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訶黎勒半兩(煨,用皮),草豆蔻3分(去皮),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木香半兩,當歸3分(銼,微炒),縮砂3分(去皮),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時候熱服。
摘錄 : 《圣惠》卷五
藥名:訶子
別名:嫩訶子、訶黎勒、訶黎、訶梨、隨風子。
功效分類:收澀藥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胃經(jīng)。
功效:斂肺;澀腸;下氣;利咽。
主治:久瀉;久??;脫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或入丸、散。斂肺清火宜生用,澀腸止瀉宜煨用。
藥材基源:訶子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微毛訶子的果實。
功效作用
1、《蘭室秘藏》訶子皮散 記載:訶子治脫肛日久,服藥未驗,復下赤白膿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姜(炮)六分,訶子(煨,去核)七分。上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
2、《海藥本草》記載:訶子主五膈氣結,心腹虛痛,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澀痛。
3、《圣惠方》訶黎勒散 記載:訶子治老人久瀉不止:訶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燒灰)。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
4、《本草經(jīng)疏》記載:訶黎勒其味苦澀,其氣溫而無毒??嗨孕梗瑵允?,溫所以通,惟斂故能主冷氣,心腹脹滿;惟溫故下食。甄權用以止水道,蕭炳用以止腸僻久泄,蘇頌用以療腸風瀉血、帶下,朱震亨用以實大腸,無非苦澀收斂,治標之功也。
5、《濟生方》訶子飲 記載:訶子治久咳語聲不出:訶子(去核)一兩,杏仁(泡,去皮、尖)一兩,通草二錢五分。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溫服。
6、《南方草木狀》記載:訶子可作飲,變白髭發(fā)令黑。
7、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訶子治結膜炎:訶子、梔子、楝子各等量。共研細末,每次二錢,水煎服,每日服三次。
8、《藥性論》記載:訶子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發(fā)。
9、《金匱》記載:訶黎勒散治氣利,以肝脾郁陷,二氣凝塞,木郁風動,疏泄失藏而為下利,利則氣阻而痛澀,是為氣利;訶黎勒行結滯而收滑脫也。腸滑而為利者,清氣滯塞而不收也;肺逆而為咳者,濁氣壅塞而不斂也;訶黎勒苦善泄而酸善納,苦以破其壅滯,使上無所格而下無所礙,酸以益其收斂,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其治胸滿心痛、氣喘痰阻者,皆破奎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帶下、便血、墮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10、《金匱要略》訶黎勒散 記載:訶子治氣利:訶黎勒十枚(煨),為散,粥飲和,頓服。
11、《日華子本草》記載:訶子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diào)中,止瀉痢,霍亂,奔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產(chǎn)后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洗。
12、《藥品化義》記載:訶子能降能收,兼得其善,蓋金空則鳴,肺氣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聲啞,用此降火斂肺,則肺竅無壅塞,聲音清亮矣。取其澀可去脫,若久瀉久痢,則實邪去而元氣脫,用此同健脾之藥,固澀大腸,瀉痢自止。但苦能泄氣,真氣太虛者,宜少用之。
13、《唐本草》記載:訶子主冷氣心腹脹滿,下宿物。
14、《醫(yī)林集要》記載:訶子治白帶白淫,因虛寒者:訶黎勒十個(酒潤,草紙裹,煨熟,內(nèi)與核共搗細),白術、黃芪、當歸、杜仲、蛇床子、北五味子、山茱萸肉各二兩。俱炒研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三錢,白湯下。
15、《本草匯言》記載:訶子治口瘡經(jīng)久不愈:訶黎勒五個(酒潤,草紙裹煨熟,肉與核共搗細),好冰片一分。共研勻細,不時摻入少許,口含徐徐咽下。
16、《經(jīng)驗方》記載:訶子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生訶黎一枚,含之咽汁。 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
17、《本草通玄》記載:訶子生用則能清金行氣,煨用則能暖胃固腸。
18、《本草圖經(jīng)》記載:訶子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shù)枚。
19、《本草匯言》記載:訶子治老人氣虛不能收攝,小水頻行,緩放即自遺下,或涕淚頻來,或口涎不收:訶黎勒,不用煨制,取肉,時時干嚼化,徐徐含咽。
20、《宣明論方》訶子湯 記載:訶子治失音,不能言語者:訶子四個(半炮半生),桔梗一兩(半炙半生),甘草二兩(半炙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童子小便一盞,同水一盞,煎至五七沸,溫服。
21、《本草匯言》記載:訶子治腸風瀉血:訶黎勒十個(酒潤,草紙裹,煨熟,肉與核共搗細),白芷、防風、秦艽各-兩。俱微炒,研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
(1)益氣湯加味
[主治]脘腹不適,或綿綿作痛,悠悠不休,或作或止,喜溫喜按,面色蒼白,腹脹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溫,神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處方]黨參10克,茯苓20克,炒白術10克,扁豆10克,蓮米10克,淮山藥15克,炙黃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日1個療程。
(2)補脾湯
[主治]久病,面黃肌瘦,頭發(fā)稀少。
[處方]潞參4.5克,白術4.5克(土炒),云苓3克,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歸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陳皮1.5克,炙耆3克,炙草1.5克,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姜1片,大棗1枚,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食少無力。
[處方]人參15克(去蘆頭),白術15克,訶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黃耆15克(銼),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陳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4)養(yǎng)元粉
[主治]脾胃虛弱,健脾養(yǎng)元。
[處方]糯米700克,山藥90克,茯苓(去皮)60克,芡實90克,蓮子肉90克,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為細末??勺眉影滋菧厮{(diào)服,每日早、中、晚各服2匙。如酌加廣皮、半夏、白術、人參、山楂肉尤妙。
(5)助胃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腹脅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色青,或時夜啼,胎寒腹痛,采取補脾健胃,溫中理氣。
[處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參、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術藿香葉、縮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紅(去白)、山藥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成膏。每日早、晚各服如芡實大1丸,用米飲化下。
(6)調(diào)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虛寒,吐逆煩悶,神困力乏,飲食不美,虛弱思睡,睡不安穩(wěn),采取健脾溫中。
[處方]藿香葉、白術、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山藥、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姜(炮)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棗半個,煎二、三沸服。
(7)益氣養(yǎng)營湯
[主治]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痛否,日脯發(fā)熱,或潰而不斂者。
[處方]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酒拌)、川芎、黃耆(鹽水拌炒)、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1.5克,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0.9克,白術(炒)3克。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劑。胸痞,人參、熟地黃各減0.9克;口干,加五味子、麥門冬;往來寒熱,加軟柴胡、地骨皮;膿清,加人參、黃耆;膿多,加川芎、當歸;膿不止,加人參、黃耆、當歸;肌肉遲生,加白蘞、官桂。
(8)溫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氣逆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訶黎勒15克(煨,用皮),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甘草7.5克(炙微赤,銼),陳橘皮7.5克(湯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加減服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0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補脾解毒飲
下一篇: 補脾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