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出現過眾多的帝王及諸侯,那些帝王或者諸侯們,都有非常多的養(yǎng)子。
有一些帝王,甚至熱衷于把皇位傳給養(yǎng)子。五代的第一個開國皇帝朱溫,就是因為想把皇位傳給養(yǎng)子朱友文,引得他的親兒子朱友珪非常不滿。結果,朱友珪帶兵闖進皇宮,大罵他爹是“老賊”,然后殺掉了他爹。這事又引得朱溫的另一個兒子朱友貞不滿。然后朱友貞又率軍打敗并殺掉朱友珪。由此,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梁帝國,也很快土崩瓦解了。
一些帝王雖然并沒有把皇位傳給養(yǎng)子,但是,卻因為養(yǎng)子的存在,奪了自己親兒子的皇位。比如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yǎng)子,后來他就奪取了李克用親兒子李存勖的皇位。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yǎng)子,李從珂也奪取了李嗣源親兒子李從厚的皇位。如果李克用和李嗣源沒有收養(yǎng)子,是不是他們親兒子的皇位,就不會被奪呢?而整個后唐,是不是還不會滅亡呢?
還有一些帝王,因為把皇位傳給了養(yǎng)子,雖然養(yǎng)子沒有傷害這個帝王,也沒有傷害這個帝王的親兒子。但是,養(yǎng)子卻把他打下的江山給搞丟了。比如石敬瑭把皇位傳給養(yǎng)子石重貴,結果石重貴把江山丟給了契丹人。郭威把皇位傳給了養(yǎng)子柴榮,結果柴榮的國家又被趙匡胤奪取。
如此一看來,整個五代時期,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養(yǎng)子坑爹”的時代。
那么,既然養(yǎng)子坑爹那么厲害,五代時期的帝王諸侯們,為什么還那么熱衷于收養(yǎng)子呢?
一、收養(yǎng)子的傳統是從晚唐傳遞到五代的。
收養(yǎng)子的傳統,其實在晚唐的時候就已經盛行了。晚唐是一個宦官專政非常嚴重的朝代。宮廷里的那些宦官們,擁有著很高的權力。他們甚至可以隨意廢殺皇帝。這些宦官擁有權力,他們當然想把這種權力傳遞下去。但是,他們卻又沒有后代,辦不到。因此,他們就收養(yǎng)子。
宦官們收養(yǎng)子,就形成了風潮,節(jié)度使們自然也不甘寂寞,也都跟著收養(yǎng)子。
所謂“上行下效”,其它地方上的官員也都收養(yǎng)子,這樣,收養(yǎng)子在整個晚唐,就形成了一種風氣,一直延續(xù)到五代。
二、收養(yǎng)子可以增強自身實力。
五代之所以那么亂,就是因為從中晚唐開始,出現了軍閥割據,因此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多股實力。再加上后來黃巢起義,同時,沙陀人、吐蕃人、回鶻人等進入中原,就使得五代時期的勢力太多太龐雜。這些勢力不但多,而且比較均衡。也就是說,誰也把別人沒辦法。北方雖然先后建立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但是這五個政權并沒有一統天下,而且實力也并不是絕對占優(yōu)。因此,很快又被別的政權給取代了。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五代的帝王及諸侯們,熱衷于收養(yǎng)子。把一些戰(zhàn)斗力強勁的部下收為養(yǎng)子,這樣一來,這個部下就會和自己保持一種親密的關系,死心塌地為自己戰(zhàn)斗,而不會背叛自己。同時,自己的實力也會變得非常強勁,在和別的諸侯作戰(zhàn)的時候,就會更有力量。
三、收養(yǎng)子是因為親兒子不蕃盛。
五代是一個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整天都是仇殺和攻擊,因此,很多人都變得妻離子散,子孫不蕃盛。
