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褚遂良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李世民臨死前把太子李治托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可以說,此時褚遂良的地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褚遂良是在遇見李世民后才開始飛黃騰達(dá)的。此前他做過隋朝的小官,后來追隨叛臣薛舉;薛舉被剿滅后,他又投降唐朝。一個降臣能混下去就算不錯了,憑什么步步上位呢?這就跟他的斜杠技能—書法有關(guān)了。
褚遂良家學(xué)淵源,從小多才多藝,書法更是出色。但他一直以處理政務(wù)為主要工作,書法只是業(yè)余愛好。
褚遂良起初在秦王府任鎧曹參軍,李世民即位后需要一名官員負(fù)責(zé)寫“起居注”。這個官員必須品行端正、實事求是,不對皇帝阿諛奉承,書法也要漂亮,人選自然非褚遂良莫屬。
一次,李世民問:“你寫的那些東西,朕能看看嗎?”褚遂良說:“按自古以來的規(guī)矩,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起居注’?!崩钍烂裼謫枺骸叭绻矣胁缓玫牡胤剑阋欢〞浵聛韱?”褚遂良十分干脆地說:“我的職責(zé)就是如實記錄皇帝的言行,無論善惡?!?/p>
李世民也熱愛書法,是王羲之的鐵粉,曾下令在全國搜集王羲之的真跡,然后讓褚遂良等人鑒別整理。見到那么多王羲之的真跡,褚遂良的書法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貞觀十二年(638年),被李世民奉為老師的大書法家虞世南去世了,他嘆道:“此后再也找不到人與朕談?wù)摃?”魏征立刻向他推薦褚遂良,說:“褚遂良筆力遒勁,幾乎比得上王羲之?!崩钍烂裣渤鐾猓务宜炝紴椤笆虝?,專門指導(dǎo)自己練習(xí)書法。
就這樣,褚遂良與李世民在朝堂上是君臣,在書法上則亦師亦友。有了“書友”李世民的提攜,褚遂良平步青云,最后官居尚書右仆射。
褚遂良的幸運可遇而不可求,但他的“斜杠人生”對我們是有借鑒意義的—第一,做強(qiáng)主業(yè)才能發(fā)展副業(yè);第二,副業(yè)最好能推動主業(yè);第三,要有較強(qiáng)的自我管理能力。據(jù)《舊唐書》《新唐書》中對褚遂良的記載,他在政治上頗有作為,并沒因書法而耽誤工作。
其實李世民也是如此,他癡迷書法,甚至把王羲之的《蘭亭序》都帶入墳?zāi)梗闹鳂I(yè)還是治國安民,所以才能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
而典型的反面教材莫過于宋徽宗了,他的“斜杠標(biāo)簽”有很多,如書畫家、音樂家、詩人等。他醉心于藝術(shù)世界,沒心思理政,結(jié)果國破家亡,自己還做了俘虜。
所以,我們不能“為斜杠而斜杠”,否則就會分散有限的精力,而不能專一解決問題,以至于錯過職業(yè)上升的黃金時期—這值得每個職場人引以為鑒。
戰(zhàn)國四公子形象比較
——兼談司馬遷的審美取向
摘要:戰(zhàn)國四公子雖然總是被并列在一起稱呼,但事實上他們的形象有很大的區(qū)別?1?7本文主要從養(yǎng)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諸方面來比較戰(zhàn)國四公子的形象,并探討司馬遷在這些人物身上傾注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的審美取向——各個階層的人,不管地位高下尊卑,都有被尊重的權(quán)利?1?7
關(guān)鍵詞:戰(zhàn)國四公子 形象比較 審美取向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因為《史記》是一部空前的歷史巨著,更因為它是一部偉大的文學(xué)巨著?1?7作為文學(xué)著作,司馬遷以獨特的寫作技巧、生動簡潔的語言贏得了人們的贊賞,更在《史記》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在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審美情感?1?7
一、 孟嘗君:一切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
在戰(zhàn)國四公子中,后人評價最為紛歧的莫過于孟嘗君,尤其是他的門客中有雞鳴狗盜者,但是孟嘗君卻“好客自喜”,只要門客對他是有利的,他便不會計較門客的出身,他一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貴。
孟嘗君之父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獨孟嘗君年少見智,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與父親的論辯上?1?7孟嘗君因生于五月五日,況且又是賤妾所生,恐怕今后人生必不順利?1?7他被父親嫌棄甚至拋棄?1?7還好,母親偷偷把他撫養(yǎng)大?1?7當(dāng)他長大成人被領(lǐng)到父親面前時,父親仍然不念骨肉之親,而“怒其母”?1?7孟嘗君卻不忘父子禮節(jié),“頓首”詢問原因,即刻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地解除了父親的憂患:“必受于天,君何憂焉?1?7必受命于戶,則可高其戶耳,誰其至者!”此言一出,無論是從天命還是從人為的角度,都使父親再沒有任何借口遺棄生于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一鳴驚人?1?7如果說孟嘗君駁“五月五日子不可舉”之說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話,那么孟嘗君責(zé)備父親“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則是孟嘗君士途的“又一村”了?1?7孟嘗君一出現(xiàn)就顯出他的機(jī)智、見識過人,他對父親先駁后責(zé),前者頓首而后者持理不讓:
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一賢者。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今君后宮蹈綺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厭糟糠。今君又尚厚積余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竊怪之。
孟嘗君對父親的私家富累萬金而不招賢納士的責(zé)備不留余地,眼光可謂長遠(yuǎn)獨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職務(wù),并使賓客日進(jìn),自己的名聲也逐漸聞于諸侯,而且被立為太子?1?7孟嘗君終于以自己的才識從被棄翻身而為太子,代立于薛?1?7
對待賓客,孟嘗君“舍業(yè)厚遇之”,“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fēng)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1?7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xiàn)遺其親戚?1?7” 孟嘗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財動心,所以在孟嘗君被廢后,賓客皆離他而去,他便揚(yáng)言:“如復(fù)見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
秦昭王認(rèn)為孟嘗君賢能,愿求孟嘗君,孟嘗君便欣然愿往,而對賓客的百般勸說置之不聞?1?7只有當(dāng)舍人蘇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頭?1?7
孟嘗君過趙,“斫擊殺遂滅一縣以去?1?7”而不管生靈涂炭,只因趙人對他的一句取笑?1?7他完全沒有“公子”所應(yīng)有的大度?1?7
秦欲以孟嘗君為相,后又“囚孟嘗君,謀欲殺人”于是孟嘗君得脫后便以公濟(jì)私積極聯(lián)合韓、魏攻秦,對齊自身的危害則視而不見,而蘇代一句“韓、魏必輕齊畏秦,臣為君危之”卻使孟嘗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實在于自己不利?1?7
秦人呂禮為齊相,孟嘗君擔(dān)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個人恩怨化為國家大事,派人給秦相魏冉下書,說動魏冉攻打齊國逼走呂禮?1?7
齊國滅宋,“欲去孟嘗君”而“孟嘗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為相,西合于秦、趙,與燕共伐破齊?1?7”他不但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國為相,甚至聯(lián)合外敵攻打自己的國家,使齊國幾乎滅亡?1?7
別國的小恩小惠可以輕易地讓孟嘗君扔下自己的國家,而當(dāng)事情關(guān)系到自己的一點點小利益時,孟嘗君卻鄭重其事地考慮起來?1?7他關(guān)注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罷了?1?7
