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黃巢是個怎么樣的人?作詩都帶著殺氣!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黃巢成年后曾幾次應試進士科,但卻皆名落孫山,于是,他滿懷憤恨地寫了一首《不第后賦菊》后,便離開了長安城,之后,繼承祖業(yè)成為鹽幫一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原來,張藝謀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出自黃巢這個“反賊”啊,從這首詩中,我們也能看到黃巢的“殺氣”。
其實,我最佩服的還真不是這一首詩,而是他的《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中,“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才是真有氣勢,本來,這菊花就是九月重陽前后才開的,可是,黃巢偏偏要向天理和自然挑戰(zhàn),“今后我要是當了主宰春天之神,非要把這一現(xiàn)象改過來”,命令菊花同桃花一樣在春天開放,看看,這得有多狂妄。
那么,歷史記載的黃巢,到底有多“暴”,這里,我們不妨再研究一下。
翻開《舊唐書·黃巢傳》,有一段話“賊怒坊市百姓引王師,乃下令洗城... ...流血成渠?!秉S巢,公元881年,攻入長安,建立大齊政權(quán)。舊唐書中這段記載,是指其在公元882年再度進入長安,由于,不滿百姓“背棄”他,進而,下令屠屠城,長安城內(nèi)的男子幾乎“殆盡”了。
這個事件,以及結(jié)合他之前的“殺人”經(jīng)歷,也讓后人將他評為了“殺人魔王”。
他販賣私鹽出身,后來,響應王仙芝的農(nóng)民起義,二人分道揚鑣后,獨立作戰(zhàn),王仙芝兵敗身亡后,他成了統(tǒng)領,征戰(zhàn)南北。他率部來到廣州后,有資料稱,廣州城內(nèi)一片燒殺搶掠,就連各國在當?shù)氐慕虝?,也被波及。有人推測,當時死亡的人數(shù),不下于12萬人。
公元881年,長安城陷,黃巢進城時,當?shù)氐陌傩铡皧A道相迎”。他忙著建立自己的政權(quán),很快軍中的糧食告罄。四處調(diào)撥糧食受阻后,他不得不讓自己的軍隊——吃人。而目標就是長安城附近的老百姓。第二年,唐朝將領王處存率兵攻城,黃巢棄城出走。
當然,沒有糧食應該也是主要的原因。
知道黃巢已經(jīng)離去,城中的老百姓都非常高興。但是,王處存太大意輕敵,認為其不可能再折回,哪知,當天夜里,黃巢殺了個回馬槍,再度占領長安。此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懲處那些背叛他的老百姓。據(jù)史料記載,這一次的屠殺中,人數(shù)超過了8萬。
更讓人發(fā)指的是,圍攻陳州時,他下令,制造無數(shù)“巨碓”,類似于現(xiàn)在的肉類加工廠。無論男女,不分老幼,都被放入“巨舂”之中,瞬間成“肉糜”。河南等數(shù)十州的鄉(xiāng)民,都成了黃巢軍隊的口中食,當?shù)仵r有人幸免。這個數(shù)據(jù)也有人統(tǒng)計,不下于30萬。
當然,他最后的下場,也是身首異處,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所殺。所以,民間就有了一句俗語“黃巢殺人800萬,在劫難逃?!?/p>
也就是說,從其起義到滅亡的七年時間中,800萬人死于其手。當然,這個數(shù)據(jù)只是一個粗略估計,至于“在劫難逃”的出處,是指法號在杰的和尚,在洛陽城外救過他一命,還算出此人會屠殺眾生,包括他自己。當然,民間故事,自有它的成因背景。
歷史上由于戰(zhàn)爭,而遭受屠城的事件,并不在少數(shù),但是,黃巢對長安城的“洗劫”,為何卻是讓人如此耿耿難以忘懷?還有就是,這些數(shù)據(jù)是否真的經(jīng)得起推敲?