如果是帝王諸侯,他們都是從戰(zhàn)場上拼殺起來的,他們的兒子們很多都被敵人殺掉了,留下來的并不多。比如,李克用一生有11個兒子,但就有7個兒子被殺。李存勖有5個兒子,除了一個自殺外,全部在政變中被殺。這樣的情況在那時候,實在是太普遍了。
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帝王及諸侯的兒子,人為地被人殺掉。比如說,當年郭威是后漢的大將。后漢皇帝劉承佑猜忌郭威,就把郭威的兒子給殺光了。因此造成郭威還把皇位傳給養(yǎng)子柴榮,而柴榮的前三個兒子也被劉承佑給殺了。
因為兒子不蕃盛,所以,皇帝及諸侯們,就只能大量收養(yǎng)子。要是不收養(yǎng)子,那么,就可能沒有人來繼承江山,或者說像柴榮那樣,選了一個幼小的兒子柴宗訓來繼承江山,造成江山最終被奪去。
明太祖打江山,收了一堆義子 。明初黔國公沐英開始鎮(zhèn)守云南,世代相傳,至明清之際的沐天波而結束,這個家庭作為云南王與明代相始終。
明初有六國公二十八侯,沒有一個像沐家世守封疆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也分封為藩王,但“列爵而不臨民”,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李文忠畫像不像沐家能管地方民事(《明史·沐英傳》謂沐氏“尊重擬親王”,又謂沐家“威震遐荒”)。親王的實際地位絕
對比不了沐氏,這真是個特殊之家。它為什么能有這種地位呢?當與沐英是朱元璋義子有關,不過他又是義子中的幸運兒。朱元璋與養(yǎng)子的關系和家庭生活,倒由此引起我們的注意。
先從朱元璋收養(yǎng)義子說起。不要把事情弄大(《明史·興宗孝康皇帝》)。有馬后、太子的居間調停,朱元璋的義子在洪武朝的屢興大獄中倒都沒有涉及到,只有徐司馬的兩個兒子被列進蘭玉黨,遭到懲處,但這時徐已死,馬后、太子也在此前亡故,沒有有力的親人加以勸諫了。義子對朱家也是眷念的,其中以沐英的表現最明顯。當馬皇后死時,沐英傷心痛哭,直到咯出血來。他與太子關系更好,當從南京傳來太子噩耗,急出病來,不久死在云南任所,時年48歲(《明史·沐春傳》)。
朱元璋在政治上對義子非常信任,開始派他們出去做官,多是做一個大將的助手,既讓他們歷練取得功名,又有監(jiān)視主官的作用。朱元璋對他們最放心,如洪武十四年(1381)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蘭玉為副將軍,馬皇后多次向朱元璋稱道沐英的才能,朱元璋也用他為副將軍。云南平定后,傅、蘭都調回內地,獨留沐英鎮(zhèn)守云南,其原因誠如朱元璋在其回京述職時撫著他的肩所說的:“使我高枕無南顧憂者,汝英也?!?《明史·沐春傳》)信得過他,知道他不會離心離德,不會反叛。元璋收養(yǎng)那么多義男,目的是找?guī)褪郑⒆约旱膭萘瘓F和政權。他在從事反元活動時既無根基,又缺親屬的援助,自己的兒子尚未出生和生后幼稚,只好用撫養(yǎng)義子的辦法,以名義上的血緣關系作為籠絡人的手段。他的目的是達到了。
朱元璋在養(yǎng)子有了功名后,就讓他們獨立生活,恢復原姓。在復姓時,朱元璋要說明收養(yǎng)真相。如對沐英,朱元璋問:朱文英,你究竟是誰的兒子?沐英回答是皇上的孩子。朱元璋反復地問,沐英就是這一句話,隨后朱元璋才說明他的來歷。沐英感動得哭了,說“沐陛下母后圣恩如天地”,元璋因為這句話,賜他姓沐,從文英名中取一字叫“英”,這就是沐英賜姓名的由來。沐英雖不姓朱了,但更感激朱元璋(《明書·沐英傳》)。
