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法的由來
我國現(xiàn)行日歷所用的是太陽歷,簡稱陽歷、公歷,通常人們會在陽歷日期的下面看到有一排小字,那是農(nóng)歷的日期,每隔半個月左右,還有今日立春、今日清明、今日小寒等說明,這些說明指的就是節(jié)氣。在歷史上,二十四節(jié)氣同陽歷、陰歷、農(nóng)歷三種歷法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因而,在介紹節(jié)氣之前,我們先探討歷法的由來。
歷法的產(chǎn)生
天文學的實踐來源于觀察,歷法也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說:“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覺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蔽覀儸F(xiàn)在常常使用的“觀察”即出自這句話里的“仰觀”和“俯察”。古人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薄跋蟆奔慈赵滦浅剑靶巍奔瓷酱▌又踩f物,對天象地形的觀察,能看到自然的變化。而天上變化最明顯的莫過于日月,因此,推斷出古人最早觀察的對象應是日月。
在觀察時,人們首個感官就是晝夜的變化,而這個變化跟太陽的升落密切相連,一天的開始在于太陽從東方升起時,一天的結束也在于太陽西落之后。日復一日的這樣重復著。晝夜變化與太陽升落給人們的感官以強烈而頻繁的重復刺激,自然會在人們的腦海中印下深刻的痕跡,因而形成了最早的時間概念:日。其次,在夜晚的天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皎潔明亮的月亮。月亮的圓缺變化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興趣。古人看到月亮有缺到圓,又從圓滿到虧缺、消失。幾天之后,又開始新的輪回。經(jīng)過多次循環(huán)往復,人們對月亮這種位相變化周期,也就是月相有了認識,從而形成了時間的另一個概念:月。
新月長成半圓形,“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藝文類聚》卷一),所以叫做“弦”。長成圓形,叫做“望”。以后又虧缺成半圓形,也叫做“弦”?!巴敝敖凶觥吧舷摇?,“望”之后叫做“下弦”。后來再變細小乃至消失,像火熄滅一樣,看不見光了,叫做“晦”。過幾天,天上又重新出現(xiàn)新月,這叫“朔”。第三,“舊月運行,一寒一暑”,“變通莫大乎四時”〖《周易-系辭上》四季氣候的寒暑變化像日月一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寒冷的氣候經(jīng)過一段溫暖季節(jié),進入炎熱的暑天,又經(jīng)過涼爽的季節(jié),重新出現(xiàn)寒冷的時節(jié)。這種情況雖然也是反復多次刺激著人們,但由于周期太長,界線并不那么明顯,因此對它的認識要晚一些。在寒暑變化的同時,植物也有明顯的變化,葉生葉落,花開花謝,也呈現(xiàn)著周期性。寒暑之氣的變遷和物候的更替,形成了氣候的概念。四季氣候的變化,人們開始只是十分模糊的概念,后來才逐漸明確起來,并且日益精密、準確。歷法就是這樣發(fā)展起來的。
陰歷
陰歷全稱太陰歷。它是根據(jù)月亮的變化周期來制定的。據(jù)史料記載,我國早在4200年前就有陰歷的叫法。我國的先民們把月亮圓缺的一個周期稱為“朔望月”,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一天稱為“朔日”,朔日定在陰歷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為“望日”,望日定在陰歷的每月十五(或十六)。從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從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從朔到望再到朔為陰歷的一個月,一個朔望月的天數(shù)是29天12小時44分2.8秒,約合215306天。兩個朔望月大約相當于地球自轉(zhuǎn)59周,所以陰歷規(guī)定每個月中一個大月30日,一個小月29日,12個月為一年,全年共354日。12個朔望月總計351367天,二者一年相差1367天。如若不調(diào)整,40年后,朔望日期就會發(fā)生顛倒。為避免這中情況發(fā)生,人們想出每隔2?4年,增加一個月,這一年就是閏年,陰歷經(jīng)過這樣調(diào)整以后,每30年和月亮繞地球的步調(diào)只差16.8分了。
由于月亮圍繞地球運轉(zhuǎn)和地球圍繞太陽運轉(zhuǎn)速度不均勻,為保持朔日必在陰歷每月初一,也要進行調(diào)整,因此有時出現(xiàn)一連兩個陰歷大月或一連兩個陰歷小月的情況。
陽歷
陽歷全稱太陽歷,為當今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地區(qū)和民族通用的歷法,所以又稱“公歷”,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周期為計算的基礎的。它把地球繞太陽一周所用的時間,定為一個回歸年,是太陽歷的基本周期。一個回歸年是365
日,后經(jīng)過精密計算確定為365日5小時48分48秒,約合365*242199日。因此陽歷年365日,比回歸年少了0.242199日。為了補足這個差數(shù),所以歷法規(guī)定每4年中有一年再另力口1日,為366日,叫閏年,實際是閏一日。因而陽歷的4、6、9、11月是小月,30天;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其佘月份是大月,31天。
太陽歷最早形成于古埃及。4000年前,古埃及人根據(jù)天狼星的出現(xiàn)和尼羅河泛濫的日期規(guī)律,計算出一年是365天,分12個月,每月30天,多佘的5天為年終節(jié)日,這就是古埃及的太陽歷,也是西方最早的太陽歷。之后在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組織人員修改歷法,這次修改的歷法稱“格列歷”。格列歷規(guī)定每400年減去3個閏年,也就是當今世界通用的陽歷。我國在1912年(民國初年)開始釆用陽歷。
陰陽合歷
所謂陰陽合歷就是它既要求歷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歷法年同回歸年基本相符,是調(diào)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zhuǎn)周期的歷法,是一種綜合陰、陽歷優(yōu)點,調(diào)合陰、陽歷矛盾的歷法。陰陽合歷早在我國夏代時就已制定,因此歷史上長期稱其為“夏歷”。這種歷法安排有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nóng)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nóng)村使用,因此稱為“農(nóng)歷”,又叫舊歷、中歷,民間也有稱為陰歷的。
農(nóng)歷把日、月合朔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也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在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歷相同,但多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jié)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于回歸年,這樣它又具有陽歷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歷好。農(nóng)歷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1個多月。為了把多佘的日數(shù)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1個月,這就是農(nóng)歷的閏月。其缺點是平年與閏年天數(shù)相差太大。農(nóng)歷平年354天或355天,閏年時為383天或384天。
