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白及1錢,茜草1錢,生地1錢,丹皮1錢,牛膝1錢,廣皮1錢,歸尾1錢。
功能主治 : 內(nèi)傷吐血。
用法用量 : 加荷葉蒂5個,水煎服。
摘錄 : 《古今醫(yī)徹》卷二
目錄1拼音2處方3功能主治4白及湯的用法用量5摘錄附:1古籍中的白及湯 1拼音 bái jí tāng
2處方白及1錢,茜草1錢,生地1錢,丹皮1錢,牛膝1錢,廣皮1錢,歸尾1錢。
3功能主治內(nèi)傷吐血。
4白及湯的用法用量加荷葉蒂5個,水煎服。
5摘錄《古今醫(yī)徹》卷二
古籍中的白及湯 《外臺秘要》:[卷第二十三]惡核瘰方四首 溫服一升。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古今錄驗有白及余并同)又玄參湯,主惡核瘰風(fēng)結(jié)方。玄參升麻獨活連...
《驗方新編》:[卷三咳嗽]咳嗽痰血 ,其效如神。后日凌遲,剖其胸,見肺間竅穴數(shù)十,皆白及填補(bǔ),色猶未變也?!厄灧叫戮帯非艴U相璈公元164...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頭面部]凌云骨 膏治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腫硬青紫。百草霜(三錢)白及(五錢)白蘞(三錢)百合(五錢)百部(三錢)乳香...
《食療本草》:[卷下]蔥〈溫〉 白及須∶平。通氣,主傷寒頭痛?!沧C〕(三)又,治瘡中有風(fēng)水,腫疼、秘澀∶取青葉同干姜、黃相和,煮作湯...
《盤珠集胎產(chǎn)癥治》:[卷中產(chǎn)后]小便不禁
宋代時期盛行的斗茶之風(fēng),使得建盞聞名于世。在權(quán)貴之間流行的斗茶將游戲,斗的是茶湯之白及湯花之勻細(xì)和持續(xù)時常。
爐火造就傳世經(jīng)典,建盞自元代逐漸衰落以來,遇到了一個重新?lián)P名的時代,建盞的市場逐年走俏,老盞不可多得,老盞中的上品更是價值連城。
那么在面對市面上的老盞時,我們?nèi)绾伪鎰e呢?
1、消光去音法
∨
“消光”就是用強(qiáng)酸性物質(zhì)在釉面上做處理,去除新盞釉面的“賊光”;
而“去音”是因為老盞輕輕敲擊聲音古樸沉悶,新盞清脆,可以在高溫?zé)浦腥〕鲋苯觼G進(jìn)冷水,使聲音不那么脆。
2、拉坯修胎手法
∨
仿品上手,感覺比宋盞要略大些。外觀過于規(guī)整,胎釉比真品要顯單薄,制作過于靈巧。
常見的仿品胎土的加工過細(xì),修胎過于整齊。胎壁稍嫌薄。圈足弧度過圓,底足常挖得稍深。
3、接底法
∨
上世紀(jì)九十年代以后,開始出現(xiàn)接底法,即將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掛釉入窯燒造。
此類判斷起來有點難度,需要從多角度綜合去判斷。
4、老胎新釉法
∨
將窯址上采揀的生燒品或者釉面不理想的建盞重新施釉或者不施釉入窯燒造。此類比較好判斷,價格普遍也不高。
以上為幾類常見做舊手法,還有許多比如老器后加款,后刻“供御”、“進(jìn)盞”及臆造款等等。
1、看光澤
∨
仿品釉面大多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質(zhì)浸泡者則釉面呆板、晦澀,缺乏建盞的柔潤深沉之感。
有的粘"土銹",但不自然。
2、看器型
∨
仿品大多為輪制壓?;蜃{成型,修刀過于工整,以致顯得拘謹(jǐn)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隨意之感。
3、看器底刻字
∨
少數(shù)仿品刻"供御"銘,但字跡甚差,毫無真品的瀟灑、飄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論。
4、用手去感覺
∨
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較細(xì)膩,胎體表面較平整光滑且較薄,手感較輕飄。
5、聽聲音
∨
新仿品若用手指輕輕彈擊,發(fā)出的聲音較清脆;
而宋代建盞發(fā)出的聲音較深沉。
圖1 為宋建窯兔毫盞,口沿殘破,釉色光潔肥潤,淺圈足規(guī)整并倒角(修刀),胎骨黑色、粗密、堅硬厚重,胎表深沉凝重,飾銀兔毫釉,紋理清晰且有從釉中滲出之凸感。
圖2 為新仿建盞,屬中高仿,胎釉與建盞相近,重量亦接近。
唯過于小心,工整有余而自然飄逸之氣全失。顯得拘謹(jǐn)小氣,胎表無老氣,釉面火氣重,有賊光,兔紋間夾雜褐斑為新仿配料的弊病,全無滲釉之肥厚感,只見浮泛氣,從流釉看施釉亦不大膽,顯做作。
圖3,圖4 為宋東張窯兔毫盞,完整無損,釉色、毫紋較佳,缺乏潤厚。
為該窯早期作品,仿建較形似,圈足工整亦見修刀(倒足),胎色黑灰,細(xì)膩堅硬,胎體不及建盞厚重深沉。
飾黃兔毫紋,釉層稍溥,釉面見水銹痕,施釉不及施釉線,流釉過多與匣缽底部黏連。
圖5 為新仿東張盞,為老胎新釉之作。較易迷惑購藏者,因為造型與胎體等均自然老到,為熟練窯工之作。
新釉覆蓋老釉不留痕跡,破綻亦為配料配方和覆釉過薄,若為宋釉,燒透的產(chǎn)品定見聚流釉。
釉面雖經(jīng)高猛酸鉀等浸泡,又經(jīng)土蝕,雖不見了賊光,但表層晦澀卻無法壓住胎釉新火之氣。
圖6 為宋元茶洋窯兔毫盞,胎骨灰色,淺圈足近餅,修足隨意大膽,足底見剔出乳突留下的凹三角形,即為茶洋盞的主要特征之一。為日本“灰被天目”造型的母本。
圖7 為新仿茶洋盞,高仿產(chǎn)品,亦為老胎新釉二次入窯燒造,不易識破。
該盞造型為茶洋窯束口中腹盞,是用元代胎坯施新釉后燒就,流聚釉自然,因釉裂又經(jīng)修飾,給人以老貨有缺陷而修飾之感。
新釉為仿建盞釉,該釉色茶洋窯不見,而胎體及造型是典型的元代茶洋“平肩”盞,“平肩”(即腹底與圈足間修成約90度直角)為茶洋窯主要特征,日本藏著名的“灰被天目”束口深腹盞即為南平茶洋窯生產(chǎn),亦為“平肩”。
目前市場上,新仿建盞為多,許多大大小小各類體制的‘小窯’應(yīng)運而生,大量高仿‘建窯’茶盞涌向海內(nèi)外古玩市場,購者要留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3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及枇杷丸
下一篇: 白及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