收養(yǎng)義子的習慣,歷史上早就存在,不待朱元璋創(chuàng)造。曹操的父親曹嵩,原來是夏侯氏之子,為宦官曹騰的養(yǎng)子,才改姓曹氏,這個養(yǎng)子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創(chuàng)業(yè)者收養(yǎng)子,盛行于唐末五代,如后梁太祖朱溫養(yǎng)康勤為子,易姓名為朱友文,封為博王,官東京留守(《舊五代史·朱友文傳》)。后唐明宗李嗣源,是太祖李克用的養(yǎng)子,唐莊宗被害,乃入宮即皇帝位。他的義男李從珂起兵反對他的親子唐閔帝,做了皇帝,成為唐末帝。有意思的是李從珂登基前,用皇太后的名義下令說:“皇長子潞王從珂,位居冢嗣,德茂沖天,乃武乃文,惟忠惟孝?!?《舊五代史·唐末帝紀》)居然以明宗嫡長子自視,用以說明他繼位的合法性,在此倒不分真假子男了。其他如周太祖郭威養(yǎng)子柴榮,后來嗣位為周世宗。李昪以吳國大丞相、東海王徐溫養(yǎng)子的身份而繼義父之后執(zhí)掌吳國政事,終于取代吳政權而建立南唐,尊徐溫為義祖。大體上講,歷史上宦官和軍人愛收養(yǎng)義男,平民中也有這樣的人,但不像宦官、軍人那樣顯著?;鹿俨荒苌?,又有財產要傳遞,只好養(yǎng)義子,同時在能干政的時候,需要幫手,廣收假子,幫手就有了來路。平民收養(yǎng)義子,多半是因沒有子嗣,或者希望有個子息,先抱養(yǎng)一個假子以圖吉利。
李文忠,是朱元璋大姐的兒子,小名保兒,12歲時母親死了,不久元末農民起義發(fā)生,保兒跟父親李貞東奔西走。至正十四年(1354)李貞聽說朱元璋在滁陽領兵,帶著保兒投奔他舅舅,朱元璋除親侄子朱文正之外,沒有其他親人,見到姐夫和外甥抱頭痛哭,那時還沒有兒子,就把保兒養(yǎng)為己子,按照朱文正的排行,取名朱文忠,請文士教他文化,又讓他學習兵法。保兒學習認真,一次朱元璋拿著他寫的文章說:我家的文忠有卿士才,不過這時需要的是馬上功夫。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令文忠從軍打仗,這時他19歲(傅惟麟《明書·歧陽王李文忠世家》)。文忠是義子、外甥雙重身份,與朱元璋的關系在義子中最親近。
沐英,定遠人,父親早逝,跟從寡母生活,8歲時母親又亡故,成了流浪兒。
朱元璋行軍打仗,遇到了他,收交馬皇后撫養(yǎng),成為義子。他因年齡小,連父母姓氏都不知道,朱元璋給他取名文英,小名大概叫“周”,別人稱呼他為“周舍”(《明書·黔寧王沐英世家》)。
18歲上,朱元璋命他隨軍打仗,用為帳前都尉,侍奉于帷幄之中。
清上官周《明太祖功臣圖》中沐英畫像何文輝,滁州人,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攻下滁州,何文輝14歲,收養(yǎng)為子,易姓朱,人稱為“道舍”,后被任用為天寧翼元帥,鎮(zhèn)守寧國(《明史·何文輝傳》)。
徐司馬,揚州人,9歲成為孤兒,約在至正十四年(1354)被朱元璋收為義子,改姓朱,小名馬兒,年事稍長,在朱元璋身邊服務,后出為總制,隨從常遇春鎮(zhèn)守婺州(《明史·徐司馬傳》)。
平安,其父平定官至濟寧衛(wèi)指揮僉事,在攻打元大都戰(zhàn)役中犧牲。朱元璋于平定在世時就把平安收為養(yǎng)子,改姓朱。平定死后,讓他去襲父職(《明史·平安傳》)。
朱元璋有義子二十多個,上述之外,知道名字的還有朱文剛(柴舍)、朱文遜、金剛奴、真章等人。朱文剛和真章隨同耿再成鎮(zhèn)守處州,至正二十二年(1362)當地發(fā)生叛亂,文剛與再成均戰(zhàn)死。金剛奴鎮(zhèn)守過衢州,朱文遜在太平戰(zhàn)死。
朱元璋收養(yǎng)的義子,都是沒有成年的;大多是孤兒,然而也有父母在世的;大多數非親非故,是邂逅相遇而收留的;都改為朱姓,在元璋家中生活,受馬皇后照料。朱元璋見到的孤兒多了,收養(yǎng)沐英等人,是看到他們“材勇”資質,認為有培養(yǎng)前途,才特別垂青的。
外姓義子在朱家,與元璋夫婦及他們的親生兒子朱標等人,以父子、母子、兄弟關系相處,建立起一家人的感情。在朱家,對義子,不管是父母兄弟,以小名相稱,顯示親熱,如朱元璋給在河南練兵的宋國公馮勝詔書,講汴梁上空有“星變”,要嚴密注意政局的穩(wěn)定,并要他通知河南都指揮使徐司馬——“并以此語馬兒知之”。對外人尚呼徐司馬的小名,朱和馮是同輩人,稱呼“馬兒”,表示以父輩呼喚子侄。又如朱棣靖難起兵時,平安受建文帝之命率兵北征,屢敗朱棣,后被朱棣俘虜,留在北京,永樂七年(1409)朱棣北巡,見平安名字,說:“平保兒尚在耶?”他們是仇敵,但仍呼平安小名,因他們間長期的義兄弟關系,習慣這種稱呼,這里面就包含一定的感情成分。朱元璋不僅與義子有感情,對他們的兒子也有家人之情,表現之一是給他們起名字,如李文忠的三個兒子景隆、增枝、芳英的名字均為朱元璋所取(《明史·李文忠傳》)。
