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末,用陳白梅肉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風(fēng)毒、氣毒瘰疬。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熟水送下,空心、午后各1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二六
制法 : 共研成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反胃。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米飲送下。
摘錄 : 《普濟方》卷三十六
制法 : 上為細末,為丸如雞頭子大。
功能主治 : 喉閉及腫痛。
用法用量 :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 : 《普濟方》卷六十引《仁存方》
內(nèi)服:煎腸,10-30克;或浸酒;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1、利尿,解毒作用:煎劑對犬急性利尿?qū)嶒灒荒苁鼓蛄吭黾?,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2、抗錐蟲作用:25%與50%的煎劑,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愈。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xiàn)鼓腸。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菝葜水煎液6%濃度,醇浸液3%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炭疽桿菌有抑菌作用。1、治療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兩次,濾液合并文火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濃度相當(dāng)于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門診治療癤癰67例,隨訪27例均獲顯效;蜂窩織炎、淋巴結(jié)炎、乳腺炎63例,隨訪48例,顯效43例,效果不明顯5例;腹部炎性包塊、闌尾膿腫8例,隨訪7例,顯效6例,效果不明顯1例。
2、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取鮮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療52例,痊愈15例,顯效10例,好轉(zhuǎn)23例,無效4例。
3、治療牛皮癬。取菝葜根20~40克,用溫開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時,煮沸40~80分鐘,每日分2~3次飯后服。治療107例,痊愈(癥狀消失,皮損消失,或尚留幾小塊損害)13例,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皮損消退約60~80%)26例,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失約30~60%,或皮損普遍變平、縮小,紅色減退,鱗屑減少)46例,無效23例。痊愈病例停藥后,部分有復(fù)發(fā),但一般較輕,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4、治療癌腫。菝葜取菝葜根塊洗凈、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時后用文火煎煮3小時去渣,加入肥肉1~2兩再煎1小時,約得煎液500毫升,于1日內(nèi)多次飲服。適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較好。具有增進食欲、減少嘔吐、疏通狹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腫、增強體力、提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據(jù)200例(病情輕重不一)的觀察,約45%的患者可獲得療效,癥狀緩解;個別病例可獲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沒有癥狀;少數(shù)病例腫瘤縮小,但多數(shù)未見變化。該品對脾胃虛寒體質(zhì)者較為適宜;此類病人服藥后,感到胃腸舒適,脹氣減輕,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顯減少。反之陰虧偏熱體質(zhì)者,服后常易引起口干、煩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潰,或便血、胃腸道出血。故對應(yīng)用放射治療后引起的一系列熱性反應(yīng)不宜應(yīng)用。本藥對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對腸道粘膜發(fā)炎的充血、水腫有收斂作用。因此,應(yīng)用于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的直腸結(jié)腸反應(yīng),出現(xiàn)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于該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雜質(zhì),對胃腸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豬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雜質(zhì),以免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
菝葜,又名金剛藤,為百合科植物菝葜 Smilax china L. 的干燥根莖,收錄載 2010 年版《中國藥典( 一部) 》,具有利濕去濁、祛風(fēng)除痹、解毒散瘀的作用,用于治療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fēng)濕痹痛、疔瘡癰腫等。 臨床上,拔葜多用于慢性盆腔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腫瘤、高尿酸血癥及各種炎癥性疾病的治療,維吾爾族還常用于治療銀屑病。
觀賞價值
