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有個官職叫怯里馬赤,放在現(xiàn)在叫翻譯官。有一次忽必烈先生問孔子是什么人,有人告訴他:孔子是老天爺?shù)那永锺R赤。忽必烈先生很滿意這個回答,曰:善。
出處:葉奇《草木子》卷四下:(北人)立怯里馬赤,蓋譯史也,以通華夷言語文字。昔世祖嘗問孔子何如人?;驊?yīng)之曰:“是天的怯里馬赤?!笔雷嫔钌浦?。
2、伯顏
元朝權(quán)臣伯顏,有個很拉風的官銜,一身兼三十八職,通長二百四十六字,喚作“元德上輔廣忠宣義正節(jié)振式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上柱國錄軍國軍事、監(jiān)修國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萬戶府都總使、虎符威武阿速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忠翊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奎章閣大學士、領(lǐng)學士院知經(jīng)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戶哈必陳千戶達魯花赤、宣忠干羅思扈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diào)回回漢人司天監(jiān)、群牧監(jiān)、廣惠司、內(nèi)史府、左都威衛(wèi)使司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宮相都總管府、領(lǐng)太禧宗禮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鎮(zhèn)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調(diào)宗人蒙古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事、提調(diào)哈剌赤也不干察兒、領(lǐng)隆祥使司事。”
3、達魯花赤
我一直很好奇達魯花赤應(yīng)該對應(yīng)現(xiàn)在什么職務(w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靈光一現(xiàn),感覺最適合的,是今天的市委書記/縣委書記。
二、制度
1、刑罰
元朝的刑罰很有意思,大宋的“脊杖六十刺配滄州”、大萌的“廷杖四十”,放在元朝就有有意思了——有整有零:笞杖十減其三,故笞一十減為七。也就是說打人的時候大喊一聲“拉下去打七十七/八十七大板”。忽必烈制定這事的時候,說是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朕也饒他一下??蓡栴}在于唐宋時候打個七十就算重罰,到他這里上限成九十了,這不是減了三下,這是加了七下啊……
成吉思汗大札撒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男子之間雞奸的,并處死刑。
《元史·刑法志》:諸強奸幼女者,處死;雖和同強,女不坐。
這里多說一句,強奸幼女這事,放在元朝之前的宋朝,按《慶元條法事類》判,是“諸強奸者,女十歲以下雖和也同,流三千里,配遠惡州。未成,配五百里。折傷者,絞?!痹瘎t細分很多,年老者奸淫幼女,杖責一百七十,不許以財物贖罪;十五歲以下的未成年男性,與幼女和奸,也按強奸罪論處,但免去死刑,改為杖責一百七十,幼女無罪。而強奸十歲以上的女性,處罰也都是杖責一百七十。倘若三名男性強奸一名女性,則男子皆處死?!洞笄迓衫穭t明文規(guī)定:強奸十二歲以下幼女,因而致死,及將未至十歲之幼女誘去強行奸污者,照光棍例斬決;其強奸十二歲以下、十歲以上幼女者,擬斬監(jiān)候。解放后我朝的法律如何,我忘了。
三、生活
1、食物
豆腐的出現(xiàn),在漢朝,淮南王劉安的祖師爺。喝茶這事從中藥里單獨拿出來玩,唐朝陸羽開的先河也。糖霜始于宋,宣和年間四川遂寧州入貢開始。至于傳說中高大上的葡萄酒、答剌吉酒,據(jù)說元朝開始的。不過這事是元朝人自己說的,我很好奇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說的是啥。
四、軍事
1、我非性命耶?!
