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宦官干涉朝政開始于鄭眾。竇憲專權(quán),和帝就利用宦官鄭眾掌握的禁軍力量,滅了竇氏的勢力,成功奪回政權(quán)。也就是說,宦官的崛起是皇帝與外戚貴族權(quán)力斗爭的產(chǎn)物。而且,與外戚相比,宦官可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政壇上更為腐朽的力量。
自和帝以降,東漢王朝出現(xiàn)了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控政權(quán)之局面。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與東漢初的加強皇權(quán)措施有關(guān)。光武帝為有效處理日漸繁重的國家事務(wù),極力抬高尚書臺的地位?;实圻x擇親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主持尚書臺事務(wù),皇宮內(nèi)原先曾由士人擔任的某些官職,也專由宦官擔任,以便皇帝直接控制,隨心指使。權(quán)力的高度集中,導(dǎo)致在政治衰亂時代,少數(shù)人可以挾持皇帝,專擅朝政。而且,和帝以下諸帝,多童年即位,故多母后臨朝,外戚藉此掌權(quán)用事:即位皇帝大多年幼,外戚集團借易于接近皇帝之機,利用皇帝年幼軟弱,掌握朝中大權(quán);宦官則利用皇帝逐漸成年,擺脫外戚、亟欲親政的心理,合謀鏟除外戚勢力,取而代之。外戚、宦官輪番執(zhí)政,排斥異己,為掌控權(quán)力而激烈爭斗,使得漢王朝的政治關(guān)系愈發(fā)復(fù)雜、統(tǒng)治也愈發(fā)黑暗。在外戚、宦官的反復(fù)爭斗中,外戚較多的得到官僚與士大夫的支持,宦官則是他們所不齒的微賤之人。
章和二年,章帝去世,和帝即位,時年10歲,竇太后臨朝。她以竇憲為侍中,內(nèi)_機密,出宣誥命,掌握朝中實權(quán)。從竇憲執(zhí)掌朝政時起,竇氏成員紛居高位,地位顯赫,他們飛揚跋扈,為非作歹;許多地方刺史、守令也多出自其門下。竇氏擅權(quán),朝臣震懾,望風承旨。竇氏驕縱,其奴仆仗勢欺人,乃至殺人劫掠,無惡不作,橫行京師,以致商賈閉市,如避寇讎。地方官懼怕貶黜,也不敢制止舉報。和帝居于深宮之中,與內(nèi)外臣僚隔絕,可依靠的只有貼身宦官。永元四年,出擊匈奴有功而受封的鄧疊兄弟,與竇憲的女婿郭舉相互勾結(jié),圖謀殺害和帝。和帝得知消息后,與近幸宦官鄭眾等人精心籌劃,誅殺竇氏黨羽,竇憲等人被迫自殺,受株連者被免官還鄉(xiāng)。永元十四年,參與誅滅竇氏勢力的宦官鄭眾被封侯,參與朝政大事。這是宦官封侯、用權(quán)的開始。
元興元年,和帝去世,其出生僅百余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和帝皇后鄧氏臨朝。不到一年,殤帝夭折。掌握實權(quán)的鄧太后和她的兄弟鄧騭等人,迎立皇族年僅13歲的劉祜即位,是為安帝。鄧騭是東漢開國功臣鄧禹之孫。鄧氏家族自東漢以來,世代寵貴,共有侯者29人,三公2人,大將軍以下13人,中二千石的官僚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等官職的不可勝數(shù)。鄧太后除重用外戚外,還起用名士楊震等人,以取得士大夫的支持。建光元年,鄧太后去世,漢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等合謀鏟除鄧氏勢力,親理政務(wù)。當時,宦官李閏、江京等大權(quán)在握,皇后閻氏之兄閻顯等人也身居要職,形成宦官與外戚共同秉政之局面。
延光四年,安帝去世。閻皇后與兄閻顯及宦官江京等人定策,立少帝劉懿。少帝在位7月而死。閻皇后、閻顯、江京等欲重新?lián)砹⒒实?其時宦官孫程等十九人合謀誅殺江京,擁立廢太子濟陰王劉保為帝,是為順帝。閻顯被殺,閻氏倒臺。孫程等19人為侯,宦官權(quán)勢大為膨脹。他們不僅可以充任朝官,且可以養(yǎng)子承襲爵位。后來,順帝扶植外戚勢力,相繼拜皇后父梁商、兄梁冀為大將軍。
