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國之君崇禎為什么會被深受同情,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崇禎時期,歷經(jīng)276年的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在位17年。崇禎即位之時,明朝已達大廈將傾之期。在這17年間,朝廷財政收入空虛、入不敷出,餉銀拖欠,百姓連樹皮、草根都不得食,連年饑荒,終是難以忍耐如此境況,百姓揭竿而起,起義此起彼伏,朝廷雖有心鎮(zhèn)壓,奈何國家已經(jīng)岌岌可危,終是有心無力。
且禍不單行,在內(nèi)部混亂之時,外部也受侵擾,后金多次侵擾大明邊境,皇太極帶兵攻打大明邊塞,逼迫政府簽訂協(xié)約,明朝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情況當中。
最后,明朝徹底崩潰,國家滅亡,崇禎是大明最后的皇帝。而作為亡國之君,他卻沒有受到謾罵,反而深受同情,只因他是一位特別的亡國之君。1、 崇禎是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說到亡國之君,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昏庸無能"、"執(zhí)政殘暴",亦或是"沉迷玩樂、不顧朝政"此類滿是貶義的標簽,然而,崇禎的標簽獨樹一幟,他被稱為"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如此之稱,確實充滿悖論,就如同形容一個人"勤奮的懶人"、"聰明的笨蛋",互相矛盾。然而,崇禎這位"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確實有所依據(jù)。在《明史》中,記載著滿人對崇禎頗高的評價:(崇禎)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厲,躡心治理。
即言崇禎在位,不沉溺女色,勵精圖治。當時,大臣魏忠賢對皇位存有覬覦之心,試圖將崇禎拉下位。而他所用的一招便是用女色迷惑,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guān),魏忠賢借男性此弱點對付崇禎,試圖對其掌控。
就在崇禎即位不久,魏忠賢便自動獻上四位絕色美人,崇禎本想拒絕,但擔心魏忠賢自此對其起疑心,于是先接受了。但他卻不敢掉以輕心,四位女子一進攻,崇禎便對她們進行搜身,果不其然搜出了一種能夠迷惑男人的"迷魂香",崇禎立即將它們摧毀。而后,魏忠賢又使用了幾次"陰招",一一被崇禎化解,魏忠賢無功而返,這緣由離不開崇禎不沉溺于女色此優(yōu)點。魏忠賢失敗于他低估了崇禎。
不近女色得以求證,憂國憂民、勵精圖治也并非空穴來風。在崇禎即位之時,大明已陷入衰弱之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因此,崇禎十分勤儉節(jié)約,就連龍袍都帶著補丁,如此節(jié)約的皇帝,歷朝歷代僅有此一人。明朝末期,確實百姓遭受"無歲不饑荒,野無青草",宗室、知縣仍貪污暴力,"村無犬吠,尚有敲催征之聲,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
最終,百姓間出現(xiàn)了"人相食"的慘狀,對此困境,崇禎亦有所為,開倉賑災(zāi),然無所成效,只因各層官員貪得無厭,到了百姓那里所剩無幾。
同時,崇禎曾開展過反腐運動。有史記載,崇禎所打擊的貪官不計其數(shù)。當時這舉動轟轟烈烈,當時人們以為大明有望復(fù)興,但最終結(jié)果不盡人意。因為在崇禎拉下貪官,新官上任依舊貪污腐敗。所以,崇禎皇帝反腐未遂。2、 明朝滅亡的原因:官府腐敗
管子曾言: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即一國的存亡,很大取決于是否得民心。然而,大明官府腐敗不堪,在百姓本就艱難的情況下依舊克扣國家發(fā)放的糧餉,使得民間烏煙瘴氣、橫尸遍野。
雖崇禎皇帝展開了反腐行動,但這反而成了昏官污吏的生財之道。據(jù)李清書中所描述:當時各官員相互為謀,一種"緩于害人,急于行賄"之風盛行,吳邦輔則是"每緝獲州縣送禮單,必故泄其名,沿門索取,飯飽為止。"
故反腐之舉倒成了行賄之機會,著實諷刺。
