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二年(1132年),南宋著名愛國名臣李綱在給朝臣的書信中指出:“岳飛年齒方壯,治軍嚴肅,能立奇功,近來之所難得,……,異時定為中興名將?!?/p>
以下摘錄南宋朝廷在紹興初年給岳飛升官的部分詔書中對岳飛的評價:
“(岳飛)料敵出奇,洞識韜鈐之奧;摧鋒決勝,身先矢石之危?!?/p>
“(岳飛)千里行師,見秋毫之無犯;百城按堵,聞犬吠之不驚!”
“(岳飛)精忠許國,沈毅冠軍,身先百戰(zhàn)之鋒,氣蓋萬夫之敵。機權(quán)果達,謀成而動則有功;威信著明,師行而耕者不變。久宣勞于邊圉,實捍難于邦家。有公孫謙退不伐之風,有叔子懷柔初附之略?!?/p>
紹興六年(1136年),聞知岳家軍北伐戰(zhàn)果輝煌,勢如破竹般收復襄漢六郡,宋高宗趙構(gòu)在詔書中欣喜地評價岳飛:“卿學深韜略,動中事機,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柏之塞。仍俘甲馬,登聞三捷之功,實冠萬人之勇!”
金軍中流傳著一句關于岳飛的著名評語:“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紹興十年(1140年),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飛“少?!惫傥坏闹圃~公文中評價岳飛:“武勝定國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一千七百戶岳飛:智合韜鈐,靈鐘河岳,氣吞強虜,壯哉漢將之威棱;志清中原。奮若晉臣之忠概。師屢臨于京洛,名遠震于荒夷?!?/p>
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遇害后不久,金國使者劉祹評價岳飛:“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 ”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南宋太學生倪樸上書宋高宗,要求南宋朝廷盡快給岳飛平反昭雪,倪樸在其上書中寫道:“臣聞故將岳飛,忠義無比,志清宇宙,一旦為權(quán)臣所害,天下痛其冤,至今大小猶云云也!夫孝婦之冤不伸,猶歷年為之不雨。況忠臣義士,勛烈炳天地,精忠貫日月,無尺寸之封,而反受大戮,其怨怒之氣,豈不充積于天地之間哉?…………臣愿復故將岳飛之封爵,祿其子孫,以伸其冤抑之氣?!?/p>
岳飛遇害后二十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再次發(fā)起攻宋戰(zhàn)爭,當時金軍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岳飛不死,大金滅矣!”(原文“逆亮南寇,胡人自為‘岳飛不死,大金滅矣!’之語”)
宋孝宗在位期間,岳飛冤案得到昭雪。岳飛冤案昭雪后,宋孝宗在非正式場合對岳飛三子岳霖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湖北轉(zhuǎn)運司在湖北武昌為岳飛立廟的公文中評價岳飛:“伏見故少保岳飛頃提十萬之眾,留屯鄂、漢,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捐軀殉國,有百戰(zhàn)百勝之功。至今鄂州一軍士卒整肅可用者,皆飛之力也。(岳飛)去世已三十年,遺風余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p>
淳熙五年(1178年),南宋朝廷在給岳飛評定謚號的官方公文《忠愍謚議》中評價岳飛:“故岳飛起自行伍,不逾數(shù)年,位至將相,而能事上以忠,御眾有法,屢立功效,不自矜夸,余烈遺風,至今不泯?!薄叭酥^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p>
而在為岳飛定謚號的官方公文《武穆謚議》中,南宋官員對岳飛廉潔奉公、舍身報國的精神也多有稱譽:“嗚乎!為將而顧望畏避,保安富貴,養(yǎng)寇以自豐者多矣。公(岳飛)獨不然,平居潔廉,不殖貨產(chǎn),雖賜金己俸,散予莫嗇,則不知有其家。臨陣親冒矢石,為士卒先,摧精擊銳,不勝不止,則不知有其身。忠義殉國,史冊所載,何以尚茲!”
