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芍藥3兩,牡丹皮3兩,熟干地黃(炮)1兩半,黃耆1兩半,甘草(炙)1兩半,白茯苓(去黑心)1兩半,青葙子1兩半,白附子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細辛(去苗葉)半兩,山梔子仁(炒)1兩半,枳實(去瓤,麩炒)3兩,荊芥穗3兩。
制法 :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肝勞不足。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水1中盞,加竹葉7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食后夜臥再服。
摘錄 : 《普濟方》卷十五
17.調(diào)理脾虛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配方:
辛夷克、白芷克、荊芥克、金銀花克或克、連翹克、桔???、甘草克。這是5歲以下孩子的量,5歲以上的孩子,量增加1倍。
做法:
用這些藥材熬水。放入1杯水,先將藥物浸泡20分鐘,然后大火開鍋,開鍋后轉(zhuǎn)小火熬5分鐘即可。漱口或者滴鼻子都可以。
叮囑:
1.有的孩子小,不會漱口,家長可以給他滴鼻子。讓孩子平躺,弄2滴藥水,滴進孩子的鼻子,然后讓孩子轉(zhuǎn)一轉(zhuǎn)頭,讓藥水浸潤到鼻腔各處。盡量讓小孩學會漱口,但要把漱口后的藥水吐掉,不要吞下。
2.辛夷、白芷都是散寒、通竅的,金銀花、連翹是解毒的,荊芥是往外散邪的。這個方子能夠幫助孩子在每次感冒過后,把最后殘余的邪氣徹底清除。
所謂鼻炎,就是邪氣與正氣在鼻子里不斷地斗爭,是人體力圖排出邪氣的一種努力,打噴嚏、流清鼻涕都是排邪氣的一種反應。
對于急性鼻炎,我主張孩子感冒過后,在他的聲音還重濁,還有鼻塞,甚至睡覺都開始打鼾的時候,一定要往外繼續(xù)清一清邪氣,把它徹底清干凈。
這個時候,因為是外感帶來的急性鼻炎,所以比較容易調(diào)理,可以用這個漱口或者滴鼻子。
很多家長反饋,用完這個方子以后,孩子打呼嚕的問題就解決了,孩子鼻子總不通氣的情況也消除了。
〔原文〕 辛溫輕浮。入肺、胃氣分。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于頭腦。溫中解肌,通九竅,利關(guān)節(jié)。主治鼻淵鼻塞肺主鼻, 膽移熱于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于腦則鼻塞。
經(jīng)曰:腦滲為涕。王冰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及頭痛面黑干,音旱,黑斑,可作面脂。目眩齒痛, 九竅風熱之病。然性走竄,氣虛火盛者忌服。
時珍曰:肺開竅于鼻,陽明胃脈環(huán)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吾鄉(xiāng)金正希先生嘗語余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 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腦中。
昂按:今人每記憶往事, 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不經(jīng)先生道破,人皆習焉而不察矣。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其于此義,殆暗符歟。請外皮毛,毛射 肺,令人咳。微炒用。芎?為使,惡石脂,畏黃芪、 菖蒲、石膏。
【講解】 辛夷主散肺經(jīng)風寒以通鼻竅,為治鼻淵要藥。為木蘭科落葉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或為同科植物玉蘭的花蕾。別名木筆花。早春未放時采摘曬干,去枝梗用。
本品辛溫氣香,輕浮上升,入肺、胃二經(jīng)。長于散風寒,能 行頭面而善通鼻竅,為治鼻淵,頭痛鼻塞、不聞香臭、濁涕常流等癥的常用藥。雖有散風寒作用,但一般外感表證很少應用。至于《備要》所言溫中解肌,利關(guān)節(jié),亦系外散之功。
