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末代昏君孫皓最后為何能善終
東吳末代昏君孫皓最后為何能善終
歷史網(wǎng)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孫皓的故事,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天紀四年(280年)5月,西晉發(fā)大兵分六路伐吳,龍驤將軍率軍連克西陵、夏口、武昌,不久直抵建業(yè)城下。吳主孫皓率群臣開城投降,立國五十八年的東吳滅亡,天下終于歸于一統(tǒng)。孫皓這位東吳的末代皇帝與家人一起被解往洛陽,晉武帝司馬炎冊封其為歸命侯,孫皓在四年后病死于洛陽,時年四十二歲。這個喜好虐殺人臣,沉溺酒色的昏君最終卻得善終,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永安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駕崩,臨終前遺命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輔助太子孫灣(時年十歲)即位。然而這兩個大臣卻沒有執(zhí)行皇帝的遺命,他們自作聰明的認為“國賴長君”,應該立一位年長的君主。最后他們選定了時年二十三歲的烏程侯孫皓(廢太子孫和之子)為帝,他們認為孫皓才識明斷,遵守法度,會是一個明君。
但之后發(fā)生的事說明了他們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永安七年(264年)八月,孫皓在建業(yè)即位,大赦天下,改元元興。隨后就對群臣大加封賞,封張布為驃騎將軍,加侍中,加授濮陽興為侍郎,兼任青州牧。吳景帝孫休的四個兒子都被封王,又下令撫恤人民,開倉振貧、減省宮中用底,一時被譽為令主。
沒過多久,這位新皇帝的本性就表露無遺。孫皓先是在全國廣選美女以充實后宮,將后宮美女增至一萬人,又逼殺景帝皇后朱氏(就是立他為帝的朱太后)。之后將孫休四個兒子(包括太子)遣往邊遠的一座小城,將其全部誅殺,以絕后患。驃騎將軍張布和侍郎濮陽興為此激烈反對,孫皓毫不猶豫的殺了這兩個擁立有功的大臣,并將他們誅滅三族。
令人發(fā)指的是,孫皓留下張布的女兒納入宮中封為美人,其滅絕人性、昏庸暴虐的一面可見一斑。又酗酒滋事,令大臣狂飲,并讓醉酒的大臣互相揭發(fā),被揭發(fā)的無一例外的被推出殿外斬首,邀請赴宴的臣子都無不膽戰(zhàn)心驚,害怕自己不能活著回家。侍中韋曜、散騎常侍王蕃、會稽太守車浚、尚書熊睦、大司農(nóng)樓玄、中書令賀邵等皆被拷打后虐殺。
孫皓不但胡亂殺人,還熱衷于各種稀奇古怪的殺人手法。他會引水入宮,將不合意的嬪妃、宮女、內(nèi)侍,立刻砍了扔進水里漂走,有的則被摁在水里活活淹死?;蛘呤莿?nèi)ッ嫫?,砍斷雙腳,挖鑿眼睛,并以此為樂。孫皓行事,完全從個人的喜怒哀樂出發(fā),毫無人性,兇狠暴虐。東吳攤上這樣的皇帝,真是不亡才怪。天紀四年(280年),晉軍分六路伐吳,一路勢如破竹,東吳各地官員紛紛投降,昏君孫皓自己也不得不肉袒面縛開城投降,在四年后病死于洛陽。
盤點:中國歷史上得以善終的十位亡國皇帝
在中國,自秦始皇稱帝到清末宣統(tǒng)帝退位,在這段漫長的2000多年歲月里,但凡亡國皇帝,大都被后來的統(tǒng)治者殺掉,要么賜死,要么毒死,要么勒死……說到這里,那么 歷史 上到底有沒有得以善終的亡國皇帝呢?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共計以下十位,大家一起來見識下吧!
一、建世帝劉盆子
建世帝劉盆子,生于王莽始建國二年庚午(公元10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城陽景王劉章的后裔。曾在樊崇組織的赤眉軍中混過,主要負責割草喂牛的工作,號稱“牛吏”。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軍首領樊崇采納方望“擁立漢朝宗室為帝,以號令天下”的建議,于是擁立漢室后裔劉盆子為帝,時年15歲,建年號為建世,史稱建世帝,雖心地善良、仁愛寬厚,可惜只是個傀儡皇帝,共在位2年。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軍隊與劉盆子的赤眉軍隊決戰(zhàn)于華陰縣,結(jié)果赤眉軍大敗,劉盆子投降,然后被解送到河南洛陽。漢光武帝劉秀憐憫劉盆子,對其賞賜豐厚,并讓他到趙王劉良(劉秀的叔叔)府中當了一個叫做郎中的官。沒多長時間,劉盆子因病雙目失明,劉秀又下令用滎陽的官田租稅,來奉養(yǎng)劉盆子終身。后來劉盆子亡國后投降劉秀,不久便因病雙目失明。據(jù)《后漢書·劉盆子列傳》記載:“帝憐盆子,賞賜甚厚,以為趙王郎中。后病失明,賜滎陽均輸官地,以為列肆,使食其稅終身?!?
