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訪歐美,李鴻章深感西方“政治之道”優(yōu)越,怨念直指本國政體甲午之敗,論者恒謂乃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其實不確。嚴格說來,李氏當日,實乃“以一人敵兩國”。故馬關議和,曾對伊藤博文大發(fā)感嘆:“貴大臣之所為,皆系本大臣所愿為,然使易地而處,即知我國之難為,有不可勝言者?!崩钍嫌绕淞w慕明治天皇“能聽善言”,能“使諸臣之志愿得舒”①,其怨念所向,不問可知。
此種怨念由來已久。早在1870年代,李氏就已意識到,從農(nóng)耕文明向工商文明轉(zhuǎn)型,乃國人救亡的必然路徑——“國人……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工商業(yè)較重于文字。窺東西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雹诘?0余年光陰匆匆,及至甲午慘敗,中國近代工商業(yè),其發(fā)展仍近乎為零。
馬關議和后,愛國分子贈聯(lián)李氏:“楊三已死無蘇丑,李二先生是漢奸”。稍后,李氏奉命使俄,并訪問歐美諸國。其革新思想,卻又大進一步。歸國后,李氏如此描述其見聞感想:
“(西人)立國政教,今人纂述中,郭、曾、薛三《日記》所言,頗得涯略。此行轍跡所經(jīng),視數(shù)君為廣,而時日則太促。然詳咨博考,已覺所見過于所聞。其扼要處,實在上下一心,故能齊力合作,無事不舉,積富為強。中國則政雜言龐,而生財之法又不逮遠甚。每于縱觀之際,時增內(nèi)顧之憂。胡文忠云:使我多財,天下事尚可為。昔嘗嘆味其言,然猶是第二義也。”③
李鴻章訪歐時,西方媒體為其繪制的肖像畫失勢之境,李氏言語、行事均極謹小慎微。但此番對吳永所言,雖有隱晦,亦不難窺見真意。李氏曾對西媒坦言,此行重要目的,乃在“博考諸國政治之道”,以便他日回國,能夠“改弦而更張”。李氏自承,之前了解“諸國政治之道”,全依賴郭嵩燾、曾紀澤、薛福成等人的間接陳述,此番西行,親身觀摩,才發(fā)現(xiàn)“所見過于所聞”。言下之意,即是在高度認同郭、薛等人的同時,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至于郭、薛等人的意見,試以薛福成為例——薛氏出洋,奉朝廷之命,留有六卷17萬余言出使日記。在日記里,薛氏集中表達了兩重訴求:1、呼吁清國實行經(jīng)濟體制改革,摒棄“以農(nóng)立國”,向“工商立國”轉(zhuǎn)型。2、呼吁清國實施政治體制改革,效仿英國、意大利等國,實施“君民共主”。④由此,不難了解李氏的政治立場。
深感政體改革對救亡圖存的必要性,李鴻章終于與清廷越走越遠唯李鴻章對友人談論此次歐美之行的書信甚多,無一封提及政體改革。不過,“(西國)上下一心,故能齊力合作,無事不舉”一節(jié),卻被反復申說。個中深意,不難體會——郭、薛等人已詳細闡明,政體改革,乃達成“上下一心”的必須手段;而李氏將“生財之法”定為“第二義”,用今人之言,無疑是說:政治改革必須先行,否則經(jīng)濟改革亦難成功。
因見識及此,戊戌維新期間,李氏曾一再給予康黨協(xié)助,并自嘆“康有為吾不如也,廢制義(科舉)事,吾欲為數(shù)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奔爸量迭h倒臺,政敵彈劾李氏乃是康黨,慈禧以此質(zhì)問,李氏竟能回答:“臣實是康黨,廢立之事,臣不與聞,六部誠可廢,若舊法能富強,中國之強久矣,何待今日。主張變法者即指為康黨,臣無可逃,實是康黨。”⑤其后主政兩廣,雖受命捕捉康、梁,卻暗中多所保全,并長期保持秘密聯(lián)絡。
但李氏對康黨的支持,實緣自濃厚的悲觀。他曾在書信中,多次與長子李經(jīng)方談論維新前途,其結(jié)論是:“朝廷……講求變法,近日明詔多由康有為、梁啟超等慫恿而出,但法非人不行,因循衰憊者豈有任事之才,不過敷衍門面而已?!雹迣τ诳迭h的政治學問,李氏的評價也很低:“(皇上)每日與樞廷討論者,多學堂、工商等事,惜瘦駑庸懦輩不足贊襄,致康有為輩竊東西洋皮毛,言聽計從。近來詔書皆康黨條陳,借以敷衍耳目,究之無一事能實做者?!雹?/p>
李氏悲觀若此,仍不惜冒被政敵指為“康黨”的風險,與康、梁往來,其根源,乃在痛心中國新式人才匱乏。誠如其對伊藤博文所言:“康有為日后可大有作為,惟據(jù)目下觀之,了無異能耳”⑧;梁啟超出亡后,李氏亦托人勉勵其“精研西學,歷練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國事”⑨。怨念若彼,期望如此,“漢奸”李鴻章,甲午之后,在思想層面上,正離清廷越來越遠,終于在1900年,一度計劃與革命黨人聯(lián)手策劃“兩廣獨立”。
李鴻章訪英期間留影注釋:
