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蓖麻子(去皮)10兩,黃連(去須)5兩(2味細銼,以水1斗同煮令水盡,控干,不用黃連,將蓖麻子細研為膏),九節(jié)菖蒲3兩,白附子1兩。
制法 : 上除前膏外,為末,入蓖麻膏中拌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大風疾。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薄荷茶下,1日3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八
目錄1拼音2《全國中草藥匯編》:蜣螂 2.1拼音名2.2蜣螂的別名2.3來源2.4性味2.5功能主治2.6蜣螂的用法用量2.7摘錄 3《中華本草》:蜣螂 3.1出處3.2拼音名3.3英文名3.4蜣螂的別名3.5來源3.6原形態(tài)3.7生境分布3.8性狀3.9化學成份3.10蜣螂的藥理作用3.11鑒別3.12炮制3.13性味3.14歸經3.15功能主治3.16蜣螂的用法用量3.17注意3.18附方3.19各家論述3.20蜣螂的臨床應用3.21摘錄 附:1用到中藥蜣螂的方劑2用到中藥蜣螂的中成藥3古籍中的蜣螂 1拼音 qiāng láng
2《全國中草藥匯編》:蜣螂
3《中華本草》:蜣螂
1.《別錄》:蜣螂,生長沙池澤。五月取,蒸藏之,臨用當炙,匆置水中,令人吐。
2.陶弘景:《莊子》云:'螂之智,在于轉丸。'其喜入人糞中,取屎丸而卻推之,俗名為摧丸。當取大者,其類有三、四種,以鼻頭扁者為真。
3.《本草衍義》:蜣螂,大小二種:一種大者胡蜣螂,身黑光,腹翼下有小黃,子附母而飛行。晝不出,夜方飛出,至人家庭戶中,見燈光則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tharsius molossu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68月間晚上利用燈光誘捕,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體壁碎片淺黃色黃色或深棕黃色,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有的剛毛已脫落,散有毛窩,毛窩附近有星芒狀的色素顆粒;有的邊緣增厚,密布棘狀物,有的著生和三粗剛毛或少數細長剛毛.②剛毛黃色或黃棕色,細長,先端銳尖,表面具疣狀突起,長6020μm,基部直徑715μm,壁厚13μm。③橫紋肌纖維眾多,近無色或淡黃色,半透明,多數斷裂成薄片狀,表同有緊密排列的曲折狀或水波狀的明暗帶,紋理較清晰。④碳酸鈣結晶眾多,形狀不規(guī)則,大小在210.5μm之間。
(2)取本品乙醇提取液2ml,加入三氯化鐵試劑12滴,溶液呈墨綠色。
2.《別錄》:主手足端寒,肢滿,奔豚。
3.《藥性論》:治小兒疳蟲蝕。
4.《本草拾遺》:治蜂瘺,燒死蜣螂末和醋敷之。
5.《日華子本草》:能墮胎,和干姜敷惡瘡,出箭頭。
6.《本草權度》:去大腸風熱。
7.《本草求原》:治小兒積滯,土包燒食。
2.治療麻痹性腸梗阻:取蜣螂7只;黑白丑3錢,石菖蒲3錢。水煎,1日2次早晚分服。至大便暢通為止。臨床試治3例,均愈。
用到中藥蜣螂的方劑 蜣螂丸 :qiānglángwán《圣惠》卷六十:方名:蜣螂丸組成:蜣螂7枚(5月5日收,去足翅,微炙,搗末...
蜣螂膏 音:qiānglánggāo《癰疽驗方》:方名:蜣螂膏組成:蜣螂3個(肚白者佳),黃麻蟲10個。主治...
蜣螂散 :qiānglángsǎn《仙拈集》卷一:方名:蜣螂散組成:屎蜣螂不拘多少(洗凈,用新瓦焙干,不可太...
鐵甲散 ějiǎsǎn《慈航集》卷下:方名:鐵甲散組成:蜣螂(即推糞蟲,又名屎殼郎)4兩(炙脆),南山楂4兩...