司馬光曰:“君子之養(yǎng)士,以為民也?1?7大則利天下,小則得一國?1?7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yǎng)一人而及萬人者,養(yǎng)賢之道也?1?7今孟嘗君之養(yǎng)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zhí)撟u(yù),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1?7”①從孟嘗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權(quán)力以后的表現(xiàn)來看,孟嘗君起初的一鳴驚人,責(zé)難父親的話其實也不過是貴族公子的“花言巧語”罷了,他養(yǎng)士的目的與他的父親相比并沒有什么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1?7孟嘗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一切只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他怨父親迷信、拋棄他,更怨父親“門下不見一賢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損”,于是他直言指責(zé);他怨秦國對他的囚禁,怨趙人恥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呂禮搶奪他的地位,怨齊國君主之驕,于是他憤怒、他大動干戈,視生命為草芥;他怨賓客背他而去,于是他咬牙切齒,怒發(fā)沖冠?1?7這一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傷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
二、 平原君:盲目養(yǎng)士,徒為虛名
戰(zhàn)國時代是一個沒有巨人的時代,沒有一種思想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沒有一個人物是天下歸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并發(fā)展自己,因此便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和富國強(qiáng)兵之術(shù),也造就了“士”這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1?7欲強(qiáng)國者必養(yǎng)士,因此便出現(xiàn)了“爭相傾以待士”的局面?1?7
如果說孟嘗君養(yǎng)士,無論是諸侯賓客還是逃亡負(fù)罪之徒,他都無所選擇,一概“善遇之”?1?7致使門客中各色人等魚龍混雜?1?7而他的門客的活動則或使孟嘗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嘗君保持了權(quán)勢和名望,都只是為了孟嘗君的一己之私利,于國于民卻并無補(bǔ)益?1?7
那么,與孟嘗君相比,平原君養(yǎng)士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他養(yǎng)士只是為了虛名,并非真的求士而且也并不識人,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貪心、未睹大體等幾個方面?1?7
民家有一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謁見平原君,單刀直入“臣愿得笑臣者頭”,平原君當(dāng)著躄者的面,笑著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后他卻又笑著說:“觀此豎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在這里,“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現(xiàn)了平原君為人圓通,善于敷衍,后者表現(xiàn)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輕狂?1?7而“終不殺”則反映了平原君對躄者之流的蔑視?1?7由此可見,當(dāng)平原君“門下舍人賓客引去過半”時,平原君的殺姬謝躄便只是一種故作姿態(tài)罷了?1?7
平原君門客盛時達(dá)數(shù)千人,他遍覓賓客卻偏偏落過毛遂?1?7在準(zhǔn)備赴楚締結(jié)縱約時卻選不出二十個文武雙全的同行者?1?7而對于毛遂的自薦卻是一副懷疑、不信任的樣子?1?7我們從平原君與毛遂的對話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7”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1?7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zhí)幠抑卸?1?7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1?7”
兩人話語針鋒相對,一個說毛遂居三年而無所聞,認(rèn)為不能同往;一個則說無所聞不是無能,并把無所聞的責(zé)任歸于平原君,指出是他沒有給機(jī)會讓食客有用武之地,一語中的?1?7毛遂終于“面試”成功,但無論是平原君還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畢竟還未見毛遂有所造樹?1?7于是“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1?7平原君的“質(zhì)辭”雖顯出他的通脫爽直,但這種通脫爽直里更多的則是在反映平原君對毛遂的輕蔑與不識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現(xiàn)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1?7
作者以19﹕1的筆力表現(xiàn)毛遂以1壓倒19的氣勢。寫毛遂從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1?7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而完成與楚合縱的任務(wù),而且使楚王“唯唯”愿“謹(jǐn)奉社稷而以從”并歃血為盟?1?7毛遂真如錐器,錐尖一露,接著便逐漸露出錐形,直至完全“脫穎而出”毛遂至此終于能驕傲地說一句“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對毛遂才能“脫穎而出過程的描寫,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絕,并為毛遂鼓掌稱快?1?7毛遂鶴立雞群的形象更是鮮明,真可謂“四兩撥千斤”?1?7就連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慚愧地感慨“勝不敢復(fù)相士”?1?7文章越是從側(cè)面把毛遂寫得成功則平原君有眼不識俊杰的形象也被連帶地寫得更為鮮明起來?1?7
平原君的不識人才還體現(xiàn)在對毛公、薛公的態(tài)度上?1?7平原君對于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賢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顧,徒任其混跡于博徒、賣漿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從游于這兩個博徒賣漿之人為恥?1?7平原君身為趙相反而使本國的人才毛公、薛公為魏公子得去?1?7
平原君私愛美人,使自己在那個“爭相傾以待士”的時代里給人一種“愛色而賤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門下的賓客舍人引去者過半;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1?7蘇轍曰:“趙勝傾身下士,以竊一時之聲可耳;至于為國計慮,性不知也?1?7趙欲拒燕,有廉頗、趙奢不能用,而割地與齊以借田單,知單之賢而不知其不為趙用也?1?7及韓馮亭以上黨嫁禍于趙,趙豹知其不可,而勝貪取之,長平之禍成于勝之言,此皆貴公子不知務(wù)之禍也?1?7乃欲使之相危國,拒強(qiáng)秦,難矣哉!”;②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guān)頭——用李同的話就是:
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爭矣,而君之后宮以百數(shù),婢妾被綺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1?7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1?7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以此鼓舞士氣,而平原君卻一籌莫展,甚至對“帝秦說”不敢議論一個字?1?7
平原君雖有諸多不是,但還是有他可取之處的,如從諫如流,知過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愛美人,不愿斬笑躄者美人頭,然而當(dāng)他看到門下賓客紛紛離去,是以為他“愛色而賤士”時,他便毅然殺掉愛姬?1?7并親自提著美人頭到躄者家謝罪;毛遂自薦赴楚時,平原君既倨尊又氣傲,他對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懷疑的,但是當(dāng)毛遂三言兩語完成使命后,平原君終于心悅誠服,對毛遂說:“勝不敢復(fù)相士?1?7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shù),自以為不失于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呂?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1?7勝不敢復(fù)相士?1?7”并將毛遂奉為上賓?1?7如果說孟嘗君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與敵國勾結(jié)是一種卑劣的行徑,那么平原君在國家危機(jī)之時,他能夠聽從李同的建議,盡散家財,將夫人以下家人編入士兵隊伍,共御秦兵這種通達(dá)事理,忠于國家的行為就更值得我們肯定了?1?7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諸侯
