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派誰去拉攏沙摩柯的?劉備因此失去一員智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小說《三國演義》中,在描寫夷陵之戰(zhàn)的分戰(zhàn)場時,東吳大將甘寧被沙摩柯射死,而沙摩柯最后又被周泰射殺。其實在歷史上,沙摩柯確有其人,也是劉備東征孫權的重要援助力量。那劉備到底是如何拉攏沙摩柯部眾的呢?那位拉攏者一生還做過哪些事?
沙摩柯這一支兒在當時被稱為五溪蠻夷,在夷陵之戰(zhàn)時期,劉備也已遣心腹馬良前去拉攏,而在夷陵之戰(zhàn)失敗后,馬良卻遭遇意外。
馬良
本文,我們先講講歷史上馬良的生平,最后再說說馬良生命的最后時間。
馬良字季常,是襄陽宜城人。他兄弟共五人,馬良排行老四。他們哥兒幾個都很有才,不過馬良卻是兄弟五個最拔尖兒的,他們當?shù)氐睦相l(xiāng)稱呼他們?yōu)椤榜R氏五常,白眉最良”。為何說白眉最良?這是因為只有馬良的眉毛是白色的。劉備領荊州的時候,馬良就加入了劉備的陣營,被劉備封為從事。龐統(tǒng)死后,諸葛亮也從荊州去了蜀地。馬良這時還留在荊州,就給諸葛亮寫信。
馬良表示,聽說我們已經攻克了雒城,這是上天保佑。尊兄您能夠正確把握時機,輔佐劉備光復大業(yè),您的智慧之光我們有目共睹。您具有靈活的思維,精準的判斷力,這絕非易事。
馬良強調,此時應該擇機在蜀地選拔人才,如果官場局面能夠做到高瞻遠矚,遍布仁德,這樣才是最好的結果,自己也將更加欣賞您。
諸葛亮
從這封信中,裴松指出,馬良應該是和諸葛亮結為異姓兄弟,或者兩位家族其他成員中有親戚關系。因為在東漢末年時,尊兄的稱呼除了表示諸葛亮比馬良年齡大之外,也具有義結金蘭或有家族婚姻的關系。
劉備攻破成都后,封馬良為左將軍掾。這代表著,此時馬良已經在劉備身邊工作了,工作地點正是成都。所以《三國演義》中“刮骨療毒”時馬良陪關羽下棋應為虛構。
后來劉備曾派遣馬良出使吳國,出發(fā)前馬良還跟諸葛亮自豪地表示,如今帶著國家囑托,為兩國和平而去,希望您能給跟孫權將軍簡單提前介紹一下我的情況。諸葛亮同意了馬良的請求,但卻讓馬良自己寫介紹信,馬良揮灑自如,孫權看后對馬良大為贊賞。
劉備稱帝之后,任命馬良為侍中。劉備東征討伐吳國的時候,特意派遣馬良去武陵招納“五溪蠻夷”,也就是沙摩柯那個族的人。馬良來到武陵之后,招募工作做的非常好,當?shù)氐摹拔逑U夷”各部落頭領都同意接受劉備的“印號”,都表示在劉備東征過程中盡一份綿薄之力。
劉備
后來,劉備夷陵之戰(zhàn)戰(zhàn)敗,馬良也在那之后于武陵遇害。劉備得知馬良死訊,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
我們可以分析出,在劉備夷陵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沙摩柯陣亡,“五溪蠻夷”各部落應該也發(fā)現(xiàn)劉備大勢已去。再加上孫權多次和山越打交道,借鑒著和士燮交流的經驗,應該也是有意和“五溪蠻夷”有所交流。說白了,很可能殺害馬良之前,“五溪蠻夷”已經叛變了。而馬良的“頭”,正是他們力所能及獻給孫權最好的禮物。
夷陵之戰(zhàn),劉備除了在正面戰(zhàn)場上損失的黃權,馮習,張南,杜路、劉寧等將領。在其他領域的博弈,劉備亦損失慘重。
夷陵之戰(zhàn)后,諸葛亮用了五年的時間,才把南方各個搖搖欲墜的小國和部落基本平定。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后,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稱其為先主。
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其臨死前舉國托付給諸葛亮的行為被陳壽贊為古今之盛軌,后世眾多文藝作品也多以劉備為主角。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之紀念。
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張飛(165年-221年)字益德(《華陽國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并稱為“萬人敵”。?
