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奪嫡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guī)硐嚓P的文章
《史記·五帝本紀》中提倡:“父義母慈,兄友弟恭”,然而在皇室之中,卻很少能有這樣和諧的景象出現(xiàn)。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為奪皇位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害自己兩個兄弟,軟禁高祖李淵;隋煬帝為上位不擇手段,變相殘害了兄長楊勇;明成祖朱棣篡位時在整個國家內發(fā)動戰(zhàn)爭,殺掉數(shù)個兄弟,又將侄兒建文帝逼迫至死。歷朝歷代都會上演慘烈奪嫡之爭,而清代的“九龍奪嫡”更是流傳至今。
清朝歷代帝王更替中,最混亂也是最慘烈的一次當屬康熙末年的“九龍奪嫡”。在清朝歷代皇帝中,康熙帝是子女最多的一個,共有35子、20女。據(jù)史料記載,在“九龍奪嫡”時期共有12個皇子成年,其中一大半都參與了皇位爭奪,這一方面與從前汗位承襲制度并非嫡長子繼承制,滿族尚未徹底“漢化”有關,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在清朝初年皇家子孫繁盛,才華出眾者甚多。
“九龍奪嫡”之戰(zhàn)中,爭奪皇位的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也是廢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另外三位參與奪嫡的阿哥中,九阿哥和十阿哥屬八阿哥一黨,十三阿哥屬四阿哥一黨。在十幾年的慘烈爭奪中,皇子們雖沒有被賜死,卻大多都遭受過幽禁:胤礽曾兩度廢立,最終在雍正二年(公元1742年)幽死于于咸安宮;胤禔因使用魘勝之術被削爵囚禁;胤祉在雍正年間幽死于景山禁所;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更是被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斯黑”,滿語意為“凍在冰層里的魚”和“討厭”,并被圈禁至死。
事實上,這一出兄弟鬩墻慘劇,不乏當時的皇帝、九位兄弟的父親康熙帝的幕后推動,史學專家們也不得不感嘆:此乃實實在在的帝王之道??滴跏?公元1674年),皇后赫舍里氏難產(chǎn)而亡,與發(fā)妻鶼鰈情深的康熙在第二年就以立嫡為名將胤礽立為太子。這位被后世詬病太過寬厚、才華不及自己兄弟的太子并非一無是處,在三藩之亂中胤礽從旁協(xié)助,康熙親征準噶爾時他也行監(jiān)國之職,保證了后方無憂。然而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系始終微妙,在任皇帝始終要提防太子影響力過大,康熙也不例外。
一方面,康熙在前朝重用赫舍里·索額圖,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加一等公,一時權傾朝野;在日常生活中也給予胤礽太子尊榮,乃至賜它遠超規(guī)格的儀仗。另一方面??滴踉诔蒙嫌种赜眉{蘭明珠,使他與索額圖在朝堂之上成犄角之勢,不至于一家獨大威脅皇權,明珠親戚惠妃的親生兒子大阿哥和養(yǎng)子八阿哥也深受康熙倚重。這樣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在皇子之中都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公元1708年),胤禔以“長”自居,魘咒太子胤礽以謀求皇位,被削爵囚禁,此時八阿哥又提出“立賢”論調,高調沖擊儲位。雖然在多名皇子夾攻之中太子胤礽被廢,但得利者并不是八皇子,相反,康熙對他大加申斥,甚至說出了“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的話,此語基本斷絕了八阿哥繼位的可能。之前備受重用的兩位阿哥之所以得此下場,歸根結底還是皇帝“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在多年有意籌謀之下兩人勢力已經(jīng)太過龐雜,是皇子中對康熙地位威脅最大的,自然會受到皇帝打壓。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胤礽再度被立為太子,然而三年之后就因結黨營私再度被廢,并被圈禁至死。三阿哥胤祉懸崖勒馬,選擇在亂局之中退出,專心率領文臣修訂歷書。此時,十四阿哥胤禵被八阿哥推到風口浪尖,四阿哥胤禛也漸漸顯露頭角。各種文學作品和歷史中都曾著力描寫的“四爺黨”和“八爺黨”正式成為“九子奪嫡”中最大的兩股勢力。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病逝,此時屬于“八爺黨”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康熙近臣隆科多宣布康熙遺命——四阿哥胤禛為皇位繼承者。值得一提的是,關于四阿哥的上位過程,野史素來有諸多猜測,但無可否認的是雍正帝即位確實匆忙,連年號“雍正”都是取其名“胤禛”近音字匆匆而定。皇位雖然落定,但爭儲余波仍在,甚至蔓延到乾隆年間。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康熙嫡長孫弘皙意圖謀反,被乾隆奪爵圈禁。
經(jīng)歷過“九子奪嫡”的慘烈后,雍正對待自己的兒子們十分嚴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雍正長子弘時因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慎被削除雍正宗籍,過繼給政敵胤禩為子,不過一年半后弘時便抑郁而終。直到乾隆年間,乾隆恢復胤禩、胤禟等人宗室身份時,弘時才一并被恢復宗籍。除了打壓自己兒子外,雍正還做了另一個重要決定:清朝從此不立太子,而是將立儲詔書封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然而當時的雍正應該也沒有想到,清朝末年皇帝子嗣凋零乃至無所出,第九位皇帝咸豐帝是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
制衡之術一向被視為“帝王之道”?!稘h書·律歷志上》有言:“準正,則平衡而鈞權矣?!被实壑灰胱梅€(wěn),就需要努力讓各種勢力達成平衡?;实蹫槠綑嘈枰胶?,普通人在做事時也需要尋求平衡,一旦失衡走入偏激之境,就容易犯下大錯。《論語·雍也》中提倡的:“中庸之為德也”,我們需要仔細品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465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