至正十二年,大佬脫脫的弟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加上衛(wèi)王寬徹哥,帶著三十萬兵馬攻打劉福通,結(jié)果看到劉太保聲勢浩大,于是駐扎沙河前線按兵不動。有天晚上炸營了,馬背上的漢子也先帖木兒果然弓馬嫻熟,二話沒說搬鞍認蹬就要跑路,手下人一看趕緊攔著:大佬你這一走,這里的三十萬性命就交待了!也先帖木兒抽刀來了個夜戰(zhàn)八方式:我非性命耶?!老子的命不算命?!結(jié)果……諸軍皆潰散,軍資山積,悉為福通所有。
2、白長那么大個子1
北京市有個阿蘇衛(wèi)村,這個阿蘇衛(wèi)來源于元朝阿速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司。阿速是蒙古語,意為守衛(wèi)。說到這支兵馬,那是孩子沒娘說來話長,南宋嘉熙三年,蒙古太宗窩闊臺率師征服了阿速部落,南宋寶佑元年,憲宗蒙哥汗派人搜括阿速人戶東遷中原,大多從軍,組成阿速軍,在元朝中國服役,由于他們卷發(fā)碧眼,也稱“碧眼回回”或“綠睛回回”,在當時是諸色目人之一。這幫大個子算是蒙古國的外籍軍團,不過說到戰(zhàn)績就有意思了,至元十一年,阿速軍“從下沿江諸郡。戍鎮(zhèn)巢,民不堪命,宋降將洪福以計乘醉而殺之?!?、“鎮(zhèn)巢軍降,阿速軍戍之,人不堪其橫,都統(tǒng)洪福盡殺戍者以叛?!北M殺之……
3、白長那么大個子2
共2頁:12下一頁
宗教信仰習俗
元代的各民族宗教信仰習俗是他們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相聯(lián)的。民族眾多,經(jīng)濟、社會生活各異,決定了元代信仰習俗的五花八門、豐富多采。
但是這些習俗的大多數(shù)是從古代原始思維那里代代傳襲下來的具有神奇色彩的觀念。而有些是當時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生活中產(chǎn)生發(fā)展而來。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觀察,這些信仰習俗的大部分是帶著較濃厚的迷信色彩,只有少部分與社會生活緊密相聯(lián),有益于人們心理和社會進步的俗信。因此,對我們來說,也有一個批判地對待的問題。
(一)蒙古族的信仰
元代蒙古族的信仰習俗是他們整個習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蒙古人社會生活和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產(chǎn)物,尤其是與古代薩滿教的聯(lián)系更為密切。
元代蒙古人的信仰習俗內(nèi)容多與他們經(jīng)濟生活相關(guān)的自然崇拜、偶像崇拜和一些迷信活動有關(guān)。
1。偶像的世界古代的蒙古人經(jīng)濟文化落后,對自然界的天地、風、雨、水、火以及動植物不能正確地、科學地加以解釋,從而只能用幻想來猜測判斷,有時便產(chǎn)生畏懼和不安全感,認為自然界中存在一種超人的力量,人們對它是無能為力的,而只能祈求來保證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和一切順心如意。祈求的方法之一就是給它們塑造偶像,頂禮膜拜,虔誠祭禱。從而蒙古人中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神的偶像。
蒙古人首先為長生天做偶像,他們認為,天是 一切可見不可見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他是世界上的美好事物也是種種困苦的賜予者。 ①因此他們?yōu)榱松畹男腋?、牲畜安全,為長生天做了許多偶像,加以崇拜。這些偶像的制作當然是 仿照人像.其材料是毛氈和綢料等。 當他們愿意制作這些偶像時,住在不同帳幕的所有主婦們都聚會到一起,非常尊敬地制作它們,當他們制作完畢時,殺一只羊舉行會餐,并把羊的骨頭放在火上燒掉。 ②蒙古人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戶兩邊。而把有些偶像放在帳幕門前的一輛美麗的有篷的車子里面。如果任何人偷竊車子里的任何東西,他就被處死,決不寬恕③。他們又為成吉思汗制作了偶像,也放在一輛車子里,這輛神車則放在一座帳幕前面的敬禮偶像的地方。
