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古裝劇花樣百出,女性宮斗、男性篡權奪位、時不時還來個靈魂穿越,各種類型都有。但是有一個場景,無論在哪部清宮劇里,我們都能看到:每次文武百官在覲見皇帝的時候,都會左甩一下袖子,右甩一下袖子,然后“噗通”一聲跪在地上。那么,清朝官員在跪拜之前為什么還要甩兩下袖子呢?為什么會有這么奇葩的規(guī)定呢?
一、官服自身的特性決定的。
清朝的官服是從滿族的傳統(tǒng)服飾旗袍發(fā)展來的。滿族入關以前,一直生活在天氣寒冷的東北地區(qū),過著逐水草而遷徙、食肉寢皮的游牧生活。傳統(tǒng)的旗袍無領、大襟、束腰、四面開叉、穿起來既暖和舒服,又利于騎射打獵。后來,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了統(tǒng)一衣冠,明文規(guī)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民只有袍”,所以,官員們入朝時穿的官服才加上了像披肩一樣大的領子,也叫作披云。
接下來就要說到重點,那就是清朝官服的袖——箭袖,就是在本來就比較狹窄的袖口前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因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滿族人則稱它為“哇哈”。這個袖子在平時工作的時候是比較礙事的,所以除了下跪的時候,他們的袖子都是折疊好的,在下跪的時候甩兩下,這樣就可以把袖口輕松地放下來了。
二、統(tǒng)治者尊崇漢文化的體現。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滿族入關之后,由于是游牧民族,因此很多禮儀與漢文化格格不入,所以很多漢族讀書人也相當鄙視清朝,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統(tǒng)治這片土地,就有選擇地吸收了漢文化。
在服飾這一塊的體現就是,官服的設計漸漸地也學著漢人一樣寬袍大袖,學著甩袖子。甩袖子實際上就是對漢族文化的一種尊崇和敬重,雖然學得不到位,甩得也不正宗,但是好歹是統(tǒng)治者尊崇漢文化的一種意識體現。
三、官員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白、忠誠。
甩馬蹄袖除了有文化方面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向皇帝表示自己沒有攜帶武器,因為古人的袖子中是縫有口袋的,其中可以放東西,萬一有人圖謀不軌,將匕首兇器放在袖子里,圖謀弒君,那麻煩可就大了,所以清朝人就通過拍甩袖子來證明自己的袖中沒有東西,對皇帝是非常忠誠的。但是后來甩袖子就成了一種官場禮儀,自然也就流于形式了。
四、官員向皇帝表明自己清正廉潔。
甩馬蹄袖同時也是在向皇帝表明自己的清正廉潔。因為我們漢文化中一直強調“兩袖清風”,我們對于官員的要求也是兩袖清風,而古代的官員對這方面尤為注意。所有的人被要求不能拿群眾的東西,不能夠貪污朝廷的東西。而袖子是大臣每天放東西的地方,就像影視劇上面演的,大臣們收受賄賂的時候都是把銀票放在自己的袖子里面。因此為了表明自己的清正廉潔和公正無私,參見時甩甩袖子,證明里面沒有任何東西,以顯示自己的清廉。
當然甩袖子也是要講究功夫的,身在官場,對每一個細節(jié)都必須非常注重,比如甩袖子,就要考慮怎么甩才能甩得響亮,甩得好聽,甩得讓人心情愉快,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不熟悉官場規(guī)則的人來說,甩袖子發(fā)不出聲音,而對于那些善于逢迎拍馬的官員來說,袖子甩得聲音不僅響,而且亮。
但是大多時候這種禮儀沒啥用處,因為歷史證明袖子甩得越響的官員,往往是最能貪污腐敗的官員。比如乾隆年間的和珅,道光年間的穆彰阿,個個都是時代大貪官,但是在皇帝面前袖子甩得那叫一個干凈利落,可見其臉皮之厚,心理素質之好,讓人望塵莫及。
在古代,有著非常嚴格的等級標準,為了維持封建正統(tǒng),不少先哲創(chuàng)造出一整套的禮法,從而讓每天、每個動作、每個建筑都能提醒下面的人,需要他們遵守相關的等級秩序,清朝官員的拍袖子,也就是由此產生。但是,這些表面功夫不僅忽悠了皇帝,更是麻醉了大清朝的滿朝文武,正是這些流于形式,只講官場氣派的風氣,才使得清王朝步入了中國近代史的黑夜之中,最終被推進了歷史的焚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82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朝能自稱奴才的人
下一篇: 清朝休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