建康元年,順帝死,其兩歲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順帝皇后梁氏臨朝。沖帝在位一年而死。為繼續(xù)掌握朝政大權(quán),梁太后與梁冀密謀,選立8歲的劉纘為帝,是為質(zhì)帝。質(zhì)帝初立,不滿梁冀驕橫,稱他為跋扈將軍,竟被梁冀毒殺。接著,太后和梁冀選立15歲的劉志即位,是為桓帝。梁冀把握朝政近20年,恣意妄為,違法亂紀。當時百官升遷,要到梁冀門下謝恩,滿足他的種種索求。剛直不阿的官員,往往被梁冀陷害、殺戮。四方進獻奇珍異寶,要將最優(yōu)良者送至梁冀宅中。他大興土木,營造第舍,廣開園囿。據(jù)說其園囿綿延近千里。有人誤殺園中一兔,轉(zhuǎn)相告言,竟有十余人被處死。梁冀專權(quán),梁氏家族成員亦多居高官,聲勢顯赫。梁氏一門中,有7人封侯,3人為皇后,6人為貴人,兩人為大將軍,其余任卿、將、尹、校者57人。
延熹二年,梁皇后死,桓帝與宦官單超等合謀消滅梁氏,公、卿、刺、守牽連而死者數(shù)十人,被免官者三百余人,據(jù)說朝廷為空;梁冀被抄沒的家財達30億錢之多,朝廷竟得以此減天下租稅之半。單超、徐璜、具瑗、左_、唐衡五人同時被封侯,世稱五侯。他們獨攬朝政,權(quán)勢達于頂點。
五侯宗族賓客虐遍天下,百姓不堪忍受,紛起為寇賊。
永康元年,桓帝去世,無子,竇皇后與父竇武定策禁中,迎立12歲的劉宏為帝,是為靈帝。建寧元年,名士陳蕃與竇武等共同執(zhí)政。他們起用李膺和其他被禁錮的名士,并且謀劃誅滅宦官勢力?;鹿俨芄?jié)等人搶先動手,矯詔捕殺竇武等人,陳、竇的宗親、賓客、姻屬也被收捕誅殺,其門生故吏被免官禁錮。次年,宦官勢力乘機興起第二次黨錮之獄。靈帝對宦官信用不疑,他甚至公開說,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
宦官得志,無所忌憚,甚至管理宦官家事的奴仆也收受賄賂,為虎作倀?;?、靈時,宦官權(quán)炙,還干預(yù)司法。當時有黃門北寺獄,設(shè)置之初可能是為了收系有罪的宦官,后用來收系、打擊黨人。
在朝政昏亂、民生多艱的形勢下,太學(xué)生議政成為風氣。安、順帝時,相繼擴充太學(xué),順帝時太學(xué)生多至三萬余人。太學(xué)生中有相當部分出身官僚、富戶,和官僚士大夫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他們思想敏銳,與民間接觸較多,對弊政有較為直接的感受。他們?yōu)榘驳垡詠盹L起云涌的農(nóng)民暴動所震動,認識到東漢王朝已面臨崩潰之嚴重危機。他們通過議政等方式,反對宦官專權(quán),直陳社會危機,以拯將傾之大廈。太學(xué)議政風氣,與官僚士大夫清議之風潛相結(jié)合,太學(xué)逐漸成清議中心。東漢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現(xiàn)了評議鑒品人物的清議之風。鄉(xiāng)閭清議是征辟、察舉選拔用人之重要依據(jù),善于清議的人被視為天下名士。他們對人物的褒貶、品評,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鄉(xiāng)閭輿論,從而影響到士大夫的仕途進退。大官僚和世家大族為了操縱選舉,進退人物,對這種清議也大加提倡。在當時政治極端腐敗的情況下,清議在激濁揚清方面確有一定作用。風氣所至,士大夫相率久喪、讓爵、推財、避聘、清節(jié)西漢時很少行三年之喪,東漢行喪三年則為常事,甚至有加倍服喪者,是謂久喪;所謂讓爵,是說父親有高爵,長子本應(yīng)承襲,但逃避不受,推讓于其弟;所謂推財,是說兄弟分居分財,取少推多;所謂避聘,是說有郡縣或朝廷征聘,但不就其聘,推讓于其親;所謂清節(jié),主要是說廉潔,一介不取,推財于人。這些所謂的美德高行,是東漢士族風尚之表現(xiàn),也是為后世所推崇者。,而這些風尚與察舉制度選拔標準孝、廉有關(guān)?;蚪宕藗窝b成孝義高行之人物,以博得清議贊揚;那些求名不得的人,甚至飾偽以邀譽,釣奇以驚俗。不食君祿而爭屠沽之利,不受小官而規(guī)卿相之位。名與實反,心與跡違。