在戰(zhàn)國四公子中,司馬遷最愛信陵君,因為信陵君對待士人的那種仁、謙的態(tài)度最符合司馬遷的審美取向?1?7
司馬遷寫孟嘗君寫到“吾嘗過薛,其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又聞“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寫平原君則寫他以一笑應(yīng)付躄者,且有眼不識毛遂,并評價平原君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體”。而寫信陵君卻是“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zhǔn)俊保由缃缓钰A、間步從毛公、薛公游就是最好的例證。
作者寫公子社交夷門監(jiān)者侯贏時,通過一系列對比描寫來證明公子的仁、謙?1?7先寫“公子往請,欲厚遺之”后寫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1?7而侯生卻“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卻“執(zhí)轡愈恭”?1?7接著,侯生又使“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這還不夠,侯生居然“故久立與其客語”,但公子“顏色愈和”,整個過程,“公子色終不變”?1?7到家后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贊賓客”,“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1?7侯生原本貧困且又僅一夷門監(jiān)者,雖說是隱士卻不見有什么建樹,況且?guī)状稳瑢影谅裏o禮,而公子卻依然仁而謙?1?7對比如此鮮明,公子愈顯尊貴,而侯生愈顯傲慢無禮?1?7但是作者卻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贏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贏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卻能犧牲自己的名聲來成全公子,使讀者不得不對侯生的由鄙視轉(zhuǎn)為肅然起敬?1?7由此通過描寫侯生的形象是從一個隱士,不受財?shù)目删葱蜗筠D(zhuǎn)為傲慢、無禮的形象再轉(zhuǎn)為使人肅然起敬,一起一伏?1?7從而使公子被從正面加固了仁謙、尊貴的形象?1?7
其實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稱也是因為他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又能急人之急?1?7
秦圍邯鄲,平原君求救于魏,魏王卻猶豫不決,于是公子“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賓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雖不免有些急躁、沖動,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卻得到讀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雖沖動但卻有禮節(jié),當(dāng)公子告別侯生,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公子時,公子擔(dān)心“我豈有所失哉?”于是“引車還,問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一名真的隱士?1?7他沉著、冷靜,雖為隱士卻能洞察一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辭決而行必是一鼓作氣,勸之定不聽,所以故不送,以轉(zhuǎn)移公子注意力?1?7公子果然引車而還?1?7于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并把他的計謀告訴公子?1?7侯生的洞察一切體現(xiàn)在他雖為屈屈一夷門監(jiān)者,卻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為如姬報父仇,甚至連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計雖絕妙,公子卻因“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dāng)殺之”而泣,公子的“愛士”形象由此可一覽無余?1?7人的行為代價最大莫過于犧牲生命,侯生為公子計,而后“北鄉(xiāng)自剄”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肅然起敬?1?7侯生越是犧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鮮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謙、愛士的形象也被反襯得愈加鮮明有力?1?7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稱,另一方面還表現(xiàn)在他能知錯即改,又有一顆愛國之心,可謂常自省而知大體?1?7信陵君竊符救趙成功后,趙國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當(dāng)有人為公子指出不是之處后,公子“立自責(zé),似若無所容者?1?7趙王埽除自迎,執(zhí)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1?7公子側(cè)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fù)于魏,無功于趙”?1?7公子因竊符救趙一事留居趙十年期間,秦“日夜出兵 東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于他,禁止門客為魏使者通報,門客果不敢違令?1?7是毛公、薛公大膽違令對公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言明過錯?1?7公子果然愛國心切“語未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1?7公子慧眼識英才,間步從毛公、薛公游,二公果不負(fù)公子厚愛,冒死勸公子歸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錯?1?7
李晚芳曰:“戰(zhàn)國四君子,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觀其下交巖穴,覺得孟氏不挾之者,蓋其質(zhì)本仁厚,性復(fù)聰慧?1?7”王世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烏乎同!”③信陵君愛士如此,愛國如此,難怪司馬遷獨獨愿以“公子”稱贊信陵君?1?7
四、 春申君:一辯而顯赫,卻遭奸人害
自司馬遷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人們總是把春申君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相提并論,合稱之為“戰(zhàn)國四君”、“戰(zhàn)國四公子”?1?7而事實上,后三者都是出自名門貴族:孟嘗君是齊國丞相田嬰的兒子,是齊威王的孫子,平原君是“趙之諸公子之一”,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是魏安僖王的異母弟弟?1?7唯獨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階層?1?7三位出身名門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們門下士人所教授的結(jié)果,而他們本人則只是充當(dāng)了執(zhí)行者的角色,幾乎沒有獨辦過一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卻游學(xué)博聞、治國有術(shù)?1?7上書勸止秦王攻楚,設(shè)計救歸楚國太子,是春申君一生為楚國所做的兩件最重大的事,而這兩件事都是他自己獨力完成的,與他門下的士人毫無關(guān)系?1?7
司馬遷寫春申君著力在一“辯”字,因此文章開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勸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論辯之辭,以突出他的論辯之才?1?7
春申君勸說秦國與楚國親善,他在諫書中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中心論點:秦國不應(yīng)攻打楚國,而應(yīng)與之友好?1?7他說:“天下莫強(qiáng)于秦、楚?1?7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1?7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著,春申君又打比方又舉事實,從古講到今,引《詩》又引《易》具體分析了秦國不能攻打楚國的兩個原因,既形象又生動?1?7最后春申君給秦昭王展示了一幅秦、楚友好將帶來的美景:萬朝來賀,天下皆歸于秦?1?7終于使秦國打消了對楚用兵的念頭?1?7
