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為什么放棄楚國轉而攻打趙國,
公元前208年10月,項羽率領6萬楚軍開赴趙國巨鹿,秦王朝滅亡的喪鐘–楚滅秦巨鹿之戰(zhàn)由此展開。在說這場戰(zhàn)役的具體戰(zhàn)況以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的地理位置的情況。
趙地:
古巨鹿城:地處古黃河、漳河沖積平原—-太行山前黑龍港流域,在秦朝有舉足輕重之地位。經(jīng)確切考證,古巨鹿就在現(xiàn)在的雞澤縣城北,毛官營村一帶,在大陸澤的南面,沙丘臺西南70里的地方。戰(zhàn)國至秦漢,巨鹿位于襄國(邢臺)東南、平鄉(xiāng)或沙丘西南,廣平國(雞澤縣舊城營村)西北。從古地圖上的河流、沼澤位置可以看出,古巨鹿城在大陸澤以南,洺河以東,滏陽河、漳河以西。
巨野澤:(古稱大野澤)巨鹿北面的天然湖泊也是天然的防守要塞,南面和東面是漳河也是天然河流,所以說巨鹿有著天然的防守優(yōu)勢。
東垣:今河北石家莊正定縣,傍依滹沱河南岸,西依太行山東麓、東鄰滹沱河沖擊平原,扼守太行出口,銜燕趙、控中原的地理位置,在 中山國的靈壽時期在次建城。和趙國的南部邊境爭斗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國,在原趙地推廣郡縣制,設立恒山郡,疆域:北岳恒山(今阜平縣東北的神仙山)以南,鄗邑(今柏鄉(xiāng)縣固城店)以北, 上艾縣(今山西平定縣北)以東,鉅鹿郡以西,方圓五百里的區(qū)域,領有十余縣。始皇帝巡游時曾修河內廣陽道,而東垣則作為河內廣陽道與恒山郡的重要據(jù)點以及屯糧處。(王離初到趙地時第一個據(jù)點,也是長城軍在趙地的大本營)
廣陽道:地處河內郡內。由河內北上,走棘原到邯鄲,過恒山郡東垣(今河北石家莊),至廣陽郡薊縣,大道南北縱貫華北平原,東西與太行山平行,大體沿今天京廣線的方向,延伸東去右北平郡之無終(今天津薊縣),進而抵達碣石一帶。河內廣陽道是秦帝國南北交通的主干道,這條道上的薊縣是燕國故都,邯鄲是趙國故都,安陽是魏國要地,沿道由河內渡過黃河進入三川,直接連接帝國的東西交通大動脈——三川東海道。戰(zhàn)國以來,魏國、趙國、燕國之間的往來,多由該道。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巡游天下,或許就是先走三川東海道,然后再沿這條路線北上,抵達遼西郡的碣石,訪燕、趙,觀滄海,刻石紀功而還。
邯鄲:邯鄲城邑,肇起于商。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邢臺)的數(shù)百年間,邯鄲為畿輔之地。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于邯鄲,趙武靈王(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使趙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時候,邯鄲也成了當時的“巨城”秦軍多次未能攻破。
信都:今河北邢臺西南部,西周邢國都城,戰(zhàn)國改為趙國別都,秦初設為信都縣,秦末撤銷。
井陘關: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實際上,”井陘”是太行山內一條隘道。《呂氏春秋》、《淮南子》稱”井陘”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在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不僅是歷來兵家必爭的要地,而且也是東西交通的必經(jīng)之道。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其地位便益加突出,久享”燕晉通衢”的盛譽。關前太平河終年流淌,關內丘緩道寬,直達華北平原,自秦漢至明清,史書記載發(fā)生在井陘關的戰(zhàn)爭多達17次。作為”太行八陘”之第五陘的東出口,既是秦漢以來的軍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晉、陜、冀三省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交通樞紐和郵遞驛站。(長城軍南下后在此處與趙齊聯(lián)軍對峙)
更多>>(接下文評論)
他是大秦的最后一位將軍,曾經(jīng)橫掃六國,卻為何輸給劉邦?
