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丑星封常清,他不僅有才,還以鐵腕治軍著稱,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當本色丑星封常清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大家的那種驚詫更是具有無以復加的喜感,果然是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斗量,如此奇丑之人也是奇才,最重要的是高仙芝不僅不嫌棄還重用了他,眼光獨到啊,藏龍臥虎啊,怪不得人家勝利得稀里嘩啦令人歡欣鼓舞,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
于是眾官人便求高仙芝請封常清上坐,再上上坐,可見封常清的文章寫得太溜了,不枉他跟外祖父讀了那么多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勤奮的報償啊。大家相見甚歡,于是天文地理天南地北地胡侃一氣,十分投契,一副相見恨晚的樣子,好像幾十年不見的舊相識一樣談得融洽。封常清時不時地還能妙語連珠地蹦出驚世箴言,令大家更是平添幾分佩服,仰慕之情如江水般滔滔不絕。不用說封常清從此聞名遐邇,一寫成名,估計那風光絕對不會遜色于被李世民四請才出山的馬周。封常清也從此走上大唐歷史前臺,步入燦爛星途,皆因他的鬼斧神工的巨筆。
此后以軍功累受判官(據(jù)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曾做過他的判官,岑參的許多成名作如《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都是歌頌丑星封常清的,也已成為邊塞詩的經(jīng)典之作)、鎮(zhèn)將、果毅、折沖直至都護、節(jié)度使、御史大夫,成了和高仙芝一樣的大唐名將。好,講完了封常清一寫成名的故事,以下我們繼續(xù)封常清從嚴治軍的好的故事。這故事還使俺想起了和尚皇帝朱元璋為了嚴明軍紀和他的大將徐達故意合伙演的“雙簧戲”,那個一看就是著名的“周瑜打黃蓋”式的苦肉計。
因為當時打天下的朱元璋軍隊軍紀不是很好,甚至是流寇式的散漫,很沒戰(zhàn)斗力,為了殺雞儆猴,朱元璋和一身是計的徐達合謀上演了一出苦肉計,讓徐達故意違反軍紀而讓朱元璋有了“殺”他的借口和充足理由。果然后來朱皇帝龍顏大怒要“千掉”徐達,目的只有一個,誰違犯軍紀不聽指揮就滅誰,就是軍中巨擘徐達也不例外,這樣的信息一出來誰還不怕死?反正就是向兵士們強力灌輸紀律的重要性,并以生命作為最后的抵押。從此,朱和尚的軍隊紀律出奇地好,戰(zhàn)斗力也大大增強,徐達的命也不會掉,演戲而已,朱元璋還落下個“義釋大將”的美名。這是題外話,打住。
不過封常清以下的做法和朱和尚的那出戲是否有不謀而合的高相似度麻煩讀者看完后自己判斷,雖然俺也認為不大像,甚至是封常清沒有和高仙芝合計自己自作主張干的,不過最后的結果是一樣的,那就是軍紀政紀都得到了切實嚴明和加強。據(jù)說封常清不僅有才,還以鐵腕治軍著稱。據(jù)史書《資治通鑒》記載,高仙芝每次出征打仗,每每非常信任地用封常清為留后使(代理節(jié)度使吧),總理后方事務,也算是他的左右臂膀也。高仙芝乳母之子鄭德詮當時是郎將,高仙芝對鄭德詮也是視如親兄弟,十分寵信,一切家常事務皆委于他,所以鄭德詮也每每恃寵而驕,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包括作為二把手的封常清。
據(jù)說封常清每次辦公,諸將都對他畢恭畢敬,唯獨鄭德詮不尊重他,有一次還故意從后面騎馬從封常清身旁突然越過,示威似的,也不打招呼,愛理不理的樣子,可能還有惡狠狠的眼神,十分地傲慢無禮。封常清這回也來氣了,到了使院,立馬派人把鄭德詮召來。鄭德詮每過一門,門都在身后“咣當”地重重關上,震得鄭德詮心驚膽戰(zhàn),這次器張慣了的鄭德詮預感到了事情不妙,也不敢拽了,不見棺材不流淚的家伙自顧低頭來見封常清。
封常清一見鄭德詮,立馬離席威風凜凜地對鄭德詮說:“我本來出身寒微卑賤,想當初為了求一個隨從副官之職做了多日的蹲點,等候,比乞丐還卑賤,這些事我相信郎將你是知道的,現(xiàn)在你的干哥哥節(jié)度使厚待俺,他出外還命我為留后使,總理后方事務,郎將你竟如此無禮,大庭廣眾之下對我如此凌突!如果眾人皆學你如此魯莽,哪還有王法軍威所在?來人?郎將你要斬死以肅軍容!”于是讓鄭德詮吃了加力的六十大棒,然后又將奄奄一息的鄭德詮臉朝下拖了出去。
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一聽說這么大的事,在門外撫胸頓足號啕大哭,想要救鄭德詮,卻有點遲了。而當她們把情況十萬火急派人寫信告訴領兵在外的高仙芝時,高仙芝心急火燎地一看,吃驚地說:“死啦?”轉天,高仙芝回到大營,等見到封常清的時候,高仙芝居然沒有對打死他的寶貝干弟弟的封常清說些什么,甚至連追究責任也沒有,就當沒事發(fā)生一樣,所以甚至也使人起疑,即使是做個樣子高仙芝也要為自己的親愛奶媽有個交代懲罰一下封常清吧?這是不是這兩個歷史最佳拍檔演的雙簧戲?反正沒有哪個歷史學家肯定過,就當俺們合理聯(lián)想吧,不然的話封常清也不會因不敬這點小事而小題大做殺了人那么殘暴吧?