他們經(jīng)常把每一頭乳牛和母馬第一次擠出的奶供奉偶像。當他們將要吃飯時,首先拿一些酒食供奉偶像。當他們屠宰任何動物時,他們把它的心放在杯子里供奉神車里的偶像。他們把心留在那里,直至早晨。這時他們才把它從偶像面前拿開,煮而食之。他們也向成吉思汗的偶像奉獻許多供物,包括一些馬匹和其它動物。這些馬匹蒙古人稱為翁袞馬(onggunmori),即獻給神的馬。這些馬沒人敢騎,直至死去。允許吃其它獻給神的動物肉,但不弄碎這些動物的任何骨頭,而把這些骨頭放在火中燒掉。
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9頁。
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0 頁。
蒙古人房屋內(nèi),還有一些偶像供奉。 在男主人的頭上方,總是掛著一個像洋娃娃一樣的用毛氈做成的偶像,他們稱之為男主人的兄弟。另一個同樣的偶像掛在女主人的頭上方,他們稱之為女主人的兄弟。這兩個偶像是掛在墻上的。這兩個偶像之間的上方,掛著一個瘦小的偶像,這是整個帳幕的保護者。 ①在帳幕內(nèi),婦女們這一邊的入口處,還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牛的乳房,這是為擠牛奶的婦女們做的。因為擠牛奶是婦女們的工作。在帳幕內(nèi)男人的這一邊,掛著另一個偶像,偶像身上有一個母馬的乳房,是為擠馬奶的男人們做的。他們在一起飲宴時,首先把飲料灑在男主人頭上邊的偶像身上,然后依次灑在所有其他偶像身上。這種把飲料灑在偶像身上的儀式,蒙古語叫做saC ulisaC uqu。漢籍中稱作 灑奠.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記述了元代蒙古人偶像崇拜習俗。他說,蒙古人還信奉一種名叫納蒂蓋(lyatigay)的神,它的神像是氈子或其它布匹蓋著,每家都供奉這種神,他們還為這種神塑造妻兒子女,左邊擺妻子,前邊擺兒女,儼如一家。他們認為這種神主管地面的禍福,能夠保護他們的子女,照顧家畜等。他們對這種神十分敬信,每逢吃飯時,總要先夾一塊最好的肉放在神像的嘴上擦擦,然后依次擦神的妻兒子女②。
蒙古族汗王宮帳一斡耳朵中有很多占卜者在服務(wù)。在節(jié)日或每月第一天,他們把偶像拿出來 在他們帳幕里把它們整整齊齊地排成一個圓圈。然后蒙古人來到帳幕里,向這些氈像鞠躬行禮。 ①總之,有元一世,蒙古人中偶像崇拜甚盛,其根源在于蒙古族經(jīng)濟文化落后,原始的畏懼自然而祈求自然思維占據(jù)著人們的頭腦。
2。自然崇拜的遺風蒙古人還崇拜太陽、月亮、水、火和土地。他們稱 月亮為大皇帝,并向它下跪祈禱。他們且說,太陽是月亮的母親,因為月亮是從太陽那里得到它的光輝的。 ②因此, 當天空出現(xiàn)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彭大雅《黑韃事略》亦稱: 其擇日行事則視月盈虧以為進止,胐(fěi,音匪,新月開始發(fā)光)之前、下弦之后,皆其所忌。見新月必拜。 《心史?大義略敘》: 秋出兵,春休兵,歲歲驗中秋夜月明為利,即興兵;若中秋夜風雨晦冥為不利,即不興兵。 這種 視月盈虧 而行事之俗,其源甚古,《史記?匈奴傳》: 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zhàn),月虧則退兵。 說明此俗可以追溯到古匈奴時期。
火也是蒙古人崇拜的對象,他們相信,火是圣潔的象征,世上萬物萬事都可以用火凈化的。因此, 當使者們或王公們或任何人來到他們那里時,不論是誰,都被強迫攜帶著他們帶來的禮物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加以凈化,以免人們可能施行了巫術(shù),或者帶來了毒物或任何的有害的東西。 ③蒙古人這種通過火堆之間,以祛除不祥習俗,西方著作中亦有記載。據(jù)《羅斯托夫編年史》: 汗與拔都還有如下習慣:當有人欲覲時,他并不令將那人領(lǐng)來覲見;他吩咐巫師領(lǐng)著通過火間,向矮樹叢,火及偶像行拜禮;又從獻給王的全部禮物中取一部分投入火中,禮物拿走后才被允許去覲見王。 ①拔都,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之子。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4頁。
