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于成龍到底是什么樣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
歷史上的于成龍到底是什么樣的,真實情況是什么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于成龍是什么樣的?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帶你了解于成龍歷史事實。在于成龍歷史上,他的確以廉潔和正直聞名。于成龍出生于崇禎末年,祖籍山西永寧,于成龍在家排行老二,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父親又娶了一個,雖然是繼母,但是于成龍和他繼母關(guān)系很好,也非常孝順他的母親。于成龍很有性格,從來眼里就不容沙子,他反對科舉舞弊行為,腐朽的統(tǒng)治讓他憎惡至極,因此她不愿意做官,甚至以老父親有病為由,回到家鄉(xiāng)。
順治早期的時候,他也參加過科考,但是沒有能中舉,那個時候年齡也不小了,于成龍步入中年,已經(jīng)35歲,家里重擔落到他的肩膀上,最終他放棄了科考,回家照顧年邁父母,挑起家庭重擔。家庭種種不幸,也在一時間降臨,那個時候兄長早年英世,對于家庭打擊很大,父親有慢性病,天天需要煎藥,母親相比父親好一些,但是畢竟歲數(shù)大了,體力也是不支,下邊還有幾個兄妹,所以一家人的重擔就落到于成龍身上,就這樣他放棄了自己學業(yè),為了這個家,挑起頂梁柱。
一直到于成龍老父親去世后,他守孝期滿以后,那時候是順治18年,他才繼續(xù)拿起自的學業(yè),那時候?qū)W府叫國子監(jiān),就在在這一年,于成龍當上了羅縣縣令。以滿懷壯志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當時他辭別了妻子,一個人來到貧窮的羅城。當時的羅城是一個人口只有六戶的人家,人口稀少,土地貧瘠,就連衙門都是幾間茅草屋,那時候于成龍只能寄宿在城外一所關(guān)帝廟,在那里辦公休息。羅縣曾經(jīng)的兩個縣令,一個去世,一個因為忍受不了苦,逃之夭夭,和于成龍一起來到隨從也不知怎么回事,無故死亡,其他沒有生病死亡的也都是受不了環(huán)境艱苦,紛紛逃亡,不知去處。環(huán)境確實艱苦,不多久于成龍也生病了,可能他并沒有被這里惡劣環(huán)境所打敗,依然帶病堅持工作。
為了能讓更多的人來到這里,他實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nóng)民開荒種田,解決農(nóng)民的溫飽問題,開荒過程中遇到一系列問題,他也是絞盡腦汁的想辦法解決,俗話說“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個地方很落后,思想也不行,很多人自然不聽從管束,不服從指揮,犯罪率在當時也是很高的,這個時候于成龍為了維護好城里次序,建立保甲,嚴格承辦案犯,而是大張聲勢“嚴禁盜賊”,讓不守規(guī)矩的人,望風而逃,不敢就范!當時兵荒馬亂,城與城之間經(jīng)常因為爭奪東西相互侵犯,于成龍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他勇敢的拿起武器和侵犯者拼爭,他親自帶著兵作戰(zhàn),讓鄰盜望風而逃,最終主動求和,在于成龍保護下,羅縣的老百姓生活得到安寧。
羅城在于成龍的幾年的治理下,兵肥馬壯,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一派生機勃勃氣象,很快他也受到皇上賞識,在后來的幾年在各地當官,不管到哪里他都是,清風廉政,受到當?shù)乩习傩盏膼鄞?,老百姓也是親切稱呼他為父母官,他也是秉承了那套,做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于成龍一生廉潔做人,去世以后,后人看他的木箱,里面只有一套官服,再沒有其他東西,這就是于成龍的一生,歷史真實再現(xiàn)。
歷史上的于成龍是個怎樣的人?
