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虛勞咳嗽。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8分,去滓,入蜜少許,更煎2沸,放溫,細(xì)呷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八十八
制法 :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肺痿。小便數(shù),甚者吐涎沫,欲咳不能。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前、臨臥溫服,日3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四十九
功能主治 : 取蟲后補(bǔ)虛。主破傷風(fēng)五臟虛弱,魂魄不安。
用法用量 : 水2大盞,煎作8合,分3次溫服,如人行5里1服。仍避風(fēng)寒,若覺未安,隔日更作1劑。
摘錄 : 《醫(yī)學(xué)綱目》卷五引《濟(jì)生》
功能主治 : 蠱脹,水腫。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作1服,水1碗,煎至1半,不拘時(shí)候常服,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加生姜自然汁在內(nèi),和面或做粥飯,頓食。5-7日后,覺脹下,再加以白術(shù)散。
摘錄 : 《保命集》卷下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氣血虛,心膈煩滿,身體壯熱,惡露不行。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2片,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三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舌腫強(qiáng)。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 《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九
白術(shù)茯苓雞湯
濕氣重的人,常喝白術(shù)茯苓雞湯,有助于養(yǎng)脾助排濕。茯苓和白術(shù)都是常用的祛濕重要材,茯苓藥性平和,利水除濕的同時(shí)還不傷正氣,有助于脾的養(yǎng)護(hù)。白術(shù)味苦性溫,入脾胃經(jīng),為功能運(yùn)脾中藥,能健脾祛濕,常用茯苓白術(shù)煮湯喝,能促進(jìn)濕氣的排出,還能健脾,提高身體的運(yùn)化水濕能力,進(jìn)一步預(yù)防濕氣堆積。雞肉煮湯,能使中藥的營養(yǎng)容易吸收。所以體內(nèi)濕氣重,可能是脾不好,中醫(yī)建議,常喝白術(shù)茯苓雞湯,養(yǎng)脾助排濕。
白茯苓是我國的中藥材,白茯苓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和作用。白茯苓可以幫助人們治療疾病,可以制成藥用方劑湯,也可以煮粥,白茯苓可以幫助人治療脾虛泄瀉、腰酸背痛和心神不安的癥狀。
白茯苓的方劑
白茯苓是非常適合人們治療很多的疾病,白茯苓可以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功能,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白茯苓在藥用方面,可以和其他的藥材搭配,制作成一些幫助人們補(bǔ)脾健脾的方劑。
白茯苓的方劑
1.健脾安神湯:白茯苓可以做成健脾安神湯,白茯苓10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3克,大棗10顆。將材料水煎兩次,每次30分鐘,取藥液300毫升,早晚服用。健脾安神湯是非常適合健脾益氣的,對食欲減退,睡眠少,多夢的人群很適合。
2.益氣養(yǎng)胃湯:白茯苓可以做成益氣養(yǎng)胃湯,白茯苓15克,人參10克,雞內(nèi)金10克,大棗5顆。將藥物水煎1小時(shí),濾出藥液300毫升,早晚加熱后服用。益氣養(yǎng)胃湯可以幫助人們益氣健脾,還可以治療食欲不振,便溏,身體虛弱等癥狀。
3.茯苓膏:白茯苓500克,白蜂蜜5000克。制備方法:白茯苓去皮,磨成粉,過濾掉水,在陽光下曬干,再次研成粉,漂白和干燥反復(fù)3次。和白蜜混合攪拌均勻,熬煮成膏儲存。每次取10克,每天2次,以開水服用。茯苓膏對于老年肥胖、癌癥等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白茯苓的藥用價(jià)值
白茯苓的性味歸經(jīng),白茯苓味甘;淡;平。心;脾;肺;腎經(jīng)。白茯苓具有非常好的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得功效,白茯苓還可以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的治療。
白茯苓在日常中還用于治療脾虛泄瀉,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yùn)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yīng)用白茯苓有標(biāo)本兼顧之效,白茯苓常與黨參、白術(shù)、山藥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為補(bǔ)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日常中有很多人經(jīng)常會有失眠多夢的情況,白茯苓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茯苓能養(yǎng)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白茯苓常與人參、遠(yuǎn)志、酸棗仁等配伍。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luò),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yùn)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
白茯苓是我國的重要的中藥材,也是一種滋補(bǔ)品。白茯苓非常適合人們用來健脾滲濕的,白茯苓對于平常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和痰飲呃逆的人群是非常適合的。平常如果大家有腹瀉、濕氣過重、多夢、食欲減退等病癥,都可以服用白茯苓治療。白茯苓可以制作成健脾安神湯、益氣養(yǎng)胃湯和茯苓膏,用來治病,效果是非常好的。
[FS:CONTENT_START]
茯苓湯--《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別名】六味茯苓湯(《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處方】半夏(湯泡七次),赤茯苓(去皮),橘紅各30克,枳實(shí)(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支飲,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生姜七片,煎至21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茯苓湯--《萬居集·上集》十九
【處方】茯苓15克,炒白術(shù)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固攝,降火止遺。主治陰虛火旺。(男子 *** 過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萬居集·上集》十九
茯苓湯--《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處方】當(dāng)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術(shù)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梔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樸3克,麥門冬3克(去心)。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清熱,利水消腫。主治脾虛水泛。(妊娠水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人參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芎藭1兩,石膏(火煨)1兩,黃耆(銼)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產(chǎn)后氣血虛,頭痛不定。目眩嘔逆。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二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遠(yuǎn)志(去心)半兩,白薇1兩,龍齒(研)1兩,熟干地黃(焙)1兩半,人參1兩,防風(fēng)(去叉)1兩,獨(dú)活(去蘆頭)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心氣不足,血邪狂言,眠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海藻(洗去咸,焙)2兩,海蛤1兩,半夏(為末,生姜汁和作餅,曬干)1兩,甘草(炙,銼)1兩,庵(?