【臨證應用】 辛夷用于鼻淵。一般常與蒼耳子、白芷、薄荷等同用,如蒼耳散;如偏于寒者,多與細辛、羌活、藁本、白 芷、防風等配伍,如辛夷散;若偏于熱者,也可與清熱之黃芩、 薄荷、蒼耳子等同用。還可與細辛、鵝不食草研末吹鼻,治鼻腔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用量用法】 3 — 6克,煎服。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nèi)服吋,宜用紗布包煎。外用適量。
〔原文〕 辛散風,溫除濕,芳香通竅而表汗。行手足陽明, 大腸、胃。手太陰肺,色白味辛,故入 肺。而為陽明主藥。 陽明之脈營于面,故治頭面諸疾。
治陽明頭目昏痛,楊吉老方:白芷湯泡四五遍,蜜丸彈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荊芥點臘茶嚼下。楊吉老,名介,治王定國病時在都梁,因以名丸。眉棱骨痛, 風熱與痰,同酒浸黃芩為末,茶下。牙痛 上齦屬足陽明,下齦屬手陽明,二經(jīng)風熱。
鼻淵(1),肺主鼻,風熱乘肺,上爍于腦。故鼻多濁涕而淵。經(jīng)曰:腦滲為涕。宜同細辛、辛夷治之。目癢 淚出,面?干,去聲,面黑氣。
瘢疵(2),可作面脂。皮膚燥癢,三經(jīng)風熱之??;及血崩血閉,腸風痔 瘺,癰疽瘡瘍,三經(jīng)濕熱之病?;钛拍?,腸有敗膿 血,淋露腥穢,致臍腹冷痛,須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傷。先以繩扎傷處,酒調(diào)下白芷末五錢,種白芷,能辟蛇。又治產(chǎn)后 傷風,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如氣虛頭痛,多在清晨,宜芎、藁倍參、芪。
保壽堂治正偏頭痛,白芷、川芎各 三錢,搽牛腦上,加酒頓熟,熱食盡醉,其病如失。魚尾,目之上角。 然其性升散,血熱有虛火者禁用。色白氣香者佳, 或微炒用。當歸為使,惡旋覆花。
【講解】 (1)鼻淵:又稱腦漏,以一側(cè)或雙側(cè)鼻竅時流濁涕、鼻塞、甚則頭昏腦脹、嗅覺不靈為主證。(2)瘢疵:疵, 同病。瘢疵,瘢痕或皮膚黑斑病。
白芷祛風燥濕,通竅止痛,為治頭痛要藥。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興安白芷或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曬干,切片入藥。
本品辛溫芳香。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辛散祛風,溫燥除濕, 芳香通竅,止痛。雖入肺胃大腸三經(jīng),能散三經(jīng)風濕之邪,但以足陽明胃經(jīng)為主,故為陽明主藥。足陽明胃經(jīng)之脈循行頭面,故主治風邪引起的頭前額痛、眉棱骨痛、齒齦腫痛、鼻淵等頭面諸疾。不論風寒、風熱,或血虛,皆可用白芷與相應藥配伍,均獲 良效。
此外,借其辛散香燥之性,可收消腫排膿、燥濕止癢之功。所以瘡癢癰腫、婦人寒濕帶下,及皮膚風濕瘙癢等證亦為常用之 品。對血崩血閉、腸風痔瘺等證,現(xiàn)臨床較少應用,然其性升散溫燥,能耗血傷氣,故不當用于陰虛火旺、血虛有熱之證。
【臨證應用】 白芷能散風寒、止頭痛,治外感風寒引起的 頭痛鼻塞,常配防風、羌活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風熱者,可配葛根、薄荷。用于陽明頭痛、眉棱骨痛、頭風痛以及鼻淵頭痛等。本品芳香上達,祛風止痛,可單用,如都梁丸?;蚺c川芎、 羌活、防風等同用,如川芎茶調(diào)散。治鼻淵頭痛常配辛荑、薄荷、 蒼耳子等藥用,如蒼耳散。其他頭痛,如血虛及現(xiàn)代醫(yī)學之神經(jīng)性或血管痙攣性頭痛,用白芷配伍他藥,均有一定療效。治風冷牙痛,可與細辛同用;風熱牙痛,多配黃芩、石膏等清熱藥。
白芷用于瘡瘍腫痛,未潰者能消散,已潰者能排膿,為外科常用之品,多與銀花、連翹、蒲公英等配伍。
用于婦人帶下,屬寒濕者,配白術(shù)、茯苓;屬濕熱者,配黃柏、車前子。
此外,亦可用于毒蛇咬傷,及皮膚風濕瘙癢證。
【用量用法】 3—10克,煎湯或入丸散服。亦可適量研末搐鼻治頭痛、鼻淵。