章邯,秦朝的最后一位大將軍,也是風雨飄搖的秦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面對天下風起云涌的起義軍,大秦的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曾經(jīng)雄兵百萬去哪里了?50萬去了南越,大部分戰(zhàn)死沙場,即便有活下來的,此刻已在做壁上觀,如趙佗。30多萬去了北境,蒙恬被害死后,也杳無音信,我想情況大抵與南越駐扎部隊一樣,觀望或已經(jīng)逃散。
這時,唯有駐扎在咸陽的章邯挺身而出,提出以70萬麗山刑徒來對抗天下起義軍。
話說大秦朝靠武力征服天下,朝中良將頗多,但蒙恬已死,章邯便成了秦朝的最后一位大將。他也不負眾望,關鍵時刻力挽狂瀾,一度橫掃起義軍。但是趙高弄權,讓章邯心生厭戰(zhàn)之心。
于是乎,趙國巨鹿,章邯面對破釜沉舟的項羽,最后放棄了抵抗,以40萬大軍負于數(shù)萬楚軍,從此惟項羽馬首是瞻。秦朝滅亡后,章邯被封為雍王,不久便被劉邦打敗,一年后自殺身亡。一代名將就此隕落,令人唏噓不已。
一位叱咤風云的秦朝大將軍,為何在短短一年內就節(jié)節(jié)敗退,最后落得個身死國亡呢?
1 從秦朝大將軍到雍王
章邯之前,為秦朝的大將軍,麾下軍隊70萬,雖然大部分為刑徒,但是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也不過是準備服勞役的普通民眾。秦朝有良好的軍隊管理機制,加上章邯又是名將,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明顯,秦軍的戰(zhàn)斗力遠高于缺乏行軍作戰(zhàn)能力的起義軍。
巨鹿之戰(zhàn),項羽之所以大敗章邯,一方面是項羽的確驍勇善戰(zhàn),另一方面是因為秦國朝政落入佞臣趙高手中,章邯此時早已無心戀戰(zhàn)。項羽略微施加壓力,章邯便率眾投降。但他萬萬沒想到項羽竟將數(shù)十萬秦軍悉數(shù)坑殺,只留下章邯等三位將領。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章邯得到了關中土地的大部分,成為雍王,當然也是肩負項羽的重大使命,即阻止劉邦東略,而雍地便成為劉邦東征途中的第一道關卡。
章邯雖然貴為雍王,但手上的資源卻令人汗顏,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錢都被項羽入關之后洗劫一空,人呢,原來跟著自己浴血奮戰(zhàn)的秦軍也已被項羽坑殺。章邯也苦??!項羽先把自己整得人財兩空,接著給了一個雍王的虛銜,然后一聲令下,讓他頂住。
而章邯的對手劉邦,卻手握一支作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且訓練有素的隊伍,更要命的是漢軍個個期盼早日東歸,此時個個如同猛虎下山。
在這樣懸殊的兵力對比下,章邯又有多少勝算?
2 一頂帶血的王冠,失去人心
之前章邯為秦朝的最后一位大將,為保衛(wèi)國家而戰(zhàn)。而關中都是秦國的子民,但他們面對國破家亡之際,老百姓與章邯可是風雨同舟。
當章邯投降項羽后,不但丟了秦人的氣節(jié),更是辜負了關中子弟的萬千期盼,而他的王位更是靠著犧牲了數(shù)十萬秦軍的性命而換來的。章邯本是捍家衛(wèi)國的民族英雄,如今搖身一變,成了賣國求榮的叛徒,敢問關中子弟誰還會真心擁護他?
另外,劉邦入駐關中之時,曾于關中老百姓約法三章。老百姓歡欣鼓舞,都愿意成為劉邦的子民。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如果發(fā)兵攻打雍地,老百姓是求之不得,又怎會刀戈相向?
3 遇上韓信
章邯巨鹿之戰(zhàn)敗給了項羽,而這一戰(zhàn)他要面對的是百戰(zhàn)百勝的韓信。當然,章邯是韓信試用期內的第一個對手,在此之前,他壓根就沒聽說過韓信這個名字。
兵者,詭道也。一招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章邯便一敗涂地。韓信從此名聲大噪,章邯的失敗成了兵仙韓信的成名之作。
雖然這一生中,敗了兩次,一次是力拔山兮的項羽,一次是足智多謀的韓信。但是章邯雖敗猶榮,非但不難堪,而且憑借著他們倆的人氣,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名將。至少,從這點來看,他是比較幸運的。
結語:
章邯,大秦的最后一位猛將,曾經(jīng)橫掃六國起義軍,因殺死項梁而令眾諸侯聞風喪膽。
但是,當章邯遇到西楚霸王項羽的勇、兵仙韓信的謀時,他終究也逃不過折戟沙場的命運。
章邯忠于秦國,為什么在趙高死后還是選擇投降楚國?