在岳飛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國皇帝在詔書中則直接承認了岳飛戰(zhàn)功卓著、威名遠播。金國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開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誘南宋大將吳曦叛變的詔書中寫到:“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zhàn)功,暴于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
朱熹與門生論岳飛:“問(門生):“岳侯若做事,何如張、韓?” 曰(朱熹):“張、韓所不及,都是他識道理了。” 問(門生):“岳侯以上者,當時有誰?” 曰(朱熹):“次第無人。””
南宋學者曹彥約稱贊岳飛:“若夫智略足以料敵,鑒裁足以用人,紀律嚴而下不忍怨,糧運竭而眾不忍叛,身死八十年,聞風者猶且悅之,其惟岳飛呼!古之所謂名將,不過于此。然而南北分合,應有定時,忠邪生死,應有定數(shù),豈權(quán)臣一日所能自為之?哀哉!”
文天祥評價岳飛之一: “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后,如見其生。至于筆法,若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
文天祥評價岳飛之二(摘錄自文天祥給岳飛曾孫岳覿的回信):‘惟中興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義與日月爭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報勛勞,克昌厥后,雖百世可知也?!?/p>
編著《宋史》的元朝史官對岳飛的評價:“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
岳飛出生于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省安陽縣)一個的普通農(nóng)民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本來只是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亂世,很多人(主要是一些達官貴人)首先想著的只是如何茍且偷生,如何保全自己,有的還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自我麻痹,醉生夢死,還有一小部分民族敗類甚至賣國求榮,大發(fā)國難財。
但是出身寒門的岳飛卻以驅(qū)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計個人得失,盡忠報國、至死不渝,靠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業(yè),做出了一番大事業(yè),成為叱咤風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而這正是岳飛卓越超群之處。
雖然岳飛后來在報國大業(yè)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慘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飛的英名和事跡卻長期為后人稱頌推崇。
自南宋以來,岳飛就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英雄,成為后世中華兒女學習崇拜的楷模。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激勵著古往今來的眾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歷史轉(zhuǎn)折點,岳飛愛國精神所產(chǎn)生的感召力更為震撼!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以列校拔起,累立顯功”,身經(jīng)百戰(zhàn),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代名將。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岳飛參與的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斗約有六十多次,小戰(zhàn)更多達幾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頻繁戰(zhàn)爭中,岳飛鍛煉了軍事才能,積累了豐富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成為南宋首屈一指的軍事家。
岳飛主要依靠自己立下的眾多戰(zhàn)功而得到不斷的提拔,三十多歲時就已經(jīng)成為統(tǒng)兵十萬的著名大帥,這其實也是南宋朝廷對岳飛能力和業(yè)績的直接肯定。
具有杰出軍事才能和卓越治軍品行的愛國將領岳飛還帶出了一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巨大戰(zhàn)斗力的新興抗金勁旅岳家軍。岳家軍經(jīng)受了歷次戰(zhàn)爭的嚴峻考驗和鍛煉,加之平時要求嚴格、訓練有素,故戰(zhàn)斗力強,將士個個英勇善戰(zhàn),堪稱無不“以一當十”。