② 《馬可波羅游記》,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159頁。
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③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3 頁。
此外,人死了,其親屬及住在他帳幕內(nèi)的所有的人都必須用火加以凈化。
蒙古人用火凈化的儀式是以如下方式進行的: 他們燒起了兩堆火,在每一堆火附近樹立一枝矛,用一根繩糸在兩枝矛的矛尖上,在這根繩上系了若干粗麻布的布條;人、家畜和帳幕等就在這根繩及其布條下面和兩堆火之間通過。有兩個婦女,在兩邊灑水和背誦咒語。 ②這兩個婦女是蒙古巫婆即女薩滿。
蒙古人所信仰的古代薩滿教認為萬物有靈,靈魂不死。因此他們向地神、山神等萬方之靈祭禱。其方法之一就是把酒食奉獻給他們。特別是早晨在他們吃飯以前。如果他們要飲宴,一個人拿著一杯子和一些飲料走出帳外,向南方灑飲料三次,每一次都下跪行禮,其次是向東方,然后向西方,最后向北方。向南方是向火敬禮;向北方是致禮于死者。當男主人舉起酒杯準備喝的時候,首先灑一些飲料在地上,作為給地喝的部分。然后才開始舉杯暢飲。
趙珙《蒙韃事略》, 祭祀 條稱: 凡飲酒先酌之。 這些都說明,元代蒙古人自然崇拜習俗之普遍。
3。占卜吉兇元代的蒙古人極為重視占卜吉兇、預(yù)言未來、使用巫術(shù)等迷信活動。而這些多由男女薩滿來完成。
薩滿(saman)一詞屬于通古斯?jié)M洲語,意為 激奮者 、 癲狂者.薩滿教者,指北亞諸游牧民族或阿爾泰語系諸民族一個共有的原始宗教形態(tài)。蒙古語中沒有saman一詞,但薩滿教與蒙古人孛額(be)信仰,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同屬一類,故漢文與其它外文著作中,習慣于用saman——薩滿一詞來代替蒙古語的be。
在蒙古語中,男薩滿也稱孛額(be),女性薩滿為依圖根(idugen)。
按薩滿教的解釋,男女薩滿是該教最高一級的神長生天(mongketengri)的使臣。他們來往于人間和蒼天之間,解天意、占卜吉兇。早在成吉思汗時期有叫闊闊出的男薩滿,號稱 帖卜?騰格里 (teb- tenggeri)。他自稱能通天,是上天的使臣。
在蒙元時期,為皇宮服務(wù)的男女薩滿——占卜者很多。當宮帳——斡耳朵遷移時,這些占卜者走在他們前面,他們決定宿營地點,并首先卸下他們的帳幕,在他們之后斡耳朵才卸下來。占卜者中的首領(lǐng)總是把他的帳幕安置在宮帳前面,相距約一擲石之遠。其余的占卜者則住在宮帳后面指定的地方。
據(jù)魯不魯乞敘述,這些占卜者中, 有些人熟悉天文學,特別是他們的首領(lǐng),他們預(yù)言日蝕和月蝕的時間。當日蝕或月蝕將發(fā)生時,所有的人們都貯藏食物,以便屆時不需走出家門。在日蝕和月蝕的時間里,他們打鼓并吹打樂器,使之發(fā)出巨大的嘈雜聲和噪音。 ①他們還通過占卜,宣布有利于或不利于做各種事情的日子。因此,除非他們同意,蒙古人不進行軍事演習或征伐。
①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73 頁,注 12.② 《出使蒙古記》,《蒙古史》,第 14 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17頁。
占卜者們的另一項職責是把送到宮廷去的一切東西,都須由他們拿著在兩堆火之間通過,以便凈化。他們也將這些留下一部分,作為他們應(yīng)得的份額,如果任何東西由他們拿著在兩堆火之間通過時跌落到地上,那么這些東西就歸占卜者所有。他們還負責把死者的所有寢具通過兩堆火之間,加以凈化。