花后結(jié)球形漿果,果色漸由綠變紅,果期8~11月,可做切枝觀果之用。瓶插觀賞期30天左右,直到干燥仍可作為干果實用。1、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15~25克。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2、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nèi)緊急者:菝葜凈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3、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4、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nèi)堿各50克,烏梅二個(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10克,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5、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diào)15克,服之。(《儒門事親》)
6、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7、治沙石淋:菝葜100克。搗羅為細散。每服5克,米飲調(diào)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圣濟總錄》菝葜散)
8、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50克。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9、治食道癌:鮮菝葜500克。用冷水1500克,濃縮成一斤時,去渣,加肥豬肉100克,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2010 年版《中國藥典》(一部)僅收載光葉菝葜(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和菝葜 Smilax china L.兩品種供藥用[2],有效成分均為落新婦苷(Astilbin)。由于同屬植物繁多,形態(tài)相近,其根莖入藥,外形很難辨認,常常有其他品種混入代替土茯苓、菝葜作為藥用。為考察菝葜屬和肖菝葜屬不同品種中落新婦苷含量差異,從而確認該兩屬植物中落新婦苷的藥源植物及土茯苓的主產(chǎn)地,國內(nèi)學(xué)者進行了大量研究。
別名:金剛刺、金剛藤、烏魚刺、鐵菱角、馬加勒、筋骨柱子、紅燈果、金剛根、金剛骨、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剛刺、金剛頭、假萆薢、山菱角、霸王力、溝谷刺、金巴斗、豺狗刺、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普貼、雞肝根、路邊刷、鱟殼刺、鐵刺苓、飯巴鐸、冷飯巴、金剛鞭、馬鞍宮、馬加刺兜、馬加勒。
性味:甘、酸,平。
歸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功能:祛風(fēng)利濕;解毒消癰。
主治:主風(fēng)濕痹痛;淋濁;帶下;泄瀉;痢疾;癰腫瘡毒;頑癬;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腸,10-30g;或浸酒;或入丸、散。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chinaL.的根莖。其葉也入藥。采收儲藏: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或用鹽水浸泡數(shù)小時后蒸熟,曬干。夏季采葉,曬干。炮制:將原藥用清水浸洗,潤透,切成薄片,曬干。用藥禁忌《本草經(jīng)疏》:忌茗、醋。 成熟的果
根含菝葜素(smilaxin),異內(nèi)杞甙(isoengeletin),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山柰素(kaempferide),二氫山柰素(dihydrokaempfe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ylglucoside),薯蕷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纖細薯蕷皂甙(methyl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蕷皂甙(methylprotodioscin)等。新替告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新替告皂甙元-3-O-β-D-吡喃葡萄糖-(1→4)-O-[α-L-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otigo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偽原薯蕷皂甙(pseudoprotodioscin),異娜草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1→2)-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甙{isonarth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薯蕷皂甙元(diosgenin)。 方法名稱: 菝葜-薯蕷皂苷元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應(yīng)用范圍: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菝葜中薯蕷皂苷元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于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的干燥根莖。
方法原理: 本品加乙醇在索氏體取器中加熱回流,回收溶劑濃縮加鹽酸加熱回流,冷卻液加石油醚振搖,提取液蒸干,殘渣加乙腈溶解并定容,搖勻,濾過,續(xù)濾液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03nm處檢測薯蕷皂苷元的吸收值,計算出其含量。
試劑: 1. 乙腈
2 .乙醇
3 .鹽酸
4 .石油醚
儀器設(shè)備: 1 儀器
1.1 高效液相色譜儀
1.2 色譜柱
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shù)按薯蕷皂苷元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8000。
1.3 紫外吸收檢測器
2色譜條件
2.1流動相:乙腈 水=90 10
2.2檢測波長:203nm
2.3柱溫:35℃
試樣制備: 1. 稱取供試品
精密稱定本品粉末(過二號篩)8g,為供試品。
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薯蕷皂苷元對照品適量,加乙腈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