權當是鄭德詮運氣不好成為反面教材和典型人物啦,當是為整肅軍容軍紀作出另類貢獻了,而且是貢獻了最寶貴的生命。反正打死了人的封常清見到高仙芝也沒二句,更加不會道歉請求謝罪什么的,這個更加令人懷疑此中的“貓膩”,以為他們兩人商量過的。也算是歷史的詭異之處了。因為在此之后,封常清還“變本加厲”又先后處死了兩員有罪的大將軍,如果沒有高仙芝的首肯或授權,封常清也不會這么肆無忌憚吧?反正,經(jīng)過了搞“白色恐怖”的殺人魔王封常清的高壓式調教,從此“軍中莫不股栗”,軍紀大正。
吳六奇是什么人
吳六奇是潮州府豐政都人,少年時流落在鳳凰山一寺院中打雜。寺里的僧人夜里教授徒弟棒法,吳六奇在旁看著就學會了。天亮僧人下山,吳六奇與其徒比試,不想失手將他打死,就自縛候僧發(fā)落。僧人讓他試演棒法后嘆息說:“這雖然是我的棒法,但你使得出神入化,已可萬人敵了。”仍然留他在寺里。又一日,吳六奇巡夜遇虎,于是一棒斃之;又遇一虎,也斃之,用棒挑回寺院。僧人驚奇之余就對他說:“現(xiàn)在天下大亂,你還是下山建功立業(yè)去吧?!?br>時值明末清初,吳六奇開始為驛卒,留意各地山川形勢,行兵布陣。后行乞于浙江海寧,遇到大儒查伊璜,引出了一段涌泉相報的佳話。這些傳奇故事在金庸的《鹿鼎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王士禎的《香祖筆記》、蔣士銓的《雪中人》和鄭昌時的《韓江聞見錄》中都有描述,可見流傳之廣。吳六奇后來以左都督出任饒鎮(zhèn)總兵,因無法找到僧人,就在鳳凰山烏崠頂捐建了一個太平寺,其做法與他幫助查伊璜逃過文字獄劫難可說是如出一轍。
《鹿鼎記》說吳六奇是天地會洪順堂的紅旗香主,那是小說筆法,當不得真。實際上吳六奇的軍事生涯主要就是幫助清廷平定粵東和抗御鄭成功,包括招降粵東的群豪,剿平潮州總兵郝尚久的叛變和收復揭陽斷絕鄭軍的糧餉補給等。而揭陽之戰(zhàn)又使鄭軍戰(zhàn)領黃梧畏罪降清,受封海澄公,向清廷獻剿鄭五策并推薦降將施瑯,為日后收復臺灣埋下伏筆。
吳六奇相貌奇特,須眉偏向左,作橫飛勢,望之若神。他外表粗獷但心思縝密,號葛如,意為效法諸葛孔明,常以韜略自負。有一書生曾以“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譏諷他是武人,他應聲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笨梢娖渲矩撝?。
吳六奇死于康熙四年,死在袁承志的師兄——雙拳無敵歸幸樹一家之手,由歸幸樹之子歸鐘所殺,但是歸幸樹一家是受到吳三桂的欺騙,所以,吳六奇實際上應該算是死在吳三桂手里。被追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謚順恪,賜一品典式營葬。在坐鎮(zhèn)饒平的十多年時間內(nèi),他修筑了多處炮臺并督造了大批戰(zhàn)船,還重建了饒平縣城,同時重修孔廟和鄉(xiāng)賢祠,這些措施對于保國安民和社會進步起到了很大作用。
吳六奇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如何去建功立業(yè),但真正讓后人敬仰不止的卻是他豪放磊落的個性中透出的人格魅力。海寧,奇丐,雪大如掌,豪飲數(shù)十碗酒。那場景就像一幅不朽的畫卷,又如高山流水,數(shù)百年來一直在國人的心際間流淌升騰。大力將軍吳六奇,雪中人吳六奇,一個真正的性情中人,用他那千古僅見的豪氣和義氣,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胸襟和性格。
雪中神丐吳六奇
當時吳六奇雖然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漢奸,但是他卻對查伊璜有著救命之恩。要知道當時金庸是查伊璜的后人,所以在金庸的眼里吳六奇其實是一個好人。當時金庸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自然要為他美化形象。金庸在小說中曾經(jīng)把吳六奇描述成了一個雙兒的義兄,當時他跟韋小寶一樣都是打入清朝內(nèi)部,想要看準時機之后恢復漢人江山的一個臥底人物。但是其實歷史上的吳六奇跟這本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完全不一樣。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他曾經(jīng)在鳳凰山的一處寺院中學習武藝。當時他在巡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只老虎,一般人看見老虎之后馬上會選擇立馬逃跑。但是吳六奇卻不一樣當時他非常冷靜的面對這個老虎,憑借著自己的武功成功打死了老虎。可以說當時他的武功其實跟武松不相上下,雖然這有一些夸張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武藝確實非常高強。當時吳六奇在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查伊璜,他十分信任吳六奇。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查伊璜給了他一筆錢才讓他回家創(chuàng)業(yè),這對于吳六奇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所以當時他對于查伊璜這個舉動非常感動并且記住了這份恩情。在辭別了查伊璜之后,吳六奇就決定好好的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當時面對著清兵的進攻,他選擇投降到清軍的陣營當中。不但如此,他還帶領軍隊反過來對付明朝軍隊。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漢奸,當時他忘了他自己是漢人的身份反而幫助這些清兵來對付明軍,實在是令人可恨。但是當時查伊璜因為一件案子受到了牽連被當時君主判了死罪。吳六奇在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奮力營救他,最終把查伊璜從監(jiān)獄里放了出來。由此可見吳六奇其實是把當初的恩情還了,所以金庸作為查伊璜的后人對吳六奇也是非常感激的。
