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滑國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姬姓諸侯國,為伯爵,《左傳》中有提到“滑伯”。由于缺乏史料記載,后世對西周滑國的歷史知之甚少,其首封君不可考。
關于滑國的具體地望有不同說法,有的說在今河南滑縣,有的卻說在今河南睢縣西北,后來遷國于費(今河南偃師縣南),這三個地方雖然都在河南,卻相距甚遠。但不管怎么說,春秋時期的滑國在河南偃師縣南不會有誤,至于何種因素遷國于此,就不得而知了?;蛟S滑國跟眾多諸侯國一樣,早在夏商時便已存在,而河南滑縣是它最早的故地,后來改朝換代,頻繁遷移幾經重封,滑國地望因此也有了多種說法。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具體事實有待考古的挖崛與考證。
滑縣說,是根據境內的滑臺城,唐代《元和志》記載:“滑氏為壘,后人增以為城,臨河有臺,故曰滑臺城。”但滑縣在春秋時為衛(wèi)國曹邑,滑縣之名為明朝洪武年間所設,因滑臺城得名。而滑臺城之名成名較晚,兩漢之前的古籍中絕無記載,難以追根溯源,故其可信度值得懷疑;睢縣說,睢縣故稱襄邑,《后漢書·郡國志》云:“襄邑,有滑亭?!边@個“襄邑”,據西晉杜預注:“滑,鄭地,在陳留襄邑縣西北?!薄蹲髠鳌でf公三年》記載:“莊公三年冬,公次于滑?!弊⒃唬骸盎亨嵉兀陉惲粝逡乜h北?!?說明春秋初期的滑國地望確實在睢縣西北、民權縣西南一帶。但到了《左傳·莊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78年,“(魯)會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倍蓬A注:“滑國都費,河南緱氏縣也。幽,宋地?!薄熬検峡h”,秦置縣,在今河南偃市緱氏鎮(zhèn)。這個時候的滑國已經遷到了費地,而且參與當時諸侯國的會盟,成為春秋首霸齊桓公聯盟中的一員。
滑地由來,《說文解字》云:“滑,從水,從骨?!薄肮恰笔且粋€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上面畫有幾節(jié)骨叉,下面是一塊類似肉的東西,意思是用來保護和支撐肉體的架子,引申為塑造一個人的品質、德行和修為,比如“骨氣”、“傲骨”、“骨鯁(正直)”等等。古人早已從水的屬性中得到啟發(fā),為人處事要像水一樣清澈、潔凈、柔順、包容、光明正大、川流不息(進取)等等,如此方能支撐起以上優(yōu)質的品行,“滑”即是由此組合而來。但早期的“滑”并沒有“滑頭”、“圓滑”、“油滑”等貶意,是后來不斷橫向引申出來的傍支。
滑國雖然近鄰鄭國,但鄭國在最強盛的春秋早期卻沒有滅掉滑國,說明滑國在政治上是依附鄭國的,除此之外,滑國也是作為鄭國軍事上的東南緩沖地帶而被保留下來??墒请S著鄭國鄭莊公的去世,鄭國春秋小霸的地位也一去不返,滑國改弦更張,拋棄鄭國,轉而投向了衛(wèi)國。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記載:“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wèi)。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闭f得是公元前640年,鄭國以滑國背叛盟約為由入侵滑國,滑國投降。但到了公元前636年,滑國再次背棄鄭國,鄭國再次派公子士、泄堵俞彌興兵討伐。后來周襄王出面為滑國求請,結果鄭國不吃這一套,導致周王室與鄭國繼當年鄭莊公繻葛之戰(zhàn)七十年后再次發(fā)生交戰(zhàn),但這一次周襄公吸取周桓王的教訓,不敢單打獨斗,聯合狄國軍隊攻入鄭國櫟城,迫使鄭國放棄對滑國用兵。