在外戚、宦官統(tǒng)治下,州郡長官在察舉、征辟時,多逢迎當朝權(quán)貴之私意,望風行事,不附權(quán)貴的士人則受排斥。順帝初年,河南尹田歆察舉6名孝廉,權(quán)貴勛戚交相請托,名士僅一人入選。桓帝以后,察舉制度更為腐敗,以至于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仕途為外戚、宦官等當權(quán)者的子弟姻親,以及投靠他們的官僚所壟斷,一般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受排斥打擊,太學(xué)生們也是仕進無門。故而,官僚士大夫與太學(xué)生在無形中聯(lián)合起來,成為反對外戚、宦官特別是當權(quán)宦官的政治力量。太學(xué)清議也集中到攻擊腐敗朝政及權(quán)貴,注重贊美敢于反抗權(quán)貴的士人。
永興元年,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貪官,打擊橫行州郡的宦官黨羽。他為此獲罪,罰作左校。太學(xué)生劉陶等數(shù)千人詣闕上書,申明朱穆出于憂國之心,志在肅清奸惡的立場,指責宦官竊權(quán)、為非作歹,贊揚朱穆奮然不顧個人安危,表示愿代替朱穆受刑勞作。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延熹五年,一向痛惡且不與宦官交通的皇甫規(guī),得罪宦官,受誣被刑,太學(xué)生張鳳等三百余人,隨若干高官詣闕訟冤,皇甫規(guī)因此被赦免。官僚、太學(xué)生的這些活動,對當政者形成巨大的壓力,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諸郡國學(xué)的學(xué)生,也同太學(xué)清議相呼應(yīng)。
士大夫中的正直激進分子,采取公開或半公開的形式,同當權(quán)的宦官集團進行斗爭,這批志同道合者曾結(jié)成相對牢固的群體,故被蔑稱為黨人;宦官集團乘機迫害黨人而發(fā)起的政治打擊運動,被稱為黨事。對黨人的迫害,有禁止其出任官職并限制其活動的形式,時稱黨錮,也稱黨禁。延熹九年,李膺出任司隸校尉,嚴懲貪殘為害的宦官親屬。宦官集團借事誣陷李膺,聲稱他勾結(jié)郡國學(xué)徒、結(jié)為朋黨,攻擊朝廷,擾亂風俗。在宦官勢力的慫恿下,桓帝震怒,下令郡國逮捕黨人,李膺等人被捕入獄,并牽連二百余人。次年,李膺等被釋放,返歸田里,禁錮終身。此為第一次黨錮之禍。即便如此,士大夫階層群情激昂,敬仰黨人之高風亮節(jié),鄙視朝廷的丑惡作為。他們把那些不畏宦官勢力,敢于反抗的正直士大夫,分別加上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美稱,清議浪潮更為高漲。度遼將軍皇甫規(guī)沒有被當作名士列入黨錮,自以為恥,于是上書自陳與黨人之關(guān)系,請求連坐。建寧二年,宦官勢力借斬殺竇武等人之機,誣告張儉與同鄉(xiāng)24人別相署號,共為部黨,圖謀危害社稷。于是詔令收捕黨人,黨人橫死獄中達百余人,被牽連而死、徙、廢、禁的又有六七百人。此為第二次黨錮之獄。直到黃巾起義后,漢政府才赦免黨人,解除黨禁。
官僚、太學(xué)生的反宦官斗爭,在當時具有一定的正義性,博得社會同情。
八及之首的張儉,為躲避收捕而流亡各地,沿途許多人家重其名行,不惜冒家破身死之危險,予以掩護。范滂在收捕之列,他自詣官府??h令很是驚奇,愿辭官與他同逃亡,并說天下至大,為何要詣獄?為不拖累他人,范滂堅持選擇系獄。當他要受刑時,其母與之訣別,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
藉士族大姓輔助而建立起來的東漢政權(quán),最終因失去士大夫階層之支持而歸于滅亡。
鄭眾,字季產(chǎn),南陽郡犨縣人1,東漢宦官。漢章帝時,以小黃門遷中常侍。漢和帝時加位鉤盾令(皇家花園管理員),鄭眾他不依附外戚,一心忠于王室,因此得到了和帝的寵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962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周亞夫緣何沒像其父周勃一樣得以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