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香附1兩,姜炒山梔1兩,川芎1兩,蒼術(shù)(米泔浸,炒)1兩,神曲1兩,山楂肉1兩,帶白陳皮1兩,半夏曲1兩,草豆蔻(要2頭尖的方可用;如無,以白豆蔻代之)1兩。
制法 : 上為細末,姜汁打稀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男婦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70丸,臨臥白水送下。終身不愈者,服此1料除根。
摘錄 : 《魯府禁方》卷二
樓上的意見就是我就不用復(fù)制了
。
附:《為“十八反”平反》
藥有相反,其說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原書早佚,現(xiàn)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所輯出者)。五代時韓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種”,當為“十八反”說的藍本。迨至金代,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廣為流傳,相沿至今。千百年來,父以傳子,師以授徒,藥房見有“反藥”,則拒絕配藥。若干有“反藥”的良方被束之高閣。至于醫(yī)生因用“反藥”而負屈含冤者,古往今來,更不知凡幾!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還有“株連”:筆者一次處方中半夏與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內(nèi)藥店配藥,藥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說:“醫(yī)生連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這應(yīng)該是常識。”附子乃附生于川烏者,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牽連到子了,這不是“株連”、“擴大化”是什么?
對此,我們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論述。
處方中用反藥者,首推漢代“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篇》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書《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細辛、烏頭、半夏),烏頭與半夏同用。
唐代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在其兩部《千金方》中用反藥的處方乃多達數(shù)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風緩湯,烏頭與半夏同用;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與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飲丸既有人參、苦參與藜蘆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與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頒布推行的《局方》,其潤體丸、烏犀丸二方皆川烏與半夏同用。陳無擇《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湯,甘草與甘遂同用。許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與川烏同用。
金代李東垣散腫潰堅湯海藻與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脈因證治》蓮心散芫花與甘草同用。
明代吳昆《醫(yī)方考》卷一通頂散,人參、細辛與藜蘆同用。陳實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海藻與甘草同用(此方后來載入?yún)侵t等編《醫(yī)宗金鑒》中)。
清代余聽鴻《外證醫(yī)案匯編》輯錄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門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過信手拈來,漢、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見所謂反藥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聽鴻語)。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態(tài)度呢?一種意見是:既有成說,不如不用為好。如陶宏景說:“凡于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樓、干姜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將制者也,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原書佚,轉(zhuǎn)引自《本草綱目》)。另一種意見是:賢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摶說:“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yīng)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藥,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好處在此。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夫用藥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痹僖环N是李時珍的意見,他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注:這里的“相畏”,是依《本經(jīng)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與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jīng)有權(quán),在用者識悟耳?!彼€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頸下結(jié)核,海藻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并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說,用者能夠“妙達精微”,有所“識悟”,還是可以用的,不過需要特別慎重而已。以上這三種意見,應(yīng)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作者:天涯乾坤
非也,轉(zhuǎn)一篇文章給你參考。
[轉(zhuǎn)帖] 正確認識十八反、十九畏
附子何辜(何紹奇) 紹奇談醫(yī):附子何辜
何紹奇
有病消渴(非糖尿病,尿崩癥待排除)者來診,思量再三,為擬清上、安中、溫下方,分別以天花粉、山藥、附子三味藥為主藥,這張?zhí)幏降牡鬃?,便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篇的栝樓瞿麥丸(栝樓根、茯苓、山藥、附子、瞿麥)?;颊叩搅怂幍?,立遭拒配。藥師說:“附子和天花粉是反藥!”我聽了哭笑不得,過去只遇到過附子和半夏同用遭拒配的事,當時我就指出過,傳統(tǒng)的“十八反”中“半蔞貝蘞芨攻烏”中烏是烏頭,烏頭與附子雖然關(guān)系密切但是卻是兩味藥,性味主治亦不相同。如麻黃與麻黃根一樣,一個辛溫發(fā)汗,一個涼澀止汗,能說它們是同一味藥,只是部位不同嗎?