二、漢獻帝劉協(xié)
漢獻帝劉協(xié)(公元181年—234年),漢靈帝劉宏的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東漢最后一位皇帝,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共在位31年。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xié)為帝,從而劉協(xié)便成為董卓任意擺布的一顆棋子。后來,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后,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劉協(xié),后逃出長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xié),并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xié)又被曹丕控制,最后劉協(xié)被迫禪位于曹丕。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三月,劉協(xié)壽終正寢,享年53歲。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后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北小風村),謚號為孝獻皇帝。
三、蜀漢后主劉禪
蜀漢后主劉禪(公元207年—公元263年),生于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開國之君劉備的兒子。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在位,統(tǒng)治蜀漢41年,是中國歷朝末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于白帝城(臨終前并托孤于諸葛亮),后葬于惠陵。同年五月,劉禪繼承皇位,改年號建興,大赦天下,時年十七歲。劉禪在位初期,遵照其父劉備的遺詔,由丞相諸葛亮輔政,大小政事都取決于他。諸葛亮為此鞠躬盡瘁,使得國家穩(wěn)定,政治清明。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五十四歲。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諸葛亮死后,劉禪開始不理朝政,昏庸無道,貪圖享樂,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jié)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大將軍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屯田避禍。至此,蜀漢的江山已經(jīng)搖搖欲墜,逐漸走向衰弱了。炎興元年(公元263年)十一月,魏國大將鄧艾兵分三路進攻蜀漢,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zhàn)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劉禪竟采納降魏的建議,最終投降魏國,蜀漢滅亡。蜀漢滅亡后,劉禪及一些蜀漢大臣被遷往魏國都城洛陽居住,劉禪受封為安樂公,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余生。
四、孫皓
孫皓(公元242年-公元284年),字元宗,名皓,東吳大帝孫權的孫子,孫和的兒子,為三國時期東吳的末代皇帝,公元264年-公元280年在位,共在位16年。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于殺戮,變得昏庸暴虐。東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西晉率兵討伐東吳,東吳兵敗,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在洛陽居住。四年后去世,時年四十二歲,葬在洛陽的北邙山。
五、曹奐
曹奐(公元246年-公元302年),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原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三國時期魏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在位,統(tǒng)治魏國五年。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高貴鄉(xiāng)公曹髦被成濟弒殺,司馬昭與眾臣商議立曹奐為帝。曹奐雖名為皇帝,但實為司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之位,進而篡奪魏國政權,建立西晉,史稱晉武帝,魏國自此滅亡。
魏國滅亡后,司馬炎降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室安排在鄴城,給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郊祀天地禮樂制度都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其地位、待遇、結(jié)局可以說是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好的。晉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曹奐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謚號為元皇帝。
六、成漢末帝李勢
李勢(?―361年),字子仁,成漢昭文帝李壽的長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343年―公元347年在位,統(tǒng)治成漢4年。公元343年,父親昭文帝李壽去世,李勢隨即即位,改元太和。其在位四年間,不理國事,殘害大臣,濫用刑法,當時人人自危。公元347年,東晉大司馬桓溫率軍討伐李勢,李勢兵敗投降,桓溫將李勢及其親族十多人遷往晉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并封李勢為歸義侯,成漢自此滅亡。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李勢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病世。
七、南陳后主陳叔寶
南陳后主陳叔寶(公元553—公元604年),字元秀,陳宣帝陳頊的長子,南朝陳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82年—589年在位,共在位7年。陳后主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制作艷詞,完全把國事拋之腦后,無節(jié)制地只顧享樂。最終,他寫的詞《玉樹后庭花》亦成為了亡國之音。
