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關于清朝時期電視劇或書籍的時候,往往會看到八旗這個詞。那么到底八旗是什么意思呢?
1601年,努爾哈赤(清太祖)將自己統(tǒng)治下的臣民按黃、白、紅、藍四種顏色編成四旗。后來隨著努爾哈赤勢力不斷擴大,四旗中的人口越來越多。為了提高組織效率,努爾哈赤又于1615年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自此八旗制度正式確立。
八旗制度是滿洲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里面既包括了軍隊,也包括了普通百姓。八旗中的基本單位叫牛錄,每個牛錄300人,每牛錄設長官一人叫“牛錄額真”(漢語譯為“佐領”),副長官二人叫岱子,辦事員四人叫章京,噶珊(漢語譯為“村莊”、“部落”)管理員四人叫撥什庫。牛錄是軍政合一的機構,牛錄額真平時負責管理本牛錄的生產、生活事務,戰(zhàn)時組織出征作戰(zhàn)。牛錄內的成年男丁都是“無事耕獵,有事征調”。
牛錄的上級單位叫甲喇,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每個甲喇1500人,長官叫“甲喇額真”(漢語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每個固山7500人,長官叫“固山額真”(漢語譯為“都統(tǒng)”)。固山是滿洲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有特定顏色的旗幟,所以固山在漢語中譯為“旗”的意思。1615年的時候,滿洲共有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共八種旗幟,因此被稱為“八旗滿洲”。后來隨著滿清勢力不斷擴大,并吸納了大量蒙古人和漢人的加入,因此又先后于1635年和1642年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凡是在八旗中的人員,無論滿人、蒙古人還是漢人,都稱旗人。
1619年,明朝出動11萬大軍,試圖徹底鏟除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后金(清朝的前身)政權。當時努爾哈赤手下約有6萬余人的軍隊,雙方在兵力對比上還較為懸殊??勺屓讼氩坏降氖?,這場被稱為“薩爾滸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卻是以明朝軍隊完敗而告終。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結果,除了至今仍存在爭議的明軍指揮問題外,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八旗軍戰(zhàn)斗力實在太強了。
有一種說法是“八旗軍成員平時皆民,戰(zhàn)時皆兵,因此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這個解釋其實不僅非常馬虎,而且完全不靠譜。全民皆兵確實會擁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但前提是要看對手是誰。如果對手是普通百姓,那自然可以輕松吊打。但“薩爾滸之戰(zhàn)”中,八旗軍的對手全是明朝的軍人,大家都是專業(yè)人士,誰能比誰強太多呢?
因此,全民皆兵雖然確實可以提升八旗軍的戰(zhàn)斗力,但這并非是他們能打敗明軍的主要原因。八旗軍戰(zhàn)斗力強悍的關鍵一點其實就在于它基層組織方面的優(yōu)勢,也就是上文中提到過的牛錄。
當時的牛錄都是以血親、家族、村寨為紐帶組成的團體,每個牛錄中的人都和周圍的人存在血親、家族關系。因此牛錄作為基層戰(zhàn)斗單位,其凝聚力之強是可想而知的。而且由于大家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因此在戰(zhàn)場上往往就會更加拼命,不會出現(xiàn)那種“你行你先上”的情況。此外,在后勤方面,每個牛錄都需負責自己牛錄的物資。由于同個牛錄中大家都是親朋好友,自然會不遺余力給前線作戰(zhàn)的親人們提供最好的物資保障。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前線和后方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從而大幅提高戰(zhàn)爭效率。
反觀明朝這邊,雖然軍隊人數(shù)眾多,但組織效率低下,軍備廢弛,士兵紀律松散。這樣的部隊打流寇尚且可以應付,但要遇到真正強勁的對手,則往往是一觸即潰。
清朝定鼎中原后,疆域和人口都急劇擴大,八旗這種精練但又頗為原始的組織形式顯然無法適應統(tǒng)治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再加上八旗軍在入關之后開始追求安逸和物質享受,戰(zhàn)斗力迅速下降。因此到了清朝中后期,原本被譽為“虎狼之師”的八旗軍徹底墮落成國家和社會的“寄生蟲”,完全不堪一用了。
滿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早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依靠血緣關系和地域形成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的部落,部落集體組織的方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額真又稱為厄真,是“主”的意思。
努爾哈赤統(tǒng)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后來由于歸附者眾,就將原來的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有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總稱八旗。八旗之下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
