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紂王這個人物可以說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這個故事嗎?
紂王究竟是怎么死的?按照《史記·殷本紀》等史書記載,牧野之戰(zhàn)紂王死的窩囊,兵敗之后,登鹿臺自焚而死:
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fā)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
所以,后世文人墨客幾乎都沿用這一窩囊死法,比如在《封神演義》中,“紂王已陷窮途末路,乃入摘星樓自焚而死”。
一個被司馬遷描述為“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百戰(zhàn)克勝,諸侯懾服”的猛人,最終卻沒有血戰(zhàn)到底,而是自焚而死,總讓人覺得紂王死得不光彩。
然而,現(xiàn)代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揭開了紂王之死的真相,也顛覆了《史記》。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考古專家發(fā)現(xiàn)了兩座漢墓,隨后挖掘出了一批漢簡,大約寫于公元前140~前118年。
讓考古專家驚喜的是,除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之外,還有《六韜》(太公兵法)、《尉繚子》等著作。其中《六韜》有一段話,揭示了紂王之死的真相。
先涉,以造于殷。甲子之日,至牧之野?!菔?擒獲紂王),(系)其首于白(大白旗)。
顯然,這一段說的是牧野之戰(zhàn)中,紂王在前線作戰(zhàn),兵敗之后被擒,周武王就把他砍死,將紂王首級掛在旗幟上,而不是紂王兵敗自焚??梢韵胂螅敃r紂王應該是血戰(zhàn)到底,因叛徒倒戈而無奈被俘,如果紂王主動投降的話,周武王還真不太好殺他。
其實,《六韜》中記載的紂王死因并不奇怪,在先秦史書上,也有不少相關記載。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有一個雜家,其中代表人物叫尸佼,在他的著作《尸子》中,就有一段紂王死因的描述:
武王親射惡來(古之惡來,一員猛將,曹操曾描述典韋) 之口,親斫殷紂之頸,手污于血,不溫而食。當此之時,猶猛獸也。
從這一記載中,不難看出紂王死因,其實就是被周武王俘虜,然后親手殺了紂王,而且是“手污于血,不溫而食”,猶如笑談渴飲匈奴血,最后表現(xiàn)是“猶猛獸也”。
然而,這一些記載觸目驚心,在顛覆司馬遷記載之余,還完全毀掉了周武王的仁義形象。正因如此,所以這一類記載往往被后世儒家批判為“偽書”。
在描述牧野之戰(zhàn)時,《尚書·武成》中用了“血流漂杵”形容,但孟子卻認為:周武王是仁義之師,討伐不仁的商紂,不可能出現(xiàn)殘酷的“血流漂杵”。因此,孟子還留下一句經(jīng)典之語:“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p>
顯然,結合銀雀山漢簡中的《六韜》,和被儒家否定的一些記載,反而能還原出紂王之死的真相。
周武王冒雨前進,和紂王決戰(zhàn)于牧野。紂王并非躲在后方,而是位于戰(zhàn)場前線。由于紂王手下將軍遭到周武王收買,臨陣倒戈,讓紂王雖然血戰(zhàn)沙場,但還是意外被俘(如果紂王處于戰(zhàn)場后方,就不會這么輕易被俘)。由于紂王被斬首,并掛在旗幟上,導致商軍斗志瓦解,由此一潰千里。
武王乃手大白(旗幟名稱)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商庶百姓(當時百姓是對貴族的統(tǒng)稱 )咸俟于郊,群賓僉進曰:“上天降休?!痹侔莼?。
《逸周書·克殷》中的這一段記載,“以麾諸侯”、“商庶百姓”等的“大白”上,可能掛著紂王的腦袋,所以諸侯、商人百姓才有這一舉動。
正因如此,有學者研究之后指出,和傳統(tǒng)觀點相比,這一說法有兩個最大不同,即周武王表現(xiàn)的比較兇殘,紂王表現(xiàn)的比較勇敢,直接處于戰(zhàn)場前線,沒有躲在后方的行為,應該得到尊敬。其實,一個勇猛作戰(zhàn)的紂王,更符合司馬遷對他的描述。
讓人感慨的是,一直以仁義形象出現(xiàn)的周武王,其實表現(xiàn)的并不仁義,只是歷史是勝利者的宣言罷了?!兑葜軙な婪分杏涊d,牧野之戰(zhàn)后,周武王還殺死了商人18萬之多,俘虜33萬,將商朝首都人、畜、財、物等搶掠一空,真真切切的“血流漂杵”。從這一炫耀之詞中不難看出,牧野之戰(zhàn)后,商人還進行了抵抗;如果沒有抵抗,周武王還殺18萬商人,那就更殘暴不仁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51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