羽年長數(shù)歲,飛兄事之。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zhàn)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
關羽(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中國武圣)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后改字云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被稱為“美髯公”。
早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輾轉各地,和劉備、張飛情同兄弟,因而雖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關羽仍然借機離開曹操,去追隨劉備。赤壁之戰(zhàn)后,關羽助劉備、周瑜攻打曹仁所駐守的南郡,而后劉備勢力逐漸壯大,關羽則長期鎮(zhèn)守荊州。
關羽去世后,逐漸被神化,民間尊其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度龂萘x》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
1、煮酒論英雄:
一日,曹操青梅煮酒,請劉備在小亭對飲,論天下英雄只有劉備和他倆人。劉備驟然一
驚,將筷子掉落地上。幸好當時雷聲乍起,劉備急中生智,沉著地俯身拾筷,說道:“一震
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掩飾了過去。
2、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張角發(fā)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不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為國出力之心,所以一見
如故,被張飛拉到自家莊后的桃源飲酒。最后三人對天盟誓,結拜為弟兄。
3、張飛怒打督郵(張飛的義):
督郵來巡視,劉備出城迎接,極為謙恭。而督郵卻非常傲慢,痛斥劉備詐稱皇帝,虛報
功績,又捏造“縣尉害民”之罪,存心陷害。張飛知道后,大怒,將督郵頭發(fā)揪住,扯到縣
衙門前馬樁上栓住,往督郵兩腿上狠力鞭打,一連打斷了十幾根柳條。劉備趕來,急喝張飛
住手,督郵方的奪路而逃。
4、官渡之戰(zhàn):
劉關張三人重會之后,曹操點兵進攻袁紹,兩軍對峙于官渡。袁紹不聽許攸分兵襲擊許
都的建議,許攸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曹操采納許攸之計,領兵燒了袁紹在烏巢積屯的糧草,
袁紹軍大敗,部下張郃、高覓投降了曹操。
5、三顧茅廬:
劉備與關、張前往南陽隆中請諸葛亮出山。
第一、二次都撲了空。第三次去時正遇諸葛亮晝寢未起,張飛忍無可忍,怒氣大發(fā),要放火燒房,被關羽勸阻。劉備等了一個時辰,諸葛亮醒來,又去后堂更衣,半晌才出。劉備向他求教,諸葛亮為劉備禮賢下士之舉所感動,獻以據(jù)蜀、聯(lián)吳抗曹之策,隨劉去新野。諸葛亮發(fā)表了他著名的三分天下見解,稱《隆中對》。
夷陵之戰(zhàn)的本質是劉備對孫權偷襲荊州三郡、殺害關羽的回應,其目的是奪回荊州,同時為關羽報仇,在襄樊之戰(zhàn)結束一年多后,劉備才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根本原因是持續(xù)2年之久的漢中之戰(zhàn)嚴重消耗了蜀漢的實力,益州休整了2年時間,直到劉備稱帝后的公元221年,才發(fā)動了夷陵之戰(zhàn)。