據(jù)《陳書》記載:禎明三年(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時,陳后主自恃有長江天險為屏障,不以為然。后來,隋軍渡過長江,勢如破竹,猶如洶涌泛濫的洪水直接沖向了南陳都城建康(今南京),疏于防守的陳叔寶及妃嬪等被俘,南陳滅亡。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陳叔寶投降隋朝的16年后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1歲,隋朝追贈其為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葬在洛陽的北邙山。
八、后晉末帝石重貴
石重貴(公元914年―公元964年),高祖石敬瑭的養(yǎng)子,后晉最后一位皇帝。石重貴原是后晉高祖石敬瑭的侄子,因為其父石敬儒早逝,所以石敬瑭遂將他收為養(yǎng)子,深得石敬瑭的喜愛。天福七年(公元942年),石敬瑭去世,石重貴即帝位,天福九年(公元944年)七月改元開運。公元942年-公元946年在位,共統(tǒng)治后晉4年。石重貴即位之初,契丹對后晉虎視眈眈,一心想滅掉后晉,因而遭到契丹三番四次的進攻。最終在開運三年(公元947年),后晉敗于契丹,都城開封被占領,石重貴被俘送往契丹,后晉滅亡。石重貴在位時間不長,前后不到五年。五年之內(nèi),生活的浪濤既把他沖上了頂峰,也把他無情地摔到了谷底,成為亡國之君,最終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病死,享年50歲,葬于今遼寧省開原縣。
九、北漢英武帝劉繼元
北漢英武帝劉繼元(?―公元991年),孝和帝劉鈞的養(yǎng)子,五代時北漢末代皇帝,是北漢第三任皇帝劉繼恩的弟弟。公元968年—公元979年在位,統(tǒng)治北漢11年。天會十二年(公元968年)七月,北漢睿宗劉承均因宋軍壓境,國勢日窘憂憤而死,隨后劉繼恩即位。同年九月,侯霸榮帶領數(shù)十人殺死了劉繼恩,并立劉繼元為帝。劉繼元當了北漢皇帝后,繼續(xù)與趙宋抗衡,一直與其僵持了10余年,直到廣運六年(公元979年)五月,劉繼元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派人把降表送給宋太宗。宋太宗當即封劉繼元為特進、檢校太師、右衛(wèi)上將軍、彭城郡公,賜給京師甲第一區(qū),每年都優(yōu)加賞賜。于是,劉繼元樂不思蜀,悠游歲月,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壽終正寢,葬處不明。
十、宣統(tǒng)帝溥儀
宣統(tǒng)帝溥儀(公元1906年2月7日—公元1967年10月17日),姓愛新覺羅,字耀之,號浩然,醇親王載灃的長子,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 歷史 上最后一個皇帝。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溥儀的《退位詔書》,自此清朝統(tǒng)治近300年的封建王朝結(jié)束。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7月1日,前清遺臣張勛發(fā)動兵變,宣統(tǒng)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了龍椅,大封群臣。結(jié)果沒想到的是,段祺瑞出兵討伐,張勛匆匆逃跑,溥儀坐了十一天龍椅又下了臺。
九一八事變后,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公元1934年—公元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公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zhàn)敗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并且被帶到蘇聯(lián)。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公元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溥儀一生起起落落,三次在位,是一位富有濃厚傳奇色彩的末代皇帝。公元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北京八寶山,后遷于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清西陵內(nèi)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三國中的孫策之子孫浩是怎么死的
三國孫策之子應該是孫紹長沙桓王。吳大帝孫權之侄。孫權稱帝時,被封為吳侯,后改封上虞侯。孫紹屬善終,死后其子孫奉繼嗣。
孫皓是孫權的孫子,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于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天紀四年(280年),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投降西晉,被封為歸命侯,四年后在洛陽去世。
擴展資料:
有關孫浩的歷史典故:
1、惡人視己
孫皓不喜歡別人看自己,朝臣覲見時,沒有人敢抬頭。丞相陸凱勸諫道:“君臣之間沒有不相識的道理,如果發(fā)生不測,大家就不知道該如何尋找您了?!庇谑菍O皓允許陸凱可以抬頭看自己。
2、以茶代酒
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雖然不完全喝進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盞說干。有位叫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yōu)待,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
但孫皓是一個暴君,性嗜酒,又殘暴好殺。當他對韋曜(別名韋昭)頗為欣賞時,可以酒席之間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換下韋曜的酒,使之得過"酒關"。
韋曜為人卻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里玩些"偷梁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但一旦事關國事,由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于是當他在奉命記錄關于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跡時,因不愿意將孫和列入帝紀,觸怒了孫皓,被殺頭送了命。