而且,崇禎皇帝乃倉促即位,并沒有東宮經(jīng)驗,所以他難以對付官場中斗爭多年的大臣。而這些大臣十分"心安理得"地"兩頭吃",即領(lǐng)著皇帝發(fā)放的俸祿,一邊剝削百姓,最終引起百姓揭竿起義,這時本難以抉擇的崇禎皇帝下定決心處理朝中貪污的大臣。這主要體現(xiàn)于歷史上在小冰河糧食減產(chǎn),百姓本來沒有飯吃,但起義之后卻有了,毋庸置疑,崇禎皇帝向大臣"奪糧"了。
但大臣哪能坐以待斃,若有被派于剿匪,或是負責后勤,無一是認真行事,以至于國家無人可用,起義難以平息。多次剿匪所帶來的結(jié)果,無非是國庫益加空虛,他們只是在耗國庫罷了。最后,崇禎皇帝清理老臣,換上新鮮血液,然而,新臣的能力遠遠不及老臣,這非但無益,反而雪上加霜,給了李自成侵占大明機會。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之處)
于是,崇禎皇帝在臨死前遺留下遺書內(nèi)容為:朕自登基十有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
明思宗亦言: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亡,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
最終還是崇禎皇帝無法力挽狂瀾,一書表以滿心內(nèi)疚以及對逆臣的憤恨,隨后自縊而亡,一身勤儉為國,卻是成了亡國之君,雖天下人并不責怪于他,但此名也無法除去。3、 亂世之中,缺點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
月尚且有陰晴圓缺,人亦無法十全十美。每個人都擁有自身的缺點,崇禎皇帝亦是如此,而他的缺點卻決定了他的悲劇。
崇禎生性節(jié)儉確實不錯,但節(jié)儉到極致反而成了吝嗇。雖說崇禎皇帝嗜好穿有補丁的衣服實為美德,由于在奢侈成風的皇室當中,但是他以衣服是否有補丁來評定一人清廉與否實乃荒唐至極。是的,他提拔人才的標準是衣服新舊,這導(dǎo)致京城中舊衣服比新衣服還要貴的奇異現(xiàn)象。
崇禎皇帝的行為已經(jīng)無法用節(jié)儉形容,而是一種吝嗇,而此行為成了大明中興的一大絆腳石,且成了大明滅亡的致命一擊。在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率領(lǐng)百萬大軍,懷著對江山志在必得之心攻入大明國土,沒有幾日,平陽和太原相繼被拿下,眼看京城岌岌可危,崇禎皇帝已經(jīng)無法淡定自若,他即刻召集各部官員商討守城大計。當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提出一個十分完美的計劃,但這需百萬兩銀子,于是吳襄向崇禎皇帝提出需要百萬銀兩補充軍需,而這個數(shù)據(jù)對于崇禎皇帝而言無比龐大,他難以割舍,最終只得放棄此計劃,導(dǎo)致被李自成困于城中。
雖說大明末期國庫十分空虛,但身為皇帝崇禎自是有著豐厚的積蓄。在籌餉以堅守京師時,已達油盡燈枯的國庫自然無法拿出此般龐大的錢,然而崇禎絲毫沒有動用自己個人財產(chǎn)之心,大臣無奈直言之時,他卻向大臣哭訴"內(nèi)帑業(yè)已盡",左都御史李邦華心急如焚,便不顧一切地頂撞崇禎,直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崇禎依舊不舍得動用他的一厘一毫,最終李自成攻城成功,搜得崇禎財產(chǎn)有3700萬左右。僅為一百萬,最終輸了3700萬及江山,這實為崇禎性格的悲哀。
同時,崇禎為節(jié)省財政開支,竟大幅度地撤去驛站,只因他以為驛站是一無是處的存在,只會剝削朝廷財政。而驛站被撤銷后,驛卒失去生存依靠,流離失所,最終被迫加入起義的行列,不得不提的是,在這些驛卒中有一位推翻大明的重要人物,他就是李自成。然而,驛站的撤銷所省下的錢僅有30萬兩銀子,相當于朝廷一個月的開支。何為因小失大,崇禎皇帝的舉措就是如此。
也正是因為皇帝如此一毛不拔,使得朝臣更無心補助朝廷財政。國庫沒有錢時,崇禎無法向已經(jīng)竭澤而漁的老百姓身上索取,試圖要求朝廷官員捐贈,但哪有大臣自愿,在皇帝緊逼之時,他們也紛紛哭窮,這樣崇禎也無可奈何了。崇禎萬般無奈,密令其老丈人周奎捐十萬銀兩以起表率作用,而周奎哪里愿意,在崇禎勸說一番也不過捐了一萬多兩銀子,且有部分來自他的女兒的體己錢,也就是崇禎皇帝自己的錢。這引起了大明一好像畫面,富可敵國的大臣一一裝窮,國庫依舊空空蕩蕩,這主要是最富有的一國之君一毛不拔的結(jié)果。
崇禎此般缺點若在盛世王朝或許無傷大雅,怎奈何他身處國家危亡之時,這缺點成了他致命的缺點。