也許,當時普通人的一些看法更有說服力。唐代詩人韋莊在《秦婦吟》中,如是描述:“內(nèi)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起義軍進城后,開始的目標只是一些“大官”,如:宰相崔沆。至于后來吃人,應是缺糧,軍紀敗壞。
圍兵陳州,吃人無數(shù)一事,對比史料,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舊五代史趙犨傳》記載“儲蓄山峙”,《新唐書趙犨傳》記載“儲糧為持久計”。趙犨,當時的唐軍陳州守將。當時的黃巢,因缺糧棄長安,在后面的軍事作戰(zhàn)中,應該非常重視軍隊的補給問題。
當時,圍城300日,部隊人數(shù)數(shù)10萬,單靠“吃人”,哪能維系這么長的時間。更何況,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看,30萬的數(shù)據(jù),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那么,為什么會讓他背這個鍋?其實,這主要還是立場的問題。
有人就說,他殺盡長安3萬儒士,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代,比秦始皇“坑儒”更甚。還說,他因為自己屢次落第,故而心懷不滿。事實上呢?《新唐書》記載:“巢入閩,俘民紿稱儒者,皆釋。”還說了一個故事,軍隊經(jīng)過崇文館校書郎黃璞家時,他下令,此人為儒者,“滅炬弗焚”??梢?,他對儒士,是極其尊重的。從這里也可看出,他對于治國還是有自己的理念的。
分析、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持有客觀、公正眼光,方可做到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擾。農(nóng)民起義,為歷代朝廷所“忌諱”,故而,一些史料記載中,言辭出現(xiàn)偏頗,也算情理之中。撥開這些迷霧,去探究“真相”,也就更需要我們,不但有發(fā)現(xiàn)的眼光,更要有思辨的大腦,不可一味盲從,更不可自以為是。
歷史,講究的是考據(jù),即使被文字“篡改”,真相的痕跡卻是難以抹去的。
文/張強強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文化點心鋪「 ”:寫文人,讀詩詞,講故事,這里只講跟文學有關的事情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振臂高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此,中國歷史便埋下了「 ”普通人也可以改變歷史”的種子。此后幾千年,又有無數(shù)的底層小人物不屈服于命運,勇于改變,最后為自己闖出一片新天地,成為彪炳史冊的英雄人物 在這些人中,唐末農(nóng)民起義的領導者黃巢便是最杰出的一個。關于黃巢,史書上的說法紛紜不一?!杜f唐書》說他出身微寒,天生就有造反的基因,而《新唐書》則說他是一個家境優(yōu)渥的紈绔子弟。事實上,無論黃巢什么出身,都改變不了他是一個有著不凡抱負的普通人。 然而,作為一個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很多人對于黃巢多數(shù)只停留在「 ”敢于造反”的層面,根本不會把他跟文人跟詩歌聯(lián)系到一起。其實,黃巢并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底層人物,而是一個有才學有抱負的落第文人。一首《不第后賦菊》成為史上最有殺氣的菊花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朝末年,政治黑暗,中央 *** 的勢力漸漸衰弱,各地的割據(jù)勢力于是紛紛崛起。一時間,風起云涌,時局動蕩,戰(zhàn)亂不斷,很多百姓流離失所。很多底層的文人失去了科舉仕進的機會,四處飄零。 黃巢不過是這許多失意文人中的一個。這一天他又一次名落孫山,形單影只地徘徊在長安的街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他心中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樣。隱隱約約間,一股不甘不平之氣從他的心中涌出,他脫口而出,寫下了這首殺氣騰騰的《不第后賦菊》。 首句「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jié)來臨的時候,菊花就會盛開,而別的花卻早已凋零。一個「 ”待到”二字充滿凌厲之氣,氣勢激越,言語中滿含可望又可及的肯定自信,有種迫不及待的情緒。 而第二句「 ”我花開后百花殺”更是豪氣萬丈,殺氣騰騰。它即說明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guī)律,又用菊花頑強的生命力來暗示了一場風暴的來臨。在詩人心中,此時的唐王朝早已腐朽不堪,會像霜打后的百花一樣,很快就會變成枯枝敗葉。 詩作三四句「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表面上是寫菊花盛開,香飄長安,實際上是在預見一種勝利遠景。陶淵明筆下的菊花是幽香高雅的,而黃巢筆下的菊花是「 ”沖天香”的。一個「 ”沖天”二字就寫出了史上最具殺氣的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氣勢非凡。 在「 ”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中,我們根本看不到一絲一毫花朵的影子,分明感覺到一場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 ”滿城”的菊花無處不在,就像身披黃金鎧甲的戰(zhàn)士,在寒門中傲然怒放,英武非凡,殺氣十足。