閭)子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癭氣,咽喉腫塞。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五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2兩,前胡(去蘆頭)2兩,生干地黃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勞少氣,咽喉不利,唾如稠膠。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個(gè)(擘),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升麻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遠(yuǎn)志(去心)半兩,人參半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熱,舌干煩躁。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甘草(炙黃)1兩,芍藥(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當(dāng)歸(切,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耆1兩半(銼)。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chǎn)后虛汗不止,心悸恍惚,怵惕多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切),大棗2個(gè)(擘),煎至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
[FS:PAGE]
【別名】茯苓散
【處方】白茯苓1兩,烏梅肉半兩(微炒),干木瓜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口孜)啀喘粗,肌熱煩躁作渴。
【用法用量】茯苓散(《魏氏家藏方》卷十)。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四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痰實(shí)壯熱。
【用法用量】8-9歲兒,每服2錢匕,水1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淡竹葉1握(切碎),白術(shù)1兩,甘草(炙)1兩,枳實(shí)(去瓤,麩炒)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大黃(銼,炒)2兩,黃芩(去黑心)3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熱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四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4兩,澤瀉2兩,白術(shù)1兩半,干姜(炮)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小麥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熱甚口干。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茯苓湯--《宣明論》卷二
【處方】赤茯苓(去皮)2兩,桑白皮2兩,防風(fēng)1兩半,官桂1兩半,川芎1兩半,芍藥1兩半,麻黃(去節(jié))1兩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1盞,加大棗1個(gè),煎至8分,去滓溫服,以姜粥投之,汗泄為度。
【摘錄】《宣明論》卷二
茯苓湯--《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二
【處方】茯苓2分,川芎2分,鱉甲(炙)2分,枳殼(炙)2分,芍藥2分,柴胡4分。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小兒閃癖,身體壯熱,頻服冷藥,冷氣漫心成癖,下焦又冷,腸結(jié),大便難。
【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3合,煎至3合,空心為2服,去如人行5-6里再服。
【注意】忌莧子。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四二
茯苓湯--《全生指迷方》卷四
【處方】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秦艽(去土)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杏仁(去皮尖)1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心咳。惡熱脈疾,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1盞,去滓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四
茯苓湯--《雞峰》卷十
【處方】赤茯苓1兩,沉香1兩(一方用琥珀代沉香)。
【制法】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小便白濁,不利,時(shí)有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2錢,白湯點(diǎn),食后、臨臥服。
【摘錄】《雞峰》卷十
茯苓湯--《雞峰》卷十一
【處方】茯苓1兩,麥門冬1兩,黃芩1兩,秦艽半兩,柴胡半兩,五味子1兩,杏仁1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心咳,惡熱脈疾,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2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雞峰》卷十一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半兩,冬葵子半兩,木通(銼)半兩,車前子半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小兒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5-6歲兒,每服1錢匕,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如人行10里以來再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四
【處方】白茯苓(去黑皮)2兩,旋覆花2兩,生干地黃(微炒)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半,細(xì)辛(去苗葉)1兩半,芎藭1兩半,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桔梗(去蘆頭,炒)1兩半,甘草(炙令赤色[FS:PAGE])1兩半。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安胎,調(diào)勻血脈。主治妊娠惡阻,嘔逆惡心,四肢疼,頭痛,惡聞食氣,心松煩悶,多損墜。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以水1盞,加生姜1片(拍碎),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2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五四
茯苓湯--《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梔子仁1兩半,赤石脂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豉(炒)1合,石膏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消熱氣,調(diào)血脈,理中。主治脈極實(shí)熱,血?dú)鈧模蒙僚?,口唇色變,言語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5片,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分2次溫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茯苓湯--《顧[FS:CONTENT_END]
原料:烏雞750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白術(shù)15克,山藥(干)15克,紫河車粉、姜、鹽、清水各適量。
做法:將烏雞洗凈,斬成小塊;生姜去皮洗凈,切片;山藥去皮洗凈,切塊。湯煲內(nèi)注入清水,上旺火燒開,將烏雞放入鍋內(nèi)。待沸后撇凈浮沫,再放入陳皮、白術(shù)、山藥、茯苓、姜片,改中火煮約60分鐘,待烏雞熟爛時(shí),將湯倒出,沖入紫河車粉,加入鹽攪勻后即可飲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24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茯苓散
下一篇: 白茯苓陳皮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