夷陵之戰(zhàn)劉備一方的參戰(zhàn)將領有:黃權、吳班、馮習、張南、陳式、輔匡、廖化、傅肜、向寵、沙摩柯、趙融、杜路、劉寧,謀士有馬良。
蜀漢最大的名將就是關羽和張飛,220年初,關羽被東吳俘虜,隨后被吳軍殺害,首級被獻給曹操,張飛在221年劉備準備征吳之前,被手下的張達﹑范強殺害,這兩人帶著張飛的首級投靠了孫權,關羽和張飛兩人都直接或間接死于孫權之手。
馬超也算是蜀漢名將,但是劉備不會重用的,馬超自從投靠劉備之后,一直是位高權輕,劉備給予馬超很高的虛名,馬超的虛名地位在蜀漢排名第一,但沒有任何實際權力,馬超參與蜀漢的對外戰(zhàn)爭,基本上也無沒有建樹,夷陵之戰(zhàn)剛剛結束不久,馬超就病死了。
黃忠也算是蜀漢名將,可惜他太老了,并且在公元220年就去世了,魏延作為漢中太守,需要鎮(zhèn)守漢中,這是蜀漢的北大門,非常重要,所以劉備也不能帶魏延參戰(zhàn)。
趙云都督江州,鎮(zhèn)守蜀漢的東大門,事實上趙云在夷陵戰(zhàn)敗后起了重要作用,要不是他及時率軍支援白帝城,劉備即使逃到了永安,也是有風險的,當時東吳將領潘璋和徐盛就建議攻打白帝城,后來由于趙云帶來了援軍,再加上蜀漢逃到白帝城的潰軍加在一起,人數(shù)超過了2萬人,白帝城又有長江天險和地形優(yōu)勢,所以吳軍取消了進攻。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云等名將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不能參戰(zhàn),好像感覺劉備帶領的將領幾乎沒啥名將了,其實并非如此。
劉備所率領的將領其實是蜀漢中基層名將,雖然與上述六人相比,名氣上有些差距,實際上劉備所帶的這些將領并不差,他們是在一系列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包括赤壁之戰(zhàn)、入川之戰(zhàn)、漢中之戰(zhàn),這是劉備手下軍隊的中基層骨干,是最有戰(zhàn)斗力的將領。
1、黃權
黃權最初是劉璋手下將領,劉璋被劉備打敗后,投靠了劉備,因為黃權有才能,受到劉備的重用,黃權在漢中之戰(zhàn)出了很多計謀,被證明是正確的,定軍山黃忠斬夏侯淵,也有黃權的功勞。
夷陵之戰(zhàn)時,黃權被劉備封為鎮(zhèn)北將軍,率領一支軍隊在長江以前防備曹魏可能的偷襲,因為劉備與陸遜作戰(zhàn)時,蜀漢軍的北面沒有屏障,再加上北面是曹魏的控制區(qū),劉備也擔心曹魏會趁機偷襲自己,所以派出黃權來防備。
結果劉備在夷陵前線大敗,陸遜率領東吳軍隊圍殲劉備,黃權及他的軍隊被遺忘在江東,同時被吳軍斷了歸路,黃權不愿意投降東吳,因為雙方是戰(zhàn)爭方,于是投降了曹魏,后來受到曹丕、曹睿兩代帝王的重用,還成為曹魏第一個開府治事的將領,其才能不可謂不高。
2、吳班
吳班的來頭可不小,他的族兄叫吳懿,他的族妹吳氏是劉備的皇后,吳班的父親叫吳匡,吳匡是大將軍何進手下的將領,何進被殺后,吳匡聯(lián)合袁紹、袁術等人誅殺了何苗與所有宦官,后來吳家來到益州投靠劉焉,并與劉焉結為兒女親家。
劉備奪了益州后并娶了吳氏為皇后,吳班算是劉備的舅子,帶點親戚關系的,夷陵之戰(zhàn)時,吳班是前鋒,同時還率領水軍,吳班最初在秭歸打敗了吳將李異、劉阿,隨后與陳式一起推進到夷陵地區(qū)。
吳班還率領數(shù)千人在平地誘敵,由劉備率軍埋伏在一邊的山谷中,但被陸遜看破,夷陵大敗后,吳班與劉備一起平安逃回白帝城,吳班后來還參與了諸葛亮的北伐。
3、馮習
