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清朝捐官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但和之前其他王朝不同的是,這個王朝是滿族統(tǒng)治,所以在做官途徑上,也顯得別出心裁,非常不一樣。
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清朝人做官的五大途徑,其中最后一條專為有錢人設置。地主、商賈且不必說,連流氓、盜賊等也無一例外,只要你有錢,且不反清復明就行!
第一條,科舉考試
自隋煬帝楊廣開始科舉以來,是中國人1000多年來做官的重要渠道,直到1905年才被廢除。但是,清朝科舉開始時分為“滿榜”和“漢榜”,后來發(fā)現這樣不利于統(tǒng)治漢人,所以就全國“一張卷”。
(1)滿蒙都可以通過科舉做官,但殿試前三名都屬于漢人,這是清政府對漢族讀書人的籠絡。
(2)相比漢人科舉,滿蒙人參加科舉比較容易考中,對此是有所優(yōu)待的。
(3)科舉是漢人進入官場最重要的途徑,對滿蒙人來說,有很多其他進入官場的渠道。
第二條,世襲
世襲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八大鐵帽子王,就是純粹世襲。和其他朝代世襲不同的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是官職世襲,有實權的官職。比如明朝雖然有世襲很多稱王的宗室,但沒有實權。
此外,八旗“職業(yè)軍人”也是世襲,國家全額奉養(yǎng)。全國八旗大概20萬左右,每個人年薪在100兩以上,包括各種福利。所以國家負擔非常重,雍正時期“官紳一體納糧”,就和當時財政狀況不佳有關。
第三條,舉薦
在漢朝隋唐之前,舉薦很常見,但隋唐科舉實行之后,舉薦這種特殊的選官方式,基本上舍棄了。但在清朝,對“優(yōu)秀”的滿人,或有爵位的滿人,會舉薦進入官場。漢人就不要想這種好事了。
當然,最著名的舉薦是左宗棠。曾國藩三番五次舉薦左宗棠,由于太平天國的攻勢兇猛,加上曾國藩功勞大,所以后來清廷才錄取了左宗棠。在太平軍“肆虐”之前,主要是滿人的待遇。
第四條,賞賜
皇帝是國家最大的boss,賞賜官職給某個人,看起來天經地義。但在隋唐之后,皇帝其實不敢輕易賞賜官職,因為容易觸犯天下讀書人。在清代這種情況比較常見,當然主要是滿人,漢人最多叫提拔。
(胡林翼,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第五條,捐官
捐官,就是花錢買官。坦率的說,歷史上很多朝代有捐官現象,但隋唐之后,還真是很罕見,畢竟這種方式會遭到天下讀書人的唾罵。但捐納制度在清朝是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它和科舉制度互相補充。
只要不反大清的有錢漢人,都可以花錢買官。很難相信,在“無昏君”,甚至康乾盛世時期,也有花錢買官的現象存在,這太奇葩了。清朝為何允許捐官?
(1)籠絡人心,將大批有錢人也籠絡到大清陣營,讓他們不會反對大清。
(2)可以撈錢,因為明碼標價,那么清政府就可以收到大筆金錢。
最著名的捐官者叫胡林翼,花上萬兩銀子買到知府職位,這一點也不稀奇,稀奇在于后來他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清朝流行一句話叫“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三年清廉知府,就有十萬雪花銀。因為清朝做官很來錢,如果會貪腐的話,來錢就更多了。(清朝四品知府,基本薪水105兩,養(yǎng)廉銀為4000兩左右)
因此,捐官有錢賺。因此,以后最好別說什么“雍正三招解決貪腐問題”,那只是扯淡。捐官者,花錢買了官,猶如做生意一樣,不賺回來甘心嗎?
后記
關于清朝官場,還有三點值得一提:
(1)1860年前,有影響力的高官絕大多是都是滿人,漢人很少,即便有也沒什么實權影響力。
(2)如果有官缺,滿官可以任漢官的缺,而漢官卻不能任滿缺,同一職位,滿人的權力大于漢人。
(3)滿人主要出任高級別的官職,漢人不能進權利核心,主要是中下層,到晚清時多數依然如此。(晚清時期,國家那么多高官職位,你能想到多少個漢人高官?)
