國,在魏國擔任相國,不久后,死于魏國。
舌戰(zhàn)群儒原文和譯文
卻說魯肅、孔明辭了玄德、劉琦,登舟望柴???。二人在舟中共議、魯肅謂孔明曰:“先生見孫將軍,切不可實言曹操兵多將廣。”孔明曰:“不須子敬叮嚀,亮自有對答之語?!奔按桨叮C請孔明于館驛中暫歇,先自往見孫權(quán)。權(quán)正聚文武于堂上議事,聞魯肅回,急召入問曰:“子敬往江夏,體探虛實若何?”肅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稟?!睓?quán)將曹操檄文示肅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發(fā)遣來使,現(xiàn)今會眾商議未定。”肅接檄文觀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詞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荊襄之民,望風歸順。今統(tǒng)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于江夏,共伐劉備,同分土地,永結(jié)盟好。幸勿觀望,
速賜回音?!濒斆C看畢曰:“主公尊意若何?”權(quán)曰:“未有定論?!睆堈言唬骸安懿贀戆偃f之眾,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且主公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為萬安之策。眾謀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孫權(quán)沉吟不語。張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孫權(quán)低頭不語。
須臾,權(quán)起更衣,魯肅隨于權(quán)后。權(quán)知肅意,乃執(zhí)肅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肅曰:“恰才眾人所言,深誤將軍。眾人皆可降曹操,惟將軍不可降曹操。”權(quán)曰:“何以言之?”肅曰:“如肅等降操,當以肅還鄉(xiāng)黨,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降操,欲安所歸乎?位不過封侯,車不過一乘,騎不過一匹,從不過數(shù)人,豈得南面稱孤哉!眾人之意,各自為己,不可聽也。將軍宜早定大計?!睓?quán)嘆曰:“諸人議論,大失孤望。子敬開說大計,正與吾見相同。此天以子敬賜我也!但操新得袁紹之眾,近又得荊州之兵,恐勢大難以抵敵?!泵C曰:“肅至江夏,引諸葛瑾之弟諸葛亮在此,主公可問之,便知虛實?!睓?quán)曰:“臥龍先生在此乎?”肅曰:“現(xiàn)在館驛中安歇?!睓?quán)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見。來日聚文武于帳
下,先教見我江東英俊,然后升堂議事?!泵C領命而去。次日至館驛中見孔明,又囑曰:“今見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笨酌餍υ唬骸傲磷砸姍C而變,決不有誤?!泵C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見張昭、顧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帶,整衣端坐??酌髦鹨幌嘁?,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于客位。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游說。張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闭言唬骸敖剟⒃ブ萑櫹壬诓輳]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卷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孔明自思張昭乃孫權(quán)手
下第一個謀士,若不先難倒他,如何說得孫權(quán),遂答曰:“吾觀取漢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劉豫州躬行仁義,不忍奪同宗之基業(yè),故力辭之。劉琮孺子,聽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別有良圖,非等閑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樂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齊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廬之中,但笑傲風月,抱膝危坐。今既從事劉豫州,當為生靈興利除害,剿滅亂賊。且劉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縱橫寰宇,割據(jù)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雖三尺童蒙,亦謂彪虎生翼,將見漢室復興,曹氏即滅矣。朝廷舊臣,
山林隱士,無不拭目而待:以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輝,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時也。何先生自歸豫州,曹兵一出,棄甲拋戈,望風而竄;上不能報劉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輔孤子而據(jù)疆土;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孔明聽罷,啞然而笑曰:“鵬飛萬里,其志豈群鳥能識哉?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diào)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投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吾主劉豫州,向日軍敗
于汝南,寄跡劉表,兵不滿千,將止關(guān)、張、趙云而已:此正如病勢□贏已極之時也,新野山僻小縣,人民稀少,糧食鮮薄,豫州不過暫借以容身,豈真將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軍不經(jīng)練,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輩心驚膽裂: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至于劉琮降操,豫州實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亂奪同宗之基業(yè),此真大仁大義也。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shù)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昔高皇數(shù)敗于項羽,而垓下一戰(zhàn)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嘗累勝。蓋國家