牛黃豚血湯 血4分,牛黃4分,當歸4分,大黃4分,人參4分,蜣螂3枚,蚱蟬3枚(炙),川芎8分,黃芩8分,葛根1...
更多用到中藥蜣螂的方劑
用到中藥蜣螂的中成藥 阿魏化痞膏 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用代用品)、木鱉子、蜣螂、胡黃連、大黃、蓖麻子、乳香、沒藥、蘆薈、血竭、...
鎮(zhèn)江膏藥 獨活當歸醉仙桃血余馬錢子麻黃巴豆白芷紅花三棱桃仁蜣螂蟲[制法]以上十六味,碎斷,用植物油50kg浸泡...
參鱉甲煎丸 桂枝150g瞿麥(炒)120g厚樸(制)150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150g凌霄花...
和絡舒肝片 蟲100g柴胡40g制何首烏100g凌霄花20g蜣螂20g五靈脂60g黑豆100g半邊蓮60g制法:...
鱉甲煎丸 ),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具有消癥化積的功效,治瘧母...
更多用到中藥蜣螂的中成藥
古籍中的蜣螂 《本草綱目》:[蟲部第四十一卷蟲之三]蜣螂 其蟲深目高鼻,狀如羌胡,背負黑甲,狀如武士,故有蜣螂、將軍之稱。【集解】《別錄》曰∶蜣螂生長沙池澤。...
《證類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蜣螂 蜣螂味咸,寒,有毒。主小兒驚癇,螈,腹脹,寒熱,大人癲疾狂易(音羊)。手...
《普濟方》:[卷三百二金瘡門]箭鏃金刃入肉 雄黃丸(出楊氏家藏方)治骨中箭頭方。雄黃(一分)蜣螂(一分研)不灰木(一分以牛糞火燒赤色)威靈仙(一...
《幼幼新書》:[卷第十二]驚癇第二 參(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蟬(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上九味搗、篩。以好蜜和薄泔,著銅缽于...
《證治準繩·瘍醫(yī)》:[卷之六]箭頭入肉
肝癌
一般資料
60例已經臨床確診的中晚期肝癌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30例。治療組中男21例 ,女 9例 ;對照組中男 23例 ,女 7例。兩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且不能耐受或無法接受手術、放療或化療。
治療方法
治療組服用抗癌止痛基本方 :柴胡、香附、黨參、黃芪、炙鱉甲、夏枯草、郁金、陳皮、川芎、仙鶴草、茜草、白芍、細辛、酸棗仁、山楂、白術、枳實、川厚樸、大腹皮、元胡等。配合西藥止痛。對照組按照WHO推薦的癌痛控制三階梯方案治療。
治療效果
將疼痛程度分為 5級 (無痛、輕度、中度、重度、劇痛 )。用藥后疼痛降低 2級者判為顯效 ;降低 1級者為有效 ;無變化者為無效。治療組中 1 2例顯效 , 16例有效 , 2例無效 ;對照組中12例顯效 , 17例有效 , 1例無效。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 9 3. 3%和 9 6. 6%,無顯著性差異。
依據Karnofsky評分標準評分 ,治療組用藥前均值為 52,用藥后升至 76,而對照組則由治療前的 52降低至治療后的 48。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P <0. 01)。
體會
應用三階梯止痛療法可使大部分肝癌患者的疼痛癥狀得到緩解 ,但該療法受藥物副反應和高限效應的局限。中醫(yī)認為疼痛的機理是“不通則痛” ,故采取以通治痛的方法。肝癌患者中晚期多出現虛、瘀的表現 ,而郁則多為肝癌的初發(fā)病機 ,并存在于肝癌的整個過程。因此 ,筆者取柴胡疏肝解郁 ,理氣止痛 ;黨參、黃芪、白術益氣健脾固表 ;仙鶴草、茜草、川芎活血理氣 ;枳實、厚樸、大腹皮、山楂理氣消導 ,除脹消滿 ;夏枯草、鱉甲軟堅散結。對無出血征象的患者還可配合應用生蒲黃、五靈脂、三棱、莪術等活血逐瘀 ,并酌加具有抗癌作用的清熱解毒藥茵陳、半枝蓮、田基黃、白花蛇舌草等。本法抓住中晚期肝癌虛、瘀、郁之基本病機 ,辨證用藥 ,靈活加減 ,并與西藥配合應用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腹瀉
腹瀉飲食治療原則
一、飲食治療目的
預防并糾正水及電解質平衡失調;供給充足營養(yǎng),改善營養(yǎng)狀況。避免機械性及化學性刺激,使腸道得到適當休息,有利于病情早日恢復。
二、飲食治療原則
(一)怠性腹瀉飲食治療
1.急性期禁食:急性水瀉期需暫時禁食,使腸道完全休息。必要時由靜脈輸液,以防失水過多而脫水。
2.清淡流質飲食:不需禁食者,發(fā)病初宜給清淡流質飲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湯、薄面湯等,以咸為主。早期禁牛奶、蔗糖等易產氣的流質飲食。有些患者對牛奶不適應,服牛奶后常加重腹瀉。