而正如當代宋史研究泰斗王曾瑜先生所指出的,南宋初年的各支宋軍中,只有岳家軍是進攻型的軍隊,而當時具備“直搗黃龍”、光復故土的決心和能力的宋軍統(tǒng)帥,只有岳飛。
在岳飛生前,不僅南宋朝廷中的皇帝和很多官員佩服岳飛的能力和才干,而且廣大平民百姓對岳飛贊譽有加,廣大岳家軍將士也都擁護敬愛岳飛。岳飛生前不僅戰(zhàn)功卓著、威名遠播,而且還在南宋軍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
當時很多對岳飛有所了解的南宋官員,大多認同岳飛的能力和才干。像宗澤、張所、李綱、張浚、朱勝非、呂頤浩、趙鼎、李光等南宋朝廷的文臣,不僅曾對岳飛的才能表示認同,而且還曾不同程度地舉薦、提拔過岳飛。而像韓世忠、吳玠、張俊等南宋大將,也都曾對岳飛的軍事才能表示欽佩。南宋皇帝宋高宗趙構(gòu)曾經(jīng)多次贊許岳飛的能力和才干,還不斷給予岳飛以提拔和封賞。
而南宋時期的平民百姓和宋軍將士,更是十分尊崇岳飛,對他贊譽有加。
對于廣大中國民眾來說,提到岳飛,大家就會想到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亂世,有人以驅(qū)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盡忠報國、至死不渝;而提起秦檜,大家則會想到一個甘當內(nèi)奸、賣國求榮、殘害忠良、貪贓枉法、禍國殃民的十惡不赦之徒。
岳飛出生于普通農(nóng)民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本來只是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在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的亂世,出身寒門的岳飛卻以驅(qū)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計個人得失,盡忠報國、至死不渝,靠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干和努力,建功立業(yè),做出了一番大事業(yè),成為叱咤風云的杰出英雄人物。而這正是岳飛卓越超群之處。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以列校拔起,累立顯功”,身經(jīng)百戰(zhàn),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代名將。雖然岳飛后來在報國大業(yè)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慘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飛的英名和事跡卻長期為后人稱頌推崇。
千百年來,人們敬仰岳飛,不僅寫下為數(shù)眾多的紀念詩文楹聯(lián),而且還給岳飛建立很多廟宇,至于前去瞻仰岳王廟的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古時候瞻仰岳王廟的人很多,現(xiàn)在也很多,例如,杭州岳王廟一年就要接待五百萬左右的游人)!
八百多年以來,岳飛之所以為后世景仰、敬重,——這不僅因為岳飛為保衛(wèi)家國而立下了卓著戰(zhàn)功,不僅因為岳飛是一位“文武全器,仁智并施”的杰出軍事家和執(zhí)德布義的“忠孝完人”,也不僅因為岳飛的高風亮節(jié),岳飛具有治軍嚴明、賞罰分明、廉潔奉公、不縱聲色、愛民如子、秋毫無犯等高尚品行,更是因為岳飛不畏艱險誓死反擊外侮、堅決反抗侵略奴役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岳飛自強不息、奮發(fā)進取、“挽狂瀾于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的巨大勇氣,還有岳飛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不與邪惡勢力妥協(xié)的可貴品行,和岳飛堅貞不屈、誓死抗爭、心昭天日的民族氣節(jié)!
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激勵著古往今來的眾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歷史轉(zhuǎn)折點,岳飛愛國精神所產(chǎn)生的感召力更為震撼!
在《南渡四將傳》一書的序言中,南宋著名史官章穎這樣評價劉锜、岳飛、李顯忠、魏勝等四位悲情英雄的抗金斗爭:
“劉锜,字信叔,秦州成紀人也;岳飛,字鵬舉,相州湯陰縣人也;李顯忠,鄜延路綏德軍青澗城人也;魏勝,字彥威,山東淮陽軍宿遷縣人也。
南北既分,夷狄之患不息,武備不可一日廢也!天下,大物也,凝而為難,器既裂矣,往事不足深咎,獨機會之來而再失者,為可鑒耳!
以夷狄之所為,豈能并天下哉?特趁中國之弱,起而以力取之,民心固未服也!
吾民固嘗惡夷狄之患,而思中國之德矣!是時,北方州郡將帥,吾之所建置也;官吏,吾所選用也;人民父子,吾所撫之也,特劫于一時之威而為之屈。鼓而行之,則丑類卻;撫而定之,則人心從。梁、宋、齊、魯之地,不難復也!
