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檳榔炭2兩,雞內(nèi)金1兩,蓼實4兩,焦山楂2兩半,使君子肉1兩半。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通腸胃,化宿食,破堅結(jié),殺蟲導(dǎo)積。主小兒食積、奶積、蟲積、水積,一切積聚,飲食不思,腹痛膨脹,肚大青筋,四肢瘦弱。
用法用量 : 小兒5歲以內(nèi)者,每服2-3分,5歲以上者每服5分-1錢,開水送下。
摘錄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 ,病證名。亦稱中焦?jié)駸?。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jié)、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nèi)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fā)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脾胃濕熱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tǒng)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癥、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shù)、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shù)后,其
各自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xiàn),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濕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復(fù)活動與發(fā)展的結(jié)果。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guān),如縱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煙嗜酒等導(dǎo)致脾胃受傷,聚濕生熱。由此可見,要預(yù)防脾胃濕熱的發(fā)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chǔ)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jié),勿吸煙,勿飲酒等。
脾胃生理特點在于升與降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于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臟,胃為陽腑,互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guān)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xiàn)為濕與滯
脾胃病證雖多,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食積、痰結(jié)、氣滯、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郁于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diào),清濁相干,濕、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正如《素問·調(diào)經(jīng)論》所云:“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庇捎跐?、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濕,復(fù)其升降為其總旨。
三、脾胃病重在調(diào)理,兼以宣通肺氣
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泄,而貴在調(diào)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diào)之因,審因論治,復(fù)脾胃升降之常,使?jié)駵?,升降和,諸癥可除。
在調(diào)理脾胃時,還應(yīng)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xié)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fā)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yīng)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jié)褡璧眠\,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癥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癥的治療應(yīng)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yīng)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jié)耢顭崆?,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xiàn)黃疸之癥,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
王惠蘭溫膽湯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經(jīng)驗
脾胃濕熱證在北方并不多見,但近年由于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有增多趨勢。在跟王惠蘭老師學(xué)習(xí)中發(fā)現(xiàn)每遇脾胃濕熱證,常用溫膽湯加減治療而獲良效?,F(xiàn)將老師對脾胃濕熱證的認識和常用治法總結(jié)如下。
1 病因病機,脾胃虛弱為本中醫(y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fā)生的內(nèi)在根。《靈樞·百病始生》說,“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tài)是決定因素。臨床所見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脹滿,泛泛欲嘔,不思飲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變得黃膩。尋根問源,無論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所致,總能找到脾胃虛弱的病本。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谷物水液,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fā)虛弱之脾胃功能失調(diào)而生濕熱。
1.1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qū)”,濕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jié)合即為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fēng)熱,在脾虛失運內(nèi)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fēng)熱與內(nèi)蘊之濕,結(jié)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蓖瑫r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nèi)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1.2 飲食不節(jié) 無節(jié)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guī)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zhì)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jié)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guān)系。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癥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xié)調(diào)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guān)系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1.3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jié)”。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xié)調(diào)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diào)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diào),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熱,濕熱乃成。
當(dāng)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zhì)素質(zhì)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yīng)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2 主方溫膽,審證靈活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本虛標(biāo)實,濕熱是標(biāo)實的表現(xiàn)之一?!凹眲t治標(biāo)”,當(dāng)濕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棗。原“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zhì)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里證均可應(yīng)用,臨床應(yīng)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diào)和諸藥,益氣和中,生姜、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dǎo)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dǎo)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濕,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癥。