3.根據病情調整飲食:排便次數減少,癥狀緩解后改為低脂流質飲食,或低脂少渣、細軟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如大米粥、藕粉、爛面條、面片等。
4.飲食選擇:腹瀉基本停止后,可供給低脂少渣半流質飲食或軟食。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如面條、粥、饅頭、爛米飯、瘦肉泥等。仍應適當限制含粗纖維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漸過渡到普食。
5.補充維生素:注意復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補充,如鮮桔汁、果汁、番茄汁、菜湯等。
6.飲食禁忌:禁酒,忌肥肉,堅硬及含粗纖維多的蔬菜、生冷瓜果,油脂多的點心及冷飲等。
(二)慢性腹瀉飲食治療
1.低脂少渣飲食:每天脂肪40g左右,過多不易消化并加重胃腸道負擔,刺激胃腸蠕動加重腹瀉。故植物油也應限制,并注意烹調方法,以蒸、煮、氽、燴、燒等為主,禁用油煎炸、爆炒、滑溜等??捎檬澄镉惺萑狻㈦u、蝦、魚、豆制品等。注意少渣,粗纖維多的食物能刺激腸蠕動,使腹瀉加重,當腹瀉次數多時最好暫時不吃或盡量少吃蔬菜和水果,可給予鮮果汁、番茄汁以補充維生素;少渣飲食可減少腸蠕動、減輕腹瀉,故宜進食細掛面、粥、爛飯等。
2.高蛋白高熱能: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復發(fā)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體內貯存的熱能消耗。為改善營養(yǎng)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能飲食,并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營養(yǎng)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可能加重胃腸道負擔??晒┙o蛋白質lOOg/d左右,熱能10.46~12,55MJ(2500~3000kcal)。
3.禁忌食物:如粗糧、生冷瓜果、冷拌萊等,含粗纖維多的韭菜、芹菜、榨菜等;堅硬不易消化的肉類如火腿、香腸、腌肉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芥末、辣椒粉,以及肥肉、油酥點心等高脂肪食物。
參考資料:/question/16800927.html?si=9
癌癥,其實是變異的癌細胞通過無限地分裂、增殖,最終致使正常的細胞組織遭到破壞。
中國古代的醫(yī)生顯然都不具備這種深刻的醫(yī)學知識,即便有類似的記載,也都只能是記錄表征,而不能深入本質。
例如,有人認為癌這個字,可能是來源于喦(同“巖”)。所謂的喦,如山峰之形狀,如山石之堅硬。商人在形容婦女的乳房出現腫瘤時,即稱呼“高突如喦頂,爛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還有1264年南宋福建醫(yī)學家楊士瀛的《仁齋直指附遺方論》,也對癌癥作出描述: 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
這句話明顯是在描述腫瘤的形貌,對于“毒根深藏”的緣由,他是絲毫不清楚的。
總而言之,古代對癌癥的稱呼是喦,但這個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現腫瘤,而不是實質的病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黃帝內經》中就有瘤的分類記載,提出了一些腫瘤病名,如 腸蕈、石瘕、積聚、噎膈 等,并對這些疾病的癥狀進行了系統(tǒng)的描述,如《靈樞》云:“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這些描述與今之腹腔腫瘤和婦科腫瘤極其相似。同時期的《難經·五十五難》中論述了“積”與“聚”的區(qū)別,提出了 五臟積 的病名、癥狀、病理等。其云:“氣之所積者曰積,氣之所聚者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見,“積”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動的?!峨y經》中稱心之積曰伏梁,肝之積曰肥氣,脾之積曰痞氣,肺之積曰息賁,腎之積曰奔豚。