馮習是荊州南郡公安人,大概是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投靠的劉備,隨劉備入川作戰(zhàn),參與了與劉璋的益州之戰(zhàn),漢中之戰(zhàn),在夷陵之戰(zhàn)中,馮習是劉備手下的頭號將領,統(tǒng)帥諸軍作戰(zhàn),其地位僅次于劉備。
馮習在夷陵之戰(zhàn)還作為前鋒出戰(zhàn),與吳班一起打敗了李異、劉阿等人,一直推進到猇亭,劉備被打敗后,馮習作為諸將之首戰(zhàn)死沙場,他從荊州開始跟隨劉備,時間長達十余年左右,除了關張馬黃趙魏之外,馮習算是劉備的頭號大將。
4、張南
張南的經歷與馮習相似,都是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投靠劉備的,跟隨劉備入川作戰(zhàn),參與了一系列戰(zhàn)役,在夷陵之戰(zhàn)中,張南為前鋒,與吳班、馮習一起作為先頭部隊,打敗了吳將李異、馮阿,雙方在猇亭決定時,張南仍然是前鋒。
劉備大敗后,張南戰(zhàn)死沙場,張南數(shù)次充當前鋒,一般軍中的前鋒都是作戰(zhàn)勇猛者充當,可見張南在蜀漢軍中也算一員猛將。
5、陳式
陳式出身不詳,他第一次在史書上的記載是參與漢中之戰(zhàn),陳式率領十余營軍隊攻打馬鳴閣道,對手是徐晃,陳式及其指揮的十余營被徐晃打敗,死傷慘重。
第二次記載是陳式在夷陵之戰(zhàn)跟隨劉備作戰(zhàn),當時陳式率領的水軍與吳班一起進攻,后來由于天熱,劉備命令水軍上岸,就沒有陳式的記載了,但是陳式平安回到了蜀漢。
陳式后來還參與了諸葛亮的北伐,并取得了奪取武都郡與陰平郡的戰(zhàn)績,陳式的地位在蜀漢軍中應該低于吳班、馮習等人,高于張南及其他人。
6、輔匡
輔匡是荊州襄陽,211年前投靠劉備,跟隨劉備入川與劉璋作戰(zhàn),之后被任命為巴郡太守,作為一郡之守,輔匡地位并不低,劉備稱帝后,輔匡被任命巴東太守,以別督的身份跟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zhàn)。
劉備大敗后,輔匡又跟隨劉備安全退回蜀漢,劉備去世后,輔匡被命令為鎮(zhèn)南將軍,成為鎮(zhèn)守一方的大將。
7、廖化
廖化是荊州襄陽人,擔任過關羽的主薄,關羽兵敗被殺,廖化先投靠了東吳,后來帶著母親一直向西逃,逃到了秭歸遇到了東征孫權的劉備,劉備非常高興,為廖化的忠心與孝順感動,并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夷陵之戰(zhàn)時,廖化以別督身份跟隨劉備作戰(zhàn),劉備大敗后,廖化又跟著劉備逃回蜀漢,之后廖化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的那一年,有句名言就是說廖化的,就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廖化到了蜀漢晚期就是大將。
8、傅肜
傅肜是荊州義陽人,今湖北棗陽人,蜀漢將領,參與了夷陵之戰(zhàn),劉備戰(zhàn)敗后,傅肜負責斷后,掩護劉備逃走,東吳招降傅肜,傅肜不僅不投降,反而破口大罵,戰(zhàn)死沙場,他是夷陵之戰(zhàn)中英勇戰(zhàn)死而且忠心耿耿的將領。
9、向寵
向寵是襄陽宜城人,劉表去世后,跟隨其叔父向朗一起投靠劉備,夷陵之戰(zhàn)中,向寵跟隨劉備伐吳,劉備大敗,向寵也逃回蜀漢,不同的是,向寵所率領的人馬毫發(fā)無損,光是這一點,就讓劉備及諸葛亮刮目相看,要知道整個蜀軍潰敗,幾乎全軍覆沒,向寵手下卻沒有損失,這簡直是奇跡。
向寵的名字后來上了諸葛亮《出師表》中,受到諸葛亮的表揚,還被諸葛亮任命為中領軍,相當于京城的禁衛(wèi)軍統(tǒng)領,后來向寵在平定漢嘉之亂時,戰(zhàn)死沙場。
