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扶余國和松原扶余縣沒有直接關(guān)系,古代扶余國在北魏時期就滅亡了,而扶余縣是民國三年(1914年)設(shè)立的。硬要說有關(guān)系,只能說扶余縣屬于古代扶余國的范圍之內(nèi)。我們分別看一下扶余國和扶余縣的歷史就知道了。
一、扶余縣
扶余縣現(xiàn)在應(yīng)該叫扶余市了,屬于吉林省。我們知道在歷史上的“闖關(guān)東”之前,吉林和黑龍江兩省人煙稀少。清初,這里只有一個驛站,名叫伯都訥站。康熙三十二年,驛站之南設(shè)立了一個伯都訥新城。民國成立后,這里改為新城縣。后來由于叫新城縣的地方太多,河北、山東都有,于是就改成了扶余縣。
二、扶余國
扶余國,又稱為夫余,夫于,是我國古代東北部族濊貊的分支。扶余一名最早出現(xiàn)在逸周書(先秦典籍),名鳧庾,是九夷之一。松嫩平原上有一種樹,樹上有種鹽可食用,古代部分越人到了松嫩平原,他們把食用這種鹽的人叫扶余。這是扶余名稱的另一解釋。
扶余最早在史書出現(xiàn)的地方是《史記》,在衛(wèi)滿朝鮮于前108年被滅國時就已存在。據(jù)《后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扶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西漢時期,扶余被劃入玄菟郡。漢武帝年,扶余開始向漢朝進貢。高句麗建國后,兩國關(guān)系惡化,常有邊境沖突。高句麗大武神王時期北伐,成功誘殺扶余國王帶素,之后扶余開始衰落。
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扶余王曾來到洛陽,晉書記載永和二年夫余為百濟所侵西徙近燕。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后來扶余受到鮮卑的攻擊,進一步衰弱。到了晉太康時,為慕容氏所破,旋即復(fù)國(扶余王自殺,子弟亡走沃沮,子依羅后即位)。346年慕容氏又攻擊扶余,最后在北魏時期,扶余國被勿吉(滿族的先祖)所滅。
以上只是史書的記載,具體怎么回事,由于年代久遠,又缺乏考古證據(jù),現(xiàn)在很難搞清楚當時的情況了。古代的扶余人也許在現(xiàn)在的扶余縣土地上生活過,但是在之后約1600年的時間里,這片土地上的主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要說關(guān)系,如果從懷古的角度來講,也能勉強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28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