由于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惡心納呆,口干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粘滯不爽或秘結(jié),舌質(zhì)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或緩。濕重于熱加蒼術(shù)、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濕熱并重去生姜、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于濕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濕熱并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郁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樸;脾虛明顯加蒼術(shù)、白術(shù)。外感引發(fā)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里同治。脾胃濕 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fā)現(xiàn)胃中潴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術(shù),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運。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后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于熱,即是濕熱并重,治療也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dāng)加入清熱藥。
3 驗案舉例患者,女,68歲。因感冒愈后上腹脹滿,痞悶不舒,納呆惡心,矢氣時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飲,身困乏力月余就診。查見面色萎黃,舌質(zhì)略紅,苔淡黃厚膩,脈細滑,下肢微腫。并述多年來每逢感冒或平時飲食稍有不慎即發(fā)上癥。辨證:脾胃虛弱、濕熱蘊中、濕重于熱。治法:理氣健脾,化濕清熱。溫膽湯加減。處方:陳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蒼術(shù)15g,厚樸12g,菖蒲12g,苡仁20g,黃芩10g,甘草6g。服藥4劑,上腹脹滿痞悶減輕,厚膩苔變薄
……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jīng)絡(luò),善治風(fēng)痰,又能祛風(fēng)定驚。兩藥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jīng)絡(luò)中之風(fēng)痰;合可散周身痰結(jié),尤以祛風(fēng)痰為著。臨床用于頑痰咳喘,風(fēng)痰眩暈,中風(fēng)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fēng)等癥。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藥治風(fēng)痰停飲,咳嗽喘促。《圣濟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藥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jié)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cè)于宣肺,下氣行水。兩藥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于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臥,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jié)。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于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藥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biāo),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于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癥。《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藥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云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藥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藥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于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nèi)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藥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钀灱罢委?。
半夏配藿香,兩調(diào)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jīng),藿香氣芳香,長于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diào)脾胃之功,并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于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癥?!短交菝窈蛣┚址健分械霓较惆胂臏赞较?、半夏聯(lián)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藥配伍,協(xié)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姜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xié)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配對,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fā)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于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癥?!督饏T要略》中以二藥組成的生姜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nèi)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于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于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藥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風(fēng)定驚作用。臨床用于痰濕內(nèi)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fēng)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藥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段菏霞也胤健分械陌胴愅枰远幍确纸瓰橥柚物L(fēng)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半夏配瓜蔞,化痰消痞。
半夏辛溫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結(jié)。《藥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兩藥配對,相輔為用,化痰散結(jié),寬胸消痞之功顯著。臨床用于痰熱互結(jié)、氣郁不通之胸脘痞滿,或痰濁膠結(jié)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熱壅肺之胸膈塞滿、氣逆咳嗽、吐痰黃稠等?!稘健分械陌胂耐枰远幚仉酰髦畏闻K蘊熱,痰嗽,胸膈塞滿?!镀諠健分械陌胂臏远幹涡乇裕南聢云?,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風(fēng)。