于成龍岳丈,崇尚北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理念,并于三尺講臺孜孜求索,終生不悔。是于成龍、章吉仁、柳晉陽和陳廷敬的啟蒙恩師。于成龍因反抗喀爾齊圈地落難時,邢濟堂以老邁之軀親赴京師疏通陳廷敬將萬民折轉(zhuǎn)呈御前,終使于成龍轉(zhuǎn)危為安。邢濟堂學識淵博,思想開明,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對自己出仕為官的每一個學子只有一個要求,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于成龍歷史原型
劇中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唯獨于振甲這個人物被進行了較大的藝術(shù)加工,成為該劇中最讓人厭惡的一個角色。
《天下長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現(xiàn),且劇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編而來沒有胡編亂造。于振甲顯然也不是一個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于成龍。
此于成龍非彼于成龍,史料上一般稱其為“小于成龍”。小于成龍是漢軍鑲紅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龍的名氣御史不想多說,他在康熙朝并不亞于靳輔,甚至還略占上風。
御史揣測,導演是有意要塑造這么一位與靳輔打擂臺的人物,顯然于成龍是一位合適的人選。只不過于成龍的官聲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會引起觀眾的不適,甚至會被指責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角色都是以原名出鏡的,杜撰一個人物不符合導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點心機,不稱于成龍之名,而稱其字。事實上不管是稱名還是稱字都是一樣的,比如劇中的靳輔叫靳紫垣,陳璜叫陳天一。
歷史上,于成龍的治河觀點確與靳輔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龍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輔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黃河入??谶@一點上意見相左,對于靳輔“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認同的。
相關(guān)信息:
康熙二十年,黃河上游暴雨成災(zāi),兩河洪水將河道多處沖壞,靳輔上書自責請求處分。此次洪災(zāi)和于成龍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劇中所謂的保桃園縣而毀三省的情況并未發(fā)生。
洪災(zāi)過后,康熙令伊桑阿、崔維雅等人前往黃河驗看堤工,他們對靳輔的治河成績視而不見多方挑剔。此后崔維雅呈給康熙帝《河防芻議》《兩河治略》二書,全盤否定了靳輔的治河功績,建議拆毀全部治理河工程重新再修。
這時,康熙帝對靳輔也有了一些看法,其實這也很正常?;实巯騺韺δ艹家尚暮苤?,怕靳輔在河道上自專,這就為靳輔治河造成了種種障礙。
為此,康熙帝提出了挑浚黃河入??诘慕ㄗh,結(jié)果遭到靳輔的極力反對,并且以明珠為首的六部九卿也都出面支持靳輔,康熙的自尊心受到打擊,故而很不高興。
于成龍堅定擁護康熙帝,朝廷之上他與靳輔爭得面紅耳赤。本來治河之爭是技術(shù)問題,不料卻成為了君臣之間的隱形斗爭,也可以理解為黨爭。
康熙畢竟是名君,他不愿以皇權(quán)打壓靳輔等人,而是多方面聽取建議。這時江蘇巡撫湯斌正好回京陛見,他原本也是支持靳輔的,但聽說皇上贊成開海口,就轉(zhuǎn)變態(tài)度附和康熙帝。
正是由于湯斌的支持,康熙帝才下定決心,讓侍郎孫在豐主持挑浚工作??滴醮伺e是利用于成龍、湯斌來打壓靳輔,也就是親手制造了朋黨之爭。
此次黨爭涉及到很多方面,限于篇幅問題不能一一細說,明珠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革職,雖然罪名是賣官鬻爵,其實他是在治河問題上沒有與康熙站在一條陣線上,此也是主因之一。何況于成龍與明珠一黨素來不和,暗中又彈劾明珠等人。
孫在豐主持治河功敗垂成,后來又先后任命凱音布、王新命等為河道總督,但他們經(jīng)過實地踏勘,還是回到了靳輔的方案上。
這個時候,康熙又回過頭來指責于成龍等人,大搞政治平衡,好在康熙帝總算沒有讓靳輔前功盡棄,還是認可了他的治河方略。說到底,根源就在于康熙對臣工的不信任以及出于對自身權(quán)力的不安全感。玩弄靳輔、于成龍的這場黨爭,可謂是康熙帝王權(quán)術(shù)的經(jīng)典之作。
于成龍歷史原型是誰為什么叫于青菜最后怎么去世的
電視劇《于成龍》是根據(jù)真實人物改編的電視劇,歷史上的于成龍,被稱為一代廉吏。
于成龍字北溟,清朝順治年間的一位著名官員,生卒年為1617年9月——1684年5月,清朝時期山西永寧州人(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簡介在《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有所記載。而且于成龍簡介能收錄到《四庫全書》中,這實在是很難得的。于成龍一生做過許多官職,比如布政使、巡撫、總督、大學士等職位。于成龍雖身負多職,但他卻是中年得志,年至44歲時,他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毅然決然的拋妻別子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擔任縣令。他到那時,條件實在是艱苦不堪,在困境中他采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針,在羅城任官三年。期間,他把羅城治理的非常好,從荒無人煙到后來的安居樂業(yè)的景象,這讓于成龍非常的欣慰。