占卜者還為剛生下來的男孩預(yù)言他的命運。魯不魯乞在蒙古期間,蒙哥汗的正妻生了一個男孩,占卜者們被叫來,預(yù)言這個小男孩的命運。他們都預(yù)言小孩有好命運,說,他將享有長壽,并將成為一個強大的君主。結(jié)果,幾天以后,小孩死了①。同樣,當任何人生病時,占卜者們也被叫來。他們念咒語,并宣布這病是自然的疾病,還是由于巫術(shù)所致。據(jù)《元朝秘史》第二七二節(jié)載,兔兒年(1231年),窩闊臺汗征伐金國時忽然得病,昏憒失音。
命師公即孛額、卜人卜之, 言乃金國山川之神,為軍馬虜掠人民,毀壞城郭,以此為祟。許以人民財寶等物禳之,卜之不從,其病愈重,惟以親人代之則可 (總譯)。最后以皇弟托雷替代,喝巫師 咒水 而死去。說明古代薩滿教的野蠻和殘酷性。
元代蒙古人中還有一種燒焦牲畜或獸類胛骨占卜吉兇的習俗,蒙古語稱dalutalbiqu。漢人稱為 燒琵琶.燒焦的多為綿羊、羚羊、麋鹿、馴鹿胛骨,蒙古語稱 答魯 (dalu),漢文典籍中稱 羊骨扇 、 枚子骨 、 琵琶骨 等。
對這種習俗,各種文件記載甚詳?!睹身^備錄?祭祀》: 凡占卜吉兇、進退、殺伐,每用羊骨扇,以鐵椎火椎之,看其兆坼以決大事,類龜卜也。 《黑韃事略》: 其占筮則灼羊之枚子骨、驗其文理之逆順,而辨其吉兇,天棄天予,一決于此,信之甚篤,謂之燒琵琶,事無纖粟不占,占不再四不己。 徐霆補注云: 霆隨一行使命至草地,韃主數(shù)次燒琵琶以卜使命去留,想是琵琶中當歸,故得遣歸。燒琵琶即鉆龜也。 魯不魯乞在蒙古期間,一天去覲見蒙哥汗,當走進宮帳時,一個奴隸正走出來,手里拿著幾塊燒得象煤炭一樣黑的羊肩胛骨。他對于把這些羊胛骨燒焦的目的大為困惑不解,當后來詢問,才知道蒙古人欲做任何事情,必須先向這些骨頭請教。因此他詳細記錄了這種占卜習俗。他說: 當蒙哥汗想要做任何事情時,他就吩咐拿給三塊未曾燒過的羊肩胛骨。他拿著這些骨頭,心里想著他想要知道做還是不做那件事。然后把這些骨頭交給奴隸去燒?!?br>
當這些骨頭被燒黑時,他們就被拿回來給蒙哥汗。于是他察看這些骨頭受熱后的裂紋是否呈縱的直線。如果是這樣,他就可以做這件事。不過,如果骨頭是橫的裂開,或是裂成碎片,那么他就不可以做這件事?!绻谌龎K骨頭中,有一塊裂為直紋,那么他就做那件事。 ①把元代蒙古人 燒琵琶 之俗與古代漢族的龜卜相比較,頗饒興趣。蒙古以直紋為吉,漢族則以橫為吉。此外,國內(nèi)彝族亦也類似 燒琵琶 之俗,稱 約格及 ,漢人稱 羊骨卜.他們認為,若裂紋縱直呈十字,則吉;斜傾作叉狀或作零亂的若干細線,則兇。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19頁。
①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182頁。
4。呼風喚雨古代蒙古薩滿自稱能夠致風雨,改變天氣。加賓尼說: 占卜者們也要用他們的咒語來擾亂氣候。 ②《黑韃事略》: 無雪則磨石而禱天。 馬可波羅也說:大汗的占卜者中有些人能夠呼風喚雨。 每年的陰歷八月二十八日,這些星占學家就奏請大汗,將這些馬乳臨風飛灑,祀奉他們敬奉的神祇和偶像。當祭神的時候,星占學家們……表演的術(shù)法,其態(tài)千奇百怪。例如陰天多云,眼看著傾盆大雨即將降臨,術(shù)士們這時就登大汗居住皇宮的屋頂,一旦作起妖法,天空立即云開霧散,風平雨收。在四周的地方,雷鳴電閃,正下著疾風暴雨,而皇宮的所在地卻毫無雨意。 ①這顯然是一種言過其實的描繪。
但是古代蒙古、突厥等北方民族中流行的這種法術(shù),在其它文獻中也有記載。蒙語稱 札答 (jada),其動詞形為 札答剌渾 (jadalaqun)。
《元朝秘史》第一四三節(jié)載,成吉思汗軍與札木合軍在闊亦田之地對陣。札木合軍中不亦魯黑、忽都合兩人知札答之術(shù),想要順風雨,擊成吉思汗軍,不料風雨逆回,天地晦暗,札木合軍不能前進,多墜澗中。
據(jù)說札答 乃走獸腹中之石.方觀承《從軍雜記》: 蒙古、西域祈雨以楂達石浸水中,咒之,輒驗。植達生駝羊腹中,圓者如卵,扁者如虎脛,在腎似鸚鵡嘴者良。色有黃白。駝羊有似則漸羸瘁,生剖得者尤靈。 楂達,即札答。元人陶宗儀也說: 往往見蒙古人之禱雨者,非若方士然。至于印令、旗劍、符圖、氣訣之類,一無所用。惟取凈水一盆,浸石子數(shù)枚而已。
其大者若雞卵,小者不等。然后默持密呪。將石子淘漉玩弄,如此良久,輒有雨。豈其靜定之功已成,特假此以遇人耶,抑果異物也。石子名曰鲊答,乃走獸腹中所產(chǎn),獨牛馬者最妙。 ②鲊答,即札答。這種迷信活動,在有些蒙古地區(qū)至今仍在流行,有人自稱能行札答之術(shù)。