半夏辛溫,為治濕痰要藥,長于燥濕化痰;天麻甘平,為治內(nèi)風(fēng)圣藥,善于息風(fēng)止暈。前人有“無痰不作?!敝f。用半夏燥濕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風(fēng)平肝治其標(biāo)。兩藥配對,標(biāo)本兼顧,化痰息風(fēng),治眩暈、頭痛。《脾胃論》云:“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虛風(fēng)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迸R床用于風(fēng)痰上擾,癥見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醫(yī)學(xué)心悟》中的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和《圣濟總錄》中的天麻丸以二藥為主治偏頭痛,眼目昏花?熏或頭目眩暈,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黃連,辛開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化痰濁,降胃氣止嘔吐,又能辛散消痞結(jié);黃連苦寒降泄,清泄胃熱而燥濕,以開中焦氣分之熱結(jié)。兩藥配對,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開苦降以調(diào)其升降。且清熱無礙祛濕,燥濕又無妨清熱,有相輔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熱化痰,散結(jié)止嘔之功。臨床用于濕熱痰濁,郁結(jié)不解,胸脘滿悶,痰多黃稠,苔黃膩,脈弦滑;寒熱互結(jié)、氣機失暢所致的心下痞悶,按之作痛;胃熱嘔吐,或干嘔痰少?!秱摗分械男∠菪販?,以黃連、半夏配瓜蔞合用治療痰火互結(jié),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黃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溫性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化飲祛痰,和胃止嘔;黃芩苦寒,入肺經(jīng),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熱。兩藥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貯痰之器,源清流潔,痰化肺清,濕去逆降之功顯矣。臨床用于痰熱壅肺,肺氣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黃者;痰熱痞結(jié),氣逆不降之嘔吐?!缎湔浞健分械狞S芩半夏丸即以二藥治上焦有熱,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溫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溫通,性質(zhì)沉降,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降胃氣而止嘔,為治濕痰、氣逆嘔吐,胸脘痞滿之良藥;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經(jīng),為清泄肺胃實熱之要藥。兩藥配對,寒溫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熱,又化痰降逆止嘔、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熱犯肺者之治,當(dāng)半夏石膏并用也?!迸R床用于胃熱濕阻,胃氣上逆所致脘腹痞悶,惡心嘔吐等癥;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黃痰粘稠等;肺胃俱熱或胃熱犯肺而喘嘔并見者?!秱摗分械男∏帻埣邮鄿允?、半夏配桂枝、麻黃等合用,治療內(nèi)飲化熱,外感風(fēng)寒,咳而上氣,煩躁而喘的肺脹證。
半夏配夏枯草,調(diào)和肝胃。
半夏化痰濁,消痰散結(jié),通降和胃。藥理研究認為半夏有良好的鎮(zhèn)靜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膽郁火,暢利氣機之運行,補養(yǎng)厥陰。兩藥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濁,調(diào)和肝胃,順接陰陽。臨床用于痰火郁結(jié)的各種病證。
半夏配麥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溫而燥,燥濕健脾,化痰降逆;麥冬甘苦微寒,養(yǎng)陰益胃,潤肺清心,滋而不膩。兩藥合用,潤肺胃而降逆氣,清虛熱而化痰濁,潤而不膩,燥不傷陰。但麥冬用量須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嘔之功。臨床用于熱病傷津、肺胃陰虛及肺癰、肺痿等病?!秱摗分休d有竹葉石膏湯。
半夏配干姜,溫肺化飲。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干姜辛熱,主歸肺、脾、胃經(jīng),有溫肺化飲之功,既能溫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氣之肅降,使水道通調(diào)而痰飲可化?熏又能溫脾胃去濕濁而絕生痰之源。兩者合用,對痰濁阻肺、咳嗽氣喘之證最宜。臨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氣喘,咳痰清稀之癥?!督饏T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藥等分為末治干嘔吐逆,吐涎沫。《普濟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藥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莢,祛痰開竅。
風(fēng)痰之證多為積痰生熱。積熱氣升則引動內(nèi)風(fēng),痰隨氣上升則清竅蒙蔽。半夏辛溫有毒,功專燥濕化痰;皂莢辛溫有小毒,辛散走竄,具祛痰、搜風(fēng)、開竅之力,善治風(fēng)痰壅盛、官竅阻閉之證。兩藥合用,可使皂莢得半夏之佐則祛痰之力大增,祛風(fēng)痰、開官竅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氣開竅之功,痰去則氣降,氣降則風(fēng)息,清竅自開。臨床用于中風(fēng)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開、喉中痰聲漉漉;痰濕壅滯、胸悶咳喘、痰多、質(zhì)粘難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陰陽和表里,使陽入陰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氣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兩藥合用,一瀉一補,一升一降,具有調(diào)和脾胃,舒暢氣機的作用,使陰陽通,脾胃和,可入眠,為治“胃不和,臥不安”的良藥。臨床用于治療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寢不安?!秲?nèi)經(jīng)》有載半夏秫米湯。
半夏配甘遂,消痰瀉飲。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化飲,和暢氣機,為燥無形痰濕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氣行水,善行腸間經(jīng)隧之飲邪,為瀉有形水飲之專藥。兩藥合用,相輔相成,飲下痰消,邪衰而病愈。臨床用于飲留胃腸,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雖利心下續(xù)結(jié)滿。《傷寒論》中的甘遂半夏湯以二藥為主治留飲。
半夏配厚樸。
力可專通暢中焦,引其他諸藥(理氣藥)力專于調(diào)中焦之痞與氣滯,治療食積,積滯;以及中焦之痰濁,濕熱;此二藥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臨床應(yīng)用總結(jié)。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fā)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用生姜搗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經(jīng)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姜、干姜、秦皮、龜甲。反烏頭?!?/p>
《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p>
《醫(yī)學(xué)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p>
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姜則無害?!?/p>
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瀉心湯
出處:
《傷寒雜病論》
分類:
和解劑,調(diào)和腸胃
組成:
半夏(15克),黃芩(9克),干姜(9克),人參(9克),炙甘草(9克),黃連(3克),大棗(4枚)。
方訣:
半夏瀉心參芩連,干姜草棗一并添;寒熱互結(jié)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熱平調(diào),消痞散結(jié)。
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屬中氣虛弱,寒熱互結(jié)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輔料:半夏6克,黃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參5克,棗(干)10克。
調(diào)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將以上半夏、黃苓、干姜、炙甘草、黃連、人參、大棗,一同放入藥罐內(nèi);
(2)加入適量清水煎煮20分鐘后去渣留汁;
(3)將大米洗干凈后置于鍋內(nèi),倒入煎好的藥汁及適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鐘后,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
組成:半夏9克,白術(shù)12克、天麻6克、陳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棗3個。
主治:高脂血癥引起的脾胃氣虛、痰涎內(nèi)停、虛風(fēng)上攪,以致頭眩眼黑、惡心煩悶、氣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開、頭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劑,每劑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溫服。
半夏厚樸湯
組成:半夏一升(12g),厚樸三兩(9g),茯苓四兩(12g),生姜五兩(15g),蘇葉二兩(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膩,脈弦緩或弦滑。
功用: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區(qū)別