春申君說應(yīng)侯勸秦王使楚太子歸國同樣顯示了他的論辯之才?1?7只是這一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勸楚太子喬裝歸國,而自己則“以死當(dāng)之”?1?7在中國古代,“忠君”是與“愛國”聯(lián)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國的表現(xiàn),可謂深謀遠(yuǎn)慮又大義凜然?1?7
春申君年輕時可謂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銳如鷹,可是老來卻被一葉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
其實春申君老來遭奸人李園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與利益沖昏了頭腦的結(jié)果?1?7假設(shè)他不受李園兄妹的誘惑,他還能洞察李園兄妹的陰謀詭計,可他偏偏為官多年,歷盡了被寵的榮耀與被疏的窮困?1?7他擔(dān)心自己的前途,擔(dān)心老來無法“保相印江東之封”因此對抓住了他的弱點的李園兄妹堅信不疑而不聽朱英之言,終于落得個被李園“死士俠刺,斬其頭,投之棘門外”的下場?1?7就連司馬遷也為他的晚節(jié)不保而嘆息:“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園,旌矣”?1?7
五、 司馬遷:審美取向
在戰(zhàn)國四公子的四篇列傳里,幾乎每一篇列傳都除了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還塑造了一個甚至多個社會底層的豪杰義士?1?7
孟嘗君囚于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盜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雞鳴者才成功出逃的?1?7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完全沒有鄙視雞鳴狗盜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承認(rèn)“然微此二人幾不脫于死?1?7當(dāng)是之時,雖道德禮義之士無所用之?1?7”孟嘗君被湣王懷疑參與了“田甲劫湣王”事件,是靠了那位向魏子借粟的賢者的“自剄宮門”的行動才消除了湣王的誤會?1?7孟嘗君被廢,是馮諼生死相隨,用巧謀在秦、齊之間兩頭奔走,才使他恢復(fù)了相位,并擴(kuò)大了封邑?1?7
平原君找不到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同往楚國定縱約,是地位卑下的門客——毛遂勇敢自薦,“按劍歷階而上”置生死于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縱的任務(wù)?1?7秦圍邯鄲,趙國幾亡,平原君一籌莫展的時候,是李同——平原君門下一傳舍小吏的兒子,自動請纓、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戰(zhàn)爭前線才使“秦軍為之卻三十里”?1?7沒有毛遂定縱約,沒有李同急趙國難,趙國的歷史將是另一番模樣?1?7
信陵君善待“夷門監(jiān)者”侯生、屠者朱亥;禮交博徒毛公、賣漿者薛公?1?7因此他一生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竊符救趙”得到了侯生與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為他冷靜的策劃,甚至“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給了信陵君,與他一起奔赴前線;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誡門:“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1?7”的情況下冒死進(jìn)諫信陵君歸魏,使公子威振天下?1?7
一個個豪杰義士雖地位低下,被別人看不起,卻一個個都那么有情有義、大義凜然?1?7《史記》為這么多下層人物立傳,褒獎他們的品德、才能,這都說明,司馬遷是完全肯定戰(zhàn)國四公子的養(yǎng)士、對士人的禮待的;而他對于下層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傾注了極大的熱情?1?7他將自己濃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筆下的人物身上,“歌頌著人類所敬愛的,批判著人類所憎惡的?1?7”④在這里,出身貴賤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價值和價值的實現(xiàn)?1?7“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借這些下層人物表現(xiàn)、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觀、人生境界和價值、審美取向?1?7他用《史記》理解了一個時代,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史記》寄托著他對人生的執(zhí)著追求?1?7
注釋:
①②③韓兆琦 《史記選注匯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256頁、268頁、280頁
④李向引 《司馬遷的審美觀淺析》 理論導(dǎo)刊 2002.12
參考文獻(xiàn):
[1] 王利器 《史記注譯》 三秦出版社出版 1992年11版
[2] 梁平漢 《文史雜志?6?1閑話信陵君》2004年第4期
[3] 韓兆琦 《史記賞析集》 巴蜀書社出版 1988年8版
[4] 趙志華 《試析<史記>中信陵君與孟嘗君的人物形象》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xué)院學(xué)報 1999.3
[5] 張興杰 王秋梅 李文高《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論》甘肅社會科學(xué) 1995年第2 期
[6] 李向引 《司馬遷的審美觀淺析》 理論導(dǎo)刊 2002.12
[7] 孫紀(jì)文 《論司馬遷的審美觀》龍巖師專學(xué)報 2000.3
褚遂良楷書的代表作品當(dāng)舉寫于永徽四年的《雁塔圣教序》。
不同的字帖,它有不同的養(yǎng)分,適合不同的階段學(xué)習(xí)。就唐楷來講,一般都偏于理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則是理性和感性并存的,這是他特殊的地方之一。其次。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風(fēng)格比較定型和成熟,褚遂良則屬于一個承上啟下的書家。
《雁塔圣教序》在運筆上則采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zhuǎn)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guī)矩。
唐張懷瓘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tài)?!?/p>
清代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tài)銅柯鐵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能將轉(zhuǎn)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p>
褚遂良簡介: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弘文館學(xué)士褚亮之子。
出身河南褚氏,博學(xué)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dān)任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司空長孫無忌同受遺詔輔政。唐高宗繼位后,升任右仆射,冊封河南郡公。
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后,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后掌權(quán)后,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龍革命后追贈右仆射,謚號“文忠”。天寶六載(747年),配享唐高宗廟庭,累贈太尉。
褚遂良工于書法,初學(xué)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圣教序》等。
神龍元年,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彌留之際,她下了道遺詔,里邊有這樣一句話,特別引人注目: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dāng)時緣累者,咸令復(fù)業(yè)。這相當(dāng)于給當(dāng)初因反對自己而遭受迫害的褚遂良等人平反,要知道,當(dāng)初褚遂良是武則天最為憤恨的人,為什么此時還惦念著他,甚至要為他平反呢?