〔原文〕 辛苦而溫,芳香而散。入肝經(jīng)氣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發(fā)汗,又云,止冷汗虛汗。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 身強項直,口面歪斜,目中黑花。其氣溫散,能助脾消食,氣香入脾,通利血脈。治吐衄腸風(1),崩中(2),血痢,產(chǎn)風血運。產(chǎn)后去血過多,腹內(nèi)空虛,則自 生風。
故常有崩運之患,不待外風襲之也。芥最能散血中之風。華佗愈風散,荊芥三錢,微焙為末,豆淋酒調(diào)服,或童便服。諸家云甚效。瘰疬瘡腫,清熱散瘀,破結(jié)解毒,結(jié)散熱清,則血涼而毒解。為風病,血病、瘡家圣藥。荊芥功本冶風,只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臟,即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風在皮里膜外,荊芥主之。非若防風能入骨肉也。連穗用。穗在于巔,故善升發(fā)。治血炒黑用,凡血藥用山梔、干姜、地榆、棕欄,五靈脂等,皆應炒黑者,以黑勝紅也。反食蟹、河豚、驢肉。
〖講解〗 (1)腸風:病名。指大便下血,血在糞前,色多鮮紅。多因風熱客于大腸所致,故名。(2)崩中,指不在行經(jīng)期間,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xù)出血,淋瀝不斷的病證。又出血量多而來勢急劇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較少,但淋漓不斷的, 稱為漏下。
荊芥生用,辛散疏風透表,炒用止血。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帶花序的全草或花穗。生用、炒用或炒炭用。本品辛而微溫,芳香輕揚。入肺、肝二經(jīng)。具有祛風解表、 止血之功。是一味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性較平和,以辛散疏風 為特點的解表藥。既散風寒,又散風熱。故外感表證,不論風寒 風熱,皆可配用。以其輕揚疏散之性,而有散風濕,清頭目,利咽喉之功,用治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尤為適宜。對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 瘙癢以及瘡瘍腫毒等有效。荊芥人血分,又可起到疏散血中風熱,透邪外出作用;對產(chǎn)后冒風、口噤、發(fā)痙,也可起到祛風解痙功效。
荊芥炒炭,其性變?yōu)榭酀?,主入血分而有止血作用,可用?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婦女崩漏。
【臨證應用】 荊芥對風寒、風熱表證均可使用。治風寒表證,常與羌活、防風、白芷等配伍,如荊防湯;治風熱表證,常與薄荷、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如銀翹散。若咽喉腫痛,用之可以利咽喉。古人有“咽痛必用荊芥之論”。配桔梗、生甘草等治現(xiàn)代醫(yī)學之咽炎、扁桃體炎療效顯著。治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惡寒發(fā)熱,局部紅腫疼痛者,多配防風、金銀花、連翹等以消腫解毒。
對于小兒麻疹透發(fā)不暢,或風疹瘙癢等證,配薄荷、牛蒡子、 蟬衣等,可祛風透疹止癢。
各種出血證,如衄血、便血、崩漏等,以荊芥炭配其他止血藥使用,療效更好。
此外本品還可用于產(chǎn)后為風邪所中,項背強直,口噤痙攣之證,有祛風止痙作用。
綜上所述,荊芥為輕揚之品,散風清血之藥,其功用正如 《本草綱目》所概括的:荊芥入足厥陰經(jīng)氣分,其功長于袪風邪,散瘀血,破結(jié)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
【用量用法】 3-10克。祛風解表透疹生用,若體虛表證而 有汗者,用炒荊芥,可緩和其辛散之性。炒炭用于止血。
另外,習慣上莖葉穗同用者稱荊芥,單用花穗者稱荊芥穗。 荊芥穗芳香氣烈,效用較荊芥為強。
〔原文〕 甘寒入肺。散熱解毒,清熱即是解毒。補虛凡物甘者皆補。療風,養(yǎng)血止渴。丹溪曰:癰疽安后發(fā)渴,黃芪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忍冬養(yǎng)血,黃芪補氣,渴何由作。 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1),腸澼血痢,五種尸疰(2)。經(jīng)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纏藤。花葉同功,花香尤佳,釀酒代茶,熬膏并妙 。