東漢華佗 首創(chuàng)麻醉下手術治療體內“結積”(包括腫瘤疾病),并在《中藏經·論癰疽瘡腫》中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wèi)壅塞而發(fā)者也?!闭J為腫瘤的發(fā)病不單是因為營衛(wèi)之氣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臟腑“蓄毒”所生。
東漢末年,張仲景 所著《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亦有許多類似腫瘤性疾病的診治,記載了大量臨床行之有效的方劑,如鱉甲煎丸、大黃蟄蟲丸、抵當丸、抵當湯、麥門冬湯、旋覆代赭湯、硝石礬石散等。
晉代葛洪在《肘后備急方·治卒心腹堅方第二十六》中云:“凡 瘕堅 之起,多以漸生,如有卒覺便牢大,自難治也。腹中瘸有 結節(jié) ,便害飲食,轉羸瘦?!闭J識到腫瘤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往往自我發(fā)覺時多屬晚期,形成惡液質,預后不良。晉代針灸醫(yī)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中首先應用針灸治療腫瘤性疾病,《經絡受病人腸胃五臟積發(fā)伏梁息賁肥氣痞氣奔豚第二》有:“息賁時唾血,巨闕主之;腹中積,上下行,懸樞主之;……心下大堅,肓俞、期門及中脘主之;……腹中積聚時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積聚,勞宮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對腫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等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分門分類記載了許多腫瘤疾病及所屬癥狀,如“ 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瘡”、“乳石癰”、“石癰”、“瘕瘕”、“積聚” 等。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為 癭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膿瘤及血瘤 ,首載腫瘤專方五十余首,方中突出蟲類藥、毒劇藥及攻痰化瘀藥的使用,并應用灸法治療 瘕瘕積聚 。
宋代《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所述之 “癌”,確屬惡性腫瘤:“癌者,上高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 ”,陳無擇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提到“堅硬不可移者,名曰 石癭 ”,“瘤則有六:骨瘤、脂瘤、氣瘤、肉瘤、膿瘤、血瘤,亦不可決潰”。楊士瀛《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則說:“ 癌者,……外證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藥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癰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貼散是也 ”,可見宋代中醫(yī)腫瘤學從病名、分類、治法、方藥等均有很大的發(fā)展,已初見學派之端倪。
金元時代,四大學術流派的形成促進了腫瘤學術的進步。李東垣所創(chuàng)制的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廣茂潰堅湯、散腫潰堅湯、連翹散堅湯、救苦化堅湯等,為臨床治療腫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結塊,創(chuàng)制了許多攻痰方劑,有清熱化痰、軟堅化痰、燥濕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諸法,認為積聚痞塊為痰與食積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術、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結塊。張元素,提出用干漆、硇砂、三棱、大黃、牽牛之猛藥類。
明代張景岳指出,凡積聚之治,不過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補。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紅花膏、三圣膏之類以攻其外;再用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這種內外兼施、針藥膏并用的方法是符合腫瘤治療的特殊情況的。