此時的菊花已不僅僅是普通的花朵,更像是一把把火炬,即將點燃整個長安城。 古往今來,熱愛菊花的文人非常多,而黃巢為什么喜愛菊花呢?也許和菊花的時令有關。深秋,萬物肅殺,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凌寒開放,藐視眾生,像天子一樣居高臨下。而且,菊花的顏色是黃色,也喻示著他想當皇帝的夢想。 公元880年,黃巢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quán)。就這樣,一個屢次落第的落魄文人,憑著自己的一腔殺氣,為自己殺出了一條血路,在歷史上留下了不朽印跡。然而,他嗜殺成性,將30萬人屠宰成軍糧,一句「 ”我花開后百花殺”便成了史上最鮮血淋漓的詩句。這樣的「 ”英雄”,不做也罷!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句詩出自《不第后賦菊》,作者是唐朝末期的黃巢。在黃巢寫完這首詩后,便開始了為期數(shù)年的起義之旅,因此,這首詩才會透露著濃重的戰(zhàn)爭意蘊,讓人讀后覺得有些殺氣。
《不第后賦菊》是黃巢在考取功名失敗后所寫的詩,他在詩中寫道:?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首詩雖然是寫菊花的,但是詩中的?殺?、?沖?、?透?三個字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沙場上的戰(zhàn)役,而黃金甲這個意向也正是行軍打仗使用的鎧甲,因此,這首詩歌才會有一股濃濃的殺氣。
再來看這首詩的背景。黃巢生在唐朝末期,那個時候唐朝的政府黑暗至極,朝廷上都是貪污腐敗的蛀蟲,在那個動蕩又充滿黑暗的年代,黃巢選擇了考取功名。結(jié)果卻因為官場黑暗而沒能中第,基于這樣的經(jīng)歷下,他寫下了這首詩,寫完沒過多久他便開始參與了起義,用行動來對朝廷的黑暗和無能發(fā)起挑戰(zhàn)。
詩中那句?我花開后百花殺?更是一種強烈的暗示,一方面是在稱贊菊花開放的季節(jié)百花都已經(jīng)凋零成空,另一方面則是在諷刺唐朝朝廷,將唐朝朝廷比作百花,而農(nóng)民起義則是菊花,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唐朝的朝廷也會很快落幕。
詩中最后一句?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黃巢的一種暗示,農(nóng)民起義將會獲得成功,新的時代就像菊花布滿大地一樣,即將到來并籠罩整個天下,同時也是黃巢對未來起義勝利的宏偉景象的深切刻畫,因此這句詞才會充滿了?殺氣?。
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qū)西南)人,出生于鹽商家庭,富有財產(chǎn),本人也從事販賣私鹽的活動。他長于騎射,愛扶危救急;也愛讀書,參加過進士考試,不中。黃巢不滿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響應王仙芝的起義,在冤句率眾起義,即黃巢起義。王仙芝被殺后,黃巢繼續(xù)戰(zhàn)斗,號沖天大將軍,深得人民群眾擁護,880年攻陷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tǒng)”。起義失敗后,黃巢為叛徒殺害。
不第后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注釋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2]殺:凋謝。[3]香陣:陣陣香氣。[4]黃金甲:金黃色的鎧甲,此指菊花的顏色。
◆講解
黃巢除了精通武藝外,也愛讀書,能詩能文。他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考中。不過,科場的失利卻使他有了另外的收獲:那就是看到了考場的黑暗和吏制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的本質(zh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荚嚥坏诤?,卻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待到秋來九月八”,點明菊花開放的季節(jié)是在秋季。尤其是農(nóng)歷九月九日,這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重陽佳節(jié),這一天親友聚會、登高飲酒、欣賞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風姿、引人贊賞的日子。這種風俗在唐代特別盛行,比黃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經(jīng)與朋友約定“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嗎?黃巢在這里特別強調(diào)了“九月八”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堅定的信心:九月八日這一天一定會到來的。人們對重陽節(jié)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們迎接這個佳節(jié)到來的作用,向人們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詩的第二句寫菊花的威力:“我花開后百花殺”。百花的凋零與菊花的開放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在詩里卻寫成菊花一開百花就枯萎了,變成了因果關系,這正是強調(diào)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據(jù)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黃巢一反傳統(tǒng)的觀念,對菊花大加贊揚,你看,“我花開”與“百花殺”恰成為鮮明的對照,更顯出菊花精神抖擻、威力極大。重陽,是菊花的節(jié)日。