結(jié)語:崇禎勵精圖治,惜民愛民,生性節(jié)儉,且痛恨貪官污吏,僅以此評價,他實為難得一遇的明君。怎奈他生不逢時,在大明動蕩不安之時,他無法力挽狂瀾,再加上自己的缺點,吝嗇無比、急于求成,這導(dǎo)致大明走向了滅亡。
只能說,崇禎替其萬歷皇帝和熹宗皇帝背負亡國罪名,若他們沒有將昌盛的大明揮霍得如此殘破不堪,大明也不至于如此滅亡。所以,世人皆在可憐崇禎皇帝淪為替罪羊。
崇禎帝吊死前于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朱由檢不算是個好皇帝。
他生性多疑,頻繁調(diào)動文武官員,濫殺臣工。無能無謀,在位十七載,兵戈不息,災(zāi)禍連年,六下罪己詔。
他讓后妃自盡殉國,砍傷長平公主,劍殺六歲幺女。
他錯誤百出,終淪為亡國之君,臨終時仍推卸責任:“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
朱由檢也算是個好皇帝。
他志向遠大、生活節(jié)儉、勵精圖治、宵衣旰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勤政之君,幾天幾夜不睡覺是家常便飯。
他隱忍等候,智除魏忠賢,剿滅閹黨;重用袁崇煥,打死努爾哈赤;任用徐光啟,纂修《崇禎歷書》;發(fā)布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禁煙”。
幾度正確的決策因大臣反對而未能實施,堅守國家至最后一刻;戰(zhàn)事告急,他只長嘆:“苦我民爾!”
最終他送走兒子,賜死后妃,斬殺女兒,自縊于煤山。遺言曰:“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朱由檢是個倒霉的皇帝。
他從小因為父親不受祖父喜愛,母親又出身卑微活的并不快樂。十七歲兄長天啟帝駕崩,臨危受命頂了個空子當了大明朝最后一任皇帝。
他即位后,因懼怕魏忠賢,夜不敢眠,日不能食。好不容易肅清了閹黨,黨爭問題才讓他頭疼不已。任用東林黨發(fā)現(xiàn)沒有能臣,只好重新啟用太監(jiān)。自即位起國家大旱不斷,后來又瘟疫連年,常年打仗國庫虧空,只好向百姓多收一點點稅,也成為了農(nóng)民起義的由頭和一生的污點。國家將亡,他在殿中召集群臣,卻無一人前來。
朱由檢也是個讓歷史同情,讓忠臣慟哭,讓清帝嘆息的皇帝。
李自成同情他:“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p>
史學家同情他,認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清初張岱哀悼他:“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康熙帝為他找亡國理由:總由生于深宮、長于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
崇禎十七年,朝鮮關(guān)西人崔孝一在明思宗墓前絕食七日七夜而死。朝鮮正史贊其為「千古義士」。
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平,并改北平為京師。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邊關(guān)重鎮(zhèn)山海關(guān),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1644年的農(nóng)歷甲申三月十九日,明思宗朱由檢自縊于煤山,與大明朝一同赴死。謂之曰“君王死社稷”。
故中國歷史上講到國家氣節(jié),會有這樣一句話:
文死諫,武死戰(zhàn)。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2000多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史上,大多數(shù)亡國之君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對,是導(dǎo)致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名聲自然不好,是人們反感的人。
但是,為什么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卻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情?而守住半壁江山的趙構(gòu),卻遭人罵?