①中國歷史研究社編:《東行三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P240。②李鴻章家書:《示兒》,該信約寫于1872年幼童留美前后。③復蓮池書院山長吳(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日),收錄于《李鴻章全集·信函八》,安徽教育出版社,P109-110。李氏另在其余多封致友人信函中,表達過完全相同的見解。④諶旭彬:《薛福成呼吁清廷實施政體改革》,轉(zhuǎn)型中國1890。⑤孫寶諠:《日益齋日記》,轉(zhuǎn)引自茅海建:《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鑒注·序言》。⑥⑦致李經(jīng)方(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致李經(jīng)方(光緒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收錄于《李鴻章全集·信函八》,P184,P188。⑧《李傅相與日本伊藤侯問答》,《戊戌變法》(三),P448。⑨《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五》, P55。
時代,出過一位通才,他就是劉鶚。其學識博雜,精于考古,長于文學,并在算學、醫(y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被海內(nèi)外學者譽為「小說家、詩人、哲學家、音樂家、醫(yī)生、企業(yè)家、數(shù)學家、藏書家、古董收藏家、水利專家、慈善家」。>胡適先生曾概括劉鶚的一生,稱其「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認,三是請開山西的礦,四是賤買太倉的米來賑濟北京難民?!购壬鷽]有提到劉鶚的另一件大事,即他還寫過令他名垂青史的《老殘游記》。>作為罕見通才的劉鶚涉獵了眾多領域,著述頗豐,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除《老殘游記》外,劉鶚還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術》,治河著作《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治河續(xù)說》,醫(yī)學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鐵云藏龜》、《鐵云藏陶》、《鐵云泥封》,詩歌集《鐵云詩存》等。>然而,劉鶚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精明強干的他屢遭官場陷害,同時又因為他賄賂官員,給世人留下了「反腐作家也腐敗」之譏。他參與洋人開礦等事情,又被民間直呼為 。其雙面人生,令人唏噓不已。>劉鶚>劉鶚是近代較早把眼光注意到西方世界的中國人。在列強頻頻入侵的 大變局中,他為風雨飄搖的清王朝開出的「扶衰振敝」的藥方是,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yè),筑路開礦,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步走向富強。他給著名考古學家羅振玉(后來與劉鶚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的信中曾這樣說道:「晉礦開 *** 得養(yǎng),而國可富也。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他的觀點聽似有理,但將國家礦藏資源的開發(fā)權交給外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為當時的朝野所不容。>那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豐富的礦藏虎視眈眈,以掠奪資源來對中國實施經(jīng)濟侵略。1896年,「皮包」公司「北京辛迪加」(福公司)在倫敦注冊后,創(chuàng)始人羅沙第便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進行公關。他需要先找一名熟悉中國官場又能托付些微妙任務的總經(jīng)理。他的好朋友、中國招商局總辦馬建忠就向他推薦了劉鶚。馬建忠還幫助劉鶚與晚清重臣李鴻章及其兩個兒子搭上了關系,獲得了足夠份量的政治支持。