二十四節(jié)氣在農(nóng)歷中的地位。在推算農(nóng)歷時,“冬至”是處于首要地位的,確定了冬至也就是確定了農(nóng)歷的年長(是12個月還是13個月),“春分”(回歸年是以它作為起點定義的)也非常重要。12中氣是農(nóng)歷歷月的標志,都是農(nóng)歷置閏的重要依據(jù)。12節(jié)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我國傳統(tǒng)四季的正式起點。農(nóng)歷節(jié)氣是直接以黃經(jīng)度數(shù)計算的“真節(jié)氣”,其精度很高。
農(nóng)歷是我國古代偉大創(chuàng)造之一。它的特點是: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利用農(nóng)歷日期可以推算潮汐(潮水是月亮的吸引力造成的)。幾千年來,我國農(nóng)村習慣使用這種歷法,所以稱它為“農(nóng)歷”。我國現(xiàn)行農(nóng)歷的版本,是明末清初的《時憲歷》,于1645年農(nóng)歷乙酉年正式使用的。
陰歷全稱“太陰歷”或“純陰歷”。陰歷根據(jù)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陰歷產(chǎn)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jù)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jù)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shù)倍,而與回歸年無關。因此,陰歷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歷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借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后有陽歷。但是,由于陰歷與回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xié)調(diào),后來便逐漸被淘汰?,F(xiàn)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歷”的陰歷以外,其他國家已經(jīng)廢棄不用。此外,。1912年我國采用“公歷”安排月日后,人們就把公歷稱為“陽歷”,而把同時并存于民間的傳統(tǒng)的“夏歷”通俗地稱之為“陰歷”。陽歷,亦稱公歷、太陽歷、新歷、西歷,也稱格里高利歷。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后,陽歷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里·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歷”(舊歷)。陽歷是以地球環(huán)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數(shù),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歷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歷”每四百年就錯三天。由于這種歷法是根據(jù)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jié)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jié)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西洋歷法是明朝萬歷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歷法”當屬“儒略歷”。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對中國的陰歷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陽歷,但對它也有所改訂?!疤鞖v”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歷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歷?!疤鞖v”在中國歷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歷法。辛亥革命后,從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歷。1949年9月27日,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從此,我國也采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1]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農(nóng)業(yè)氣象學中,陰歷俗稱農(nóng)歷、殷歷、古歷、舊歷,是指中國傳統(tǒng)上使用的夏歷。 陽歷[1]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周年運動來安排的歷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歷是根據(jù)太陽直射點的運行周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其歷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說的陽歷,即格里歷,為現(xiàn)行公歷。基于一年有365.242199174 日,而并非剛剛好的365 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jīng)過四年一閏后,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后為365.24。最后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 年、2400年 等均有閏年,最后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 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xiàn)一天誤差,所以已經(jīng)很準確了。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歷的歷年近似等于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jù)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歷就是一種陽歷,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歷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歷,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chuàng)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并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于世界各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lsz/39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寓意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