(二)皇宮的迷信活動
元朝皇宮中,與前代一樣有諸多與宗教信仰有關(guān)的迷信活動,其中有一些是前代所沒有的。如, 游皇城 、 射草狗 等等。
游皇城:據(jù)《元史》卷七七《祭祀》六, 國俗舊禮 ,至元七年(1270年),世祖忽必烈采納帝師八思巴的建議,在大明殿御座上置一白傘蓋。頂部用素緞,上書寫金字梵文,意為 鎮(zhèn)伏邪魔護安國剎。 定于每年二月十五日,于大明殿舉行啟建白傘蓋佛事,以各色儀仗導(dǎo)引,迎引傘蓋,周游皇城內(nèi)外,謂與眾生驅(qū)除不祥,導(dǎo)引福祉。
正月十五日,先由宣政院會同中書省奏請圣旨,后移文至樞密院,準備各色儀仗隊,八衛(wèi)撥傘鼓手一百二十人,殿后軍甲馬五百人。抬舉監(jiān)壇漢關(guān)羽神轎軍及雜用五百人。宣政院所轄官寺三百六十所,掌供應(yīng)佛像、壇面、幢幡、寶蓋、牛鼓、頭旗三百六十壇,每壇由二十六人抬舉,鈸鼓僧十二人。
由大都路提供各色金門大社一百二十隊,教坊司云和署提供大樂鼓、板杖鼓、篳■、龍笛、琵琶、箏、■等七色樂器的四百人,興和署提供妓女雜扮隊戲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提供雜把戲男女一百五十人。儀風司提供漢、回回、河西三色細樂,每色各三隊,凡三百二十四人。凡參加者,皆由官方提供鎧甲袍服器仗,俱以鮮麗整齊大尚,珠玉金繡,裝束奇巧,首尾排列三十余里。
由吏部官員檢點諸色儀仗隊,刑部官員維持秩序,樞密院官員分守城門,中書省官一員總督視之。先二日即二月十三日,于西鎮(zhèn)國寺迎太子游四門,然后抬舉高塑像,儀仗入城。十四日,帝師率梵僧五百人,于大明殿內(nèi)做佛事。
十五日,恭請傘蓋于御座,置于寶輿中,諸儀仗隊列于殿前,各種儀仗、佛壇、樂隊、戲隊等列于崇文門外,而迎傘蓋出宮。先至慶壽寺,具吃素食,食罷,周游皇城內(nèi)外。其線路為從西宮門外恒海子南岸,入厚載紅門,由東華門過延春門而西?;实奂昂箦?,于玉德殿門外,搭金背吾殿彩樓觀賞。
大都的居民沿途聚觀。
② 《出使蒙古記》,《魯不魯乞東游記》,第 220頁。
① 《馬可波羅游記》,第 76 頁。
② 《南村輟耕錄》卷 4, 禱雨 ,中華書局版 1980 年版,第 52 頁。
游皇城結(jié)束,諸儀仗隊、佛壇、樂隊、戲隊送傘蓋還宮,仍恭置于御座上,帝師僧眾做佛事,至十天結(jié)束。每年舉行,如果有因而輟,再找時機舉行。每年夏六月中,皇帝在上都,又舉行一次。
射草狗:元代皇宮祈福禳災(zāi)儀式之一。每年十二月下旬,選擇一天,在西鎮(zhèn)國寺內(nèi)墻下,灑掃平地,由太府監(jiān)提供彩幣,中尚監(jiān)提供毛氈和針線,由武備寺提供弓箭環(huán)刀,束稈草為一人形和一狗形,剪雜色彩段做其腸胃,由達官世家之貴重者輪流射之。非別速、札剌爾、乃蠻、忙古臺、列班、塔達、珊竹、雪泥等氏族不得參加。把草人和草狗射得糜爛,然后以羊酒致祭。
祭祀儀式結(jié)束后, 帝后及太子嬪妃并射者,各解所服衣,俾蒙古巫覡祝贊之,祝贊畢,遂以與之,名曰脫災(zāi)。國俗謂之射草狗。 ①脫舊災(zāi)、迎新福:每年一二月下旬,選擇一天,用白黑羊毛線,把帝后及太子,自頂至手足纏系了,坐于寢殿,由蒙古巫覡念呪語,在銀槽中燒米糠酥油,以其煙熏他們身體,毛線斷了,納于諸槽中。他們又用手撕裂數(shù)寸長的紅帛, 唾之者三,并投入火中。即解所服衣帽付巫覡,謂之脫舊災(zāi)、迎新福云 ②。
從以上禮俗來看,元代皇宮宗教信仰禮俗有些是來自佛教即喇嘛教,有些則從蒙古固有習俗演變而來。但不管它們的來源如何,都帶有很濃厚的迷信色彩,是相當落后的禮俗事象。
(三)漢族民間信仰習俗
元代漢族民間宗教信仰習俗內(nèi)容較為豐富,其大部分內(nèi)容承襲于前代,而有些則是在當時條件下產(chǎn)生的。我們在這里僅介紹其中若干內(nèi)容。
1。地府鬼曹奈河,是元代漢族中流行的宗教信仰習俗之一。人死后亡靈走向陰間的路上必須經(jīng)過一條河,河上有座橋,叫做奈河橋。人生前作孽,不行善,死后陰魂過不去奈河,永墜其中受苦受罪而無可奈何。故曰奈河(奈何)。元人中流行此俗,在戲曲作品中多有反映,如:
① 《元史》,卷 77 ,《祭記》6 , 國俗舊禮.② 《元史》,卷 77 ,《祭祀》6 , 國俗舊禮.
