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酒釀100克 鮮荸薺10個
制法 : 將酒釀與荸薺(去皮,切片),加水少許,煮熟。
功能主治 : 清熱,透疹。適用于小兒麻疹、小痘以及風熱外感。
用法用量 : 吃荸薺飲湯。每日分2次服。
摘錄 : 《良方集要》
酒釀的10種吃法大全如下:
1、蘇州特色酒釀餅
2、老北京奶酪
3、蒸酒釀雞趣(酒釀系列四)3
4、酒釀奶凍(超級懶人不需要加熱
5、酒釀奶茶
6、紅燒酒釀肉圓
7、酸糟蛋花湯
8、清燉酒釀烏骨雞
9、糟牛奶麥片
10、姜汁酒釀蛋
酒釀:
酒釀,中藥名。為糯米和酒曲釀制而成的酵米。全國各地均產(chǎn)。具有補氣,生津,活血之功效。常用于痘疹透發(fā)不起,乳癰腫痛,頭痛頭風。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制作時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tǒng)的特產(chǎn)酒。
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
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種特殊的微生物酵母)發(fā)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極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我國用優(yōu)質(zhì)糙糯米釀酒,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米酒已成為農(nóng)家日常飲用的飲料。現(xiàn)代米酒多采用工廠化生產(chǎn)。
相關配伍:
1.治痘瘡不起:荸薺搗汁,和白酒釀燉溫服之。但不可燉大熱,大熱則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
2.治頭風:蒼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錢,川芎三錢,甜酒釀四兩。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凈方》)
3.治小兒鼻風吹乳腫痛:酒釀和菊花葉搗敷。無葉用根。甘菊葉尤佳,搗汁沖和服更效。(《劉啟堂經(jīng)驗秘方》)
4.治吹乳:苧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釀少許,共搗爛,敷患處一日夜。忌食發(fā)物。(《周益生家寶方》)
酒釀又叫醪糟,是米酒的一種,有甜味,用熟的糯米飯加酒藥發(fā)酵做出來的。濾掉米粒是米酒,酒釀不濾掉米粒,沒有經(jīng)過過濾和提純,度數(shù)非常低,熱一熱加小糯米圓子當點心吃,有點酸有點甜還有酒的味道。南方人用酒釀來調(diào)雞蛋、牛奶吃,是產(chǎn)后補品,口感很好。
米酒泛指米類釀制的酒,稍好的米酒一般都是經(jīng)過過濾提純,甜味已經(jīng)不重,酒味比較重。更適合愛喝酒的人。
①《綱目拾遺》:"佐藥發(fā)痘漿,行血益髓脈,生津濃。"
②《隨患居飲食譜》:"補氣養(yǎng)血,助運化,充痘漿。"
【異名】酒窩、浮蛆(《綱目拾遺》)。
【來源】為糯米和酒曲釀制而成的酵米。
【化學成分】酒釀的成分隨發(fā)酵進度等而變化,成熟的酒釀,含水分50.108%,酒精2.105%,粗蛋白質(zhì)3.789%,糖分27.765%,總酸0.301%(揮發(fā)酸0.031,不揮發(fā)酸0.271%),灰分0.085%。
【性味】《綱目拾遺》:"味甘辛,性溫。"
【功用主治】益氣,生津,活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燉溫或和藥同煎。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痘瘡不起:荸薺搗汁,和白酒釀燉溫服之,但不可燉大熱,大熱則反不妙,慎之。(《良方集要》)
②治小兒鼻風吹乳腫痛:酒釀和菊花葉搗敷。無葉用根。甘菊葉尤佳,搗汁沖和服更效。(《劉啟堂經(jīng)驗秘方》)
③治吹乳:薴麻根(嫩者)炒,和白酒釀少許,共搗爛,敷患處一日夜。忌食發(fā)物。(《周益生家寶方》)
④治頭風:蒼耳子、白芷、谷精草各五錢,川芎三錢,甜酒釀四兩。老酒二碗,煎一碗服。(《妙凈方》)
【做法】材料:糯米3杯,酒藥一丸(實用1/4個)
準備工作:
1.把糯米用水浸泡一夜。
2.把酒藥放進一個能封口的朔料袋,封口。用刀柄把酒藥砸碎,再用搟面杖在上面來回滾,把酒藥碾細。
做法:
1.用飯鍋煮糯米,下的水比平時少一點。 要把飯燒熟但是飯粒比較硬。
2.把糯米飯放入筲箕,在水龍頭下沖,洗去飯粒上粘粘的東西。
3.把糯米飯放入陶瓷容器。每鋪一層飯,撒一些酒藥。最上面撒酒藥和少量溫水。
4.用手把糯米飯壓實,在飯中間鉆一個孔讓糯米酒可以冒出來。
5.容器上面蓋一張保鮮膜 放入烤箱,打開烤箱的燈,幾小時后就可以聞到酒香。24小時后,看到糯米飯好象浮在酒里就可以了。
6.如果不是很著急吃可以不用烤箱,冬天放在暖氣旁邊,3-4天左右就差不多.夏天室溫就足夠了.