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二號篩)約8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醇適量,浸漬過夜,加熱回流至提取液近無色,回收溶劑至約100mL,加鹽酸16mL,加熱回流水解2小時,冷卻,用石油醚(60~90℃)振搖提取4次,每次40 mL, 合并提取液,回收溶劑至干,殘渣加乙腈溶解并轉(zhuǎn)移至10mL量瓶中,加乙腈至刻度,搖勻,濾過,續(xù)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操作步驟: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0m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03nm處測定薯蕷皂苷元(C27H42O3)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化學(xué)工業(yè)出版社,2005版,一部,p216。 1、利尿,解毒作用:煎劑對犬急性利尿?qū)嶒?,不能使尿量增加,對急性汞中毒大白鼠亦無利尿作用,但能使尿中排汞量略增加,對正常家兔及急性汞中毒家兔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功能均無明顯影響。
2、抗錐蟲作用:25%與50%的煎劑,不論灌胃或腹腔注射,均能暫時抑制馬疫錐蟲的繁殖,延緩小白鼠的死亡時間,但不能清除血中錐蟲使小白鼠得以治愈。不論灌胃或注射均使小白鼠出現(xiàn)鼓腸。前者與馬齒莧合用療效增加,副作用減少,在試管內(nèi)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菌作用。菝葜水煎液6%濃度,醇浸液3%濃度,平板法試驗對炭疽桿菌有抑菌作用。 1、治療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1斤切碎,甘草25克,水煎兩次,濾液合并文火濃縮至1000毫升左右,菝葜根濃度相當(dāng)于50%。每次50毫升,日服2次。門診治療癤癰67例,隨訪27例均獲顯效;蜂窩織炎、淋巴結(jié)炎、乳腺炎63例,隨訪48例,顯效43例,效果不明顯5例;腹部炎性包塊、闌尾膿腫8例,隨訪7例,顯效6例,效果不明顯1例。
2、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取鮮菝葜根2斤,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毫升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治療52例,痊愈15例,顯效10例,好轉(zhuǎn)23例,無效4例。
3、治療牛皮癬。取菝葜根20~40克,用溫開水1500毫升浸泡10小時,煮沸40~80分鐘,每日分2~3次飯后服。治療107例,痊愈(癥狀消失,皮損消失,或尚留幾小塊損害)13例,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皮損消退約60~80%)26例,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皮損消失約30~60%,或皮損普遍變平、縮小,紅色減退,鱗屑減少)46例,無效23例。痊愈病例停藥后,部分有復(fù)發(fā),但一般較輕,再服菝葜仍然有效。
4、治療癌腫。菝葜取菝葜根塊洗凈、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0.5~1斤浸入6~7斤水中,1小時后用文火煎煮3小時去渣,加入肥肉1~2兩再煎1小時,約得煎液500毫升,于1日內(nèi)多次飲服。適用于胃癌、食管癌、直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鼻咽癌,其中以胃癌和食管癌效果較好。具有增進食欲、減少嘔吐、疏通狹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腫、增強體力、提高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據(jù)200例(病情輕重不一)的觀察,約45%的患者可獲得近期療效,癥狀緩解;個別病例可獲得根治;有的控制1年多,沒有癥狀;少數(shù)病例腫瘤縮小,但多數(shù)未見變化。本品對脾胃虛寒體質(zhì)者較為適宜;此類病人服藥后,感到胃腸舒適,脹氣減輕,食量增加,食道癌患者粘液涎沫明顯減少。反之陰虧偏熱體質(zhì)者,服后常易引起口干、煩躁、便秘、尿赤、口粘膜破潰,或便血、胃腸道出血。故對應(yīng)用放射治療后引起的一系列熱性反應(yīng)不宜應(yīng)用。實踐中觀察到,本藥對消化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對腸道粘膜發(fā)炎的充血、水腫有收斂作用。因此,應(yīng)用于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的直腸結(jié)腸反應(yīng),出現(xiàn)粘液血便者,有良好效果。由于本品含有皂素及鞣酸等雜質(zhì),對胃腸道粘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所以加用豬肉同煎以中和皂素及雜質(zhì),以免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 1、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鐵刺苓、活血龍、山楂根各三錢至五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2、治患腳,積年不能行,腰脊攣痹及腹屈內(nèi)緊急者:菝葜凈洗,銼之,一斛,以水三斛,煮取九斗,以漬曲及煮去滓,取一斛漬飯,釀之如酒法,熟即取飲,多少任意。(《補缺肘后方》)
3、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4、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nèi)堿各一兩,烏梅二個(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5、治小便多,滑數(shù)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diào)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6、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7、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diào)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圣濟總錄》菝葜散)
8、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9、治食道癌:鮮菝葜一斤。用冷水三斤,濃縮成一斤時,去渣,加肥豬肉二兩,待肥肉熟后即可。此系一日量,分三次服完。(《中草藥治腫瘤資料選編》)
10、治赤白帶下:菝葜半斤,搗碎煎湯,加糖二兩。每日服。(《江蘇藥材志》)
11、治流火:鐵刺苓煎汁與豬腳煮食,或配土牛膝二錢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18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樹雞粥
下一篇: 白梅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