《看錢奴》第一折,白: 我想塵世人心性迷癡,不知為善,只看那奈河潺潺,金橋之上并無一人也呵! 《度柳翠》第二析,《牧羊關(guān)》: 你跟我去呵,我著你上明晃晃一條金橋路;你不跟我去呵,便索向翻滾滾千丈奈河流。 同劇第四折: 有力之人登彼岸,無力人落奈河。 此外,在元雜劇《朱砂檐》等戲曲作品中也描寫了奈河。這些例子說明,元人把神話中的奈河橋稱作金橋。這些戲文中把奈河和奈河橋描繪得具體逼真,表現(xiàn)了民間宗教信仰習俗的特征。
元代漢族民間還流行 分界牌 、 望鄉(xiāng)臺 、 迷魂寨 、 鬼門關(guān) 等鬼魂迷信。
分界牌,古代人相信,人死了就從陽間去陰間。而陽間和陰間中間有一道分界線,此處立有一分界牌。元代戲曲作品中描寫了這些內(nèi)容。如:關(guān)漢卿雜劇《蝴蝶夢》,第四折,《駐馬聽》: 想著你報怨心懷。和那橫死爺相逢在分界牌。[帶云:]若相見時呵。[唱:]您兩個施呈手策,把那殺人賊推下望鄉(xiāng)臺。①鄭廷玉雜劇《金鳳釵》,第三折,《二煞》: 赤緊的敬客坊緊靠迷魂寨,莫不狀元店連著分界牌???多管是鬼門關(guān)榜動選場開???莫不住著太歲兇宅?。竣谕l(xiāng)臺,謂陰間有望鄉(xiāng)臺,人死后可登臺望見陽間家中情況。對此迷信元代戲曲作品中有所反映。如,除上舉《蝴蝶夢》中一例之外,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中又描寫了屈死的竇娥鬼魂在陰間地府,在望鄉(xiāng)臺上遙望陽間,尋找機會申冤報仇的情景。
迷魂寨,傳說,人死后鬼魂到陰間迷魂寨,再也不能隨意到陽間了。鬼門關(guān)則是指通往陰間的門。上舉《金鳳釵》一例之外,元雜劇中也有一些描寫。如:范子安《竹葉舟》,第一折,《賺煞》: 我與你踢倒鬼門關(guān),打開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 ③有關(guān)此類陰間鬼曹的信仰習俗在元人中頗流行。再如,元雜劇中出現(xiàn)較多的所謂 鬼力 是陰間的衙役,相當于陽間的張千、李萬、董超一類人物,它執(zhí)行著陰府閻神的命令。
元無名氏雜劇《冤家債主》,第四折,白:[鬼力上云:]張善友,閻神有勾。[正末警起科云:]怎生閻神有勾。我正要問那閻神去哩。[下]。[閻神引鬼力上詩云:]……鬼力,與我攝將那張善友過來。 ④對于鬼力、閻神,在元劇《度柳翠》,第二折中也有描寫。這里不一一舉例。元代民間流行的還有一種迷信說法,人冤死,魂不散,隨旋風四處飄蕩。如:元無名氏雜劇《盆兒鬼》,第四折,《小梁州》,白: [包待制云:]大家小戶有個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所以進不得?!戏蛐南伦圆脛?,金錢銀紙速安排,邪魔外道當攔住,單把屈死冤魂放過來。[張千做燒紙科云:]一陌紙錢。你看好陣冷風也,[魂子隨風入跪科]。 ①這種冤魂隨風飄蕩之說法,至今*在一些地區(qū)民間流傳。
① 《元曲選》,第二冊,第 644頁。
② 《元曲選外編》,第一冊,第 197頁。
③ 《元曲選》,第三冊,第 1064 頁。
① 《元曲選》,第四冊,第 1407 頁。
2。民間諸神在元代漢族民間迷信的各種神祇很多。這些神祇區(qū)別于宗教的神靈,富有民間信仰的特征,這里僅介紹其中幾位神祇. 勾芒神:漢族民間信仰的農(nóng)事之神?!渡胶=?jīng)》中言其形象為 鳥身人面,乘四龍.《元典章》載,官府以勾芒神配享三皇?!段鼋蛑尽酚州d:每年立春,宛平縣或大興縣,依上年故事塑春牛、勾芒神。 立春之日,質(zhì)明,司農(nóng)守土正官率赤縣屬官,具公服拜長官,以彩杖擊牛三匝而退。土官大使,送勾芒神入祀。 ②這些儀式標明朝廷官府重視農(nóng)事。
