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是被逼還是預(yù)謀?廢黜五藩后裝瘋賣傻是怎么回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617年前的今天(1402年7月17日),明成祖朱棣把自己的親侄子趕下臺,在南京就任明朝第三任皇帝。
朱棣為什么謀逆篡奪侄子的帝位?是被逼還是預(yù)謀?為啥在南京稱帝后又遷都北京?又為啥在北京建起紫禁城?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讓我們一起看看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的前前后后。
太祖封王,抵御外患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shè)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棣被封在燕京(如今的北京),為燕王。
明朝初年,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quán)。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wèi)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zhàn),打敗蒙元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jié)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于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jié)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quán)構(gòu)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shù)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jié)其都邑之制,減其衛(wèi)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guī)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于避免諸王相互串聯(lián),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yù)期的后果。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guān)于“靖難”的。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熬鸽y”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zhàn)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里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內(nèi)離京。
后來朱棣就是打著這個旗號“清君側(cè)”的。
朱元璋駕崩,皇孫登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出現(xiàn)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情況,皇太子朱標沒等到老爹朱元璋駕崩就先病死。明太祖朱元璋只好按祖制立朱標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稱贊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不過,對于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后因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
盡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臨終前,朱元璋怕諸位藩王對皇孫繼位不利,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盡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師南京奔喪。朱允炆聞訊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燕京(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誠密問燕王府之事,葛誠如實稟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為內(nèi)應(yīng)。葛誠回到燕王府,朱棣見他神色不對,心中不免作疑。隨即朱棣親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監(jiān)察御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貳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辭患病,以觀事態(tài)的變化。
廢黜五位藩王后,燕王裝瘋賣傻
藩王勢力如此做大,建文帝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量削藩之事。在削藩順序上,齊泰認為應(yīng)先削實力最強的燕王。但黃子澄反對,認為燕王有功無過,為了爭取輿論支持,應(yīng)該先找有問題的親王下手。建文帝支持黃子澄,遂先后廢除五位親王。
建文帝先削周王朱橚。因周王朱橚是燕王同母兄弟,而朱允炆怕他與燕王沆瀣一氣,于是決定先廢周王。時周王次子朱有爋告發(fā)父親謀反,于是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jīng)過開封,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之后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jié)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而朱允炆與朱棣之間的博弈亦逐漸激化。
燕王朱棣見到幾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無法逃過此劫,遂一邊爭取時間一邊做戰(zhàn)爭準備。為了爭取時間,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先裝病,使惠帝放三子回北平;之后由于屬下被朝廷處死,遂裝瘋。但由于王府長史葛誠叛變,密奏朝廷“燕王裝病”。朱棣裝瘋被發(fā)覺。
燕王起兵,爆發(fā)靖難之役
此后,燕王遣使入京師金陵奏事,使者被齊泰等審訊,被迫供出燕王的異狀,于是朝廷下密旨,令張昺、謝貴逮捕燕王府的官屬,張信逮捕燕王本人。但張信與其母親討論之后,將此事告知朱棣。
于是朱棣和姚廣孝等進行舉兵的謀劃,令張玉、朱能將八百勇士帶入燕王府中潛伏,以待變故。張昺、謝貴得到朱允炆密詔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四帶兵包圍了燕王府。朱棣假意將官屬全部捆縛,請二人進府查驗。二人進府后,朱棣派出府內(nèi)死士將其擒獲,并連同府內(nèi)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決。
當日夜里,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
燕軍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初六,通州主動歸附;七月初八,攻破薊州,遵化、密云歸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關(guān);七月十六,攻破懷來,擒殺宋忠等;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屬秦皇島市)歸附。七月二十七,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guān)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guān)內(nèi)訌,守將卜萬下獄。至此,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增至數(shù)萬。
朱棣反書至南京,朱允炆祭告太廟,削朱棣宗室屬籍,廢為庶人。決定起兵討燕。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只據(jù)北平一隅之地,勢小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面都占壓倒性優(yōu)勢。所以戰(zhàn)爭初期,朝廷擬以優(yōu)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于北平。朱棣采取內(nèi)線作戰(zhàn),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guān)、懷來、密云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后顧之憂,便于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
