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發(fā)背。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以蜜酒調下,續(xù)飲溫酒適量,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三五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清涼膏貼之。
摘錄 : 《中藏經(jīng)》
制法 : 上生用,銼散。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痰血結滯,發(fā)為寒熱,心胸如火煩躁。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加生姜5片,水1鐘半煎服。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五五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止疼痛,生肌肉,滅瘢痕。主破傷風。
用法用量 : 摻瘡上。
注意 : 避風將息,勿令著水。
摘錄 :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妬精瘡,癢不可忍,皮膚諸瘡,手抓疽瘡,漏瘡。
用法用量 : 摻瘡上。如治漏瘡,每挑1錢,入黃柏末1錢、輕粉半錢。
摘錄 : 《三因》卷十五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久年咳嗽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1錢,白沙蜜2錢,水1盞,煎7分,通口服。
摘錄 : 《三因》卷十二
處方 : 大附子(生,去皮臍)半兩,桂府半兩,滑石半兩,園白半夏(湯洗21次)3分。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肝腎虛,為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陰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水2盞,加生姜7片,蜜半匙,煎7分,空腹冷服?;魜y,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燈心、茅根煎。
摘錄 : 《三因》卷二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發(fā)背。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量患人虛實加減,以蜜酒調下,續(xù)飲溫酒1兩盞。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3-5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青涼膏貼之。氣盛者1服2錢,余更裁度。
摘錄 : 《中藏經(jīng)·附錄》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 : 每服半錢匕,煎黃蠟、米飲調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
功能主治 : 護胎。主妊娠傷寒。
用法用量 : 用雞子清調涂在紙花上,紙可碗口大,貼在臍下胎存處,干即以溫水潤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
1、苦菊清洗干凈瀝水。
2、馓子2小把。
3、瀝好水得苦菊,放入大點的容器。
4、加少量食鹽。
5、加少量生抽。
6、加適量麻油。
7、加適量食用醋。
8、加少量雞粉。
9、戴上一次性手套,用力搓揉攪拌10次左右。
10、加適量白砂糖繼續(xù)搓揉均勻即可裝盤。
11、加兩把小馓子,把馓子擰碎。
12、攪拌均勻即可。
油馓子做法:
甜油馓子是我國的傳統(tǒng)面食,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寒食節(jié)吃馓子等面制油炸食品的習俗,流傳至今,山西、河南及少數(shù)民族均有制作,是我國各族人民非常喜愛的食品。
食材
面粉500克雞蛋1個,芝麻油1.5公斤(實耗半斤左右),鹽7克,涼水250克
步驟/方法
將面粉放入盆內,兌入約250毫升溫水(天熱可用涼水),雞蛋1個,鹽12克,同時放入,待鹽溶化后,用手把面抄勻,再用手把面扎成柔軟光滑有筋力的面團,蓋上濕布餳20分鐘
將醒好的面壓成扁狀厚1.5厘米,再切為1.5厘米長條,揉成與筷子大小后,將其放在抹好的油的盆中,每一盤一層刷一引進油以防粘連,待全部盤完后,用布蓋上醒50~60分鐘。
將芝麻油燒熱,將盤好的條取出,條頭放在左手食指根處用拇指壓住,由里向外繞在其它4個手指上,隨繞隨將條拉細。約繞30圈左右,將條揪斷。
斷頭壓在圈內,再用兩手食指伸入圈內拉長2/3,再用兩根筷子代替兩個食指把兩條繃直,下入油內炸至半熟時斜折過來,定型后抽出筷子,作至深黃時撈出即成。
注意事項
和面用水夏涼冬溫,以利于餳面
盤面條時不要忘了刷油
用一般植物油炸制也可以,但是小磨香油炸出來的味道更香。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4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散
下一篇: 白敬宇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