吳六奇死于何人之手
死在袁承志的師兄——雙拳無敵歸幸樹一家之手,由歸幸樹之子歸鐘所殺,但是歸幸樹一家是受到吳三桂的欺騙,所以,吳六奇實際上應該算是死在吳三桂手里。
鹿鼎記細思極恐的細節(jié)
金庸先生創(chuàng)作的武俠小說有很多非常高明的地方,很多情節(jié)的設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把一切細節(jié)掰開揉碎,就會更加清楚地看到金庸先生的不一般。
在《鹿鼎記》中就有很多細思極恐的地方,在我看來這種感觸最深的就是韋小寶“霸王硬上弓”強上阿珂,并導致阿珂懷孕這個情節(jié),我們當時都為阿珂捏了一把汗,因為當時阿珂并沒有接受韋小寶,而韋小寶只是一廂情愿地喜歡著阿珂。
這個情節(jié)如果發(fā)生在現(xiàn)代社會,韋小寶很明顯是一定要遭到法律制裁的,但是《鹿鼎記》的歷史背景卻不是今天,而是二百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再加上小說中韋小寶的身份設定,他即使犯了錯也不會有人將他怎樣。
現(xiàn)在看來,不會有人較這個真,控訴韋小寶的罪行,反倒很多人忽略了這個細節(jié),覺得兩個人是真心相愛的,我們到現(xiàn)在其實是很難說得清阿珂到底是后來對鄭克爽徹底失望,轉而愛上了韋小寶,還是因為自己有了韋小寶的骨肉,所以也就沒辦法只能嫁給了韋小寶,我想現(xiàn)實生活中后者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雖然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很努力地在為韋小寶洗白,但是韋小寶的這個行為卻著實有些過分。面對自己喜歡的女孩子,我們可以主動去追,而不是使出陰謀詭計將其占為己有,這樣即使最后得到了,往往也只是得到了女孩子的身體,卻沒有得到她的心。
真實的吳六奇
吳六奇,漢族客家人。字鑒伯,號葛如,綽號吳鉤。幼讀詩書,廣涉經(jīng)史。1650年率部降清,并在潮汕等地區(qū)實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保笏镣缆境鄙呛C?,死難者數(shù)萬人不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代將領吳六奇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吳六奇簡介
吳六奇是一個歷史著名人物,現(xiàn)在對吳六奇的簡介介紹,吳六奇出生于公元1607,卒于公元1665年,他是漢族客家人。吳六奇字鑒伯,號葛如,是現(xiàn)在的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zhèn)南廂大衙人。
吳六奇小時候的家庭條件還是不錯的,所以從小他讀詩書很多,還涉獵很多經(jīng)史書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物。但是他成年以后走上了另一條路,他沒有成為一個史書禮儀束縛的儒生,而是嗜酒好賭,成為了一個浪子。
也正是因為他的不良嗜好,所以他最終蕩盡家產(chǎn),不得不去做了一個郵卒。后來吳六奇一直在粵閩江浙一代流浪。也正是在他流浪的過程中,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人物,當時的名士查伊璜。
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他看到吳六奇,認為他應該不是一個平凡的人物,所以就送給他金錢,讓他回到家鄉(xiāng),并寫信推薦他當兵。吳六奇回去以后糾集鄉(xiāng)勇,在這里他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吳六奇開始使用武裝稱雄鄉(xiāng)里,鎮(zhèn)壓義軍,成為了地方一個比較有名的軍閥。永歷帝很賞識他,于是就封他為總兵。但是到了1650年的時候,清朝軍隊打到了他的地盤,于是他率部降清,被授予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
后來因為對明朝殘余作戰(zhàn)有功,累積升遷,得到了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等稱號,以上就是吳六奇的簡介。
吳六奇評價
吳六奇是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在很多歷史型小說中我們也經(jīng)常看到這個人,尤其是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吳六奇是一個忍辱負重,反清復明的義士,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那么真正的吳六奇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對吳六奇評價是怎樣的呢?