褚遂良是陽翟人,出身于名門望族,學(xué)識淵博,性格耿介,尤得唐太宗器重。貞觀二十三年,病重的唐太宗把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他們說:當(dāng)年漢武托孤于霍光,劉備托孤于,我以后的事,全都托付給你們了。又轉(zhuǎn)頭對太子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我就放心了
褚遂良成為托孤之臣,是因為他是李治最強(qiáng)有力的維護(hù)者。當(dāng)年,太子因罪被廢黜,朝臣多認(rèn)為九子晉王李治仁厚,應(yīng)該是太子的不二人選,但太宗更喜歡四子。有一天,他對近臣說:昨天青雀投入我的懷抱說,‘我到今天才得以成為陛下最親近的兒子,此為我再生之日。我只有一個兒子,百年之后,一定為陛下殺了他,把王位傳給晉王’
父子的倫理,原應(yīng)當(dāng)是天性,我見他這樣,非常垂憐他。大家聽了,面面相覷,都沒說什么,唯獨褚遂良走上前說:哪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執(zhí)掌政權(quán)為天下的君王,而能殺死自己的兒子,傳王位給晉王的道理呢?太宗幡然醒悟,當(dāng)天立李治為皇太子
李治即位后,對褚遂良非常感激,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第二年又升為河南郡公。永徽四年,褚遂良被拜為尚書右仆射,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然而高宗李治做夢也想不到,因為立皇后的問題,褚遂良成了他最大的絆腳石
永徽六年,高宗受到昭儀武則天的蠱惑,想要廢黜王皇后,冊立武氏。有一天,他傳召長孫無忌、褚遂良、李_和于志寧入內(nèi)殿開御前會議。這些人事前得到消息,商議如何勸諫,但誰也不想放這頭一炮,褚遂良主動請纓說:我奉先帝遺詔輔佐陛下,如果不盡愚忠,無臉去見先帝
高宗陳述黜后的理由說:罪莫大于絕嗣,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儀生有皇子,朕準(zhǔn)備立武昭儀為皇后,眾位卿家意下如何?
沒等別人開口,褚遂良第一個站出來說:皇后系出名門,也是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際,曾拉著微臣的手說:朕現(xiàn)在將佳兒和佳婦托付給卿。當(dāng)時陛下也在場,想必聽得很清楚。臣沒聽說皇后犯了什么過錯,豈可輕言廢立之事!臣絕不會為了曲意奉承陛下而違背先帝的遺命
任憑高宗如何解釋,褚遂良就是不同意,當(dāng)天的會議不歡而散。第二天,高宗再次召集開會,褚遂良直言不諱說:陛下一定要改立皇后也可以,但請選擇貴族姓氏。武昭儀曾經(jīng)伺奉過先帝,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又怎么能瞞得過呢?倘若立她為皇后,天下人將會做何感想呢?這句話說到了高宗的痛處,他羞愧得沒有說話
褚遂良卻越說越激動:愚臣觸犯了圣上的尊嚴(yán),罪該萬死,只愿不辜負(fù)先朝的厚恩,哪里還顧性命。說完把帽子摘了下來,還把上朝時執(zhí)的手板放到臺階上,說:還陛下這個手板,我要告老還鄉(xiāng)!高宗大怒,命令侍衛(wèi)把他架出去,一直躲在幕后偷聽的武則天氣得不得了,大喊道:何不撲殺此獠!
最終,高宗不顧褚遂良等人的反對,強(qiáng)行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因為違背圣意,被貶為潭州都督。顯慶二年,又貶到桂州任都督。武則天還不解氣,不久又將他貶為愛州刺史。顯慶四年,_遂良在流放中孤獨地死去,時年62歲
武則天畢竟不是一個小女人,當(dāng)過皇帝之后,閱遍群臣,她雖然恨褚遂良的迂腐,卻不得不佩服他的正直與忠誠。最終,她與自己的內(nèi)心達(dá)成了和解,不想把懊悔帶到另一個世界,這才有了為褚遂良平反的遺詔
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討所有人的喜歡,但只要你不背道義,堅守原則,即便是敵人,也會一邊對你咬牙切齒,一邊卻為你起立鼓掌。時至今日,褚遂良被我們所記憶,不僅因為他精妙的書法,更因為他做人的筋骨。武則天則以她的和解,讓我們見證了一份博大
顏真卿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它對我國書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xiàn)。他的書法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在政治與書法上都有較大的成就。那么,顏真卿有什么成就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顏真卿的成就,希望能幫到你。
顏真卿的書法成就 顏真卿的書法初學(xué)褚遂良,后又得筆法于張旭,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他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jìn)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長處,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fēng)范,創(chuàng)造了新的時代書風(fēng)。顏真卿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quán)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yù)。
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jié)字由初唐的瘦長變?yōu)榉叫危街幸妶A,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qiáng)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xì),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fēng),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jié)構(gòu)沉著,點畫飛揚(yáng),在王派之后為行草書開一生面。顏真卿的行書遒勁郁勃,這種風(fēng)格也體現(xiàn)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fēng)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jié)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譽(yù)為?天下第二行書?。