每個朝代都有哪些做官的途徑?是很多人想要的問題嗎?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br>
在中國古代,自戰(zhàn)國以來,君主任免文武官員。一個官員被任命的時候就發(fā)了印,被免職的時候就收回了印。同時建立了獎勵官員的薪酬制度。
秦始皇吞并六國,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官僚體系。誰能“開疆拓土”、“治亂”、“為農出力”,誰就能當官?!端诨⒌卦茐簟非睾啞稙槔糁馈?“判斷人的為官能力”,表明了秦代為官的標準。
除了皇帝有任免官員的權力外,官員之間也可以互相推薦,但要負連帶責任,以示謹慎。記載:“秦之法,讓他人做壞事者,各以其罪?!?br>
漢代任用官員有兩種方式,即考核和封爵。察舉是漢代一種永久性的選官制度,始于漢高祖十一年?;莸酆臀牡垡蚕略t,要求“孝、強、廉、誠、諫”。漢武帝初封郡州為“孝宗”。征用始于西漢,盛行于東漢。除了皇帝的詔書,公職人員、州縣知事也可以延攬士人為官,但如果不是合適的人選,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如果一個博士的弟子通過考試后成為官員,這被稱為“軒朗”。擁有2000石以上的高官,可以在任職三年后推薦自己的一個子女為阿郎,稱為“任子”。所謂“子女免于被父親阿郎”。漢武帝時,為了解決戰(zhàn)爭開支,實行“選官”,其實就是賣官賣銜。
在漢代,中央和地方官員的工資由國家根據他們的等級支付,并免除各種稅收和勞役。西漢時期,對官員籍貫的限制很少。例如,朱買臣任命惠姬為惠姬的總督。但由于地位的限制,商人不得為官,宗室子弟不得為公職。漢代的官員任命時間很長,無限期,比如余定國被任命為廷尉十七年。
漢初,為了加強皇帝的中央集權,雖然官員是由皇帝任命的。此后,隨著權力關系的演變,總理有權調動高級官員。漢代的為官之道是“假”,即代理之意;有“兼”,即兼攝影;有“領”,即既領,如領史;有一個“線”,就是這個軍官充當空缺軍官;有一種“試用期”,即一年的試用期,合格后再正式聘任。從任用官員的方式上,一是表現出慎重,力求任用官員;再者,要防止官僚機構增長過快,造成財政危機和人民負擔。
到了東漢時期,政治腐敗使得一度盛行的官員考核任用制度完全流于形式。葛洪在第《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條中說:“如果你是一個學者,你不知道這本書。你看小蓮,你爸爸就要離開家了。冷則無辜如泥,最好的將軍膽小如雞?!?br>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擁有法定特權,由此產生了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這一制度始于魏文帝,當時吏部尚書陳群制定了官員九等律,即州有大中正,縣有中正。根據他們的家庭等級,他們把當地人分為上、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等。任何出生于
除了中央政府選舉公務員的權力之外,地方州和縣長也有權任命他們的下屬。一旦地方任命,官方部門會給予符合條件的公務員待遇。此外,五等以上各州的京官、知事、刺史都有推薦人才的義務,但如果“貢品非其人”或“應貢品而非貢品”,則處以1至3年監(jiān)禁。
為了培養(yǎng)官僚的后備力量,中央和地方都建起了學校。唐玄宗年間,國家教育法制和學校制度正式納入《抱樸子審舉》,規(guī)定了師生崗位、招生對象、學習內容、師生待遇等。唐代學校在教育和培養(yǎng)官僚后備隊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專業(yè)職位,有具體的選官程序。比如技術類專業(yè)崗位,由部門任命,然后送到正式部門備案。對于司法人員的任命,吏部必須與刑部尚書研究決定,然后作出說明。TaiChang博士的任命應與TaiChangQing先生協(xié)商決定。
正式任命是以“坦白”為基礎的。按照唐制,“告白”一般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起草,有一定的規(guī)格。但中間時期以后,官銜太多,有權為官的人拿著空白的“口供”,視受賄金額隨時填寫。
宋初仿唐朝的科舉制度,每年都要改,從英宗改為每三年一次,后來就成了常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tǒng)治基礎,積極招賢納士,增加科舉考試錄取名額,一旦錄取就可以做官。根據排名來決定官方產品的排名。除了科舉之外,還實行了恩法。皇族和高級官員的所有子女和親屬都可以根據恩典被授予官員,數量過多。
吳十五年,每三年任用一次進士,經考核合格者,授予官職。除了科舉之外,舉薦、代理官員也是為官之道。公務員也可以當兒子,軍官也可以世襲。從明代宗開始,捐草捐粟也可以做官。在穆宗,實行了所謂的“個案監(jiān)管”,這使得官方管理變得很糟糕。
清朝仍然把科舉作為選官的“正道”。除了科目之外,有時還會增加專題,如“博學多才科目”、“經濟專題”。有些官職,如詹士府、翰林院、吏部、禮部,只有生得正,才能補上?;实壑苯尤蚊墓賳T稱為“特監(jiān)”,大臣互推為“回推”,功勛或殉難官員的子女可以奪官。一個能清正廉潔的人,也是可以推薦做官的。他在乾隆任上的時候,命令朝臣暗中推薦他的人才。
清朝還廣泛實行捐官制度。康熙十三年,因“三藩”叛亂,捐款彌補軍費不足。三年之內,知縣中有500多人被捐。為防止冗官擾民,規(guī)定:“捐官三年后,有能力者提拔,無能力者請教”,但實際上并不能執(zhí)行。官捐制度雖然給清政府增加了暫時的財政收入,但卻造成了封建官僚機構的惡性膨脹。而且“官不安于末位,士不安于讀書,多有合一,集團趨利”,進一步敗壞了吏治。
清代官員的任用方式如下:
辦公室:第一個官員嘗試了兩個辦公室
太學在清朝屬于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學生稱為“監(jiān)生”或“貢生”。監(jiān)生出國子監(jiān)后,有任官的資格(只是具備做官資格)。做官還是要通過科舉和捐官兩種主要途徑。乾隆以前對監(jiān)生嚴格考試,后監(jiān)生可以通過捐錢獲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2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