實際上吳六奇的形象并不是電視劇塑造的那樣,在清朝軍隊進攻到他的地盤以后,吳六奇主動獻出了幾十個縣府給清軍,后被封為總兵,也就是說他并沒有進行抗清活動。
對吳六奇的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是根據(jù)兩方人不同而評價也不同。一方面是反清人士的評價,一方是清朝政府的評價,兩者一正一反兩種評價,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反清人士認為吳六奇是一個大漢奸,這是因為吳六奇是一個漢人,他在自己積蓄了力量以后已經(jīng)接受了南明皇帝的封號做了總兵,但是在清軍到來以后他不戰(zhàn)而降,將大片土地拱手相讓,實在是一個漢奸角色。
但是在清政府這邊對大力將軍吳六奇評價是非常高的,首先是吳六奇順應清朝軍隊,并且?guī)ьI清朝軍隊和明朝殘余作戰(zhàn),其次是吳六奇是很有才能的人,所以不管是順治皇帝還是康熙皇帝,對吳六奇的評價都是非常高的。
出現(xiàn)這兩種評價是因為評價人所在的立場不同,實際上這兩種評價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吳六奇怎么死的
只要看過電視劇《鹿鼎記》的人物幾乎都知道吳六奇這個人物,也會被這個人物的性格所感染,認為吳六奇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從事的反清復明大業(yè)雖然不成功,但是值得我們尊敬。
尤其是對吳六奇怎么死的,很多人感興趣,在電視劇中對吳六奇的死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傷心,吳六奇是一個義士,在電視劇中,他雖然是一個清朝總兵,但是卻是反清復明的天地會堂主。最后被不明真相的歸家人殺害,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吳六奇并不是這樣死的,那么吳六奇怎么死的呢?首先來說吳六奇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同時在電視劇中有很多橋段是真實的,比如說吳六奇比較好酒也好賭,但是最主要的他并不是反清復明的,而是幫助清朝的。
在清朝進攻到南部海邊的時候,吳六奇是比較早投降清朝的人物,他的行為也受到了清朝政府的表揚,被授予了總兵左都督的職位,這在當時也是一個實權人物,而吳六奇帶領清兵開始進攻明朝政權。
吳六奇怎么死的在歷史上有記載,需要說明的是吳六奇沒有橫死,吳六奇真正的死因是生病,吳六奇是病死在自己的任上的,并沒有其他的歷史記載。在很多電視劇中吳六奇還有其他的一些死法,比如說是被毒藥毒死的,或者是被別人殺死的,但是在真實的歷史史料中吳六奇就是病死的。
猜你喜歡:
1.唐朝著名將領封常清生平簡介
2.清代大臣徐乾學生平簡介
3.著名將領克倫威爾生平簡介
4.宋朝名將吳_的生平簡介
5.唐朝著名軍事將領黑齒常之生平簡介
如果真要做一番假設,那么其實中風在家的哥舒翰是沒有必要參加這一場戰(zhàn)爭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將叛軍的勢力打個差不多,即便不能立即平定叛亂,也不會花費太久的時間。而且,這場叛亂很可能就不叫安史之亂了,而是安祿山之亂。
755年的大唐,盛世還在但是人們卻已經(jīng)安逸了太久,外重內(nèi)輕的軍事制度保證了邊疆的安全卻給中原帶來了隱患。安祿山的叛軍南下,唐玄宗在處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以后,竟無將可用。不得不讓已經(jīng)中風在家的哥舒翰挑起大唐的未來。我們看哥舒翰的失敗,最大的原因自然就是唐玄宗和楊國忠的逼迫出兵,使得20萬大軍最后剩下了8000人。
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哥舒翰本人也確實應該為這個失敗負部分責任。楊國忠本來和哥舒翰沒有什么矛盾,為何卻執(zhí)意挑唆唐玄宗逼著哥舒翰出兵呢?很明顯,是楊國忠被哥舒翰殺安思順這件事給驚到了,兩人的反目為這場戰(zhàn)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而且,哥舒翰雖然奉命鎮(zhèn)守潼關,但是他自己的身體并不允許他過多的管理軍中事物,自然這些事就只能交到下面的將領去做,而他們之間又有矛盾,根本不能好好配合。不僅他們不能好好配合,即便是這二十萬大軍也是雜牌軍,強行綁在了一塊,根本不能協(xié)調作戰(zhàn),所以在哥舒翰接到命令出戰(zhàn)的時候,竟毫無抵抗力。
所以唐玄宗啟用哥舒翰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如果唐玄宗沒有過度自信的話,這個錯誤是可以避免的。正是因為唐玄宗過度自信,才以為安祿山的叛軍是很好平定的,所以才在封常清失敗后將其處死,所以才在高仙芝放棄陜郡退守潼關后將其處死,以至于損失了兩員大將,而且這不僅僅是損失了兩員大將的事,還動搖了軍心。
倘若唐玄宗能夠全面了解戰(zhàn)爭,給封常清和高仙芝申訴的機會,至少應該讓他們將功補過,先打完這場戰(zhàn)爭,那么未必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將叛亂平定。
安祿山發(fā)動叛亂之后,很快就攻進了洛陽,而封常清節(jié)節(jié)敗退,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安祿山是三鎮(zhèn)節(jié)度使擁兵近二十萬,還因為中央軍力量實在是太弱了,封常清手中的兵并不是他的安西軍,而是在洛陽臨時招募到的六萬兵員,參差不齊不說,也沒有作戰(zhàn)經(jīng)驗。這樣的一支軍隊即便總指揮再強悍也很難取勝。所以封常清只能后退準備固守沒有兵力防守的潼關,鎮(zhèn)守陜郡的高仙芝也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議,決定放棄陜郡,一起鎮(zhèn)守潼關,多年的合作讓高仙芝非常信任封常清的判斷。
但退守潼關即便是當時能做的最正確的事,卻沒有得到唐玄宗的認可?;蛘哒f高仙芝和監(jiān)軍之間的矛盾沒有及時解決,以至于監(jiān)軍在向唐玄宗報告軍情的時候添油加醋的說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所犯的錯誤。
監(jiān)軍邊令誠將封常清對安祿山的正確估計說成是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動搖了軍心,又將高仙芝放棄陜郡的事實說了出來,并說他克扣軍糧。