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xì)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顏真卿在書學(xué)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xué)境界。他的書法既以卓越的靈性系之,境界自然瑰麗;既以其堅強(qiáng)的魂魄鑄之,境界自然雄健;又以其豐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闊大。在吐露風(fēng)華的青年時代,顏真卿就向張旭請教?如何齊于古人?的問題。這是顏氏的書學(xué)心聲,亦是顏氏高懸的鵠的。這位從小以黃土帚掃墻習(xí)字的顏氏苗裔,幾乎在一開始就站到一個高聳的書學(xué)起點上。而在書學(xué)上鯤鵬展翅,則經(jīng)過了幾乎長達(dá)三四十年歲月的歷練,才稍成自己的面目與氣候。繼之又以數(shù)十年工力百般錘煉、充實,使得?顏體?形神兼具。而其晚年猶求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顏體?終于在書壇巍然屹立。正如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所說:?初唐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顏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后的楷書,已形成一種范式,后世學(xué)習(xí)者極多,甚至有?學(xué)書當(dāng)學(xué)顏?的說法。
顏真卿的思想成就 顏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尤崇忠孝。他認(rèn)為德有三,?孝悌稱其至?。常有五,?仁道原其終?。善事父母謂孝,和睦兄友謂悌。孝悌為仁之本。竭誠奉君主謂忠,?率義忘窮謂勇?,?子仕教忠之謂慈?,戰(zhàn)陣勇敢謂孝,?慈孝有裕?,則道存于方冊。他主張君主要掌握賞罰二柄,此為事在必行。?無功受賞,為善不勸;有罪不罰,為罔辨?。應(yīng)使天下知道有必行之法,有必賞之令。
顏真卿總結(jié)唐立國以來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建言唐德宗李適要廣開言路。顏真卿不但精通儒學(xué),而且身體力行,以盡忠孝,被后世儒者奉為修身楷模。
政治生涯對顏真卿書法影響 一、出任平原郡太守之前
1、本文的主線是其政治生涯,故對其入士之前的生活只做一簡單陳述。
顏真卿出身名門世家,其先為北朝官宦,家學(xué)淵源深厚。 ?(五代祖)顏之椎為北齊給事,黃門侍郎,隋東宮學(xué)士;(高祖)思魯(勤禮之父)善屬文,尤工詁訓(xùn),(曾祖)勤禮幼而朗晤,識量宏遠(yuǎn),工于篆籀,(其父)惟貞頻以書判入高等歷畿赤尉承少年時期,家道中落,清貧的生活使他發(fā)奮讀書,自幼酷愛書法,曾因買不起紙筆,以?黃土掃墻習(xí)學(xué)書字?。
2、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舉進(jìn)士第,時年二十六歲。
開元二十二年,顏真卿書《雁塔題名》于京兆。
開元二十四年丙子(736年),經(jīng)吏部銓選試《三命判》入高等,舉拔萃科。顏真卿被授朝散郎、秘書省著作局校書郎。同年,與高適結(jié)交。
開元二十五年丁丑(737年),顏真卿應(yīng)相州刺史張嘉祐之請為相州周太師尉遲公(迥)祠廟撰銘。時年二十九歲。是為《周太師蜀國公尉遲公祠廟碑銘》。
開元二十九年辛巳(741年),為潤州刺史、江南東道采訪使徐嶠正書其所撰夫人王琳墓志銘。稱《唐故趙郡君太原王氏墓志銘》,簡稱《王琳墓志》??v90厘米、橫90.5 厘米
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742年),顏真卿以前資官由扶風(fēng)郡太守崔琇舉薦,入勤政務(wù)本樓參加?博學(xué)文詞秀逸?制科考試,上第。十月,以資授京兆醴泉縣尉。任上,書有《張仁蘊(yùn)碑》。
唐玄宗天寶五載,顏真卿授通直郎,陟長安縣尉。
天寶六載(747年),顏真卿遷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
唐玄宗天寶八載(749年),遷殿中侍御史。為高適詩集作四言詩數(shù)百字并序。撰有《郭虛幾碑》、《郭虛幾墓志銘》及《郭揆碑》,并正書。
3、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年),顏真卿改兵部員外郎,掌判南曹。
天寶十一載(752年),顏真卿應(yīng)西京千福寺楚金禪師之請,正書岑勛《千福寺多寶塔碑》,徐浩題額。時年四十四歲。《多寶塔碑》代表了顏真卿早期書法風(fēng)格平健、穩(wěn)妥。
《多寶塔碑》為顏真卿44歲所作,此碑書法結(jié)體嚴(yán)密,端莊秀麗,初露鋒芒。
二、從平原郡太守到766年被貶之前
1、唐玄宗天寶十二載癸巳(753年),有詔補(bǔ)尚書省郎官十余人出守州牧,顏真卿為平原郡太守。時年四十五歲。
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4年)。作《東方朔畫贊碑》。
此碑書法平整峻峭,深厚雄健,氣勢磅礴,是他臨王羲之楷書的優(yōu)秀之作。雖和王書在形體上差異很大,但既得王書之神情氣韻,又具有自己之風(fēng)格面貌,神明煥發(fā)而時出新意,不失清遠(yuǎn)之致。
2、天寶十四載(755年),安祿山反。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丙申(756年),顏真卿因守城拜戶部侍郎,兼本郡防御使。
同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即位,尊玄宗為上皇,改元至德。顏真卿手書《皇帝即位賀上皇表》。
期間,有行書《休書帖》。
堂兄顏皋卿因常山失守,被安祿山執(zhí)送洛陽,支解而死,時年六十五歲。其子季明、甥逖先死于城陷之時。是時,顏氏一門死于刀鋸者三十余人。
上授憲部尚書,有讓表。
