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膃肭臍1兩(微炙),補(bǔ)骨脂1兩(微炒),牛膝3分(去苗),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白茯苓1兩,桑螵蛸1兩(微炙),楮實(shí)1兩半(水淘去浮者,曬干,微炒),五味子1兩,石斛1兩(去根),覆盆子1兩,桂心1兩半,菟絲子1兩半(酒浸3日,曬干,別杵為末),鹿茸1兩(去毛,涂酥炙微黃),巴戟1兩,熟干地黃1兩半,肉蓯蓉2兩半(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干),磁石1兩(燒醋淬7遍,搗碎,細(xì)研,水飛過)。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臟氣衰,肌膚羸瘦,面色黧黑,腳膝無力,小便滑數(shù)。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七
膃肭臍丸2
【來源】《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組成】膃肭臍1對(酒蒸熟,打和后藥)天雄(炮,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尖)陽起石(煅)鐘乳粉各60克獨(dú)體朱砂(研極細(xì))人參沉香(不見火,別研)鹿茸(酒蒸)30克
【用法】上為細(xì)末,用膃肭臍膏,入酒少許,臼內(nèi)杵,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9丸,空腹時(shí),用鹽酒或鹽送下。
【功用】補(bǔ)腎壯陽。
【主治】五勞七傷,真陽衰憊,臍腹冷痛,肢體酸痛,腰背掏急,腳膝緩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眩耳鳴,口苦舌干,飲食無味,腹中虛鳴,大便溏泄,小便滑數(shù),時(shí)有余瀝,陽事不舉,凡風(fēng)虛痼冷之證,皆可服之。
提醒您:膃肭臍丸2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目錄1拼音2《*辭典》:海牛 2.1出處2.2拼音名2.3來源2.4原形態(tài)2.5性味2.6功能主治2.7摘錄 附:1用到中藥海牛的方劑2古籍中的海牛 1拼音 hǎi niú
海牛外形呈紡錘形,頗似小鯨,但有短頸,與鯨不同。體長2.5~4.0米,體重達(dá)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儲(chǔ)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體溫;前肢特化呈槳狀鰭肢,沒有后肢,但仍保留著一個(gè)退化的骨盆;有一個(gè)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鰭;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獸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體則軀干基本無毛,僅嘴唇周圍有須,頭部有觸毛;頭大而圓,唇大,由于短頸,頭能靈活地活動(dòng),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適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潛水時(shí)封住鼻孔;腸的長度超過20米;胃分兩室,賁門室有腺狀囊,幽門室有盲囊;眼小,視覺不佳;聽覺良好。肺窄而長,無肺小葉;頭骨大,但顱室較小,腦不發(fā)達(dá)。
海牛有3種,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布在巴西亞馬孫河和委內(nèi)瑞拉奧里諾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棲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灣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布在西非海岸、淺灣、河流及乍得湖和喀麥隆湖中。
海牛生活在淺海及河口,僅少數(shù)種類(如南美海牛)棲息在河流中。御敵能力不強(qiáng),行動(dòng)遲緩。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淺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因?yàn)E捕而數(shù)量銳減,乃至絕滅。雄海牛睪丸生在腹腔中。雌獸具雙角子宮,環(huán)狀胎盤。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約1年,每胎在水中產(chǎn)1仔。生出后,母獸把幼獸舉出水面,馱在背上,過兩小時(shí),又逐漸把幼獸浸到水中,幼獸便能隨著母獸游泳。海牛吃水草須潛入水中,10~16分鐘后浮至水面呼吸。
2《*辭典》:海牛
生活海濱巖礁間,常吸附于石面,性遲鈍,遇 *** 即放出赤紫色液體,使海水混濁以為掩護(hù)。肉食性,以腔腸類及海綿類動(dòng)物為食。
②《綱目拾遺》:"益腎固精。"
用到中藥海牛的方劑 真?zhèn)髂e肭臍丸 香1兩3錢,沉香1兩3錢,檳榔4錢,膃肭臍4錢,海牛1個(gè),海馬1對,蛤蚧1對(酥炙)后服:枸杞子5錢...
更多用到中藥海牛的方劑
古籍中的海牛 《本草綱目》:[獸部第五十卷獸之一]驢 詳羚羊下。東海島中出海驢,能入水不濡。又有海馬、海牛、海豬、海獾等物,其皮皆供用。藏器曰∶海驢、海馬...
《本草品匯精要》:[續(xù)集卷之五獸部]毛蟲 角無毒黃牛牛海牛日支牛山牛附胎生KT牛角主驚癇熱毒諸血病○黃主驚癇癲狂(本草綱目)【名】毛犀(廣志)...
《嚴(yán)氏濟(jì)生方》:[腳氣門香港腳論治]神烏丸 川烏(炮,去皮臍,切片,炒令變色)虎脛骨(酥炙)海牛膝(去蘆,酒浸)肉蓯蓉(酒浸。各一兩半)金毛狗脊...
《神灸經(jīng)綸》:[卷之四]小兒癥治 癇張口搖頭身反折作馬鳴百會(huì)心俞命門神門仆參太沖照海牛癇善驚反折手掣手搖大杼鳩尾(尖下五分灸三壯不可多...
《雜病廣要》:[臟腑類]淋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48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shí)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huì)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cuò)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huì)第一時(shí)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í)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補(bǔ)腎腎瀝湯
下一篇: 補(bǔ)腎茯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