于成龍的突出表現(xiàn),讓兩廣總督金光祖非常的重視。并于康熙六年推薦于成龍擔任四川合州的知州。他到那里不到兩年的時間,合州人口驟增,這樣的成績讓他很是感到榮幸,之后被提升為湖廣黃州付同知。他在任同知的四年里,同時還兼任著知府,由于突出的政績,后又被提升為“卓異”。在他被提為卓異后,恰巧在這時出現(xiàn)了“三潘之亂”。在這期間于成龍臨危受命,十天內(nèi)就平定了一場動亂。之后他隨即調(diào)任黃州知府,第二次暴亂又接踵而至。這時又是于成龍出面治理,他身先士卒,在危急關(guān)頭將生死置之度外。在二十余天的暴亂中,他將暴亂首領(lǐng)何士榮擒獲,至此他再次平定了暴亂。于成龍的果敢與智謀很被康熙所看重,之后又連續(xù)的將他升職。至康熙二十三年時病逝,終年六十八歲。
于成龍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所流傳,于成龍的一生為官雖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貧。在江南時,曾被江南民眾稱之為“于青菜”。他雖然位居高職,身居顯貴,但是為人生活簡樸,從未有過奢華的生活。于成龍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為了科舉考試而奮斗著。他在參加一次鄉(xiāng)試時,考官公然行賄受賄,這讓余成龍非常看不慣,于是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結(jié)果沒能中舉,而是考取了個貢生。貢生是能直接參加會試,會試之后,于成龍以家父年老為由,回到來堡村。
至順治八年時,他參加會試后又沒有考中,當時他已經(jīng)是35歲的年齡了。經(jīng)過一些事故后,于成龍十年44歲,不顧親朋好友及家人的勸告,毅然決然的去外地為官。從此便開始了他的官場生涯,也開始了他的抱負。于成龍不論在哪里為官都保持著兩袖清風的風格,而且艱苦樸素。于成龍為人正直,為官亦是如此。他不論走到哪里都會當?shù)匕傩辙k實事,為民做主,凡是他為官的地方總能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他也不畏權(quán)貴,一向桀驁不馴的地方豪強在于成龍的治下都會“皆奉法唯謹”。于成龍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頓吏治上始終放在工作的首位上。不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關(guān)心。他在闊別二十年后回鄉(xiāng)時,依然是身穿布衣,他還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于成龍家訓》,教育后代一定要做,盡善盡孝之人。從于成龍的故事中我們應(yīng)該要學會,不論何時何地都應(yīng)不忘孝與簡樸。于成龍的故事還應(yīng)警示后人,為官要清廉,這也應(yīng)該現(xiàn)代社會應(yīng)該學習的地方。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故居是清朝時山西永寧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于成龍一生艱苦樸素,為人作風嚴謹,雖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一直在走上坡路。于成龍故居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如今還能在那里找到70多名于氏后人。他們勤勞樸實,牢記祖訓,一直延續(xù)著于氏家族的“孝為百行之源、居心不可刻薄、凡事不可做盡”等家族風尚?,F(xiàn)今于成龍故居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來堡村,住著于成龍的第十一代世孫。
在方山縣境內(nèi)被發(fā)掘的于氏文物有80多件,征集到關(guān)于于成龍的民間故事有100多篇。現(xiàn)如今于成龍故居、家祠、墓地等都保存完好,這也是中國歷史人物保存最為完整的遺物之一。于成龍清正廉明的事跡流傳民間,人們提及他就非常崇拜。尤其是在方山和呂梁一代更為盛傳。于成龍的事跡在他故鄉(xiāng)流傳的同時,也激勵著當?shù)氐娜藗円袼麑W習,要做一個清白于世的好人。那里的人們淳樸善良,勤勤懇懇,都是受于成龍的事跡所影響。于成龍一生節(jié)儉,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艱苦樸素的精神一直在他身上有所體現(xiàn)。他在江南時,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們稱他為“于青菜”?,F(xiàn)如今于成龍的故居已成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地方之一,方山縣大力弘揚法治文化、廉政文化,不斷的挖掘優(yōu)秀文化資源,于成龍的故居可謂是不二之選。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