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趙良棟。
滿清建國之后建立起統(tǒng)治漢人的王朝,不過作為外來統(tǒng)治者,臣民的主要組成還是漢人,對此滿清曾實行種種政策加強漢人的控制,很多人都知道滿清能在明末危急時刻掃清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他就是吳三桂,為了順利入關(guān),滿清曾借助吳三桂等人的力量,并且答應給他們高官厚祿。
然而清朝初年以吳三桂為首的幾個藩王聯(lián)起手來反對清朝統(tǒng)治,為此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此舉惹怒了藩王們,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率先打出旗號“興明討虜”矛頭直指傾清廷,三藩之爭迅速打響吳三桂率先進軍湖南、四川等地,緊接著得到了眾多漢民、漢官的支持,頗有推翻清廷統(tǒng)治的威勢。
朝廷迅速組織兵馬迎戰(zhàn),平定三藩的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了大批能人異士,其中以河西四漢將最為知名,聽名號就知道了這四個人都是漢人,分別是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與張勇,其中趙良棟作戰(zhàn)非常兇猛,正面對抗吳三桂的大軍,一路打進云南,是削藩之戰(zhàn)的頭號功臣,然而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趙良棟等人卻沒有等來朝廷的封賞,不僅如此甚至還差點丟了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645年,清軍入關(guān)的第二年,當時天下還有少反清勢力活動,為了長治久安,清廷不斷派兵平叛,趙良棟應征入伍,在潼關(guān)隨軍駐防,之后跟隨大軍平定叛亂,趙良棟因為戰(zhàn)功升任為屯田司,1656年趙良棟向云南進發(fā),先后剿滅隴納、水西地區(qū)的苗族起義勢力,之后因為父親去世,趙良棟回鄉(xiāng)守孝。
1672年,趙良棟被重新調(diào)任為天津總兵,一年之后吳三桂舉起反清大旗,同年清廷宣布出兵作戰(zhàn),此時趙良棟被提拔為寧夏總督,處于平叛的前線陣地,趙良棟作戰(zhàn)十分有頭腦,認為營地叛亂不應該胡亂下手,要做到懲處首惡,寬宥脅從,在得到皇帝的允許之后,趙良棟僅僅帶著幾百個親信奔赴寧夏,對百姓宣揚皇帝口諭,安撫士兵百姓,之后趙良棟將叛亂的主要頭目就地正法。
1679年趙良棟上奏朝廷“寧夏軍隊起初橫行無忌,不把軍隊規(guī)章放在眼里,經(jīng)過臣幾年的悉心訓練,他們躍躍欲試,都想著建功立業(yè),到了該報效朝廷的時候了,承蒙皇恩,湖南已定,如今應該奪取漢中,收復四川,臣愿赴湯蹈火、獨當一路”康熙盛贊趙良棟勇氣,準許其進軍。
當年8月,清軍“四路進取漢中,興安”,趙良棟向徽縣進發(fā),以奇謀分兵襲擊黃渚關(guān),重重挫傷叛軍時期,隨后以雷霆之勢奪取略陽,三個月后,趙良棟在陽平關(guān)與滿清另一路大軍會師,此時趙良棟因功獲封勇略將軍。
一年之后趙良棟迎來叛軍的激烈抵抗,當時叛軍沿江列陣,而趙良棟從白水壩進軍,很不巧江水漲潮,叛軍趁機亂箭齊發(fā),危急時刻趙良棟大喊全軍不能隨意出動,跟隨自己指揮,若有后退的人格殺勿論,隨后在趙良棟的指揮下,全軍上下有條不紊的渡河,即便被敵人射殺數(shù)十人也沒有出現(xiàn)潰散。
等到趙良棟領兵沖到對岸之后,敵軍紛紛后撤,清軍勢如破竹,逼的叛軍首領張文德投降,順利收復成都,此時距離出兵之日不足十天而已,前方戰(zhàn)況傳回朝廷之后,康熙大喜任命趙良棟為兵部尚書,趙良棟推辭不受,不過康熙執(zhí)意要封賞,最后朝廷在寧夏設置總兵由趙良棟兒子統(tǒng)領,自己則繼續(xù)率領兵馬征討云南。
趙良棟率領大軍先后拿下象嶺、建昌、永寧等地,然而叛軍反撲兇猛,沒多久再度拿下永寧,趙良棟只好率領八千多人前去救援,在滿清晝夜不停地攻擊下,叛軍支撐不住只能再次棄城逃走,1681年,趙良棟攻下雅州,進軍昆明,戰(zhàn)況異常激烈,叛軍退無可退,在吳世璠的統(tǒng)領下固守昆明與清軍對峙。
趙良棟趕到前線之后,巡視營防,認為長時間拖下去只會造成糧草不繼而失敗,于是乎趙良棟決定不做休整,連夜攻打南壩,順利到達昆明城下,當時很多人都勸說趙良棟士兵累了,不如讓給別人來打,趙良棟卻說士兵們幾番作戰(zhàn),眼看到了關(guān)鍵時刻,怎么能讓給別人呢?