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聲問曰:“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視之,乃虞翻也??酌髟唬骸安懿偈赵B蟻聚之窮于夏口,區(qū)區(qū)求教于人,而猶言不懼,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劉豫州以數(shù)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座間又一人問曰:“孔明欲效儀、秦之舌,游說東吳耶?”孔明視之,乃步騭也??酌髟唬骸安阶由揭蕴K秦張儀為辯士,不知蘇秦、張儀亦豪杰也。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國之謀,非比畏強凌弱,懼刀避劍之人也。君等聞曹操虛發(fā)詐偽之詞,便畏懼請降,敢笑蘇秦、張儀乎?”步騭默然無語。忽一人問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視其人,乃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傳世至今,天數(shù)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shù)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座上又一人應聲問曰:“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后。劉豫州雖云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孔明視之,乃陸績也。孔明笑曰:“公非袁術(shù)座間懷桔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quán)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
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陸績語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jīng)典?”孔明視之,乃嚴酸也??酌髟唬骸皩ふ抡?,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jīng)典。豈亦效書生,區(qū)區(qū)于筆硯之間,數(shù)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嚴峻低頭喪氣而不能對。
忽又一人大聲曰:“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孔明視其人,乃汝南程德樞也??酌鞔鹪唬骸叭逵芯有∪酥畡e。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時座上張溫、駱統(tǒng)二人,又欲問難。忽一人自外而入,厲聲言曰:“孔明乃當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難,非敬客之禮也。曹操大軍臨境,不思退敵之策,乃徒斗口耶!”眾視其人,乃零陵人,姓黃,名蓋,字公覆,現(xiàn)為東吳糧官。當時黃蓋謂孔明曰:“愚聞多言獲利,不如默而無言。何不將金石之論為我主言之,乃與眾人辯論也?”孔明曰:“諸君不知世務,互相問難,不容不答耳。”于是黃蓋與魯肅引孔明入。至中門,正遇諸葛瑾,孔明施禮。瑾曰:“賢弟既到江東,如何不來見我?”孔明曰:“弟既事劉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畢,不敢及私。望兄見諒?!辫唬骸百t弟見過吳侯,卻來敘話?!闭f罷自去。魯肅曰:“適間所囑,不可有誤?!笨酌鼽c頭應諾。引至堂上,孫權(quán)降階而迎,優(yōu)禮相待。施禮畢,賜孔明坐。眾文武分兩行而立。魯肅立于孔明之側(cè),只看他講話??酌髦滦轮猱?,偷眼看孫權(quán):碧眼紫髯,堂堂一表??酌靼邓迹骸按巳讼嗝卜浅?,只可激,不可說。等他問時,用言激之便了?!鲍I茶已畢,孫權(quán)曰:“多聞魯子敬談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見,敢求教益?!笨酌髟唬骸安徊艧o學,有辱明問?!睓?quán)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劉豫州與曹操決戰(zhàn),必深知彼軍虛實?!笨酌髟唬骸皠⒃ブ荼⒐眩嫘乱俺切o糧,安能與曹操相持?!睓?quán)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睓?quán)曰:“莫非詐乎?”孔明曰:“非詐也。曹操就兗州已有青州軍二十萬;平了袁紹,又得五六十萬;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萬;今又得荊州之軍二三十萬:以此計之,不下一百五十萬。亮以百萬言之,恐驚江東
之士也?!濒斆C在旁,聞言失色,以目視孔明;孔明只做不見。權(quán)曰:“曹操部下戰(zhàn)將,還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zhàn)之將,何止一二千人?!睓?quán)曰:“今曹操平了荊、楚,復有遠圖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準備戰(zhàn)船,不欲圖江東,待取何地?”權(quán)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戰(zhàn)與不戰(zhàn),請足下為我一決。”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將軍不肯聽從?!睓?quán)曰:“愿聞高論?!笨酌髟唬骸跋蛘哂顑?nèi)大亂,故將軍起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除大難,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荊州,威震海內(nèi);縱有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之論,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權(quán)未及答。