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廣為應用,并稱得上是一件大方之舉、文雅之事,這無論是孫皓還是韋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浩(三國時期孫吳末代皇帝)
劉禪和孫皓同是亡國之君,為啥劉禪能保住性命,孫皓卻被殺啦?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準確!劉禪和孫皓確實都是亡國之君,劉禪確實保住性命,孫皓也沒有被殺。公元284年,孫皓死于洛陽,史書并沒有記載孫皓死于謀害。
魏蜀吳三國打得熱火朝天,三方都想致對方于死地,卻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魏蜀吳三方都沒能完成統(tǒng)一,最終反倒讓司馬氏占了便宜,三家歸晉。
司馬氏雖然取得政權的方式不光彩,不過對待三國的亡國之君還算比較仁慈。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曹魏亡國之君曹奐,孫吳亡國之君孫皓,交出政權之后都能夠保住小命,最后也算安享晚年。
蜀漢亡國之君劉禪
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實力最小的蜀漢。263年,司馬昭派16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蜀漢,另外還有2萬預備隊。鄧艾偷渡陰平直插成都,劉禪在譙周建議打開城門投降。蜀漢滅亡,劉禪成為三國第一個亡國之君。蜀漢滅亡之后,鐘會作亂時,劉禪的太子死于亂兵之中。劉禪和其他子孫基本上得以保全,劉禪舉家前往洛陽,成為司馬昭手中的玩物。
司馬昭對劉禪還是算厚道,封劉禪為安樂縣公。漢晉時期,侯爵和王爵比較常見,公爵相對來說比較少。曹魏取代東漢的時候,曹丕封漢獻帝劉協(xié)為山陽公。山陽公屬于郡級公爵。劉禪的安樂公是縣公,級別比漢獻帝稍低。由于有山陽公繼承“漢家正朔和服色”,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縣公也非常合情合理,也算給了劉禪比較高的待遇。
劉禪一直被人罵成“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一個樂不思蜀的主。劉禪自然知道亡國之君難做,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致殺身之禍。司馬昭對劉禪也不是絕對放心,也時不時試探劉禪。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漢音樂,跳蜀漢舞蹈,以試探劉禪的態(tài)度。劉禪不僅沒有傷心,反而談笑自若。史稱: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司馬昭后來又找機會試探劉禪,史稱: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睍鯊蛦?,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弊笥医孕Α?/p>
劉禪這一番“神奇的言論”,為我們留下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也讓自己徹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徹底坐實了罵名。當然有人說劉禪是“韜光養(yǎng)晦”,自污名聲保全性命。此事過后,司馬昭對劉禪徹底放心,也收起了屠刀。
曹魏亡國之君曹奐
司馬昭去世之后,司馬炎即位為晉王。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帝禪讓,曹魏滅亡,西晉建立。曹奐成為第二個亡國之君,有了處理劉禪的經(jīng)驗,再處理曹奐就得心應手。由于司馬氏的西晉政權源自于曹魏,司馬氏對曹奐還算非常不錯。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殿在鄴城。曹奐在封地內(nèi)可以沿用曹魏的正朔、服飾、制度,上書晉帝可以不稱臣,接受晉帝詔書也不用下拜。
曹奐做為亡國之君的待遇,算是非常不錯的。司馬炎對曹奐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給予了曹奐應有的尊重。302年,曹奐在封國去世,時年58歲。西晉還為曹奐上謚號為“元”,曹奐也被稱為魏元帝。
孫吳亡國之君孫皓
西晉建立之后,開始著手統(tǒng)一全國。279年,司馬炎派20萬大軍分6路進攻東吳,發(fā)動統(tǒng)一戰(zhàn)爭。次年杜預、王濬等人兵臨建康城下,孫皓在大臣胡沖等人的建議下,效仿劉禪投降。孫皓投降之后,王濬幫助其解開繩索,燒毀棺槨,將孫皓一家遣送到洛陽,孫吳滅亡。史稱:
壬申,王濬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伷以皓致印綬于己,遣使送皓。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
吳國滅亡之后,西晉再也沒有敵人,也沒有任何顧忌。司馬炎封賞孫皓的時候,并沒有賞賜其為“公爵”,只是封其為“侯爵”,封孫皓為“歸命侯”?!皻w命侯”明顯帶有一定的特殊意味,有一定的諷刺味道。孫皓各方面的賞賜比劉禪差了一個級別。史稱:
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p>
孫皓和劉禪不一樣,孫皓的個性更加剛強、殘暴。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就比較仁慈,也沒有殺過多少人。劉禪相對來說比較懦弱,成為亡國之君后,劉禪采取的是示弱的方式,換取司馬昭安心。司馬昭比司馬炎要難對付得多,劉禪通過“裝腦殘”的方式換取司馬氏安心。孫皓被押解到洛陽之后,還是不改自己的以往的姿態(tài)和作風,時不時還是跟司馬炎硬鋼幾句。孫皓面對司馬炎的發(fā)難,孫皓絲毫沒有示弱。史稱:
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登殿稽顙。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p>
司馬炎對待三個亡國之君還是不錯的,始終沒有對他們起殺心。271年,劉禪在洛陽病逝,得以善終。劉禪病逝之后,晉廷為其上謚號為“思”。302年,曹奐病逝于封國,謚號為“元帝”。孫皓的命運和其他亡國之君一樣,也得以善終。
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時年42歲。史書只說孫皓在洛陽去世,并沒有說孫皓是被晉室謀害。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戰(zhàn)國七雄的都城及國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