這兩人的失敗大大刺激了唐玄宗,這是他所不能忍的,他不愿意承認帝國的弱點所在,也不愿承認安祿山的強悍,倘若他能正確看待這件事情,能看看封常清的表文,然后赦免兩人,讓他們戴罪立功。兩人齊心協(xié)力鎮(zhèn)守潼關,安祿山是很難攻下來的。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局勢對朝廷是大大有利的,首先,鎮(zhèn)守邊疆的軍團陸續(xù)回京平叛,這些正規(guī)軍的作戰(zhàn)能力自然比剛招募的那些雜兵強了數(shù)倍。其次,郭子儀和李光弼已經(jīng)到了叛軍的后面,在河北打了不少勝仗,下一步就想領著朔方軍直搗范陽這個安祿山的老巢,斷了他的后路。
這對于安祿山來說都是大大不利的,而且,安祿山攻關越久,叛軍內(nèi)部就越容易出現(xiàn)矛盾,他們是叛軍,一旦打不了勝仗就會產(chǎn)生恐慌的心理,就會思考反叛值不值得。后路再一堵,投降朝廷會是很多人的選擇。
所以安祿山其實是非常著急的,讓崔乾佑將精銳部隊藏起來,而用老弱病殘來誘惑唐軍出戰(zhàn),為的就是讓唐軍自己出關作戰(zhàn)。潼關易守難攻,非出關不能攻下來。安祿山懂這個道理,唐玄宗卻忘了這個道理。
以上只是假設,當不得真,歷史已經(jīng)發(fā)生,任何假設都是徒勞的,也未必是正確的。
盛唐時,唐詩主要有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
1、邊塞詩派——高適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fā)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邊塞詩派——岑參
岑參,荊州江陵人,一說南陽人,后徙居江陵,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后在天寶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時任封常清幕府判官。
唐代宗時,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故世稱“岑嘉州”;后約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約五十六歲。
3、邊塞詩派——王昌齡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nóng)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4、山水田園詩派——王維
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于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5、山水田園詩派——孟浩然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歸隱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
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招致幕府,后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xià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邊塞詩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水田園詩派
詩詞鑒賞網(wǎng)權威發(fā)布《岑參簡介》(全文共6950字),更多岑參簡介相關文檔資源請訪問無憂考網(wǎng)詩詞鑒賞頻道。
岑參(cén shēn)(約715年—770年),漢族,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是唐代的邊塞詩人,去世之時56歲。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xiàn)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生平
作者:佚名
岑參(cén shēn)(715?~770),唐代邊塞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唐朝南陽(今屬河南)人,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
岑參10歲左右,父親去世,家境日趨困頓。他從兄屬學,九歲屬文。十五歲山居嵩穎,刻苦學習,遍讀經(jīng)史,奠定學業(yè)基礎。20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登進士第,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想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退莱啥忌帷O砟?6歲。
詩詞生涯
岑參早期詩歌多為寫景、抒懷及贈答之作。山水詩風格清麗俊逸,頗近何遜,但語奇體峻,意境新奇;感傷不遇,嗟嘆貧賤的憂憤情緒也較濃。如《感遇》、《精衛(wèi)》、《暮秋山行》、《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等。六年邊塞生活,使岑參的詩境界空前開闊,造意新奇的特色進一步發(fā)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的基調。他既熱情歌頌了唐軍的勇武和戰(zhàn)功,也委婉揭示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悲慘?;鹕皆?、天山雪、熱海蒸騰、瀚海奇寒、狂風卷石、黃沙入天等異域風光,也均融入其詩。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輪臺歌》。此外,他還寫了邊塞風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處以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和苦樂不均,大大開拓了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藝術境界。岑參晚年詩歌感時傷亂,漸趨消沉。入蜀后,山水詩中添奇壯特色,但隱逸思想在詩中也有了發(fā)展。