滑國最后的滅亡是春秋中期秦晉爭霸中的一個頗為滑稽的尾聲。公元前627年,當時的中原霸主晉文公重耳逝世,與晉國爭霸多年毫無所獲的秦穆公覺得時機來了,便派孟西白(西乞術、白乙丙、孟明視)三員愛將帶兵東出偷襲鄭國,以向中原顯示秦國國力,不料,軍隊到了滑國附近被一個叫弦高的鄭國商人糊弄,使得鄭國有了防備。孟西白三人不敢再貿然進攻鄭國,但無功而返又恐秦穆公責怪,便順手牽羊滅了滑國,搶了幾大車財物歸去,可憐的滑國就這樣無緣無故的亡國了。
滑國這個滑稽的結局,倒也不辜負這個國名。秦國雖然滅了滑國,但于秦國而言,不過是一塊飛地,最終還是落入晉國的版圖?;瑖鰢?,國人以滑為氏,形成滑姓。
楚軍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國不敢與楚國對抗,派人去忽悠宋國說:“堅持住,我們就來。”這一次,宋國被圍困了8個月。有多慘?不管怎么說,習語的“方便食用”就是這次發(fā)明的。最終,宋人投降了,習語“城下之盟”就是這一次發(fā)明的。在宋國的戰(zhàn)略下,還算體面,結果基本沒面子。大門口的聯盟簽了,其他國家都嘲笑他們。最重要的是,普通人無法生活。當時宋的老百姓是各國最窮的。
人類社會既然有國家,就有大國和小國之分。大國雖有爭霸之術,小國也有生存之道。當今世界也是如此。除了少數大國,大部分都是小國。如何生存,如何活得有尊嚴,都是學問。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國春秋時期,國家眾多,小國在大國之間為生存而斗爭,為當今世界展現了不同的生存方式,頗有借鑒意義。
下面,我們從四個國家的典型經驗來看春秋時期小國的經驗教訓。
魯:為生存而犧牲尊嚴。自春秋中期以來,晉國和楚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一直在爭奪霸權,各國都面臨著站在哪一邊的問題。對于魯來說,除了要對付兩個超級大國,還要面對北方鄰居齊國的壓迫。
魯是周王室的親戚,非常重視血緣關系。權衡利弊和自尊后,他們做出了決定:投靠同為周王室同族的晉國,“抹去一切,與你同眠”。即使你鄙視我,我也不會放棄你。
應該說,魯的策略是相當成功的。楚太遠,不能侵魯。而齊國被晉國的強大所懾,不敢奢望欺負魯國。齊國幾次進攻魯國,都遭到了金援軍的猛烈攻擊。跟著晉國的老大,魯國的國家安全有了保障。
安全是有保障的,但魯人卻失去了尊嚴。他們對晉國無原則的順從,不僅導致其他國家看不起他們,晉國也對他們大吼大叫,完全不把他們放在眼里。
魯國人民發(fā)生了許多屈辱事件,可以說是國民性和人格徹底喪盡。
魯國曾經占領過齊國的一片領土,與晉國無關??墒峭蝗挥幸惶?,晉國下了一道命令,說魯國要把這塊領土還給齊國,修城。原來晉國新國君晉道公的母親是齊國人。魯人火大了,但還是要“把一切擦干凈,跟你睡”。
那一年晉王的一個妃子死了,正好魯國國王魯成功在晉國訪問。按理說,君主的妃子死了,同盟國頂多派個大夫參加葬禮。但晉國扣留了呂成功一個月,參加完葬禮才回國。魯成公非常沮喪,召集大臣們商量,想再次投靠楚國。結果大臣們紛紛反對,執(zhí)政大臣紀文子發(fā)表了著名的演講《非我類,心必異》。
于是,魯繼續(xù)推行“擦槍走火,與君同眠”的外交策略,直至進入戰(zhàn)國,分三家。
為了生存而放棄尊嚴,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郭頌:事實上,郭頌是一個中等國家,比小國大,比大國小。宋國是商朝的后裔。周朝滅商朝時,周公優(yōu)待他們,封他們?yōu)楣?,不納貢。所以宋國人一直聲稱“我們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覺超級好,超級有自尊心。因此,宋國人從不
春秋時期,幾次著名的攻城戰(zhàn),都是楚國包圍宋國的都城綏陽。
楚成王曾經率軍包圍了宋國好幾個月,宋國實在受不了,于是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的時候,楚謹和城濮之間發(fā)生了一場戰(zhàn)役,拉開了楚謹爭霸的序幕。