10、沙摩柯
沙摩柯是五溪蠻夷的首領,生活在湘西及貴州、重慶、湖北三省市交界處,劉備派馬良送給沙摩柯財務和糧食,并任命官職,讓他率領蠻夷參與劉備的夷陵之戰(zhàn),劉備大敗后,沙摩柯戰(zhàn)死沙場,作為五溪蠻夷的首領,沙摩柯絕對算得上大將。
11、趙融、 杜路、劉寧
趙融、 杜路、劉寧這三人的名字出現(xiàn)在夷陵之戰(zhàn)中,僅僅是一筆帶過,趙融應該是戰(zhàn)死沙場,杜路和劉寧投降了東吳,他們只能算蜀漢軍中的普通將領。
12、馬良
馬良是馬謖的兄長,209年被劉備征為從事,跟隨劉備入川與劉璋作戰(zhàn),曾出使過東吳,夷陵之戰(zhàn)時,馬良受命聯(lián)絡五溪蠻夷,鼓動對方參戰(zhàn),馬良成功完成任務,但因為劉備在夷陵戰(zhàn)敗,馬良在撤退途中被吳將步騭截擊殺死。
馬良當時的官職是侍中,是劉備的近臣,只能算謀士。
這些參與夷陵之戰(zhàn)的將領中,稱得大將的人有:黃權、吳班、馮習、張南、陳式、廖化、向寵、沙摩柯,但都算不上名將,因為他們都沒有成名的戰(zhàn)績,也沒有獨當一面的戰(zhàn)績。
陸遜一方參戰(zhàn)的將領有:孫桓、朱然、潘璋、徐盛、韓當、諸葛瑾、駱統(tǒng)、周胤、步騭、李異、劉阿。
東吳方面稱得上大將的有:孫桓、朱然、潘璋、徐盛、韓當、諸葛瑾、駱統(tǒng)、周胤、步騭。但稱得上名將的只有:朱然、潘璋、徐盛、韓當、步騭五人。從陣容上看,東吳將領的知名度遠遠高于蜀漢。
孫桓是孫權同族的侄子,參與偷襲荊州之戰(zhàn)與夷陵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中,孫桓鎮(zhèn)守夷道,受到蜀軍的猛烈進攻,陸遜并沒有派人支援他,孫桓依然頂住了蜀軍的進攻,在東吳反攻之時,孫桓跑到了劉備的前面,差一點俘虜了劉備,夷陵之戰(zhàn)結束后,孫桓也因病去世了。
朱然是朱治的外甥,朱治是孫堅手下將領,后來跟隨孫策,朱然年少與孫權一起讀書,孫權掌權后,朱然因為才能得到孫權重用,參與了孫權時期大多數(shù)戰(zhàn)爭,呂蒙在偷襲荊州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朱然代替了呂蒙,鎮(zhèn)守江陵。
夷陵之戰(zhàn),朱然協(xié)助陸遜大敗劉備,曹丕伐吳時,朱然鎮(zhèn)守江陵,打敗了魏軍的進攻,名聲大振,朱然后期參與了東吳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成為孫權晚期的軍事統(tǒng)領,公元249年,68歲的朱然正常病逝,朱然參與了孫權掌權后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稱得上名將。
潘璋在公元196年就開始跟隨孫權,孫權掌權后,潘璋也得到重用,215年,潘璋跟隨孫權攻打合肥,張遼攻打孫權大營時,潘璋當場斬殺逃兵,阻止吳兵的退卻。219年,潘璋與朱然偷襲荊州,并切斷了關羽的退路,其部將馬忠在臨沮俘虜了關羽,不久斬殺關羽。
夷陵之戰(zhàn)時,潘璋跟隨陸遜大破劉備,其部將斬殺了劉備的大將馮習。潘璋還建議孫權繼續(xù)攻打身在白帝城的劉備,孫權拒絕了。潘璋還參與了抵御曹丕伐吳的戰(zhàn)爭,孫權稱帝時,潘璋被任命為右將軍,234年 ,潘璋因病去世,潘璋也算是名將。
徐盛是孫權提拔的將才,最初擔任縣令,抵御黃祖,曾大敗黃祖之子,215年,徐盛參與合肥之戰(zhàn),被張遼打傷,連兵器也丟了,其部下出現(xiàn)逃兵,217年,徐盛隨孫權參與了濡須塢之戰(zhàn),徐盛獨自率領大軍在岸邊殺傷大量敵人,擊退了曹操。