>這時的劉鶚,曾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到湖北商辦蘆漢鐵路,但卻玩不過盛宣懷的手腕,受排擠落馬;隨后他又上書直隸總督王文韶,建議修筑津鎮(zhèn)(鎮(zhèn)江)鐵路,卻卷到鎮(zhèn)江鄉(xiāng)黨的內(nèi)斗中,惹了一身騷。>劉鶚還因進京行賄而在京城官場中留下了相當負面的評價。他曾帶「字畫數(shù)十件余」前往行賄身居高位的另一老鄉(xiāng)翁同龢處,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時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他在1895年五月廿一日的一則「日記」為證:「劉鶚者,鎮(zhèn)江同鄉(xiāng),屢次在督辦處遞說帖,攜銀五萬,至京打點,營干辦鐵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畫數(shù)十件餂余。記之以為邪蒿之據(jù)?!?gt;劉鶚>劉鶚是近代較早把眼光注意到西方世界的中國人。在列強頻頻入侵的 大變局中,他為風雨飄搖的清王朝開出的「扶衰振敝」的藥方是,借用外國資本興辦實業(yè),筑路開礦,使民眾擺脫貧困,國家逐步走向富強。他給著名考古學家羅振玉(后來與劉鶚結(jié)為了兒女親家)的信中曾這樣說道:「晉礦開 *** 得養(yǎng),而國可富也。國無素蓄,不如任歐人開之,我嚴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礦路歸我。如是,則彼之利在一時,而我之利在百世矣?!?gt;他的觀點聽似有理,但將國家礦藏資源的開發(fā)權交給外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更為當時的朝野所不容。>那時,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豐富的礦藏虎視眈眈,以掠奪資源來對中國實施經(jīng)濟侵略。1896年,「皮包」公司「北京辛迪加」(福公司)在倫敦注冊后,創(chuàng)始人羅沙第便風塵仆仆地趕到北京進行公關。他需要先找一名熟悉中國官場又能托付些微妙任務的總經(jīng)理。他的好朋友、中國招商局總辦馬建忠就向他推薦了劉鶚。馬建忠還幫助劉鶚與晚清重臣李鴻章及其兩個兒子搭上了關系,獲得了足夠份量的政治支持。>這時的劉鶚,曾應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邀到湖北商辦蘆漢鐵路,但卻玩不過盛宣懷的手腕,受排擠落馬;隨后他又上書直隸總督王文韶,建議修筑津鎮(zhèn)(鎮(zhèn)江)鐵路,卻卷到鎮(zhèn)江鄉(xiāng)黨的內(nèi)斗中,惹了一身騷。>劉鶚還因進京行賄而在京城官場中留下了相當負面的評價。他曾帶「字畫數(shù)十件余」前往行賄身居高位的另一老鄉(xiāng)翁同龢處,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時任軍機大臣、戶部尚書,他在1895年五月廿一日的一則「日記」為證:「劉鶚者,鎮(zhèn)江同鄉(xiāng),屢次在督辦處遞說帖,攜銀五萬,至京打點,營干辦鐵路,昨竟敢托人以字畫數(shù)十件餂余。記之以為邪蒿之據(jù)?!?gt;劉鶚行賄翁同龢,自然是為了「承包」鐵路工程,沒想到翁同龢高風亮節(jié),不念同鄉(xiāng)之誼,不為重金所動,還在日記里把劉鶚的這一丑行記錄下來了。>所以,當羅沙第來北京時,在總理衙門工作的劉鶚正郁悶不得志呢。經(jīng)馬建忠牽線,自然一拍即合,劉鶚便欣然出任福公司的華人經(jīng)理,開始了其頗受人詬病的買辦生涯。>劉鶚的買辦生涯伊始,他的親家毛慶蕃、妻舅高子谷都曾經(jīng)居中幫忙。毛慶蕃是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翁同龢的親信下屬,劉鶚與翁同龢的交往,由他承轉(zhuǎn)。翁同龢對福公司的態(tài)度,他也隨時向劉鶚透露。高子谷雖然是劉鶚在總理衙門的同事,但他身為北洋大臣王文韶的孫女婿,其能量自然非劉鶚可比。王文韶以軍機大臣身份兼管外務部之后,高子谷掌管著外務部的電報密碼本。清廷高層關于福公司事務的機密文電,他都會在第一時間告知劉鶚。>曾經(jīng)商海的劉鶚是操作高手,善于打擦邊球,去繞開政策之限制。當時礦藏是嚴禁外資染指的,劉鶚便想了個辦法:煤礦在名義上還是國有,自己開采,但因為資本不夠,便向福公司借款白銀一千萬兩,福公司因之而獲得了山西盂縣、平定州與潞安、澤州兩府屬礦六十年開采權中利潤的50%,并承擔其間所有的開支。合同名為「籌借洋債」,但既沒有規(guī)定還款期限,也沒有規(guī)定借款利息,實質(zhì)上就是變相賣礦,于國于民皆不利。>劉鶚的此舉,自然侵害到了山西當?shù)馗G主們的利益,大家義憤填膺地群起而攻之,強烈指責劉鶚的此舉實為賣國行徑。