1997年,我曾寫過一篇題為《為十八反平反》的文章,對“十八反”提出質(zhì)疑,后來此文載在《朱良春用藥經(jīng)驗集》(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一書中,看來有很多讀者未能看到它,我因此將其附于本文之末,一并與同道探討。
附:《為“十八反”平反》
藥有相反,其說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原書早佚,現(xiàn)行本為后世從歷代本草書中所輯出者)。五代時韓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種”,當為“十八反”說的藍本。迨至金代,張元素《珍珠囊補遺藥性賦》將“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編成歌訣廣為流傳,相沿至今。千百年來,父以傳子,師以授徒,藥房見有“反藥”,則拒絕配藥。若干有“反藥”的良方被束之高閣。至于醫(yī)生因用“反藥”而負屈含冤者,古往今來,更不知凡幾!尤有甚焉,“十八反”之外,還有“株連”:筆者一次處方中半夏與附子同用,患者去市內(nèi)藥店配藥,藥工一看,面露鄙夷地說:“醫(yī)生連半夏反附子都不知道么?這應(yīng)該是常識?!备阶幽烁缴诖跽?,半夏反附子,便是因母而牽連到子了,這不是“株連”、“擴大化”是什么?
對此,我們先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論述。
處方中用反藥者,首推漢代“醫(yī)圣”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篇》之甘遂半夏湯(甘遂、半夏、芍藥、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同書《腹?jié)M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細辛、烏頭、半夏),烏頭與半夏同用。
唐代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在其兩部《千金方》中用反藥的處方乃多達數(shù)十方,如《千金要方》卷七之風緩湯,烏頭與半夏同用;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與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飲丸既有人參、苦參與藜蘆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與甘草同用,皆其例也。
宋代官方頒布推行的《局方》,其潤體丸、烏犀丸二方皆川烏與半夏同用。陳無擇《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湯,甘草與甘遂同用。許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丸二方皆半夏與川烏同用。
金代李東垣散腫潰堅湯海藻與甘草同用。
元代朱丹溪《脈因證治》蓮心散芫花與甘草同用。
明代吳昆《醫(yī)方考》卷一通頂散,人參、細辛與藜蘆同用。陳實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壺湯海藻與甘草同用(此方后來載入?yún)侵t等編《醫(yī)宗金鑒》中)。
清代余聽鴻《外證醫(yī)案匯編》輯錄名家方案,其中瘰疬門亦有用海藻甘草者。
以上例子,不過信手拈來,漢、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了,可見所謂反藥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余聽鴻語)。那么,前人于此持什么態(tài)度呢?一種意見是:既有成說,不如不用為好。如陶宏景說:“凡于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樓、干姜之類,服之乃不為害,或有將制者也,譬如寇賈輔漢,程周佐吳,大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不如不用尤良。”(原書佚,轉(zhuǎn)引自《本草綱目》)。另一種意見是:賢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摶說:“其為性相反者,各懷酷毒,如兩軍相敵,決不與之同隊也。雖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藥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論也。如古方感應(yīng)丸用巴豆、牽牛同劑,以為攻堅積藥,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輩,以治血塊。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蓮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劑,而謂好處在此。是蓋賢者真知灼見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試以殺人也。夫用藥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韓信行背水陣也;不善者徒取滅亡之禍耳,可不慎哉?!痹僖环N是李時珍的意見,他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注:這里的“相畏”,是依《本經(jīng)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與后世“十九畏”之“畏”完全不同);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jīng)有權(quán),在用者識悟耳?!彼€指出:“胡冶居土治痰僻,以十棗湯加甘草、大黃,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東垣李杲治頸下結(jié)核,海藻潰堅湯,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勞瘵蓮心飲,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惡相反,并乃不為害。非妙達精微者,不能知此理?!彼囊馑际钦f,用者能夠“妙達精微”,有所“識悟”,還是可以用的,不過需要特別慎重而已。以上這三種意見,應(yīng)該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02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拌肝散
下一篇: 拔根提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