唐肅宗至德三年戊戌(758年),贈華州刺史,后遷蒲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封爵丹陽縣開國侯。
五月,肅宗追贈堂兄常山顏皋卿太子太保;其子侄各有追贈。九月三日,泉明攜其兄季明首梓自河北歸長安,途徑撫州,顏真卿有《祭侄季明文》奠祀之。
《祭侄季明文》:
麻紙本,28.2 ? 75.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刪改涂抹,正可見魯公為文構(gòu)思,始末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所以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tài)橫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xì)v歷可見。通篇使用一管微禿之筆,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zhuǎn)之篆書,自首至尾,雖墨色枯濃相間,多所變化,然前后一氣呵成。蓋因書寫時一腔悲憤使得顏真卿直書而下,直到墨盡,才再次蘸墨,然氣勢始終貫穿如一。元鮮于樞推崇?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書第二,余家法書第一?,把《祭侄稿》與《蘭亭序》相提并論,稱為天下第二,歷來認(rèn)為并非過譽(yù)。
蒲州任上,書有《馬承光碑》。
十月,改饒州刺史。有《華岳題名》。赴饒州途中,道出東京,有《祭伯父文》祭告于伯父顏元孫墓前。
《祭伯父文》:
書寫時略見從容,總體上是心平氣和、容夷婉暢的。帖行書,而結(jié)體寬博,點畫沉著,與魯公楷書相同。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六月,除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節(jié)度使,兼江寧軍使。途徑金陵,有《與蔡明遠(yuǎn)書》、《鄒游帖》。撰《天下放生池碑銘》,并乞肅宗御書題額。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拜刑部侍郎。途徑洛陽為洛陽令李構(gòu)撰寫《李侍御寫真贊》。
晉爵縣公。
唐肅宗寶應(yīng)元年(762年)。召拜為利州刺史。正書《鮮魚氏離堆記》。
十二月,除戶部侍郎。
3、唐代宗寶應(yīng)二年(763年),改吏部侍郎,尋復(fù)階銀青光祿大夫。
七月十一日,加階金紫光祿大夫。
八月二十七日,除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jié)度、觀察處置使。
本年三月,正書獨孤及撰《韋縝碑》,立在京兆。
唐代宗廣德二年甲辰(764年)。三月,晉封魯郡開國公,食邑三千戶。
十一月,顏真卿作《與郭仆射書》、撰書《郭氏家廟碑》。
同年,有《爭座位帖》。是顏真卿為維護(hù)朝廷綱紀(jì),秉義直諫的稿草之作。
《爭座位帖》:
忠義之氣,粲然橫溢于字里行間。凜凜生氣,令人肅然敬重。即使是對魯公書法頗有成見的米芾也不得不贊嘆有加,?此帖在顏最為杰思,想其忠義憤發(fā),頓挫郁屈,意不在字,天真罄露?,以為?字字意相連屬飛動,詭形異狀,得于意外,世之顏行第一書也?,書法隨意自如,天真爛漫。淋漓揮灑處,如挾風(fēng)雨而行云空,橫斜曲直,妙韻疊出。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除刑部尚書。時年五十七歲。
撰有《趙良弼碑》。
三、湖撫十年與顏楷大成
顏真卿在外十一年,?興逐孤云外,心隨飛鳥泯?,榮辱不縈于心,寄情山水,尋幽探勝,以詩文碑版為樂。超然世外,放流形骸。然而,仕途算不上得意,政績也談不上顯赫,然而顏真卿一生之中的碑版,卻以大歷時期的最為人稱道。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得罪元載,出貶峽州別駕,有《疏拙帖》即《峽州帖》。
撰并正書《鮮于仲通碑》。
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有《靖居寺題名》、《守政帖》。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吉州別駕任上,撰《天臺智者大師畫贊》、《天臺山國清寺壁上大師說法影像并佛頂及維摩四五六祖像》。
除撫州刺史。
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撫州任上,撰書《橋仙觀碑記》。
撰書《衛(wèi)夫人仙臺碑》、《華姑仙臺碑》、《謝康樂翻經(jīng)臺記》。
唐大歷六年(771年)。顏真卿撰文并書《撫州寶應(yīng)寺律藏院戒壇壇》。
四月,撰書《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麻姑壇記》)。
《麻姑壇記》顏真卿63歲時作。此碑莊嚴(yán)瑰偉,是顏書之冠,為其晚年的力作,老筆生花,千錘百煉,其筆法多變,時出新意,以圓代方,風(fēng)趣大增。通篇觀來,豐盈飽滿,行氣緊密,肥瘦均勻,橫豎粗細(xì)適中。結(jié)體精悍,筆姿新穎,布局適度。此碑最能體現(xiàn)顏書?雄壯博大,骨氣奇高?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美學(xué)價值。
六月,正書《大唐中興頌》。
元結(jié)撰文,顏真卿書丹?!洞筇浦信d頌》是顏魯公 63 歲的作品,放筆直寫,一任自然,精嚴(yán)的法度已升華為平和的從容。點畫圓渾厚實,方正平穩(wěn),不露筋骨,注重書寫時力量的充沛暢達(dá),粗壯而不臃腫。字形以寬闊取勢,四周向外拓張。外密內(nèi)疏,中宮舒展,布白于字中。筆勢緩緩而行,捺腳重拙含蓄。比起他中年時期的碑刻,此碑的字形和氣勢
顯得更為舒展和開張,那種橫細(xì)豎粗、蠶頭燕尾的樣式已逐漸在淡化,似拙反奇,平中求險。表現(xiàn)出一種氣度恢弘的威武剛烈風(fēng)度。
十一月,祭祖塋,撰書《顏含大宗碑》
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年)。
正書李白《志公像贊》。
書十四代祖《顏默碑》。
撰書《八關(guān)齋會報德記》。
撰書《開元寺僧碑》。
正書《廣平帖》、《宋璟碑》。
十一月,撰書《顏元孫碑》,《與夫人帖》。
十一月二十六日,拜湖州刺史。撰書《元結(jié)墓表》(《元次山碑》)。
《元次山碑》:
就在《大唐中興頌》刻成的第二年,元結(jié)去世,64 歲的顏真卿感喟萬千,為之撰文書碑。碑文字跡渾厚雄健,遒勁秀拔,氣勢磅礴,充溢著寧折不彎的浩然正氣。《元次山碑》結(jié)字方嚴(yán)整飭,莊重正大,行距密,字距密,橫平豎直,左右豎畫略呈回抱之勢。質(zhì)樸凝重,完全摒棄了一切細(xì)枝末節(jié),全以茂密方正的品質(zhì)取勝。顏字以正面示人,中宮疏朗,撐滿四周,筆力凝樸。