秦國在統(tǒng)一六國的時候,出現(xiàn)了很多的著名將領,其中就有一個比較著名的叫章邯,他是秦朝后期最著名的一個將領,可以說是統(tǒng)領了全國所有的軍隊,但是最后在秦國滅國的時候他就不是選擇效忠秦國,而是投降楚國向項羽投降了,這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首先來了解一下章邯這個人,他是一個非常單純的人,當初非常信任秦國秦二世,但是由于秦二世是控制在趙高的手下的,所以當時秦國已經(jīng)非常的亂了,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當時社會上也有很多的農民起義,而最著名的就是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這個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聲勢非常的壯大,馬上就達到了咸陽,而這個時候秦二世非常的慌張,不知道怎么辦,而這個時候章邯就出來了他向秦二世提議可以可把修建皇宮的20萬農民工全部拉過來,由他親自指揮,最終在章邯的指揮下打退并且消滅了陳勝的這一次農民起義,可以說他在這次作戰(zhàn)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作戰(zhàn)才能,而他也取得了秦二世的信任,給了他很多的兵權。
但是當時除了陳勝吳光之后還有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物,而且他們的軍事才能也并不比章邯弱到哪里去,形勢對秦國可以說是越來越不利了,后來章邯也被項羽給圍住了,于是項羽便告訴章邯可以投降,饒他不死,而章邯最后是選擇了向項羽投降,他之所以投降,主要是因為不管是打還是不打,他最后的結果都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當時朝廷是由趙高控制的,而趙高是非常恨他。如果他這次打勝仗了,趙哥就會因為害怕他超過自己而設計陷害他,如果打敗了更會把他殺死,所以為了自己考慮他最后不得不向項羽投降了。
巨鹿之戰(zhàn)中,占有優(yōu)勢的章邯,為何要主動向項羽投降?
秦將章邯是在巨鹿之戰(zhàn)之后向項羽投降的,而非在巨鹿之戰(zhàn)中向項羽投降的,章邯之所以會向項羽投降,原因有二。
?
其一,秦國素有“功高不賞而誅”的傳統(tǒng),章邯自出關以來,橫掃諸侯,功高。
巨鹿之戰(zhàn)中,秦將王離、涉間、蘇角所率的秦兵全軍覆沒,就剩章邯一枝獨秀,章邯駐扎在棘原,伺機而動。正在這時候,章邯接到了陳馀的書信,陳馀在信中歷數(shù)白起、蒙恬等秦將的遭遇,來論證秦國“功高不賞”的傳統(tǒng),白起、蒙恬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封地賞賜,反而被誅殺了。陳馀的說辭,不可能說不對,作為秦將的章邯,自出關以來,橫掃諸侯,其功不可謂不高,甚至高過白起和蒙恬,所以,章邯還是有可能步白起、蒙恬后塵的,這讓章邯心生恐懼。
?
其二,章邯雖有功,卻也有過,秦國大廈將傾,趙高當權,很可能甩鍋到章邯身上。
章邯出關,一路有勝有負,雖是橫掃六國,但卻按下葫蘆浮起瓢,拿楚國來說,雖然章邯成功擊殺了陳勝、周文,但又冒出了項梁,項梁后來被章邯擊殺于定陶,但隨后卻又崛起了劉邦、項羽,這就是雖有功卻也有過。項羽在巨鹿重挫了秦兵,劉邦又在迅速西進,秦國眼看就要大廈傾倒了,這種情況下,作為秦國當權派的趙高,為了推卸責任,很可能會甩鍋給章邯,直接殺掉章邯。對于這種可能,章邯也是害怕的。
?
怎么樣才能避免“功高不賞而誅”和被趙高當替罪羊的悲慘境遇呢?陳馀給章邯出了一個主意,就是跟項羽等諸侯聯(lián)合,共同反秦,反秦成功之后便可裂土封王。章邯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便投了項羽,跟項羽一起反秦了。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