山西的窯主們廣為發(fā)動各種社會關系,山西籍的京官和舉人們交章彈劾,聲勢浩大,當時正是華北仇外氣氛活躍,朝廷也是保守派當?shù)?,于是,山西巡撫胡聘之被勒令提前退休,劉鶚則被開除公職。福公司也暫時偃旗息鼓,被迫停止運營,直到義和團運動后才在山西重新運作,并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山西之礦中飽了福公司之私囊。>在山西遇到的麻煩,使劉鶚汲取了教訓。痛定思痛后,他在河南的做法就有所改變。福公司的河南業(yè)務相對比較順利。在河南,劉鶚低調(diào)地躲在幕后,讓他的親家、分省補用道程恩培和翰林院檢討吳士釗,出面成立了「皮包」公司「豫豐公司」,豫豐公司一無資金二無礦址,其實就是專為福公司繞開外資禁令而量身打造的一頂「紅帽子」。隨后便是「標準流程」:豫豐公司向福公司「借款」開礦,由義大利公使薩爾瓦作保,在河南地方官員的大力配合下,很快獲得朝廷批準,開設了焦作煤礦。劉鶚成了福公司的紅人,忙得不亦樂乎,不僅幫著修訂焦作煤礦章程,還協(xié)助老外分送股票、安排「買辦們」的工作和報酬等,深深參與到煤礦的實際管理中,在為國人所痛恨的買辦路上越走越遠。>戰(zhàn)果輝煌的福公司中國業(yè)務拓展得很快,在四川麻哈金礦,浙江衢、嚴、溫、處四府煤礦鐵礦等業(yè)務中,劉鶚都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上躥下跳,左右逢源,幫著福公司四處打點,被民間直呼為「 」。先富起來的劉鶚也先后在上海自辦商場、紡織廠,但都失敗;隨后干脆和日本人合作在東北開設鹽場,違反國家政策大肆走私到缺鹽的朝鮮,牟取暴利,也幫了日本在朝殖民當局的大忙。又私自拜見日本使節(jié)要人,并多次東渡日本,這些都構(gòu)成了他的人生污點。>1900年,是中國農(nóng)歷庚子年,這一年夏天,中國與當時世界上8個主要強國之間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這場100多年前爆發(fā)的動蕩也被中國人稱為「庚子國變」。庚子之變發(fā)生,慈禧太后倉皇西逃,八國聯(lián)軍占領北京,恣意燒殺淫掠、無惡不作,北京居民同時還面臨饑餓威脅。劉鶚于八月冒險北上,九月初抵京后,致力救濟并參與和議斡旋條款。>當時北京市面上無糧可供,劉鶚從上海購糧食經(jīng)海路運至天津,再運到北京。他創(chuàng)辦了平糶局,一面糶,一面賑。時俄軍占領北京太倉,因倉內(nèi)有老鼠,俄軍揚言要舉火焚燒,劉鶚緊急聯(lián)合其他賑濟團體集款,將太倉存米全部買下,作為平糶,救下許多人的性命。不料后來此舉成為劉鶚「盜賣太倉官米」的一大罪狀。>1905年,劉鶚與長江水師提督程文炳合伙買下江浦縣九濮洲3890畝地皮,其中劉鶚名下為1945畝,并辦理了執(zhí)照。劉鶚認為這個地方將來會成為商貨吐納之所。江浦有個豪紳陳瀏,曾做過五品京官。這時朝廷決定筑津浦鐵路,以浦口為終點,地價勢將攀升,他見劉鶚買了浦口附近的地皮,占了便宜,便設計通過京中御史吳文翰將稟帖投到軍機處、外務部、郵傳部,控告劉鶚「私集洋股,攬買土地」,欲將劉鶚置之死地。>于是劉鶚被抓拿歸案,后被流放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在迪化期間,劉鶚在行醫(yī)診病之余,還經(jīng)常與當?shù)氐奈娜四驮娢某停上КF(xiàn)已大多失傳。他還發(fā)揮其敘景狀物的特長,用對聯(lián)的形式為后人勾勒出一幅維妙維肖的清末迪化風土圖,令人嘆為觀止:「流水小橋催釣影,春風深巷賣花聲。」>1909年七月初八,劉鶚突然中風,于貧病交加中逝于迪化,終年52歲。三年后,大清國也同樣急性中風而亡。>
太監(jiān)舊稱宦官,而「 ”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歷史上,多數(shù)太監(jiān)的地位都是很低下的,但其中也不乏極少數(shù)「 ”風光無限”的宦官,他們或手握重權,或得皇帝寵幸發(fā)號施令。這些能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宦官中,其中有很多在今天看來很壞的太監(jiān),他們的惡劣事跡讓人印象深刻,對一朝政治甚至是一個時代都產(chǎn)生了難以磨滅的「 ”壞影響”。 首先,最讓后人口誅筆伐的一個大太監(jiān),就是明朝的魏忠賢。縱觀魏忠賢生平,少小時就是個無賴,萬歷時入宮為宦官,后乃復姓,賜名忠賢。熹宗即位,升為司禮秉筆太監(jiān)兼提督。他密結(jié)大臣為援,以犬馬聲色取寵于熹宗帝。1623年掌管東廠。他排斥異己,廣結(jié)黨羽,致有「 ”五虎”「 ”十狗”「 ”十孩兒”「 ”四十孫”之流橫行無忌。勢傾天下,一些攀附他的權貴甚至拜呼他為「 ”九千歲”,各地督撫競相為他建生祠,還制造了東林黨爭這一禍事,殘害忠臣,可謂喪盡天良。