岑參是唐代的邊塞詩人。當時西北邊疆一帶,戰(zhàn)事頻繁,岑參懷著到塞外建功立業(yè)的志向,兩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邊疆軍隊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對鞍馬風塵的征戰(zhàn)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風光有長期的觀察與體會。他充滿 *** 地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如《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了將士們勇往直前、轉戰(zhàn)沙場雪海的壯烈場面?!八倪叿ス难┖S?,三軍大呼陰山動”,將士們奮不顧身,充滿了忠勇愛國的精神。又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詩人描繪將士們在風雪中緊張的戰(zhàn)前行軍:“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贬瘏⒁步衣读塑姞I生活中苦樂不均的現(xiàn)象。他在《玉門關蓋將軍歌》中描寫邊疆大將的生活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鏜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即是蒼頭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卻是“戰(zhàn)士??囵?,糗糧不相繼”。岑參敘寫了祖國西陲的壯麗山川等,對千變?nèi)f化的邊疆景色,給以生動夸張的藝術描繪,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的是邊塞風雪,卻給人以春意無邊的感覺。岑參的詩想像豐富,意境新奇,氣勢磅礴,風格奇峭,詞采瑰麗,具有浪漫主義特色。愛國詩人陸游曾稱贊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詩集》)。
岑參的詩題材很廣泛,除一般感嘆身世、贈答朋友的詩外,他出塞以前曾寫了不少山水詩。詩風頗似謝兆、何遜,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象殷番《河岳英靈集》所稱道的“山風吹空林,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保ā吨链罅簠s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
天寶后期,唐帝國內(nèi)政已極腐敗,但在安西邊塞,兵力依然相當強大。岑參天寶十三載寫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一詩就曾經(jīng)描寫了當時唐軍的聲威:“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甲兵未得戰(zhàn),降虜來如歸。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边@種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亂發(fā)生。岑參的邊塞詩就是在這個形勢下產(chǎn)生的。因而成為邊塞詩派的代表。
詩歌特色
作者:佚名
岑參詩歌的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邊塞詩寫得最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岑參兩度出塞,寫了七十多首邊塞詩,在盛唐時代,他寫的邊塞詩數(shù)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筆下,在大唐帝國的偉大力量面前任何敵人都不能成為真正的對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寫士兵們的出色奮斗和艱苦犧牲,他要寫的是橫在戰(zhàn)士們面前的另一種偉大的力量,那就是嚴酷的自然。如《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雪夜風吼、飛沙走石,這些邊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惡劣氣候環(huán)境,在詩人印象中卻成了襯托英雄氣概的壯觀景色,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奇?zhèn)ッ谰?。如沒有積極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很難產(chǎn)生這種感覺的,只有盛唐詩人封常清簡介,才能有此開朗胸襟和此種藝術感受。
岑參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xiàn)塞外之景。在立功邊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將西北荒漠的奇異風光與風物人情,用慷慨豪邁的語調和奇特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別具一種奇?zhèn)邀愔?。突破了以往征戍詩寫邊地苦寒和士卒勞苦的傳統(tǒng)格局,極大地豐富拓寬了邊塞詩的描寫題材和內(nèi)容范圍。
文學成就
作者:佚名
颯颯如有人”(《暮秋山行》),“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保ā吨链罅簠s寄匡城主人》)等詩句,都是詩意造奇的例子。杜甫也說“岑參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謂“好奇”,就是愛好新奇事物。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馬風塵的戰(zhàn)斗生活里,他的詩境空前開擴了,愛好新奇事物的特點在他的創(chuàng)作里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成為他邊塞詩詞的主要風格。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首詩是寫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詩人極力渲染朔風夜吼,飛沙走石的自然環(huán)境,和來勢逼人的匈奴騎兵,有力地反襯出“漢家大將西出師”的聲威?!