(一)植物來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為天南星科半夏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塊莖。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梨頭尖屬植物鞭檐梨頭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塊莖。
(二) 加工炮制所用輔料有別
生半夏,不用炮制輔料,將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篩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礬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礬12.5%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黃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細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礬6%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水半夏,僅有制水半夏一種規(guī)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礬20%為輔料經(jīng)過炮制而得。
(三) 形狀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1——1.5厘米。表面類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質(zhì)脆,斷面略呈角質(zhì)樣。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質(zhì)硬脆,斷面淡黃色,常具角質(zhì)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黃色或金黃色,顆粒大小均勻,質(zhì)脆,內(nèi)心黃色。無麻味。
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guī)則的顆粒狀。表面淡黃色、黃色或棕黃色,質(zhì)較松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zhì)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圓形,上端有凸起的葉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頭,呈黃白色,角質(zhì)狀。微有麻辣感。
(四) 效用有別
半夏的四種炮制規(guī)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異,不能偏廢和盲目濫用,需“辨證施治,審證用藥”。
生半夏,辛溫有毒,生用對口腔、喉頭和消化道粘膜有強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腫脹,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難,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風(fēng),散瘀,消癤腫,多外用。內(nèi)服用于治療惡性腫瘤。
如:攻癌奪命湯治驗錄[李可志經(jīng)驗],就用生半夏來治多種惡性腫瘤,竟獲奇效。其方的組成是:海藻、甘草、木鱉子、鱉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樓、海蛤殼、黃藥子、生半夏、生姜、玄參、牡蠣各30克,浙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條,雄黃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勻外敷治療頸部淋巴結(jié)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療雞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灑中,一周后可敷治療頭癬。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嘔,祛寒痰,鎮(zhèn)咳,蠲飲。
如:生姜半夏湯,來源于《金匱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療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風(fēng)痰上攻,頭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腫,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飲,降逆止嘔之功。
清半夏,長于清風(fēng)痰,化飲,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紅、白術(shù)、甘草以燥濕化痰,平肝息風(fēng)。治療風(fēng)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瀉心湯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為好,配用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以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治療胃氣不和,心下痞滿不痛,干嘔或嘔吐,腸鳴下痢,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
法半夏,溫性低,長于祛痰止咳,除濕濁等。如:荷葉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組成是荷葉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陳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功。用于治療產(chǎn)后虛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之功,但無降逆止嘔之效。多用于治療咳嗽痰多、支氣管炎?;抵箍人胂目纱姘胂?,用于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時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綜上所述:半夏、法半夏與水半夏,雖來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臨床運用有別,價格差別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偽品,若把半夏稱為法半夏或法半夏稱為半夏仍按假藥論處。在中藥飲片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使用環(huán)節(jié)中絕不能統(tǒng)稱為“半夏”,絕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圖,須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標(biāo)準(zhǔn),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為準(zhǔn)繩,準(zhǔn)確定名,辨證運用,合理定價,才能確保臨床運用安全有效。
(五)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藥店在調(diào)配中藥處方時,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現(xiàn)象,這是錯誤的。作為用藥的患者,或代患者購藥的家屬,購藥時應(yīng)問清藥店營業(yè)員,所配藥方中到底是半夏還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消腫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痰多咳喘、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及癰腫痰核等癥。
水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戟葉犁頭尖的干燥塊莖,其藥材正名為犁頭尖,分布于廣西、廣東、貴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區(qū)。該藥原為南方民間用藥,有散瘀、止血、消腫、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乳癰、疔瘡、瘰疬、疥癬及毒蛇咬傷等癥。
20世紀(jì)70年代后,由于半夏資源減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應(yīng)不足,便從主產(chǎn)地開始以犁頭尖(水半夏)代半夏藥用。到20世紀(jì)80年代初,中藥材市場開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場,以其價格低廉之優(yōu)勢很快普及全國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頭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藥用?從相關(guān)資料可得出結(jié)論:由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實等主編的《中藥鑒定學(xué)》(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規(guī)劃教材)第216頁附注說明:“水半夏與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頭尖)為半夏之偽品,不能代半夏藥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國藥典》只收載有半夏,并沒有收入水半夏一藥。
上一頁全文完(共 24825 字) 展開全部內(nèi)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0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檳榔湯
下一篇: 檳榔滑石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