孔明又曰:“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nèi)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quán)曰:“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孫權(quán)聽了孔明此言,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眾皆哂笑而散,魯肅責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寬洪大度,不即面責。先生之言,藐視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計,彼不問我,我故不言?!泵C曰:“果有良策,肅當請主公求教?!笨酌髟唬骸拔嵋暡懿侔偃f之眾,如群蟻耳!但我一舉手,則皆為齏粉矣!”肅聞言,便入后堂見孫權(quán)。權(quán)怒氣未息,顧謂肅曰:“孔明欺吾太甚!”肅曰:“臣亦以此責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輕言,主公何不求之?”權(quán)回嗔作喜曰:“原來孔明有良謀,故以言詞激我。我一時淺見,幾誤大事?!北阃斆C重復出堂,再請孔明敘話。權(quán)見孔明,謝曰:“適來冒瀆威嚴,幸勿見罪。”孔明亦謝曰:“亮言語冒犯,望乞恕罪?!睓?quán)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數(shù)巡之后,權(quán)曰:“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shù)、豫州與孤耳。今數(shù)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孔明曰:“豫州雖新敗,然關(guān)云長猶率精兵萬人;劉琦領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荊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勢耳,非本心也。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xié)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惟將軍裁之。”權(quán)大悅曰:“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更無他疑。即日商議起兵,共滅曹操!”遂令魯肅將此意傳諭文武官員,就送孔明于館驛安歇。張昭知孫權(quán)欲興兵,遂與眾議曰:“中了孔明之計也!”急入見權(quán)曰:“昭等聞主公將興兵與曹操爭鋒。主公自思比袁紹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將寡,尚能一鼓克袁紹;何況今日擁百萬之眾南征,豈可輕敵?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負薪救火也。”孫權(quán)只低頭不語。顧雍曰:“劉備因為曹操所敗,故欲借我江東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為其所用乎;愿聽子布之言。”孫權(quán)沉吟未決。張昭等出,魯肅入見曰:“適張子布等,又勸主公休動兵,力主降議,此皆全軀保妻子之臣,為自謀之計耳。原主公勿聽也?!睂O權(quán)尚在沉吟。肅曰:“主公若遲疑,必為眾人誤矣?!睓?quán)曰:“卿且暫退,容我三思?!泵C乃退出。時武將或有要戰(zhàn)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議論紛紛不一。且說孫權(quán)退入內(nèi)宅,寢食不安,猶豫不決。吳國太見權(quán)如此,問曰:“何事在心,寢食俱廢?”權(quán)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漢,有下江南之意。問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戰(zhàn)者。欲待戰(zhàn)來,恐寡不敵眾;欲待降來,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猶豫不決?!眳菄唬骸叭旰尾挥浳峤闩R終之語乎?”孫權(quán)如醉方醒,似夢初覺,想出這句話來。
曹操擁兵百萬南下,意在一舉消滅劉表、劉備、孫權(quán)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全國。荊州劉表新亡,其繼承人幼子劉琮望風而降,暫依劉表的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雖然用計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小勝了兩陣,但最終還是因兵微將寡難以抵敵,不得已棄新野,走樊城,后來到江夏與劉琦(劉表長子)會合。
曹操大兵壓境、虎視眈眈,在這危急關(guān)頭,諸葛亮自請出使東吳,意在促成孫劉聯(lián)盟,共同抵抗曹操。這樣,就發(fā)生了《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場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動,使聯(lián)吳抗曹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得以形成。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是口才、學識的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維和膽識的較量,這一段對話非常精彩,經(jīng)常被后人津津樂道??梢哉f是“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有力佐證!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quán)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于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quán),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quán)耳邊散布曹操威脅論、散布曹兵不可戰(zhàn)勝論,并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jīng)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第一個上來發(fā)難的是東吳謀士中的一號人物張昭,這個人是孫策手下的老臣,當是孫策臨死時,囑咐孫權(quán)“內(nèi)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笨梢娺@個人物在東吳的地位!