經(jīng)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后,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數(shù)路并進,號稱百萬大軍,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給軍餉。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成功后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收編剩余的部隊。
耿炳文率殘部不到十萬人在真定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八月二十九日,燕軍返回北平。
建文帝聽到耿炳文軍敗,根據(jù)黃子澄的推薦,任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為大將軍,代替耿炳文對燕軍作戰(zhàn)。
李景隆本是紈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謀而驕,色厲而餒”。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李景隆至山東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潰散兵將,并調(diào)各路軍馬,共計50萬,進抵河間駐扎。
當朱棣偵知李景隆軍中的部署后,笑著說,兵法有五敗,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敗無疑,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離心;兵將不適北平霜雪氣候,糧草不足;不計險易,深入趨利;求勝心切,剛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無;所部盡是烏合之眾,且不團結(jié)。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內(nèi)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wù),建文帝采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代李景隆統(tǒng)兵。盛庸屯兵德州,以遏燕軍南下。
朱棣差點死在濟南
李景隆敗退后,燕軍圍濟南。右參政鐵鉉、盛庸堅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十七日,燕軍掘開河堤,放水灌城。鐵鉉見勢不妙,決定派千人詐降,誘朱棣進城。次日,朱棣前往濟南,走到城門口時,城門預(yù)設(shè)的鐵板落下,但略快了些,只打中了其所乘馬的頭。朱棣大驚,換馬跑回。由于事出意外,斷其后路等工作沒能成功。朱棣逃回,大怒,圍城攻打三個月。
(濟南鐵公祠里供奉的就是鐵鉉)
由于濟南的軍事地位極重要,若取得濟南,進可南下攻打,退可畫疆自守,故燕軍乘新勝之銳氣,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憤怒之下決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鐵鉉見狀,在一些木牌上寫了“高皇帝神牌”幾個字并掛在城頭,燕軍只得停止炮擊。
六月,惠帝見濟南危急,遣使求和。朱棣不聽。七月,平安進軍河間,擾亂燕軍糧道。朱棣進退不得,八月十六,撤兵回北平。盛庸、鐵鉉追擊,大敗燕軍,收復(fù)德州。濟南之戰(zhàn)結(jié)束。
九月初十,朱允炆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參贊軍務(wù),不久后升兵部尚書;封盛庸為歷城侯,平燕將軍,撤換李景隆。
直接南下,攻克南京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決定直接率兵南下,臨江一決。建文四年(1402年)二月初一,南軍將領(lǐng)何福、平安、陳暉進兵濟寧,盛庸進兵淮上。朱棣派兵襲擊南軍餉道后,二月二十一日,燕軍擊敗徐州的出戰(zhàn)軍隊,徐州自此閉城死守。
此后,雙方交戰(zhàn)各有勝負。燕軍逐步逼近南京。朱允炆遣慶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與朱棣談判,表示愿意割地遭朱棣拒絕。
六月初八,燕軍駐扎于龍?zhí)?距京師金陵東約30公里),朝廷大震。朱允炆徘徊殿間,召方孝孺問計。有人提議逃往內(nèi)地以圖興復(fù),方孝孺表示城中尚有二十萬兵,應(yīng)堅守待援;即使真戰(zhàn)敗,國君為社稷而死,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摹?/p>
1402年7月13日,燕軍抵金陵。徐增壽(大將徐達之子)作內(nèi)應(yīng),事敗,被朱允炆親自誅殺于左順門。守衛(wèi)金川門(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
(朱棣繼皇帝位,年號永樂)
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故作姿態(tài)推脫幾日后,于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還令盡復(fù)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于恢復(fù)祖訓。
燕軍進入南京后,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后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后,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尸體,指認其為朱允炆,并執(zhí)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后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而朱允炆的下落成為了千古迷題。據(jù)傳,鄭和下西洋的初衷之一便是搜尋建文帝的蹤跡。
為了穩(wěn)定北疆,繼位后的朱棣先后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烏珠穆沁),葬于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
對于朱棣的歷史總評價是這樣的: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并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yīng)變,機智神勇。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余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問青紅皂白一概殺之,株連九族、十族,殺人過多,非常遺憾。
明太祖朱元璋傳位于他的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準備準備削除燕王朱棣。朱棣揮師南下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nèi)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diào)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jīng)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yīng)天(今江蘇南京)。
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擴展資料:
一、歷史背景:
1、太祖分封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shè)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子為王。
他把宗室二十五人(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zhàn)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曾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p>
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里,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shè)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quán)構(gòu)成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時任平遙縣訓導的葉伯巨就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shù)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jié)其都邑之制,減其衛(wèi)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將其下獄囚死。