要點:
1.制做酒釀的器具一定要干凈,特別是不能有油跡,并用熱水燙一遍,再拿紙巾抹干凈。
2.最好不要用手直接碰糯米飯,建議戴朔料手套或者隔一層保鮮膜。
3.酒釀長白毛說明溫度太高,但是還可以吃;如果長有色毛就是材料不干凈,建議不要吃了。
4.如果發(fā)現(xiàn)飯粒粘上空氣中很小黑粒,如果確定還不是長毛,建議及早把飯粒撿出扔掉。帶黑點的飯粒很容易長黑毛。
5.酒釀對溫度的要求很嚴格,在拌酒藥之前,糯米飯的溫度不能高于30度,否則做出的酒釀會發(fā)酸。
用料
馬蹄 ? ?500克 ?
醪糟 ? ?4大勺 ?
冰糖 ? ?少許 ?
枸杞 ? ?10余粒 ?
醪糟醉馬蹄的做法
馬蹄清洗干凈后去皮放入鍋中,水可以多放一些
水煮開后放入冰糖和沖洗過的枸杞一起中火煮十分鐘左右
將煮好的馬蹄撈出放入一個干凈的保鮮盒中
稍晾涼后盛入四五勺醪糟。蓋上保險蓋放到冰箱里冷藏至少兩小時以上,能過夜最好
小貼士
1. 荸薺不宜生吃,因為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nèi)部都有可能附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一定要洗凈煮透后方可食用。?
2. 荸薺是寒性食物,體寒的朋友慎用。?
3. 特別想減肥的朋友少吃醪糟,它比較滋補。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荸薺別名4荸薺使用提示5荸薺植物學性狀6荸薺類型與品種7生長發(fā)育與球莖形成8荸薺栽培技術9荸薺的營養(yǎng)價值10荸薺適合的人群11荸薺的食療功效12荸薺的食用建議13《全國中草藥匯編》:荸薺 13.1拼音名13.2荸薺的別名13.3來源13.4性味13.5功能主治13.6荸薺的用法用量13.7摘錄 14《中華本草》:荸薺 14.1出處14.2拼音名14.3英文名14.4荸薺的別名14.5來源14.6原形態(tài)14.7生境分布14.8栽培14.9性狀14.10化學成份14.11荸薺的藥理作用14.12炮制14.13性味14.14歸經(jīng)14.15功能主治14.16荸薺的用法用量14.17注意14.18附方14.19各家論述14.20摘錄 附:1用到中藥荸薺的方劑2用到中藥荸薺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荸薺 1拼音 bí qí
2英文參考 Chinese waterchestnut
荸薺是莎草科(Cyperaceae)荸薺屬能形成地下球莖的栽培種,多年生淺水性草本植物。學名Eleocharis tuberosa (Roxb.)Roem.et Schult。別名地栗、馬蹄、烏芋、鳧茈。球莖質(zhì)脆多汁,每100g新鮮球莖含水分7485g、蛋白質(zhì)0.81.5g、碳水化合物12.921.8g(其中淀粉占1/2)及其他營養(yǎng)成分??缮?、炒食、煮食,也可加工罐藏和提取淀粉,有健胃、祛痰,解熱的功效。原產(chǎn)中國南部和印度。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在中國兩千年前的《爾雅》中稱為“芍,鳧茈”。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勻有栽培,廣西桂林、浙江余杭、江蘇高郵、蘇州,福建福州等地為著名產(chǎn)區(qū);長江以北有少量栽培。朝鮮、日本、越南、印度、美國也有栽培。
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深栗殼鈀或棗紅色,有環(huán)節(jié)3~5圈,并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cè)芽,肉為白色、質(zhì)地脆嫩,多汁而甜。
荸薺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jié)果,所以有地栗之稱。
荸薺皮色紫黑,肉質(zhì)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既可作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