張昭的發(fā)難尖刻而鋒芒畢露,簡直就是一個下馬威!雖然他的言辭帶有羞辱和人身攻擊的特點,但仍不失儒生的禮儀和客套,他采取誘敵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最終達到羞辱孔明、殺一殺孔明傲氣的目的。他和孔明斗了三個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風,弄了個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終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諷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張昭先投石問路,聽說閣下經(jīng)常自比管仲樂毅,是這樣嗎?張昭的試探之語,如果換了別人來回答,大概會說,不敢當!哪里哪里!那都是別人瞎說的,我怎敢自比管仲樂毅啊?但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著應答,將話鋒接了個正著,是啊,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看來諸葛亮的口氣很大,底氣也十足!
張昭暗自高興,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這小子還是年輕啊,看來這個小子一下子就進套了、中計了,于是他步步緊逼,開始了第二個回合的發(fā)難。
這一次,張昭說到了當前的政局,想以當前劉備失敗的事實逼迫孔明承認自己無能。不是嗎?劉備得了你孔明,說他如魚得水,準備大展宏圖于天下,但卻連自己駐扎的荊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奪去了,不知你們高層是怎么策劃和決策的?
但孔明仍然底氣十足,十分沉穩(wěn),是的,我們暫時處于不利形勢,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觀原因造成的,如果要勝利那還不是易如反掌嗎?至于我們暫時屯兵江夏,那是為了別有良圖,至于下一步采取什么策略,這是軍事機密,不是等閑之輩可以知道的。恕我無可奉告!
兩個回合下來,張昭越發(fā)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還是年幼無知,你已不知不覺已經(jīng)進了我的圈套。既然你已經(jīng)承認自己曾經(jīng)自比過管樂二人,那我就將管樂二人的在歷史上建立的豐功偉績和你目前的狼狽狀況作一番比較,我看你接下來怎么答復,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言辭如此尖刻,觀點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擊并用,如疾風驟雨一般向孔明襲來!
且看孔明如何應答。
這時候,孔明還是不躁不怒,不溫不火,沉著冷靜,談笑自若??酌鞯匾恍?,先是打了一個比喻,表明自己的心胸和平生抱負,把話題輕輕蕩開,使僵持的充滿火藥味的氣氛有所緩和,也為自己換回了很大的面子:大鵬鳥展翅翱翔萬里,它的志向豈是那些小鳥們能知道的?
然后,孔明用比喻論證自己的觀點,證實了自己的非凡的謀略和軍事才能,證明自己與管樂二人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隨后又用事例論證,指出劉備集團暫時失利的原因,和預期取勝的希望;最后孔明反客為主,反戈一擊,含沙射影地指責像張昭之流只是夸辯之徒,虛譽欺人之輩,雖然坐議立談,無人可及;但是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三個回合下來,張昭被弄了個無言以對,自取其辱。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斗敗了張昭,孔明已經(jīng)取得了一大半的勝利,接下來,誰會出來發(fā)難呢?這個人就是虞翻。他說:“今曹公兵屯百萬,將列千員,龍驤虎視,平吞江夏,公以為何如?”孔明說:“曹兵乃蟻聚烏合之眾,雖百萬不足懼也?!庇莘又f,你們累戰(zhàn)累敗,還說什么不懼,這不是吹牛,說大話嗎?!
其實,孔明已經(jīng)看出了他是持“曹兵威脅論”的一個謀士,于是他抓住這一特點,一針見血,直指他的痛處,指出他的指導思想上的空虛和謬誤:“劉豫州以數(shù)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也。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由此論之,劉豫州真不懼操賊者矣!”虞翻不能對。
是的,我們在抵抗曹兵中曾經(jīng)失敗過,但我們幾千人的微弱兵力都不怕曹操的虎狼之師,你們江東兵精糧足,還有長江的天險在屏障,但卻人人怕得要死,個個都在唆使主子屈膝投降,你們這樣膽小如鼠,還有什么臉面在世間為人?!虞翻當然無話可對。
第三個上來發(fā)難的是步騭,他直接譏諷孔明是蘇秦張儀之流,是一個只會舌辨的謀士。孔明沒有辯駁,接住話鋒,說,就是蘇秦張儀,還有匡扶人國之謀,也不像你們這些怕死鬼只知道投降,你們有什么資格嘲笑蘇秦張儀之流?!把這個步騭說的無言以對,滿面羞慚!