清代腫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巖”、“腎巖翻花”等,腫瘤病因病理、辨證論治、處方用藥、預后等方面又有進一步發(fā)展。
歡迎打開 歷史 寶藏。
癌癥是當今人類 健康 的一個大患。
直到民國時期出的《辭源》一書,才有“癌”的記載,并且解釋這個字代表的就是一種惡性腫瘤。
不可否認的是,癌癥這種病癥,絕對不是近現代人獨享的病癥,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癥困擾的,之是當時沒有癌癥這個名字罷了。
這種巖穴之狀,并且有腫瘤形狀的“顆顆累垂”樣子,可以判定就是體內的腫瘤了,毒根深藏,說的就是癌細胞的頑固性和擴散性,很難徹底治愈。
癌癥的英文名字是Cancer,來源于希臘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來自于癌細胞的外形,像帶著爪子的螃蟹一樣,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關于癌癥的小 歷史 ,祝愿大家 健康 幸福,遠離疾病。
中國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記載"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組成,這是現今發(fā)現的中醫(yī)記載腫瘤最早文獻。“癌”字把病字頭去掉,就是一個“喦”字,它是巖石的“巖”的另一種寫法。
古人造“癌”字時為什么用到“喦”字呢,從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們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據甲骨文記載,古人在女性身上發(fā)現了腫瘤,“高突如喦頂,爛深如喦壑”。
以后的歷朝歷代的醫(yī)學典籍都有癌癥的記錄。北宋1170年,東軒居士著《衛(wèi)濟寶書》:「癰疽五發(fā),一曰癌……」。
南宋楊士瀛著《仁齋直指附遺方論、卷二十二、癌》中,記載了癌的癥狀:「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帶青,由是簇頭,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則多發(fā)于腹,女則多發(fā)于乳,或項或肩或臂,外證令人昏迷?!?/p>
癌字從巖,巖即山巖,巖為巖的俗體字,古代癌、巖、嵓、喦、巖、巖通用,癌的本義和讀音均同巖,傳統(tǒng)中醫(yī)學常用其本義本字「巖」作為病名,指質地堅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巖石的腫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巖(今之乳癌)、腎巖(今之陰莖癌)、舌巖(即今之舌癌),多歸類于外科。
在普通話中,癌癥的“癌”字依造字規(guī)則應讀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開始,生活中“癌”字常讀作 ái。這是為了避免口語中與炎癥混淆而變動了讀音。而中國臺灣地區(qū)漢語中的“癌”,現在仍然是讀作“yán”。
汗牛充棟的中醫(yī)古籍對一些癌癥的臨床表現、病因病機、治療、預后、預防等均有所記載,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例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胭,真臟見,十月之內死?!彼霭Y狀類似肺癌晚期臨床表現,并明確指出預后不良。
中醫(yī)有“癌”記錄之時,英語連「cancer」這個詞都還沒有誕生,也還沒有西醫(yī),更沒有西醫(yī)的“癌”。
三百多年前,簡稱為“西醫(yī)”的現代西醫(yī)學學科在人體解剖基礎上誕生,并與古代西醫(yī)徹底切割,成為新生的單一學科。
一百多年前,西醫(yī)進入中國,西醫(yī)名詞cancer翻譯成中文時,直接“挪用”了中醫(yī)名詞“癌”。
從誕生的先后時間及出處來看,西醫(yī)名詞“癌”做中醫(yī)名詞“癌”的孫子也不夠格。
實際上,中文西醫(yī)著作中的很多名詞,在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時,都直接“挪用”了中醫(yī)的名詞術語。
最常用攻擊中醫(yī)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責就是中醫(yī)的臟腑名詞不符合同名的西醫(yī)器官名詞。比如:中醫(yī)臟腑中的肺不符合西醫(yī)器官的肺......