皩④娊鸺住比涓鼘懗鲕娗榈木o急,軍紀的嚴明,用偶然聽到的“戈相撥”的聲音來寫大軍夜行,尤其富有極強的暗示力量,對照著前面敵人來勢洶洶的描寫,唐軍這樣不動聲色,更顯得猛悍精銳?!榜R毛帶雪”三句寫塞上嚴寒,也顯出唐軍勇敢無畏的精神。詩里雖然沒有寫戰(zhàn)斗,但是上面這些描寫烘托卻已飽滿有力地顯出勝利的必然之勢。因此結尾三句預祝勝利的話就是畫龍點睛之筆。這篇詩所用的三句一轉韻的急促的節(jié)奏,和迅速變化的軍事情勢也配合得很好。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是寫唐軍出征的:“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边@是白晝的出師,因此寫法也和前詩寫夜行軍不同。前詩是銜枚疾走,不聞人聲,極力渲染自然;這首詩卻極力渲染吹笛伐鼓,三軍大呼,讓軍隊聲威壓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卻表現(xiàn)出唐軍英勇無敵的共同精神面貌?!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杰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封常清簡介,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寫的是軍幕中的和平生活。一開始寫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樹萬樹梨花作比喻,就給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的感覺。以下寫軍營的奇寒,寫冰天雪地的背景,寫?zhàn)T別宴會上的急管繁弦,處處都在刻畫異鄉(xiāng)的浪漫氣氛,也顯示出客中送別的復雜心情。最后寫歸騎在雪滿天山的路上漸行漸遠地留下蹄印,更交織著詩人惜別和思鄉(xiāng)的心情。把依依送別的詩寫得這樣奇麗豪放,這正是岑參浪漫樂觀的本色。
岑參還有不少描繪西北邊塞奇異景色的詩篇。象《火山云歌送別》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鹪茲M天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讀之好像炎熱逼人?!稛岷P兴痛奘逃€京》更充滿奇情異采: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蒸沙爍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
這是少數(shù)民族的神話,經(jīng)“好奇”的浪漫詩人加以渲染,更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奇世界。
他的詩歌中有關邊塞風習的描寫,也很引人注目。這里軍營生活的環(huán)境是:“雨拂氈墻濕,風搖毳幕膻”(《首秋輪臺》);將軍幕府中的奢華生活的陳設是:“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金鐺亂點野駝酥”(《玉門關蓋將軍歌》);這里的歌舞宴會的情景是:“琵琶長笛齊相和,羌兒胡雛齊唱歌,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臉嬌娥纖復濃,輕羅金縷花蔥蘢?;厝罐D袖若飛雪,左延右延生旋風”(《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延歌》)。這些都是習于中原生活的岑參眼中的新鮮事物。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詩中還反映了各族人之間互相來往,共同娛樂的動人情景:“軍中置酒夜撾鼓,錦筵紅燭月未午?;ㄩT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九月天山風似刀,城南獵馬縮寒毛。將軍縱博場場勝,賭得單于貂鼠袍”(《趙將軍歌》)。岑參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事情很平凡,而情意卻很深厚。但是,他的《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一詩:
聞說輪臺路,年年見雪飛。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更表現(xiàn)了他把國事放在首位的動人心情。
安史亂后,他雖然也在《行軍二首》等個別詩篇中,發(fā)出了一些傷時憫亂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說的那些邊塞詩,就未免有些遜色了。他的《西蜀旅舍春嘆寄朝中故人呈狄評事》詩說:“四海猶未安,一身無所適。自從兵戈動,遂覺天地窄?!边@種心情也可以說明他浪漫豪情消失,對安史之亂反映得很少的原因。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岑參歿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遺文,請杜確編成《岑嘉州詩集》8卷,是為岑詩編集之始。到宋代,演變?yōu)?卷、7卷、10卷三種刊本。宋刊10卷本今不傳。通行的《四部叢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變而來;而《全唐詩》4卷本,則似由宋刊8卷本演變而來。今人陳鐵民、侯忠義參校過多種版本,作《岑參集校注》。
故事:教子
作者:佚名
公元752年,一天,岑參在武威辦完軍務,趕回西域,途經(jīng)赤亭,戍邊的士兵讓他題詞、賦詩。岑參和這些士兵是老熟人了,也不托詞。剛題完一首詩,不料,擠在當中的一個小孩,隨口吟了出來。岑參有些吃驚,這里還有這樣的孩子。士兵告訴他說:“這個小孩子是個回鶻放羊娃,一次大風,這個放羊娃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是我們允許他在這放羊的。”岑參轉過頭問放羊娃:“是誰教你漢語的?”放羊娃說:“是父親。”一個士兵說:“他家是早年流落到這里的?!狈叛蛲迯膽牙锾统鲆槐酒婆f的書遞給岑參。岑參不懂回鶻文,問放羊娃。放羊娃說:“是爺爺寫的,叫《論語》?!贬瘏]再吱聲,他撫摸了一下放羊娃的頭,給放羊娃題了一幅字:“論語博大,回鶻遠志?!狈叛蛲薨杨}詞揣到懷里,向岑參鞠了三個躬,高興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的父親聽說詩人岑參來此,就領著放羊娃找到岑參說,他家是書香門第,原來在漠北草原,因宮廷之亂逃亡西域。他懇求岑參收孩子為義子,教以成人。岑參內(nèi)心非常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又心想,在西域,軍隊很缺翻譯,這孩子可以造就造就。于是,對放羊娃的父親說:“我是軍人,要收他為義子,我得把他帶走?!狈叛蛲薜母赣H立刻答應了岑參。放羊娃的名字原來叫也里,岑參給他改了個名字叫,“岑鶻”。就這樣,岑鶻跟著岑參參軍入伍,來到了輪臺。