夷陵之戰(zhàn),徐盛跟隨陸遜大敗劉備,并與潘璋一起建議孫權攻打白帝城,但被拒絕,徐盛還參與了曹丕數(shù)次伐吳的戰(zhàn)爭,孫權稱帝前,徐盛去世,徐盛參與了孫權掌權到稱帝時期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算得上名將。
韓當是河北人,是東吳三朝老將,跟隨過孫堅、孫策、孫權,參與了孫堅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孫策平定江東的戰(zhàn)爭,以及孫權時期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參與過赤壁之戰(zhàn),協(xié)助周瑜打敗曹操,參與了夷陵之戰(zhàn),打敗了劉備,直到227年病逝,韓當也算得上名將。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200年前后投靠孫權,擔任過縣長、長史、司馬等職,跟隨呂蒙偷襲荊州,之后被任命為南郡太守,221年,諸葛瑾參與了夷陵之戰(zhàn),因功封為左將軍,還參與了抵御曹丕的戰(zhàn)爭。
孫權稱帝時,諸葛瑾被封為大將軍,可見他受到了孫權的重用,大將軍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諸葛瑾的特長在文的一面,而不在武,但是并不影響其受孫權信任與重用,241年,諸葛瑾病逝,總體來說,諸葛瑾稱作大將沒問題,稱名將不夠,他沒有多少打仗的戰(zhàn)績。
駱統(tǒng)是浙江義烏人,20歲投靠孫權,其人文武雙全,因此受到孫權信任與重用,214年駱統(tǒng)跟隨孫權北征合肥,無功而返,28歲時,駱統(tǒng)升偏將軍,221年,駱統(tǒng)跟隨陸遜參與夷陵之戰(zhàn),并為陸遜在各將領之間擔任一些協(xié)調工作。
夷陵戰(zhàn)后,駱統(tǒng)看出形勢發(fā)生變化,阻止潘璋、徐盛等人攻打白帝城,建議孫權要防備曹魏,這一正確建議為孫權所采納,隨后不久,曹丕征吳,駱統(tǒng)率軍在濡須塢協(xié)助朱桓,此戰(zhàn)中,駱統(tǒng)殺了魏將常雕,立了戰(zhàn)功。幾年后,駱統(tǒng)去世,他算得上東吳大將了。
周胤是周瑜的兒子,天生頂著父親的光環(huán),還娶了孫氏的宗室女子為妻,靠著父親生前的戰(zhàn)功而封侯,周胤雖然參與了夷陵之戰(zhàn),但其人沒啥才能,而且還沉迷酒色,后來因為犯罪被貶為平民,諸葛瑾、步騭為其求情,才免于承擔罪行,周胤連大將也算不上。
步騭在孫權掌權時受到提拔,210年,步騭率軍平定交州,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功績,夷陵之戰(zhàn)時,步騭在長沙協(xié)助陸遜對劉備作戰(zhàn),并平定了荊南的叛亂,孫權稱帝后,步騭擔任驃騎將軍,算是東吳的名將了。
李異參與了219年偷襲荊州的戰(zhàn)役,李異當時率領水軍,鎮(zhèn)守在秭歸,夷陵之戰(zhàn)時,被劉備的先鋒打敗,后來劉備大敗,李異參與了圍攻劉備。劉阿只知道他參與夷陵之戰(zhàn),其他事跡沒有記載,李異、劉阿兩人算是東吳的普通將領。
從雙方的陣容來看,劉備陣營沒有名將,只有大將,而且多是中基層骨干將領,而東吳陣營既有大將,又有名將,大將與名將都是身經百戰(zhàn)的將領,只是名氣比劉備那邊大了一些,論戰(zhàn)斗力雙方是差不多的,至少夷陵之戰(zhàn)初期,蜀將一直進展順利,只是劉備在夷陵犯了大錯誤,才導致蜀軍戰(zhàn)敗,并非蜀將作戰(zhàn)不利失敗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13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