荸薺的品質(zhì)要求:以個大、潔凈、新鮮、皮薄、肉細、味甜、爽脆、無渣者質(zhì)佳。
3荸薺別名 馬蹄、地栗
4荸薺使用提示 每次10個左右
5荸薺植物學性狀 荸薺以球莖繁殖,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球莖抽生不明顯的短縮莖,基部莖節(jié)發(fā)生細長須根,入土2030cm,無根毛。頂芽及側(cè)芽向地上抽生一叢葉狀莖;基部側(cè)芽向土中抽生匍匐莖。葉狀莖管狀、直立、中空,內(nèi)具多數(shù)有篩孔的隔膜,高1m左右。葉片退化成膜狀鱗片。生長前期抽生的匍匐莖頂芽向上萌生成分株;后期,秋季較低溫和短日下抽生的匍匐莖先端數(shù)節(jié)膨大,形成球莖。球莖扁圓形,表面光滑;老熟后呈深栗色或棗紅色,有環(huán)節(jié)35圈。穗狀花序,褐色,小花呈螺旋狀,外包萼片,雄蕊3,雌蕊1,子房上位,柱頭三裂。果實近球形,果皮革質(zhì),灰褐色,不易發(fā)芽。
6荸薺類型與品種 按球莖的淀粉含量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水馬蹄類型:為富含淀粉類型。球莖頂芽尖,臍平,含淀粉多,肉質(zhì)粗,適于熟食或加工淀粉。如蘇薺、高郵荸薺、廣州水馬蹄等。二是紅馬蹄類型:為少含淀粉類型。球莖頂芽鈍,臍凹,含水分多,含淀粉少,肉質(zhì)甜嫩,渣少,適于生食及加工罐頭。如杭薺、桂林馬蹄等。按臍洼(靠匍匐莖端)深淺分類,有平臍和凹臍二種。
7生長發(fā)育與球莖形成 萌芽期:從母球頂芽萌動至芽長2cm左右。發(fā)芽始溫為1025°C,適溫為1525°C,約需2030天。
分蘗分株期:栽植后的苗,在抽生葉狀莖的同時不斷分蘗,形成母株。母株側(cè)芽向四周抽生匍匐莖34條,匍匐莖頂芽萌生葉狀莖,形成分株。如此方式分蘗、分株,約需120150天。高溫長日照有利于分蘗和形成分株,2530°C時分株最旺。早栽者生長期長,母株可產(chǎn)生分蘗3040個,分株45次,早生的分株還可發(fā)生二次分株。此期光合產(chǎn)物主要供給葉狀莖和根系的生長。
球莖形成期:秋季氣溫開始降低,日照變短,分蘗分株基本停止,地上莖綠色加深,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莖,開花結(jié)果。同時,地下匍匐莖先端開始形成球莖,約需70天。前期光合產(chǎn)物大部分供給葉狀莖生長和球莖形成,后期光合產(chǎn)物主要輸入球莖,促其迅速膨大,為淀粉快速積累期。
8荸薺栽培技術 荸薺喜溫暖。行育苗栽種。長江流域從清明至小暑間都可育苗。早栽者,夏季大量分孽分株,入秋后結(jié)薺多。荸薺宜實行23年輪作。育苗前先行催芽,當葉狀莖開始生長并有34個側(cè)芽萌發(fā)時栽入育苗田,將催芽后的種薺排列按入泥中,使芽頭高低一致,保持1.53cm淺水。苗高1525cm,并有56根葉狀莖時即可定植。宜施足有機肥的砂壤土栽培。栽植時將母株上的分株和分蘗匍匐莖中部切斷,去梢,留25cm高的葉狀莖栽入田中。每穴一株或具有35根葉狀莖的分株一叢,帶球莖的秧苗入土約9cm深(分株約1215cm深)。栽植時,田間灌淺水,分蘗期保持1.53cm水層,球莖膨大期4.56cm水層。追肥宜在分蘗分株初期進行,一般23次。白露至秋分結(jié)薺時,如尚未封行,應在第二次追肥后7天,每畝再追尿素57.5kg,作為結(jié)薺肥。
在長江及黃河中下游,小滿至夏至定值的稱為早水荸薺;大暑至立秋定植的為晚水荸薺,以冬至前后采收的品質(zhì)較好。種薺須在翌年春分萌芽前挖出。采收前一天排干田水。選皮色深、臍部深、芽粗短的球莖帶泥攤置陰處,至八成干時撒上細干土,即可窖藏或堆藏。
9荸薺的營養(yǎng)價值 荸薺中含的磷是根莖類蔬菜中較高的,能促進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維持生理功能的需要,對牙齒骨骼的發(fā)育有很大好處,同時可促進體內(nèi)的糖、脂肪、蛋白質(zhì)三大物質(zhì)的代謝,調(diào)節(jié)酸堿平衡,因此荸薺適于兒童食用。
