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清朝道光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都知道,道光是大清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時,大清早已失去了威壓四方的權力。這時候的大清危機四伏,內部貪官層出不窮,外部列強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光立志要重振祖先威嚴,但他的一生都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為。立志要勤儉節(jié)約,但花在自己陵寢上的銀子卻數都數不清;宣揚要恪守祖訓,卻違背祖宗的規(guī)矩,多次更改陵寢位置。不得不說,真的有點諷刺,當然,我們要承認的是:道光為了樹立勤儉節(jié)約的形象真的做了很多。
崇儉抑奢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易經》說:“天地節(jié)而四時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边@句話的意思是:制定相應的制度來節(jié)約財政支出,可以緩解財政壓力,不打擾百姓的生活。因此,道光覺得曾經的大清由于治理得當國家大興,臣民們早已經失去了節(jié)儉的習慣,奢侈之風盛行。
于是,他帶頭過起了勤儉節(jié)約的生活。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裁減貢賦。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朝歷代地方官員在進京拜見皇帝時,都會帶一些“土特產”,送給皇帝或朝中權臣,以求獲得他們的支持,為自己謀福利。
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間,奸臣當道,這樣的情況尤為嚴重。大臣們爭先恐后地搜刮“土特產”,可羊毛出在羊身上,受苦的還是老百姓。這些吸血鬼們一次次增加平民老百姓的賦稅,搞得百姓怨聲載道,嚴重影響了社會穩(wěn)定。為此,道光掌權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遏制這種情況的發(fā)展。
在嘉慶皇帝駕崩道光皇帝登基之前,一個個封疆大吏聞風而動,抓住這個機會打著進貢、向皇帝表忠心的旗號,大肆搜刮錢財。道光得知后,立刻下旨停止所有貢獻,連吃的都不許送。到了十一月,還免去了兩淮地區(qū)進貢的玉器,折算成銀錢價值一百六十多萬兩。
由此可見,道光自登基開始就定下了崇儉抑奢的基調。
二,個人生活。
其實,道光將勤儉也落實到了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儉衣:道光帝穿衣服,不但不講究華美亮麗,還倡導破衣服縫補繼續(xù)穿戴。史書記載:“極崇儉德,平常穿湖縐,褲腿膝上穿破一塊,不肯再做,命內務府補之?!?/p>
減膳:眾所周知,古代帝王的飯桌上幾乎頓頓山珍海味,極為奢華。但是,道光卻主動減膳。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軍費開支日漸龐大,國庫漸漸不能支撐,道光就帶頭減膳,每頓只有四盤菜肴。更夸張的是,他在接待功臣時,依舊節(jié)儉無比,打鹵面成了飯桌上的主食,且對自己的妃子更過分。有一次,皇后過生日,按規(guī)定要殺十頭豬,他只讓殺兩頭,連大臣們都心疼皇后,請求多加點。
裁儀仗:每年八月,清朝皇帝都要到圓明園走一遭,每次都是鼓樂齊鳴,聲勢浩大。但道光帝卻不以為然,將這些繁文縟節(jié)一一取消。
節(jié)用:道光十分喜愛鼻煙壺,但由于崇尚節(jié)儉,他嚴格要求工匠,目的就是讓鼻煙壺能夠盛下更多的鼻煙,以至于,工匠做出的鼻煙壺越來越薄,甚至,都能浮在水上。
三,宮廷禮儀。
喪禮:道光下旨要求自己死后不可以建造大碑樓,同時,要裁剪貢品,這可以省下很大一筆錢。要知道,道光給他老爺子建造的大碑樓,花費了四十萬兩銀子,用了十年的時間,不但耗時,還需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
婚禮:這真的是一個坑子女的決策,史書記載:五公主出嫁時,他只給了內務府兩千兩銀子的預算,并告訴他們只有這么多,花多了由內務府的人自行墊付。更過分的是,連一座房子都不愿意給她。
四,修建工程。
細數歷代帝皇,幾乎每一個能掌權的皇帝,都會修建一些浩大的工程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尊嚴,如圓明園,長城,阿房宮之類。但對于道光來說,那就是能省則省,能不修就不修,躲不掉的“偷工減料”修。
由此可見,他是將節(jié)儉刻進了骨頭里。
可是,在為其死后陵墓的準備上,他卻做了一件頗具爭議的事情。
史書記載,他前前后后換了三處陵寢,雖然節(jié)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建筑,但外儉內奢,內部結構都是由金絲楠木組成,造價昂貴。據統(tǒng)計,道光修建陵寢花費了兩百四十萬兩銀子,也許大家對此沒有什么概念,筆者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道光的祖父乾隆皇帝,以揮霍無度著稱,但他僅僅花費了兩百零三萬兩銀子。因此,這件事情與道光節(jié)儉的生活作風構成了諷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節(jié)儉到了如此程度呢?