直到1627年,思宗即位,發(fā)現(xiàn)他的奸惡,才下令將其逮捕治罪。魏忠賢得知后,自縊死。 第二,是紙上談兵密謀篡權的趙高。趙高本為秦國宗室遠親(一說為趙國宗室遠親),入秦宮為宦官。秦始皇死后,趙高發(fā)動沙丘政變,他在任職期間獨攬大權,結(jié)黨營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設計害死李斯,繼之為秦朝丞相。后又逼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王。仗著皇帝寵幸,他將秦國的暴政推向頂端,加速了秦國大廈的坍塌。 第三,漢朝太監(jiān)中行說。他不僅是太監(jiān),還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漢奸。我國古代都有和親的現(xiàn)象,漢朝也不例外。漢文帝想與匈奴建立友好關系,便讓中行說和使者前去。中行說不肯去,被朝廷硬逼著前去。他心懷恨意,到匈奴后,便投靠敵軍,為匈奴出了不少禍害漢朝的主意。致使匈奴動不動便擾亂我國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破壞漢朝與匈奴聯(lián)姻,還首次提出采取違背良心道義的「 ”細菌戰(zhàn)”,讓漢朝損失慘重,據(jù)說大將軍霍去病便是因此而喪命。 第四,自閹入宮的明朝太監(jiān)王振。史載王振「 ”狡黠”、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jiān),且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后,勾結(jié)內(nèi)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因慫恿明英宗遠征,讓百萬將士戰(zhàn)死沙場,皇帝被俘虜,差一點就顛覆了明王朝的統(tǒng)治。幸虧于謙神勇,才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第五,唐朝太監(jiān)李輔國。李輔國相貌奇丑,唐肅宗即位后,他開始掌握兵權,并改名為輔國。之后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大權在握后,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將高力士流放。最后因囂張跋扈,犯上作亂,被刺死。 第六,明朝太監(jiān)劉瑾。他善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太子繼位后,他數(shù)次升遷,爬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寶座,是明代擅權亂政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即有「 ”劉皇帝”之稱。劉瑾的貪婪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 第七,東漢末年太監(jiān)張讓。張讓有吃人太監(jiān)之稱。他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言「 ”張常侍是我父”。可謂昏君宦官一家親。最后因殺何進而被逼走投無門,跳黃河殞命。 第八,清朝太監(jiān)李蓮英。李蓮英是慈禧太后的貼身太監(jiān),是清末最有權勢的宦官。他對上一副奴才嘴臉,對下兇惡殘忍,無人可與之相比。巴結(jié)權貴,視軍機要務為兒戲。朝中要事處處可見他的身影。 第九,明朝太監(jiān)曹吉祥。曾有軍功,卻與徐有貞、石亨、許彬等人勾結(jié),乘景帝病重,他迎英宗復位,史稱「 ”奪門之變”。后投機取巧,搞因謀反被殺。 第十,北宋太監(jiān)童貫。他善于揣測他人心思,且使盡渾身解數(shù)討得宋徽宗開心,從此平步青云。童貫是中國歷史上掌控軍權最大的宦官,有「 ”童大王”之稱。在國家積貧積弱,外有強敵入侵之時,卻依然地位穩(wěn)固。最后讓北宋蒙受「 ”靖康之恥”。 我國歷史上的臭名昭著的太監(jiān)依然還有不少,他們殘害忠良,致使民不聊生,國家日益衰敗,不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受到千古唾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84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淺說荒唐、昏庸的晚清海軍教育
下一篇: 一場妄斗斷送了晚清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