英國在對荸薺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一種“荸薺英”,這種物質(zhì)對黃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產(chǎn)氣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降低血壓也有一定效果。這種物質(zhì)還對癌腫有防治作用。
荸薺質(zhì)嫩多津,可治療熱病津傷口渴之癥,對糖尿病尿多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荸薺水煎湯汁能利尿排淋,對于小便淋瀝澀通者有一定治療作用,可作為尿路感染患者的食療佳品。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荸薺含有一種抗病毒物質(zhì)可抑制流腦,流感病毒,能用于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10荸薺適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兒童和發(fā)燒病人最宜食用,咳嗽多痰、咽干喉痛、消化不良、大小便不利、癌癥患者也可多食;對于高血壓、便秘、糖尿病尿多者、小便淋瀝澀通者、尿路感染患者均有一定功效,而且還可預防流腦及流感的傳播。
2. 不適宜小兒消化力弱、脾胃虛寒、有血淤者。
11荸薺的食療功效 荸薺味甘、性寒;
具有清肺熱,又富含黏液質(zhì),有生津潤肺、化痰利腸、通淋利尿、消癰解毒、涼血化濕、消食除脹的功效;
主治熱病消渴、黃疸、目赤、咽喉腫痛、小便赤熱短少、外感風熱、痞積等病癥。
12荸薺的食用建議 1. 荸薺不宜生吃,因為荸薺生長在泥中,外皮和內(nèi)部都有可能附著較多的細菌和寄生蟲,所以一定要洗凈煮透后方可食用。
2. 熟食多用于做配料,也可用于炒、燒或做餡心。如“荸薺炒蝦仁”、“荸薺炒雞丁”等。
3. 荸薺具有清熱瀉火的良好功效;應用于肺熱咳嗽,痰濃難咳:荸薺汁1杯,川貝1.5克(研成粉),拌勻服,每天2~3次。既可清熱生津,又可補充營養(yǎng),最宜用于發(fā)燒病人。
13《全國中草藥匯編》:荸薺
地上全草:苦,平。
地上全草:清熱利尿。用于呃逆,小便不利。
地上全草0.5~1兩。
14《中華本草》:荸薺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Andropogon dulcis Burm.f.;Scirpus plantaginea Retz.;Heleochuris plantaginea R.Br.;Eleocharis tuberosa Schult]
采收和儲藏:冬季采挖,洗凈泥土,鮮用或風干。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栽培。
栽培技術,用球莖繁殖法。6月下旬至7月下旬,按行株距5cm×5cm播種,覆土,經(jīng)常保持濕潤。約20d,苗高2025cm時,移植于大田,按行株距50cm×35cm栽種,每種苗1析。每蔸種苗1株。
田間管理,移栽前,大田中施廄肥作底肥,生長前期追施23次肥,以氮肥為主。11月前大田中保持水深35cm,11月將水排干。
2.《本草新編》:烏芋,切片曬干,入藥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入藥,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家種、野產(chǎn)之分,藥用宜野產(chǎn)者為佳。然無野產(chǎn),即揀家種之老者,切片連皮曬干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辟瘴氣也?;騿枺┧j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與鱉甲、神曲、白術、茯苓、枳殼之類并投,則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則無功,同用則有益。
3.《本草求真》:烏芋,止一水果,何書皆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fā)痘、清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則于在胸實熱可除,而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而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4.《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