第一,成功的皇家教育:基本素養(yǎng)。
清朝的皇帝實行秘密建儲制度,對于皇子的培養(yǎng)極為重視。曾有大臣記載,每每在大臣們還沒上朝,天還未亮之時,皇子們的書屋就已經亮了,每天都是這樣。而且,進入書房可以看到,皇子們的任務每天都布置得滿滿的。對于那些不聽話的皇子,基本每三到五天都會被要求寫一篇文章,讓他們懂得業(yè)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這就是道光皇帝的生活環(huán)境,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下,他不可避免地有了一身儒家風范。了解大清歷史的都可以發(fā)現,大清由少數民族建立,曾有過康乾盛世的輝煌,也曾被人強力破關,留下了鴉片戰(zhàn)爭的恥辱。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清每一任皇帝的自身素養(yǎng)都很高。不信你可以看一看,在大清的三百年歷史中,沒有出現過一個殘暴的君王。至于他們各自治理下的大清情況好壞,是他們各自能力大小的問題,是制度的問題,是時代的局限性。
所以,大清的皇子培養(yǎng)制度絕對有其獨特的魅力。
第二,嘉慶帝的影響。
嘉慶帝時期,由于康乾盛世的影響,全國的人口大幅度上升,導致朝廷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嘉慶帝不得不帶頭節(jié)儉。仔細看一看,他在節(jié)儉方面,所采用的方式與道光帝差不多,停止進貢的慣例,不輕易興建土木,能省則省等等。
由此可見,道光節(jié)儉的習慣受到了嘉慶帝很大的影響。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嘉慶帝節(jié)儉的方式也有其獨特的部分,例如:禁止城內演戲,查處貪官污吏,提拔清廉正直的官員,矯正官場風氣。不得不說,這些措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現實的逼迫。
到了道光統(tǒng)治時期,國內的社會環(huán)境與嘉慶時期有很大不同,國家財政負擔日益增重的根本原因也有了很大區(qū)別。
道光年間,自然災害頻發(fā),幾乎每年都有災難發(fā)生,每個月都要撥款賑災。特別是黃河流域,洪災頻發(fā),很多地區(qū)百姓哀鴻遍野。對此,道光的態(tài)度非常端正,一邊賑災,一邊治理黃河。
由此可見,道光的執(zhí)政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每年用來賑災的銀子就要一千多萬兩,負擔很重,更何況花錢的地方可不止這里。
道光年間,頻繁出兵也消耗了大量錢財:
一方面要平定新疆叛亂;
一方面國內爆發(fā)了農民起義,不得不派兵平叛。
最后,洋鬼子對清朝發(fā)起了戰(zhàn)爭,不得不打,打輸了還要賠款割地,哪來這么多錢。所以,道光帝只能節(jié)儉,節(jié)省吃穿用度。
其實,道光帝的種種行為,讓我們看到了他為清朝這艘已經破舊不堪的大船做出的努力,也看到了大清由盛轉衰的過程。一方面吏治敗壞,軍事落后,內亂四起,災害頻發(fā),一方面西方殖民者虎視眈眈,雪上加霜。所以,清朝的敗亡是必然的,而道光帝也做了他所能做的全部,可以稱為“守成之君”。
然而,從道光的經歷,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節(jié)儉是對的,但是,一味地由領導帶頭節(jié)儉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與之相匹配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使之生效。畢竟,領導的魅力再大,所能影響到的人也是有限的。而相對于整個國家來說,真的是微不足道。
參考資料:
【《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清史稿·卷十七·本紀十七·宣宗本紀一》、《清朝野史大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399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