稱帝后的朱元璋對義子、孫長期以家里人對待,洪武十八年(1385)將要任命沐英長子沐春為后軍都督府僉事,按規(guī)定這類任用先要作一段時間的代理,然后才能實授,但是朱元璋說:那孩子是我家人,不要試用,于是給了他實職(《明史·沐春傳》)。朱家人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有矛盾,義子出去做官,也會有不如老人家心意的地方,所以朱元璋看到不高興的事情,要加以懲處。太子朱標與義兄弟相處很好,一旦獲知乃父不滿意哪位義兄,就告訴母親,馬皇后即出面勸解,無非是說孩子們沒有壞心眼,有失誤教導一番也就可以了
因為五代十國期間,戰(zhàn)爭比較頻繁,在烽火連天,軍閥割據的情況下,當時的掌權者們紛紛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以此來籠絡人心,因此便出現了一股義兒風潮。改名換姓雖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比較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五代十國期間,各路軍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擴大自己的勢力,從而收養(yǎng)了很多的義子,因此,在五代十國期間,改名換姓的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在五代十國期間,軍閥們通過收養(yǎng)義子,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也為了延續(xù)自己的血脈,因此才會收養(yǎng)大量的義子。不過,對于政治掌權者們來說,收養(yǎng)義子后其實帶給自己的利益是很大的。
一些軍閥們會通過收養(yǎng)義子的行為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從而達到收買人心的目的。而有些人則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會選擇收養(yǎng)義子。而有些人則是為了延續(xù)自己的血脈,從而收養(yǎng)義子。不過,收養(yǎng)義子的目的,最終都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畢竟如果在軍隊中的話,還是依靠一種關系才能維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因此,收養(yǎng)義子的行為,也是一種信任的紐帶。
不過,即便是收養(yǎng)義子的話,那么也有很多的類型。比如親子型,親子型的收養(yǎng)方式,則是將自己的義子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來看待,因此在生活中,無論大小事情,都會讓身為義父的男人把關,而義子和義父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是因為義子這個紐帶,從而將兩人聯系在一起,因此這種關系還是比較牢靠的。還有一種則是親兵類型。親兵的話則是掌權者收養(yǎng)義子后,會將義子當作自己的親信來看待。因此,當義父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時候,義子就會完全聽從義父的指令,因此這種義子關系則是依靠利益牽扯在一起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684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