詩的三、四兩句描寫重陽節(jié)的景象。
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天,在封建社會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就連作為人間最高統(tǒng)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稱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來管理萬民的。但菊花的香氣卻可以“沖天”;不僅“沖天”,還能充塞京城長安。一個“沖”、一個“透”,表現(xiàn)了菊花、從而也體現(xiàn)了詩人那種藐視天地的雄偉氣魄。
第四句寫色。如果第三句是傳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則是寫菊花的“形”。“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nóng)民起義的“重陽佳節(jié)”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tǒng)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zhàn)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nóng)民起義英雄的頌歌。
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zhèn)?;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詩評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边@是黃巢當年在長安科舉考試落榜之后寫的《不第后賦菊》。能將花寫出這樣的霸氣,豪杰之詩與文人之詩的區(qū)別一目了然?!鞍倩òl(fā)時我不發(fā)?我若發(fā)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zhàn)一場? 遍身穿就黃金甲?!边@是許多年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詠菊詩,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當年黃巢這首詩的影響。詩味上比黃巢的《不第后賦菊》淡,而殺氣更濃。古人說“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卻常常出現(xiàn)文與人風格迥異的情況,不過詩如其人倒是基本不會落空。可能因為好詩往往是思緒一瞬間的自然迸發(fā),來不及作假。
黃巢一生愛菊,其現(xiàn)存可確定的所有詩句均為詠菊之作。宋代張端義《貴耳集》記載:黃巢5歲時,其父與祖父以菊花為題聯(lián)句。祖父苦思冥想,無以續(xù)接,一邊的黃巢隨口應道:“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逼涓复篌@失色,想要教訓他一頓。祖父忙道:“孫子能詩,但不知輕重,可令其再賦一篇。”他應聲詠道:“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贝思袋S巢另一首載入《全唐詩》的七絕《題菊花》。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視為國花。唐人李肇《國史補》載:“京城貴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秉S巢一反潮流,對菊花格外青睞,似乎骨子里就有與生俱來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陷長安,黃巢當了皇帝,國號大齊。他終于實現(xiàn)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理想,可是長安卻經(jīng)歷了一場浩劫。黃巢的部隊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黃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軍趕出長安之后殺了個回馬槍,重新掌握長安控制權(quán)的黃巢對于百姓歡迎唐軍切齒痛恨,下令屠城。屠城之后,黃巢的部隊失去了食品來源。在唐軍四面合圍下,只得“以人為食”,持續(xù)了一年多。
敗退出長安后,黃巢一度圍困陳州,陳州刺史趙死守不退。黃巢的軍隊缺糧嚴重。最后將擄掠到的百姓、戰(zhàn)俘、以及戰(zhàn)死的士兵尸體,都作為了“軍糧”吃了。公元883年6月,黃巢起義慘遭失敗。在泰山狼虎谷,犯下反人類罪行的黃巢揮劍刎頸自盡。
菊花在無數(shù)文人筆下是人格高潔的象征,比如陶淵明田園詩里的菊,黃巢卻賦予它氣勢逼人的殺氣。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后,黃巢的一生也走到了盡頭。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580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