趙良棟全軍上下爭先搶后,殺入昆明城內(nèi),吳世璠自殺,云南平定,從吳三桂起兵到吳世璠自殺,吳家在云南經(jīng)營二十多年,積攢了不少財富,城破之后許多士兵肆意搶奪,只有趙良棟的部隊分文不動。
平定云南之后,趙良棟被調(diào)回京城,康熙卻以趙良棟與王進寶曾經(jīng)的矛盾大作文章,認為兩人相互攻擊,趙良棟被貶為鑾儀使,之后王進寶聯(lián)合多人彈劾,想要了趙良棟的命,康熙念其有功恢復將軍職位,1695年趙良棟上奏認為自己的戰(zhàn)功被別人隱瞞,然而這次卻惹怒了康熙,指責他氣量狹隘,賞賜了兩千白銀之后,就把他打發(fā)回了寧夏。
1697年,趙良棟病重,康熙命人前去慰問,沒多久之后便去世了,終年77歲,康熙正忙著征討準葛爾,命皇長子參加葬禮,等到乾隆統(tǒng)治年間,趙良棟被封為一等伯爵,世襲罔替,赫赫戰(zhàn)功也讓人們認準趙良棟是清初最優(yōu)秀的將領之一。
吳三桂、洪承疇、鄭芝龍、尚可喜、范文程、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壽、祖可法等。
1、吳三桂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祖籍南直隸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
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陽病逝。追謚為開天達道同仁極運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孫吳世璠支撐了三年之后被清軍攻破昆明,三藩之亂遂告結(jié)束。
2、洪承疇
洪承疇(1593.10.16—1665.04.03),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zhèn)良山村霞美)人。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zhuǎn)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后投降清朝。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隨清兵入關(guān),此后開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宣導儒家學術(shù),曾針對順治皇帝迎達賴喇嘛提出意見,為滿漢的合流打下基礎。洪承疇也建議清廷采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
為了鞏固清朝的統(tǒng)治,承疇建議滿洲統(tǒng)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順治十年(1653年)受命經(jīng)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順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軍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順治十八年(1661年)自請致仕??滴跛哪辏?665年)逝世,謚文襄。
3、鄭芝龍
鄭芝龍(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祖籍光州(今河南固始),字飛黃(一說字飛龍),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鎮(zhèn)(今福建泉州南安石井)人。
明末清初東南沿海臺灣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盜,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首領,先后歸附明清兩朝為官。
鄭芝龍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活躍舞臺的海商兼海盜(隨朝廷政策的變化身份隨變),以其經(jīng)營的武裝海商集團著稱,發(fā)跡于日本平戶,為明鄭勢力的開始。
鄭芝龍在離開日本到臺灣建立新的根據(jù)地,不僅建立了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海軍,而且效仿明朝在臺灣設官建置,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割據(jù)政權(quán)。
明政府無力剿滅鄭芝龍便轉(zhuǎn)而招安,1628年,鄭芝龍受到明廷招撫,官至都督同知。不久清軍入關(guān),鄭芝龍于1646年降清后被軟禁北京,清朝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遂于1655年入獄,于1661年11月24日被殺。
4、尚可喜
尚可喜(1604年——1676年),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明萬歷四年(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今遼寧海城)。
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萬里,為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清代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滴跄觊g,晉封為平南親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二十九日,平南王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七十三歲??滴趸实圪n謚曰敬。
5、范文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guī)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讀書,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陽縣學考取了秀才,時年18歲。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軍攻下?lián)犴槪段某膛c兄范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成為清朝開國元勛之一。
清太宗時期,他深受倚賴, 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等,他都參與決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終年70歲。康熙親撰祭文,賜葬于懷柔縣之紅螺山??滴趸实塾H筆書寫“元輔高風”四個字,作為對他的最高評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漢奸
六出蕭關(guān)的漢武帝
東漢三百六十五功臣之一的梁統(tǒng)
東漢“賢輔梁商”
“涼州三明”之一的皇甫規(guī)
自學成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
愛國憂民的傅燮
在寧夏大興水利的刁雍
高平起義的領袖胡琛、萬俟丑奴
唐朝中興名將韓游環(huán)
中興唐朝的少數(shù)民族領渾瑊
北宋名將曲珍
北宋御夏名將周美
宋代抗戰(zhàn)派名將劉琦
宋代抗金名將吳玠
南宋抗金名將吳璘
西夏王朝的奠基者李繼遷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
西夏文字的創(chuàng)制者野利仁榮
西夏中興之王李仁孝
西夏儒學大師斡道沖
元代名臣高智耀
元代名將來阿八赤
元代名臣楊朵兒只
致力于邊防事業(yè)的楊一清
石城起義領袖滿俊
清初第一良將趙良棟
為寧夏水得事業(yè)作出貢獻的王全臣、通智
清代回民起義領袖馬化龍
一代教長馬元章
十大中將韓練城
甘軍創(chuàng)始人董福祥
不一定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朝前期第一猛將——多鐸
后期的第一猛將——僧格林沁
樓主所列的人有的屬于儒將。如左宗棠 ,袁世凱 ,李鴻章 ,曾國藩。其余鄧世昌一戰(zhàn)成名,林則徐更像文臣。
吳三桂數(shù)帥才,多爾袞 鰲拜 都是八旗子弟都是猛將,但2人后來都爭權(quán)奪利去了。
多鐸戰(zhàn)功更多:松錦大戰(zhàn),生俘洪承疇。在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中大敗李自成。揚州殺史可法。后又征討蒙古。入山海關(guān),下河南、入陜西,攻南明,入南京,占浙江。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
有一本書叫做《大清第一猛將:僧格林沁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01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