5.《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7.《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
8.《本草匯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后宜食之。
9.《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經(jīng)逢原》:治酒客肺胃濕熱,聲音不清。
11.《北硯食規(guī)》:荸薺粉:清心,開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13. 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用到中藥荸薺的方劑 海蜇荸薺湯 :hǎizhēbíqítāng處方:海蜇皮50克荸薺100克制法:海蜇皮洗凈,荸薺去皮切片同煮湯。功...
荸薺酒釀 音:bíqíjiǔniàng處方:酒釀100克鮮荸薺10個制法:將酒釀與荸薺(去皮,切片),加水少許...
海蜇煮荸薺 拼音:hǎizhēzhǔbíqí處方:荸薺250克海蜇100克制法:選擇個大、肥嫩的鮮荸薺洗凈后,去...
荸薺蘿卜汁 拼音:bíqíluóbozhī處方:鮮荸薺10個鮮蘿卜汁500克白糖適量制法:將鮮荸薺削皮與鮮蘿卜汁...
止瘧果 《種福堂方》卷二,名見《串雅外編》卷三:組成:大荸薺(好燒酒自春浸至秋間)。主治:不論單、雙日瘧,發(fā)...
更多用到中藥荸薺的方劑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百科,馬上計算!
用到中藥荸薺的中成藥 鵝毛管眼藥 3B104291處方:爐甘石(制)160g荸薺粉30g硼砂(炒?20g朱砂20g牛黃1g冰片7...
健脾消食丸 蔻10g雞內(nèi)金(醋炙)20g?檳榔(炒焦)20g荸薺粉30g制法:以上七味,除荸薺粉外,其余白術等六...
八寶五膽藥墨 的濃縮液混勻。另取明膠2500g,加水蒸化后加入荸薺粉200g,混勻,濾過,加入上述各藥以及桐油煙2...
八寶眼藥 8克青魚膽2只制甘石15克海螵蛸2.1克黃連6克荸薺粉7.5克蕤仁霜3克制法:將黃連煎去滓,化熊膽,...
八寶撥云散 ,煅西月石1錢5分,飛朱砂5分,杜薺粉2錢(以鮮荸薺搗碎,濾取細汁,澄淀成粉曬干,用凈粉2錢)。制法...
更多用到中藥荸薺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荸薺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四 痰熱不達極點。姜汁拌蘆根五錢。生冬瓜子四錢。連皮荸薺打一兩。淡海先煎八錢。川貝母杵五錢。姜汁炒知母三...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五 。連翹殼三錢。鮮薤白打一錢半。焦楂肉杵一錢半。整荸薺打入煎一兩。女勞復方。元參片一兩。大生地八錢。明...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七 三錢。姜竹茹三錢。石斛先煎一兩。淡海先煎二兩。整荸薺一兩。合目汗出為陰虛陽浮。陰不復則陽不靖。陽不靖...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二 句鐘。取湯代水煎藥。羚角磨沖一錢。旋復絹包三錢。荸薺八錢。泡淡陳海二兩。藥送當歸龍薈丸二錢。此證血分...
《王氏醫(yī)案繹注》:卷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37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荸薺退翳散
下一篇: 菝葜八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