本問題中的癌癥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醫(yī)進入中國,西醫(yī)名詞大多數是從英文翻譯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譯名被翻譯采用了其自認為相似的中醫(yī)臟腑名詞,拿來主義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譯名規(guī)范音譯或意譯,則Lung的音譯應為“爛”、“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譯應為“呼吸囊”、“氧氣交換器”......
lung譯成與中醫(yī)臟腑名詞的“肺”根本就是一多義詞:同音多義?!胺巍边@一名詞,在中醫(yī)理論中是一臟腑名稱,是指肺的功能系統(tǒng),是一種不可見但是可以推演和證實的功能系統(tǒng);而在西醫(yī)體系中是一器官名稱,指的是肺這一器官,是一種可見的客觀物質。是當初英文Lung翻譯的不妥,生生制造了一個“肺”的多義詞,人為地造成中、西醫(yī)名詞混淆——誰之過?中醫(yī)不是背鍋俠,“中醫(yī)不符合西醫(yī)”這個鍋,中醫(yī)不背。
但做人總得講先后,中醫(yī)之臟腑名詞業(yè)已使用了幾千年,如何能夠符合僅僅用了百年且盜用了中醫(yī)名詞的西醫(yī)器官名詞?孫子不像爺爺也就罷了,你叫爺爺如何能夠像孫子?!
西醫(yī)就是名副其實的“停電了不能看病的醫(yī)生”,用西醫(yī)治療癌癥完全是個笑話,除了騙醫(yī)藥費還能干嘛。每年有幾百萬癌癥患者盲目相信西醫(yī)治療過度用藥,死亡人數達到百萬級,救不活就說是晚期。沒聽說過西醫(yī)治愈過癌癥的,喬布斯已經用昂貴的醫(yī)療費檢驗了西醫(yī)的能力,效果顯然不理想。喬布斯、李詠若用了中醫(yī)保守治療少說也能多活5-10年。在治療癌癥的道路上,西醫(yī)需要借鑒中醫(yī)標本兼治的醫(yī)學理論。西醫(yī)治療感冒和腳氣療效不錯。[吃瓜群眾]。
西方人發(fā)明了“癌癥”,他們治不了,只是把患者變成了他們提款機。他們成功了,卻造就了無數人財兩空的家庭。
古人統(tǒng)稱癌癥為癰疽。如肺癰,腸癰,胃癰,頸癰,背癰……
古時候沒有西醫(yī)上的“癌癥”這個詞語,那么各種癌癥被稱為什么?
我們都知道癌癥這個詞語是近代才出現的 ,那是在顯微鏡被發(fā)明以后,人類可以看到很細微的結構,所以誕生了癌癥。
其實我國最早記載的癌癥是在黃帝內經, 那時候并不稱為“癌”,而是“瘤”,里面描述為筋瘤、腸瘤、昔瘤等;而也有書籍不稱之為“癌”或者“瘤”,而是稱為“殤”,比如《周禮天官》記載周代“下士八人,掌腫殤、潰殤、金殤、折殤”的治療,這里面的殤就是指腫瘤或者癌癥的意思。
在中醫(yī)的書籍里面,最早出現“癌”的是北宋的 《衛(wèi)濟寶書》和《仁齋直指遺方論》,它們是這樣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
自從北宋以后,中醫(yī)對癌癥的認識加深, 也出現了更多對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賁門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應該是指淋巴瘤等。
后來也出現了不少關于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圣濟總錄》稱腹部腫瘤為“癥假”,明代《外科正宗》稱唇癌為“繭唇”,清代的《殤科心得集》一書中把腫瘤稱之為“失榮”。
從上面的這些論述,我們能看得出古人對癌其實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癥的發(fā)病率可能很低,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了解和治療。
最后小結:古代人稱癌為“瘤”、“殤”等,真正出現癌癥這個詞語是在顯微鏡發(fā)明以后。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
肉瘤(淋巴癌)、乳巖(乳癌)、石癭(甲狀線癌)、舌菌(舌癌)、瘰癧(淋巴線癌)、臟癰(直腸癌)息賁(肺癌)痞氣、積聚(肝癌)、噎膈(食道癌)、喉蕈(喉癌)、厲疽(皮膚黑色素)、石疽(癌、瘤)、外腎巖(陰莖癌),這些是古時的叫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38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蓖麻散
下一篇: 蓖麻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