后來到了時期,楚國比晉國強大,不敢和楚國對抗,宋卻敢。事情是這樣的:楚莊王派了兩個醫(yī)生去晉國和齊國,分別路過鄭國和宋國。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向這兩個國家借款要出具“單位介紹信”,但楚莊王不辭辛苦地省下了這道程序。結果鄭國路過的大夫順利過關,宋國路過的大夫卻被宋國人以“楚國不開單位介紹信,就是不把我們當國家”為由殺掉了。
后面的故事你可以想象,楚軍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國不敢與楚國對抗,只派人把宋國忽悠成“抵抗,我們就來”。這一次,宋國被圍困了8個月。有多慘?不管怎么說,習語的“方便食用”就是這次發(fā)明的。最終,宋人投降了,習語“城下之盟”就是這一次發(fā)明的。
在宋國的戰(zhàn)略下,還算體面,結果基本沒面子。大門口的聯盟簽了,其他國家都嘲笑他們。最重要的是,普通人無法生活。當時宋的老百姓是各國最窮的。
也是小國生存之道。
陳:沒病就自殺。
陳國和的首都郭裁屬于周朝的諸侯國,植根于洪妙,并且都靠近楚國。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大國面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除了站隊別無選擇。
楚國可以隨時消滅他們,但是楚國不愿意這樣做。原因很簡單:晉國有如此多的盟友,它是一個國際領袖。多刺激??!如果楚國把周邊國家都滅了,那豈不是一個人的軍隊?也不好看。因此,楚國有幾個步兵來守陳國和郭裁是有好處的。況且,蔡晨的兩個國家植根于美,他們有這樣的爪牙,他們有自己的面子。
基本上,陳和蔡別無選擇,只能站在楚隊。問題是這兩個國家沒有看清形勢。他們總想著什么時候回中原大營,卻忘了屁股決定腦袋的道理。
春秋時期,陳國和的蔡國幾次被楚國所滅,都是因為它背叛了楚國。他們不知道大國永遠不會為了一個小國的利益而拼死一戰(zhàn),小國只是大國手中的籌碼。
這是一個像陳果和郭裁這樣的小國,他們不了解情況,想自己去死。
郭征:堅持正常的國家關系。事實上,在春秋時期,當談到最小的國家與最危險的情況下,它無疑是郭征。鄭的北面是晉國,南面是楚國。晉楚之間發(fā)生過三次戰(zhàn)爭,其中兩次是由鄭引起的。
春秋前中期,鄭一開始就反抗誰來誰往,被打得很慘。后來我改變了策略,誰來就投降誰。結果,我沒有尊嚴。到了春秋中后期,鄭國由子產執(zhí)政,事情發(fā)生了變化。晉國和楚國其實都很尊重鄭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子產懂得如何贏得大國的尊重。
"堅持原則和合理要求."這是子產為郭征制定的生存之道。
楚國的魏王娶了郭征大夫的女兒。當王子為婚禮而聚集時,他帶了3000名精銳部隊駐扎在城外。鄭國人很害怕,子產卻很淡定。他派人出城告訴魏王婚禮的規(guī)則。只允許三個人入城,隨行人員全部換上便裝。面對難纏的孩子,王
晉國大臣韓琦有一只手鐲。聽說鄭國的一個商人手里還有一個配套的,就來到鄭國,讓子產幫他找。被子廠家拒絕了。之后,韓琦自己找到商家,從商家手里買下了手鐲。子產馬上找到他,告訴他說:“郭征成立時,我們和商人有一個協(xié)議。他們依法做生意,我們從不買賣?,F在這樣做,你得到一個手鐲,讓我們失去信譽,損害你的名譽。你覺得這樣合適嗎?”韓琦很慚愧,就把鐲子還了。
事實上,無論大國還是小國,堅持保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都是正當的,也會贏得普遍尊重。相反,那種犧牲國家核心利益,無原則的隱忍或者自愿的付出,一定會被鄙視和鄙視,甚至被反擊。
鄭的生存方式實質上是堅持“正常國家關系”原則。
西周王朝總共分封了多少諸侯國,到今天也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有說一千二百個左右的;有說八百個左右的;有說四百個左右的;有說一百多個的;是因為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遠遠多于春秋時期,各國為了爭奪土地和財富,不斷擴充軍隊、發(fā)動滅國戰(zhàn)爭。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把諸侯們分封在各地建國。