幾年過后,岑鶻在岑參的悉心教導下,不僅聰明干練,而且精通漢語和回鶻語。岑參入關赴任,向朝廷舉薦了岑鶻。岑鶻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一邊工作,一邊培養(yǎng)了許多翻譯。岑鶻晚年回到了家鄉(xiāng)蒲昌,享受天倫之樂。他繼續(xù)教育他的兒孫們,講岑參的故事。后來,回鶻首領仆固俊盡取西州,建立高昌回鶻王國。岑鶻后代多有在王國為官者,元代,高昌尼僧,翻譯家舍蘭蘭就是岑鶻的后代。
故事:墓中賬單
作者:佚名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是世界上最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館”之稱。而考古工作者在506號墓穴中,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盛唐時期詩人岑參留下的一紙賬單。岑參的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尸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在阿斯塔那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著一個紙糊的棺材,并伴有紙糊的衣帶、鞋等隨葬物品??赡苁枪糯垙堈滟F稀少,用過的紙不會隨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這些隨葬品所用的冥紙就是當時使用過的文件、檔案、書信、賬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漢文墨筆書寫。這些紙做的隨葬品拆開來,就是聞名天下的“吐魯番文書”。岑參的這張賬單,就出自其中,這是詩人無意間給我們留下的珍貴文物。試想,在邊塞的風雪大漠中,年輕的詩人岑參也是一位意氣風發(fā)、胸懷壯志的青年,他征戰(zhàn)馳騁在大漠邊關,往來于天山、輪臺、雪海、交河等地。他常飛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在天寶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西州等驛站的馬料出入賬上有一筆清楚地記載著: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斗)伍勝(升)付健兒陳金。
天寶末年,在駐節(jié)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參。所以史學家斷定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參。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就是這張賬頁,不知被什么人糊在了一個紙棺上,在1000多年后,奇跡般地被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發(fā)掘出來。岑參曾兩度出塞,前后在邊塞生活了6年,寫了大量的邊塞詩,他的詩氣勢雄渾、色彩瑰麗、想象豐富、筆法多變,呈現(xiàn)出一幅幅奇異而又壯美的塞外圖景。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之所以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一個重要的流派,主要原因應該是這些詩人,普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開拓進取、建功立業(yè)的 *** 與夢想。正是這種粗獷豪邁的氣質,造就了令后人永遠仰慕的盛唐輝煌。
評價
作者:佚名
岑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藝術上氣勢雄偉,想象豐富,夸張大膽,色彩絢麗,造意新奇,風格峭拔。他擅長以七言歌行描繪壯麗多姿的邊塞風光,抒發(fā)豪放奔騰的感情。唐人杜確編有《岑嘉州詩集》,后人集據(jù)此演變。今人陳鐵民、侯忠義有《岑參集校注》。事跡見杜確《岑嘉州集序》、《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
岑參的詩歌,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這和高適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而缺乏高適詩中那種對士卒的同情。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和早年經(jīng)歷和高適不同。
岑參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邊塞詩顯出奇情異采的藝術魅力。他的詩,形式相當豐富多樣,但最擅長七言歌行。有時兩句一轉,有時三句、四句一轉,不斷奔騰跳躍,處處形象豐滿。在他的名作《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等詩中,從中可以看出他也很注意向民歌學習。
杜確《岑嘉州詩集序》說他的詩“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可見他的詩當時流傳之廣,不僅雅俗共賞,而且還為各族人民所喜愛。殷番、杜甫在他生前就稱贊過他的詩。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更說他的詩“筆力追李杜”(《夜讀岑嘉州詩集》)。評價雖或過當,岑詩感人之深卻可以由此想見。
紀念館
作者:佚名
岑參紀念館位于荊州市,經(jīng)過修葺布展的岑參紀念館全新亮相,干凈整潔的大廳里陳列著68幅書畫作品,岑參紀念館由省市區(qū)文化局下?lián)?0萬元、岑河鎮(zhèn)人民 *** 籌資30萬元修建而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1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