忍冬酒,治癰疽發(fā)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干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兩,甘草二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干,同甘草為末,以所煮余酒打糊為丸。陳藏器曰:熱毒血痢,濃煎服之。為末,糖調(diào)賞服,能稀痘。
【講解】 (1)楊梅惡瘡:由梅毒引起的各種皮膚病變。因瘡形似楊梅,故名。(2)尸疰:即勞瘵。與現(xiàn)代醫(yī)學之結(jié)核病相似。
金銀花為治熱毒瘡癰,風熱表證的要藥。為忍冬科多年生常綠纏繞性木質(zhì)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又名忍冬花、二寶花。生用,或妙炭用。或制為露劑。
本品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腸、心經(jīng)。古人認為:六淫為害,以火為最,火盛者謂之毒。解毒之藥必治火,治火之藥亦解毒。因此,藥性寒涼而入心經(jīng)的金銀花,既能清熱,又能解毒,為外科常用的清熱解毒藥,以治瘡癰癤腫諸證。
本品輕揚入肺經(jīng),善散肺經(jīng)之邪熱,故又為宣散風熱之佳品,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熱病初起,發(fā)熱而微惡風寒者。本品炒炭,則入血分,以治熱毒血痢,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止血。還可將金銀花加水蒸餾,制成金銀花露,為清涼解暑之品,供夏季飲用,可清熱解暑,并清利頭目,還能防治熱癤痱子等證。
《備要》所謂補虛、養(yǎng)血,治五種尸疰等功,《本草求真》闡釋甚為明了。指出:殊不知書言能補虛者,因其芳香味甘,性雖入內(nèi)逐熱,而氣不甚迅利傷損之意也。書言能養(yǎng)血者,因其毒結(jié)血凝,服此毒氣頓解,而血自爾克養(yǎng)之謂也。……至云能治五種尸疰 ,亦不虛。(飛尸、遁尸、風尸、沉尸、尸疰,五疰病因不一,但此專主風濕內(nèi)結(jié)為熱而言。)
江浙地區(qū),地處東南,天氣炎熱,其處人們常以金銀花代茶飲用,具有清熱解暑之功。
【臨征應用】 金銀花善治熱毒瘡癰,癤腫疔毒等證,無論外瘡內(nèi)癰,均常應用,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可單用或與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以加強解毒消腫作用,如五味消毒飲。若腫毒較重,為促使消散或加速潰破,可與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飲。用鮮品搗爛外敷,亦有較好療效。治腸癰,又可配當歸、苡仁、黃芩等藥,如清腸飲。咽喉腫痛者,則多與解毒清咽之品如大青葉、山豆根等配合使用。
本品輕宣疏散,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熱病初起,常與連翹、荊芥等配伍,以增強其疏散清熱之功,如銀翹散;若熱入氣分,壯熱煩渴,可與石膏、知母、連翹等同用,則瀉火解毒作用更為顯著。若熱入營血,斑疹隱隱不顯,舌紅而干,神煩少寐者,可與生地、丹皮等同用,可奏清營護陰,涼血解毒之功。
用于熱毒瀉痢,腹痛下膿血,可單用濃煎服。重證可與黃連、白芍、白頭翁等同用。
【用量用法】 10~30克,煎服。外用適量。凡熱毒瘡癰,用量宜重;溫病發(fā)熱,用量宜輕,且宜生用;治血痢便血,則須炒炭用。
附:忍冬藤 為忍冬的莖葉,又名銀花藤。性味功效與金銀花相似,解毒作用雖不及銀花,但有通經(jīng)活絡(luò)的作用,可消除經(jīng)絡(luò)之風濕熱邪而止疼痛,故可用于風濕熱痹,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屈仲不利之證。