其實,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趙構(gòu)劇照
其一:一個是“站著死”,一個是“跪著生”。有一句話叫做:寧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這句話大概可以用來形容崇禎和趙構(gòu),這也是人們對崇禎同情卻對趙構(gòu)鄙視的主要原因。
早在漢朝時,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有一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司馬遷蠟像
而在這句話后面還有幾句話,是司馬遷認為人受辱的程度: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guān)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發(fā)、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這幾句話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說: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不侮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臉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別人的言語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綁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腳鐐手銬、被杖擊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頭發(fā)、頸戴枷鎖而受辱,再次是毀壞肌膚、斷肢截體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極點!
對于崇禎來說,李自成打到了京城邊上,只要李自成打,城破是早晚的事兒,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仍然不妥協(xié),不答應(yīng)李自成很低的求和條件,最后上吊自殺。
崇禎自縊處
而對于趙構(gòu)來說,卻東奔西跑,甚至跑到海上躲避,最后在戰(zhàn)場情況好轉(zhuǎn)時卑躬屈膝的求和,甚至為了求和殺死抗金英雄岳飛。
除此之外,還曾發(fā)生“苗劉兵變”,趙構(gòu)被逼退位,成為階下囚。
用司馬遷的觀點來看,趙構(gòu)“受辱”的可不止一點,辱沒祖先、自身受辱、看別人的臉色、受別人的言語等等,可謂是“洋相出盡”。
他丟的不僅僅是秦嶺淮河以北的大片疆土,還有趙家的臉、皇帝的臉、漢人的臉,禮義廉恥早就忘腦后了。
這兩個人相比,就不難看出,明朝崇禎皇帝的死得到同情、而南宋趙構(gòu)的生卻招致罵名是情有可原的。
其二:對王朝的評價,牽連到個人。宋朝,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在人們心中就會浮現(xiàn)出重文輕武、弱宋、軍事上的無能、靖康之恥等字眼。
而提到明朝,盡管大家都知道明朝皇帝很奇葩,但面對敵人時,卻很少屈服。不管是后金(清)的崛起、倭寇的騷擾、西方列強的挑釁,都會奮力打擊,即使眼看要滅亡了也要打。甚至,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了,明朝另立皇帝繼續(xù)打;江山已經(jīng)支離破碎了,鄭成功仍然打敗荷蘭侵略者收復(fù)臺灣。
明朝的鐵血、硬漢形象,讓很多人贊賞。而宋朝卻正好相反,面對敵人總是“慫包”,割地賠款不當回事。宋朝的弱,讓人憋屈,讓人咬牙切齒。
人們對朝代的感情,同樣牽連到個人;而他們個人,又反映了兩個朝代:宋朝皇帝大多是“慫包”,明朝皇帝大多沒有“孬種”。
明朝皇帝
其三:后世文人對歷史的部分“修飾”,容易引起后世學者的感情上的主觀“偏差”。封建王朝對文化上的管制,一個是相對開放自由的宋朝,一個是大興文字獄的明朝、清朝,這直接會影響史官對歷史的主觀描述偏差。
清朝入關(guān)后,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性,一直不說自己是竊取了明朝江山,反而一直以替明朝皇帝崇禎報仇的姿態(tài)描述自己的入關(guān)。
既然如此,那明朝的崇禎皇帝總不能被說得太壞了吧!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誤導(dǎo)人們對明朝皇帝的感情判斷。
所以,崇禎雖然殉國,卻得到了人們的同情;趙構(gòu)雖然保住了半壁江山,卻留下不少罵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39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邵雍,大宋三百年一遇的牛人,能預(yù)見自···
下一篇: 胡亥的生平如何趙高為何要殺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