關(guān)于勾芒神的容貌服色,《元典章》中說: 依春牛經(jīng)式,造作土牛、芒神色相施行。其芒神貌像服色裝束及鞭縻等,亦就年日干支為其設(shè)施。 在民間,每年立春日,由人扮勾芒神,其首用木雕成,套在人頭上,下穿紅色或白色長袍,胸部開一洞口,可以往外看。在舉行迎春活動中,牽?;蝌?qū)牛而行,象征勾芒神督促春牛努力耕種,預(yù)示來年豐收。《元典章》中所說的 芒神色相 指的就是人們在迎春活動中裝扮此神者所戴木雕。
門神:漢族民間信仰的神祇,即傳說中把守門戶的神。元時把這些神的畫像貼于門上,以避鬼祟。比如,在元雜劇《盆兒鬼》,第四折中有如下描寫; 《紅繡鞋》,白: [魂子云:]老的也,不是我不過去,只被那門神戶尉當住,不放過去那。[正末云:]即如此,何不蚤說,待我再叫。……只要分付那■■懆懆狠門神,休當住咱玎玎珰珰盆兒鬼。[唱:]只為你那門神戶尉一似狠那吒將巨斧頻頻掏?!郯圃疲海菔鞘鞘恰4蠹倚粲袀€門神戶尉,那屈死的冤魂,被他當住。 ①戲文中描寫了一屈死鬼魂欲入包待制府申冤,但被門神戶尉阻擋,不能進。
一般認為,在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門神有兩種。比較早期的是神荼、郁壘,唐代以后門神形象改為秦瓊和尉遲敬德。民間將他們的像,彩印于紙,貼于門上。我們從上述戲文中描寫可知,元人中流行的門神為秦瓊和尉遲敬德。因為戲文中出現(xiàn)的門神是手執(zhí)巨斧的 ■■懆懆狠門神 ,這恰是唐代名將尉遲敬德的形象。
據(jù)記載,元代民間流行的門神不只是上述秦瓊和尉遲敬德,還有一些人家或官府有時用 八仙 中的漢鐘離、呂洞賓為門神,畫于門額。而有些酒槽坊,門首多畫四公子: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 ②元代民間還有一些人家,在門上畫雞以避鬼祟。在文學作品中有所反映,如:張國寶雜劇《羅李郎》,第三折,《金菊香》: 恰離了招商打火店門兒。早來到物穰人稠土市子。好門面好鋪席好庫司,門畫雞兒,行行買賣忒如斯。 ①人們?yōu)槭裁丛陂T上畫雞呢!這可能是古老的圖騰有關(guān)。此外, 雞 的讀音諧 吉.還有雞能報曉,引出陽光,從而把一切魑魅魍魎嚇跑,禳災(zāi)祛邪,平安無事。
中國歷史歷史上比較黑暗的幾個王朝之一。
在中原的統(tǒng)治時間比較短,不足百年。
元朝和明朝是對立存在的王朝,明朝僅僅把元朝趕出了中國。元朝亡于清朝。
元朝統(tǒng)治者派出漢文化,除了忽必烈,其他的皇帝都不會講漢語。
元朝嚴格意義上說不是我們中國的朝代,因為元朝統(tǒng)治者生在外蒙古葬在外蒙古,最后皇族也是統(tǒng)統(tǒng)退回了草原,我們一直是被統(tǒng)治者,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鐵木真的黃金家族再輝煌都不是我們的。這個跟遼金清等是不一樣的,他們是屬于我們這中華民族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09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成吉思汗一生中最經(jīng)典的五場戰(zhàn)役
下一篇: 中國歷史上祖孫三代都是名將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