蕞爾女真,非有席卷天下、囊括六合之謀,譬諸為盜,不敢有其物而寄諸其鄰,故寄之劉豫者七、八年!是時關陜、河東之地,南失之而未能取,北取之而不能定,西夏亦嘗欲趁女真之弊而取之矣!
交兵十余年,中國之兵日精,中國之威日振。向之主兵諸酋,至有涕泣辭行,不敢南侵者。臣伏讀高宗皇帝圣訓,有曰:“今雖以檄呼虜人渡江,必不敢來矣!”
又其族類怙勢爭權(quán),內(nèi)自相疑,非誅則殞,唯兀術在矣!
而兀術屢困于我?guī)?,固嘗見順昌之旌旗而走,聞岳飛之來而遁,知李世輔之歸而避之。
北方之民延頸企踵,以望王師之至者,蓋朝夕也!兀術雖握兵在汴京,亦歸輜重,不復為久留計。
秦檜為謀自私,沮敗成事,有詔班師,而人皆慟哭。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自(完顏)亶不君,而(完顏)亮繼之,復行之無道,剪滅其宗支,而虐其民。(完顏)雍趁其亂而取之,人心固未服也。山東、河北之人倡義者響應,魏勝首事于東,大河南北,蓋蜂起矣!遷延歲月,而機不留,是得不長太息哉!
中興以來,諸大將宣皇威,敵王氣,垂功名與竹帛,紀勛伐于金石,眷遇始終,無遺憾者!
獨此四臣,或困于讒,或抑于媢嫉。顧雖忠根于心,義形于色,誓不與賊俱生,而志不獲伸,目不瞑于地下。跡其規(guī)恢次序,實系當時之強弱,關后世之理亂。使不詳紀而備載之,則孰知機失于前而患貽于后世哉?此臣之所以獨為之作傳之本意也。
《詩》曰:‘無競維人’,中國之所以大競者,非以其人乎?茲故擇其鏖鋒力戰(zhàn)、將士用命之時,奇謀碩畫、行師攻取之宜,而載之書。
吁!何世不生材?天佑我宋,安知無四臣者出而為國家用?故揭而出之,使夷狄知中國為有人也!
開禧二年九月朔旦,謹序?!?/p>
南宋史官章穎有關岳飛及其他抗金名將的經(jīng)典評論之二
在向朝廷進獻《中興四將傳》的奏表中,南宋史官章穎寫道:
“臣穎言:‘天扶昌運,必生御侮之臣,帝念雋功,當有特書之史。事關勸激,跡貴昭明,敢聚竹帛之藏,仰徹冕旒之聽。臣穎誠惶誠懼,頓首頓首!
粵若稽古,誰能去兵?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者固所難能,聞鼓鼙而思將帥則求之已晚。欲厲有為之志,當于無事之時。
仰惟國家之興,尤得人材之盛。開基創(chuàng)業(yè),梟將云蒸;復古中興,虎臣角立。率厲熊羆之士,掃空蛇豕之群,名書旗常,功耀天地。或繪像于原廟,或侑食于大烝。爪牙宣勤,項背相望,當時稱頌,姓名可止于兒啼;后世傳聞,韜略尚驚于帝膽。
頃紛紜于議論,稍變易于是非。事實浸以湮微,士氣為之沮抑。雖已加于褒典,猶未快于輿情。非假汗青,何由暴白?
