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舉是什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朝科舉上承隋制,又別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科舉的歷史上有重大影響,但是與明清那種科舉,卻還有很大的差別。
比如說,唐代讀書人要奪狀元,并不像明、清諸朝那樣,先經(jīng)縣、州、府三級篩選,再經(jīng)各省篩選,然后才參加國家級考試,國家級考試又要通過會試定一回名次,再通過復試定一回名次,再通過名義上由皇帝出題的殿試、十來位重臣“公同閱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讀卷”,最后由皇上“欽點”狀元、榜眼、探花。如此繁復。
明清科舉
唐代比較自由,一般只在幾個大區(qū)稍微認真地選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參加“省試”,省試名義上是由尚書省主持的全國性考試,相當于后來的“會試”,其錄取人選與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貢舉一人確定。知貢舉一般是三年一換的,也有時一年一換,各人的學識、品性、心態(tài)不一,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個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時尚未開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強要狀元、自定狀元的。各個時代都有黑幕,唐朝也無法例外。
從這個意義上說,唐代的狀元實際最多只相當于明、清的“會元”(會試第一),甚至連會元都不如。因為明、清諸朝科舉考試已是主要的選拔官員的途徑,篩選層次既多且嚴,參加國家級考試的人數(shù)亦遠遠超出了唐代——唐代應考的舉子多則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讀書人參加科舉不僅人數(shù)則極為龐大,錄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會元的確定有極嚴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個人說了就能算數(shù)。
不過,這也并不是說明清的科舉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時先進,至少從科目廣博上來說,明清對比唐時,那是天差地別。
隋設(shè)科舉之時,乃以明經(jīng)、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隋制,并有進一步的發(fā)展。由于國家制度的健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李唐朝廷用科舉考試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員素質(zhì)和籠絡(luò)士人等。
其考生的來源有從國子監(jiān)來的“生徒”和經(jīng)州、縣選送的“鄉(xiāng)貢”。先由禮部考試錄取,再經(jīng)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后始能授官。
唐時廣博開放的科舉思想到了明清時節(jié),便被人為地搞得完全走了樣。
唐時的明經(jīng)、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nèi)容為經(jīng)義或時務。后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jīng)重帖經(jīng)、墨義。所謂帖經(jīng),就是將經(jīng)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zhí)w三字,令試者填充,這種題目后世也有,名字沒這么文氣,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義是對經(jīng)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jīng)與墨義,只要熟讀經(jīng)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尤其是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一直流傳著“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這還不算,唐代考試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朴校盒悴趴疲鹘?jīng)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譬如太宗李世民時期,就有一科考完沒有一個通過秀才考試的記錄,可見其難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漸廢棄,這跟明清時節(jié)“舉人滿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諸君莫要誤會了。而俊士科則不常舉行??荚嚨姆绞接校嚎谠?,貼經(jīng)(填空),墨義(相當于口試的筆試化),策問(論文),雜文(詩賦)。
明經(jīng)科的內(nèi)容:9部經(jīng)書,《禮記》、《左傳》為大經(jīng);《詩經(jīng)》、《周禮》、《儀禮》為中經(jīng);《周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為小經(jīng),不僅僅是6經(jīng),另外,《孝經(jīng)》、《論語》為必考。明經(jīng)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jīng)(填空),墨義。一般只要對經(jīng)文以及注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再看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后來加上貼經(jīng)(填空),雜文(詩賦)。貼經(jīng)只貼大經(jīng),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十個問題中能答上四個即可合格,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并作回答。剛才已經(jīng)提到過,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可憐兮兮的1%-2%,因此當時說“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絕非兒戲,那是真的難考。比如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后期也只取三十幾人。大詩人孟郊當時考中后,欣喜若狂,作《登科后》,其中有一名句流傳千古:“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可見其喜。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
至于其他,再有: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范圍為律七條,令三條。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明算科,考數(shù)學,范圍很廣,選數(shù)學人才。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三史科,《史記》、《漢書》、《后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童子科,十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jīng)》、《論語》……等等。
唐代科舉考試的范圍有多大!從經(jīng)文到時事政治、經(jīng)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shù)學、文字學等等,而且不僅考儒家的東西,還考道家的東西。
不過話說回來,如此一來,考試范圍非常廣泛,要學的東西也就非常多,不僅儒家,還有道家以及各種經(jīng)史都考,還有詩詞歌賦,并且非常重視策問,也就是考治國方略。這樣的考試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而且最最關(guān)鍵的是,??频窃嚭螅€不能像清朝那種,立即就去做官,唐朝貢舉考過之后,還必須經(jīng)吏部的考試,叫選試,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令人糾結(jié)的是,這選試也很難,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韓愈中進士后,連續(xù)三次選試都沒有通過,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梢娺@是一個多么嚴格的選才制度。
當然這樣的科舉,由于考試范圍極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什么“標準答案”,以至于考試成績的公正性就難免有些不易確保,因此到了明清時節(jié),為了保證所謂的“公平公正”,便逐漸興起了八股之風。
但這是因小失大,僅僅因為要一個更標準的答案,就把整個科舉取士的初衷都改變了,八股文寫得好不好,與能不能治國牧民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這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6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