實行分封制,本意是讓他們拱衛(wèi)周王室,可曾誰知為以后的紛亂留下禍根。其實這是把前前后后都算上了,我覺得,周朝到周幽王那個老色皮這,就算結束了。之后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分封制下的成員功臣和王室成員,其中我們知道的太公姜子牙分到了今天的山東地區(qū),成立了齊國。
楚國派遣大軍把秦軍包圍在曲沃和商於時,特別是楚國,原來就是在南方底下窩著呢,最后成長為了南方唯一的大國,就連稱霸一時的越國也是被楚國所滅。還有晉國,假道伐虢說的就是晉國辦的事,一下越國遣軍助陣秦魏韓聯軍,至此楚國和越國結仇。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乘著越國內亂,攻滅越國。
論語完成之后的2000多年,儒家思想在中國的學術思想領域都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西周不一樣,其目的是“封土建國,以藩屏周”,周武王和周公兩次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同宗諸侯國就占了53個,加上商朝歸附的諸侯國,周朝諸侯國達到130個!這也是為何論語形成之后,中華民族絕大多數時期都保持著大一統(tǒng)國家的原因。
七個國家也是特定時間的特定產物,隨著秦國的逐漸強大和一枝獨秀,最后秦國吞并了其它六國建立秦朝,中華重歸大一統(tǒng)時代。
第一, 適當的治國措施;第二,合適的外交手段;第三,能理智地認清自己的實力,夾起尾巴態(tài)度恭敬,不礙大國的眼;第四,擦亮眼睛謹慎站隊,避免成為炮灰。最終衛(wèi)國作為一個小國成功地存活了906年。
1、治國措施
衛(wèi)國非常重視培養(yǎng)人才和留住人才,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李俚等都是在衛(wèi)國的土地上長大的,只是因為在小國發(fā)揮不了自己的才能,后來離開衛(wèi)國另謀出路。衛(wèi)國能人遍天下,自然在關鍵時刻會適當地保全自己的家鄉(xiāng)。
2、外交手段
開始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有小國仁愛的美譽,衛(wèi)國還比較安穩(wěn),后來晉國稱霸要求各方朝見,衛(wèi)國很快接受現狀,很有眼色地對晉國恭恭敬敬。討好了齊晉兩大國,讓其相互制衡,邊上其他三國也不敢動心思了。畢竟雖然衛(wèi)國是彈丸之地,但大國自己不打,也不希望其他國家能將其收入囊中增強實力。
3、理智認識自身
春秋戰(zhàn)國是大國爭霸、禮樂崩壞的時期,衛(wèi)國周邊分別是晉、齊、魯、宋、鄭幾國,群狼環(huán)伺,各個都不好惹。衛(wèi)國對自己能有理智清晰地認識,知道自己實力最弱,于是對誰都很客氣討好,以禮相待,對大國沒有威脅并且俯首稱臣的小國,自然能保一段時間的安全。
4、謹慎站隊
在不同的形勢下,站不同的隊伍,還不著痕跡地使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與其他國家也不交惡,衛(wèi)國在這一點上處理地非常好。
最后被在秦國的大一統(tǒng)趨勢下主動歸降也是一種策略,給百姓帶去了最少的傷害,衛(wèi)國雖弱小卻不卑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48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文化簡介,其影響及意義是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