故太尉、威武軍節(jié)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臣劉锜,甚雋順昌之戰(zhàn),大摧兀術之鋒。誰其妨功而害能,遂爾投閑而置散;
故少保、武勝、定國軍節(jié)度使、贈太師臣岳飛,兵方精而可用,功竟沮于垂成,既撓良謀,更成奇禍。事皆有證,其書雖見于《辨誣》,言出私家,后世或疑于取信;
故太尉、威武軍節(jié)度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臣李顯忠,家世諸李,父子一忠,縛撒里曷若雞豚,視偽齊豫如犬彘,氣吞逆虜,志在本朝。當其杖策之歸,適近勁弓之際;
故右武大夫、果州團練使、贈寧國軍節(jié)度使臣魏勝,為山東忠義之冠,當清口寇攘之動,雖血戰(zhàn)于淮陰,竟身膏于草野。
況又皆志未盡展,時不再來,失機一瞬之間,抱恨九泉之下。雖生未及盡俘丑類,其歿或能為厲敵人。宜有屢書,以旌多伐,況方大規(guī)恢之略,所宜彰果毅之能。
恭惟皇帝陛下天運廟謨,日開公道,用宣昭于賞罰,以駕馭于豪英。代不乏人,用則為虎,西有梁洋之義士,東多荊楚之奇材,怒發(fā)沖冠,雄心撫劍,倘在上有激昂之術,則凡人懷奮發(fā)之心。
臣嘗忝史官,猶觀舊載,悉紀當時之實,以塵乙夜之觀。伏乞斷自宸衷,付諸東觀,然后可傳于百世,庶幾聳動于四方,張大國家之威,發(fā)舒華夏之氣。事雖已往,可為臨于將來;謀或有遺,幾成功于今日。
臣所撰寫到劉、岳、李、魏傳,繕寫共計七冊,謹隨表上進以聞。臣穎誠惶誠懼,謹言?!?/p>
(南宋史官章穎所寫的這份奏表還可見于《宋會要》禮59之20、21,或《皇宋中興四將傳》)
在《皇宋中興四將傳》卷2《岳飛傳》結(jié)尾,南宋史官章穎作出了如下論述:
“論曰:‘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非奸雄變詐者比。韓信用兵,天下莫敵也。觀其拒蒯通之說,不肯背恩自立,其后期會遷延不至,君臣之間,間隙始開。
上眷飛厚,而飛明于君臣之義、進退之機,夷夏之信服之者,以其心也。和戰(zhàn)之權(quán)制于人主,飛豈有不聽者?
兀術遺檜書,曰‘必殺飛,而后和可成’者,敵人自為計也。猛虎在山,藜藿為之不采,飛雖不掌兵,亦足以強國,致和愈易矣!況是時虜上下相疑,其勢已弱。子玉猶在,晉文仄席之時也!
檜與飛不兩立,飛疾檜之奸,檜忌飛之智。汴京之士上書兀術,其言料之審矣!
是時如訛里朵,如撻懶,如粘罕,相繼皆死,獨兀術在耳。而諸將皆不啻足以當之,此一大機會也,而檜敗之。
嗚呼!秦檜之貪功以自專,忌賢害能,隳中興之大計,其罪上痛于天。而世之傾邪之士,猶立說以附檜,如孫覿者多矣!非使此說掃滅于天地之間,何以佐公論之行哉?’
又論曰:‘時政記書事數(shù)年之后,記載豈無缺遺?紹興諸將之功,夏官賞功之籍,猶可考也。
岳飛之功,當時史官所書,用秦檜風旨,削而小之者有矣!是時,典領秘書圖籍者,秦熺也;實錄兼史筆,則秦塤也;史官之屬,則鄭剛中,檜之館客也,丁婁明,塤之婦翁也,林機,其子婿也,楊迥、董德元、王揚英數(shù)十人,皆檜黨也!
上嘗以檜朋比,罷政,翰苑之臣綦崇禮當草制,上出檜二策,且以親札付崇禮,據(jù)以草制。其后檜復用,乞詔于崇禮家索之,既至,則以付秘書省,實收之矣!以至《宰相拜罷錄》令悉上送官,有存稿者,坐以違制之罪。
秦檜之慮亦深矣,人之功則欲掩之,己之功則欲大之,人之過則欲增之,己之過則欲蓋之。行之一時,可也!如天下后世何?’”
(以上評論還可以見于《宋朝南渡十將傳》卷2《岳飛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31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