第四個發(fā)難的是薛綜。其實這個薛綜持的是“王朝興衰論”,指出漢室的滅亡、曹操的興盛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規(guī)律。所以東吳不可逆歷史潮流而行事。言下之意,那就是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平心而論,這一觀點是有道理的??酌魇呛蔚嚷斆髦?,他怎會不知道這個王朝興衰的道理?他在隆重對策時不就分析了曹操的實力了嗎?——“此誠不可與爭鋒”,但這時候孔明是不能就范的!于是孔明拋出了王朝正統(tǒng)觀點論,不僅僅是反唇相譏,我看幾乎是詛咒和辱罵:“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shù)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這一罵,罵的有理有據(jù),罵得痛快淋漓!而且又極符合當時的儒家正統(tǒng)學說,當然薛綜無言以對,只有白白地挨罵了!
第五個上來發(fā)難的是陸績。他的觀點是“等級門第論”。他說什么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后,而劉備乃是織席販履之夫,怎能與曹操相抗衡?
看來這個陸績是想用等級觀念來羞辱劉備、諸葛亮。諸葛亮輕而易舉就將它的觀點駁倒了,并以事實論證,指出這是狗眼看人低的小兒之語:“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quán)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公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共語!”
第六個上來發(fā)難的是嚴畯,他批駁孔明強詞奪理,談得不是正論,并質(zhì)問孔明平時治何經(jīng)典??磥硎窍胗谩皩W院派”來標榜自己,并批評孔明沒有什么學識。第七個上來發(fā)難的是程德樞,他批評孔明好為大言,愛吹牛,大概并沒有多少真才實學。這兩個看來都是“學院派”的,都是想用經(jīng)典和學問來壓倒孔明。
沒想到孔明的一番話,用雄辯的不可反駁的語言反擊了那些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踐經(jīng)驗的“世之腐儒”、“小人之儒”,說他們只知道“尋章摘句,唯務雕蟲,專工翰墨、好后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說的這兩位學院派的人物無言以對!
欣賞完了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再說說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真正意圖。雖然孔明口口聲聲說什么劉皇叔是漢室之胄,領導的軍隊是匡扶漢室的正義和仁義之師,而且面對曹操的百萬雄師是如何如何的不畏強敵,是如何如何的勇敢,是多么的視死如歸,但冷靜觀之,這只是外交上的辭令,是言不由衷的蠱惑人心之語,因為他內(nèi)心里卻打著另外一個如意算盤。那是什么呢?
諸葛亮自有他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作為劉備的軍師,他自然要為劉備集團著想,要抓住有利戰(zhàn)機,在曹操與孫權(quán)的南北軍的戰(zhàn)爭中漁利!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軍隊和兵力只有幾千人,將領也只有關(guān)、張、趙等人,而關(guān)羽的一萬人,也是他借人家劉琦的。其實,所以諸葛亮的陰謀目的在于:“亮借一帆風,直至江東,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南北兩軍互相吞并。若南軍勝,共誅曹操以取荊州之地;若北軍勝,則我乘勢以取江南可也。”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用心是險惡的!他其實是想說服孫權(quán),想讓他與曹操大戰(zhàn)一場,自己則坐山觀虎斗,然后于中取事,坐收漁翁之利!這就是諸葛亮的本來面目,這與他舌戰(zhàn)群儒時使用的外交辭令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
總之,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就像交響樂的一個雄壯而華麗的序曲,是他出使東吳的外交活動的一個序幕,但這一序幕的出色上演,是諸葛亮才學的又一次出色表現(xiàn),使諸葛亮在三國中的知名度更高了!諸葛亮通過分析天下形勢,分析敵我的軍事實力,以雄辯的口才舌戰(zhàn)群儒、智激吳侯孫權(quán)和都督周瑜,最終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促成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因此諸葛亮這一次外交活動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