在分封之中,朱元璋曾規(guī)定凡受封諸王必須離開京城,到封地就藩。不允許各親王之間相互往來,即使入朝,也不能同時前來,必須一王離京,另一王才可啟程。
朱元璋此舉的目的在于避免諸王相互串聯(lián),與中央相對抗。所以,諸王就藩,可以說是“生離死別”。但朱元璋的用心良苦,卻未能收到預(yù)期的后果。
2、“靖難”遺訓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guān)于“靖難”的。朱元璋當國時,恐權(quán)臣篡權(quán),規(guī)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cè)的權(quán)利,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cè)。”
后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cè),靖國難”。
這其中,“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zhàn)亂,掃平奸臣的意思。不過太祖的成法里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內(nèi)離京。所以這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借口而已。
二、朱棣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復(fù)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
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zāi)。
2、清除異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致使村里為墟。后遂泛指朱棣窮治忠于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fù)千余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shù)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lǐng)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nèi)閣制度的雛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靖難之役
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僅監(jiān)視朱棣, 還欲調(diào)走他的軍隊,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fù)安南,并于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jīng)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tǒng)治期間明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擴展資料:
在位時的政治舉措:
1、加強削藩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wěn)定國內(nèi)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后復(fù)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于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于永樂四年死于火災(zāi)。
2、清除異己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后,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xiāng),轉(zhuǎn)相攀染,致使村里為墟。后遂泛指朱棣窮治忠于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fù)千余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shù)百人。
3、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于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lǐng)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后來內(nèi)閣制度的雛形。
4、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jīng)營多年,統(tǒng)治比較穩(wěn)定;另外北平處于北方農(nóng)業(yè)區(qū)與牧區(qū)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mào)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于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qū),由南則可統(tǒng)領(lǐng)中原,有利于維護全國統(tǒng)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朱棣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個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孫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兒子這一輩做皇帝。第三位皇帝是誰呢?就是朱棣。朱棣是他的大名,我們在提到這個人的時候,常常還有別的稱呼。經(jīng)常提到的,叫做明成祖,但是這個“明成祖”是明代晚期給他上的謚號,也就是嘉靖年間他叫明成祖。明成祖死以后,他并不稱為明成祖,稱為明太宗。朱棣還有一個謚號,叫做文皇帝。所以說,明成祖文皇帝朱棣,明太宗文皇帝朱棣,都是這一個人。
* 這位被稱做“明成祖”和“文皇帝”的大明天子,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他究竟有著怎樣的過去?他為何最終會篡奪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他又何以會成就日后的“永樂盛世”?
朱棣這個人生于元朝末年,至正二十年,1360年。他在11歲的時候,也就是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燕王的封國在哪兒呢?在北平。有的人說,這個北平的名字太熟悉了,現(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談到民國時期,北京所在地叫做北平。那么這個北平,最早什么時候叫?朱元璋的時期。朱元璋派軍隊北伐,推翻了蒙古貴族為主體的元朝統(tǒng)治,大都就改為北平。朱棣的封國在北平,他21歲的時候就藩北平,什么叫“就藩”呢?就是到他的封國去,也叫做“之藩”,之乎者也的“之”,到那里去。也就是說,他在21歲的時候從南京來到了北平,做燕王。后來到建文元年,也就是他在40歲的時候,發(fā)動了一場戰(zhàn)爭,這個戰(zhàn)爭叫做“靖難之役”。四年以后,也就是三年多、四年的年頭,在43歲的時候登上了皇位。
?。?看過了明成祖朱棣的這樣一個簡歷之后,我們有了太多的疑問:朱棣到底有多少軍隊,竟然敢于發(fā)動這樣一場可能招來殺身之禍的戰(zhàn)爭?朱棣所宣揚的這個“靖難”,究竟是什么意思?他的封地為什么會在離首都南京非常遙遠的北平呢?
朱元璋封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他面對著國內(nèi)仍然不是很太平的形勢,特別是在北方蒙古地區(qū)還殘存著蒙古的元朝政權(quán)的殘余勢力,當時叫做北元。這些殘余勢力可能對明朝構(gòu)成威脅,因此朱元璋就把自己的兒子沿著北部防線封為藩王。大兒子立為太子,二兒子秦王封在陜西,三兒子封在太原,晉王,老四朱棣就封在北平。當時在北方的這些王當中,有兩個王非常強悍,一個是燕王,“燕王善戰(zhàn)”;一個是寧王,寧王在哪里呢?就是在現(xiàn)在遼寧的西部、河北的東北部,大寧這一帶,說“寧王善謀”。這些親王,朱元璋分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羽翼王室,保衛(wèi)大明皇朝的江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07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