同年,洛下遇書僧懷素,撰寫《懷素上人草書歌行序》。
大歷八年(773年)。
有《文殊師利菩薩碑》、《文殊帖》。
十二月,撰書《吳興沈氏述祖德記》。
大歷九年(774年)。
正月,正書伯父顏元孫《干祿字書》。
三月,撰書《妙喜寺碑》。
七月,撰書《〈放生池〉碑陰記》。
撰書堂兄顏皋卿《神道碑》,立石于祖塋。
書《橫山廟碑》。
唐代宗大歷十年(755年)。
七月有《江外帖》。
十月,應(yīng)歐陽崘之請,為其父商州刺史歐陽琟撰書神道碑。
十一月,有《劉中使帖》。
大歷十一年(776年)。
四月,應(yīng)御史中丞崔祐甫請,為其父撰書《崔孝公宅陋室銘》。
應(yīng)秀州長史康元環(huán)之請,為其父臺州刺史康希銑撰書神道碑。
撰《和政公主神道碑銘》、《唐玄宗賢妃盧氏墓志銘》。
四、政治上的扶搖直上
1、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年)。權(quán)相元載得罪下獄,自盡。
四月十二日,詔召入京。撰書《射堂記》。
五月,撰書《項王碑陰述》。
為其師撰書《李含光碑》。
追立伯母殷履直夫人顏真定碑:《殷夫人顏氏碑》。
八月,除刑部尚書。
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年)。
正月,三上表乞許致仕,不允。時年七十歲。
三月改為吏部尚書。此時,顏真卿為光祿大夫,勛爵上柱國、魯郡開國公,任吏部尚書,兼任禮儀使,階高二品,權(quán)勢并重。
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
六月,正書程浩《馬璘新廟碑》。
撰書曾祖《顏勤禮碑》,追立于萬年先塋。
將它與顏真卿不同時期的書法相比,可知其更近于《大字麻姑仙壇記》和《大唐中興頌》,是其進(jìn)入完全成熟時期的標(biāo)志。瑕不掩玉,盡管《顏勤禮碑》在追求寬博中未免橫細(xì)豎粗這一模式的栓桔,但不能不說,以《顏勤禮碑》等所形成的顏書的基本格調(diào),正是書家后半生輝煌成就的先聲。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
六月,撰書《顏氏家廟碑》。集賢院學(xué)士李陽冰為之篆額。
四面環(huán)刻碑文,李陽冰篆書額??~,世稱雙絕。
顏氏家廟碑工整而不板滯,肥厚而不擁擠,其腕底筆端,凝聚著書家深厚的功力和廣博的閱歷,展示出這位一代大家
堅毅豁達(dá)的性格、超人的氣質(zhì)和精湛的藝術(shù)成就。
八月,除太子少師,仍充禮儀使。時年七十二歲。
建中二年(781年),正書《王密德政碑》,李陽冰篆額,徐浩書敕書。
撰書《贈和州刺史張敬因碑》。
2、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八月,改太子太師。
正書《元德秀墓碣》,李陽冰篆額。時人以墓主、文章、書法、篆額并四絕,號《四絕碑》。
三月,從兄顏皋卿加贈司徒。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
正月,奉命赴許州宣慰李希烈。時年七十五歲。
十月,題《奉命帖》。
自撰墓志,以示死志。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顏真卿自汝州移囚蔡州。書《移蔡帖》。
八月,遇害于蔡州龍興寺。時年七十七歲。
明年,始聞于朝,輟朝五日,謚文忠,贈司徒。
結(jié)論:
1、為后世所稱頌的書法作品的數(shù)量與顏真卿的政治地位高低成正比。
在顏真卿出任平原太守之前的20年中(734舉進(jìn)士753年任平原太守),他的書法作品有《雁塔題名》、《周太師蜀國公尉遲公祠廟碑銘》、《王琳墓志》、《張仁蘊(yùn)碑》、《郭虛幾碑》、《郭虛幾墓志銘》、《郭揆碑》、《多寶塔碑》等,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流傳后世、為后世所稱頌的只有《多寶塔碑》。為后世所稱頌的約占這一階段總數(shù)的12%。
從任平原太守到被貶之前(753年766年)的13年中。顏真卿的書法作品有:《東方朔畫贊碑》、《皇帝即位賀上皇表》、《休書帖》、《祭侄季明文》、《馬承光碑》、《華岳題名》、《郭氏家廟碑》、《鮮魚氏離堆記》、《爭座位帖》等。為后世所稱頌的是《東方朔畫贊碑》、《祭侄季明文》、《爭座位帖》。為后世所稱頌的約占這一階段總數(shù)的33%。
湖撫十年(766年777年)中,其書法作品有《疏拙帖》、《鮮于仲通碑》、《靖居寺題名》、《守政帖》、《天臺智者大師畫贊》、《天臺山國清寺壁上大師說法影像并佛頂及維摩四五六祖像》、《衛(wèi)夫人仙臺碑》、《華姑仙臺碑》、《謝康樂翻經(jīng)臺記》、《撫州寶應(yīng)寺律藏院戒壇》、《麻姑壇記》、《大唐中興頌》、《顏含大宗碑》、《顏默碑》、《八關(guān)齋會報德記》、《廣平帖》、《宋璟碑》、《顏元孫碑》、《與夫人帖》、《元結(jié)墓表》(《元次山碑》)、《妙喜寺碑》、《神道碑》、《橫山廟碑》等等。其中為后世稱頌的是《麻姑壇記》、《大唐中興頌》、《元次山碑》。為后世所稱頌的約占這一階段總數(shù)的13%。
從大歷十二年(777年)到785年顏真卿被害的8年中。其書法作品主要有:《射堂記》、《項王碑陰述》、《殷夫人顏氏碑》、《馬璘新廟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王密德政碑》、《元德秀墓碣》、《奉命帖》、《移蔡帖》等。其中為后世所稱頌的是《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王密德政碑》、《元德秀墓碣》。為后世所稱頌的約占這一階段總數(shù)的36%。
2、其為后世所稱頌的書法作品很大一部分不純粹是其書法水平使然。有其他因素。
《千福寺多寶塔碑》,由徐浩題額。
《東方朔畫贊碑》,是顏真卿臨王羲之之作。
《祭侄季明文》是在顏杲卿和季明父子遇難之后,他對兄侄為國家壯烈犧牲和顏氏家族的?巢傾卵覆?,忠義滿腔,悲憤異常的心情在文字上的流露。
《大唐中興頌》是元結(jié)撰文。
《元次山碑》是顏真卿為元結(jié)撰寫的悼文。
《顏氏家廟碑》由集賢院學(xué)士李陽冰為之篆額。李陽冰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篆書大家。
《王密德政碑》,李陽冰篆額,徐浩書敕書。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5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