八旗中,正黃、鑲黃、和正白旗為上三旗。上三旗由皇帝親自指揮,兵是皇帝親兵,皇宮侍衛(wèi)也從上三旗中挑選。剩下的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別統(tǒng)領。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屬于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的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zhàn)時可以馬上集中部隊出征,軍械糧草自備,這樣就保證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默契程度,這種制度也為大清奪取中原做出重要的貢獻。也是八旗軍隊長盛不衰的原因。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zhàn)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普通的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男子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參加考試,達標為守兵,享有軍餉,以后每三年可以參加晉級考試,考試合格升入高一級,增加軍餉。馬兵,戰(zhàn)兵和守兵是等級而不管你是否騎馬。漢軍八旗也叫烏真超哈(重裝部隊)其主要是炮兵。八旗的最小單位是牛錄,牛錄既是一種社會組織,也是作戰(zhàn)時的一個單位編成,每牛錄300戶,每戶出一個壯丁,父死子繼,兄亡弟代,在全軍出動時才有每牛錄300人。一般作戰(zhàn),每牛錄只有幾十人。八旗的組成是滿洲八旗300牛錄,其中包括約100個已經滿族化的蒙古牛錄,純粹滿洲牛錄僅210個。蒙古八旗129牛錄和漢軍八旗167牛錄。終清一代牛錄的數(shù)字增加不多。滿洲八旗:共有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并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沈陽城區(qū)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可能有人要問為什么是這樣一種排法?這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xiāng)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后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tǒng)帥新建的一旗(紅旗),以后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后由于權力斗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后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shù)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后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tǒng)帥的紅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tǒng)兩黃旗,晚年將親統(tǒng)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余自己統(tǒng)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后,自己統(tǒng)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tǒng)帥的軍事力量占有很大的優(yōu)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里是驍勇善戰(zhàn),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于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并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shù)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占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fā)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tǒng)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后,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后皇太極采用計策先后殺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吞并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后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tǒng)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采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zhàn)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于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鐸統(tǒng)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勢力?;侍珮O死后的形勢險峻,多爾袞和豪格預備作殊死一搏來搶皇位,多爾袞實力強大,詭計多端占有一定的實力優(yōu)勢,但豪格兇悍敢戰(zhàn)一直是皇太極時期的第二勇將(第一勇將是阿濟格),也不是好欺負的。弱點是兩黃和正藍旗并不完全一致支持他,兩黃旗害怕豪格即位后再改換旗色,使自己的利益受損失,又受后宮皇后的壓力,只是強調皇子即位。豪格是庶妃所生,與皇后沒有血緣關系,他年歲比多爾袞大,皇后和皇后的侄女(莊妃)不愿意豪格當政后,她們被關在冷宮養(yǎng)老,她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兩黃旗的態(tài)度。在劍拔弩張的選舉皇帝大會上老滑頭代善和濟爾哈朗始終態(tài)度模棱兩可,阿濟格和多鐸要推舉多爾袞,卻受到兩黃旗的武力抵制,豪格原指望代善和濟爾哈朗推舉他,這是見二人不說話,氣憤的甩手而去,詭計多端的多爾袞卻抓住時機,推舉莊妃的兒子福臨即位。從此多爾袞掌握了政權。他一直記恨八哥皇太極搶他的帝位,找機會殺了豪格出氣,并吞并了豪格的正藍旗,和自己的正白旗混編為新的正白和鑲白旗,至于原來的鑲白旗則改名正藍旗由多鐸的兒子(這時多鐸已死了)做旗主,多爾袞和多鐸雖才略甚佳,軍政皆通,入關建立大清朝,但生活不檢,30多歲先后病死。兒皇帝福臨親政后清算多爾袞,但按照滿族風俗,如果沒有兒子,丈夫死后的軍隊歸妻子統(tǒng)帥,多爾袞沒有親生兒子,從多鐸的兒子中過繼的兒子被皇帝福臨給于否定,那他的軍隊當然歸正妻棗莊太后統(tǒng)帥,這一點將領們都認同,福臨是莊太后唯一的兒子,所以正白旗理所當然的成為上旗(皇上親自統(tǒng)帥),鑲白旗則還給豪格的兒子,你看小皇帝福臨很聰明的,否定多爾袞的繼子真是一舉多得。由于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從上所述,正黃旗并不是努爾哈赤親統(tǒng)的部隊。
參考資料: /charsly/new_page_3.htm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37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