〔原文〕 微寒升浮,形似心,實似蓮房有辯,苦入心,故入手少陰厥陰心、心包。氣分而瀉火,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手陽明經(jīng)大腸。氣分濕熱。散諸經(jīng)血凝氣聚。營氣壅遏,衛(wèi)氣郁滯,,遂成癤腫。利水通經(jīng),殺 蟲止痛,消腫排膿。皆結(jié)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jié)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 為十二經(jīng)瘡家圣藥。經(jīng)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講解】 連翹以清心瀉火,解毒療瘡為特長。為木樨科落葉灌木植物連翹的果實。白露前采初熟果實,色尚青綠,稱青翹;寒露采熟透果實,則為黃翹。以青翹入藥為佳。生用。
本品味苦,性微寒。入心、肺經(jīng)。苦以泄火,寒能清熱,且輕清上浮,能透達表里,以清心瀉火、散上焦風熱為特長,多用于外感風熱或急性熱病,煩熱神昏,以及血熱發(fā)斑等證。
經(jīng)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連翹既能清心,又能宣暢氣血以散血結(jié)氣聚,故有消腫散結(jié)之功,以治瘡瘍腫毒,瘰癘結(jié)核之證,被歷代醫(yī)家稱為瘡家圣藥。此外,本品具有利小便作用,可治熱結(jié)尿閉,小便淋痛。
【臨證應用】 連翹清熱透邪,多用于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頭痛發(fā)熱,口渴等證,常與金銀花相須為用,或加牛蒡子、薄荷等同用;治溫熱病熱入心包,高熱煩躁神昏,常以連翹心配犀角、蓮子心等同用,如清宮湯。
治療瘡瘍癰腫,可配金銀花、天花粉等解毒消腫之品;治瘰癘多與夏枯草、玄參、貝母等藥配用,以解毒散結(jié)。
另有連翹心,即青翹曬千,篩取籽實者便是。連翅心尤長于清心熱,治熱陷心包,神昏譫語之證。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
〔原文〕 苦辛而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 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jīng)。升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痹咽痛,兩少陰火。齒痛陽明風熱??诏?,肺癰干咳,火郁在肺。胸膈刺痛,火郁上焦。下痢腹痛,腹?jié)M腸鳴,肺火郁于大腸。并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1),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于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濁氣自下行耳。養(yǎng)血排膿,補內(nèi)漏(2)。故治肺癰。
李時珍曰: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通,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
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圣湯。王好古加味甘桔湯,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姜,吐膿血加紫苑,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腹痛加黃芪,發(fā)斑加荊防,疫毒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昂按:觀海藏所加,則用藥乏大概,亦可識矣。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講解】 (1)楫(ji)劃船的工具。(2〉內(nèi)漏:指外傷引起的內(nèi)出血。
桔梗以開宣肺氣為主要功效,并能袪痰排膿。為桔??贫嗄晟荼聚锝酃5母?。因其味苦;又稱苦桔梗、苦梗,主產(chǎn)于江蘇、安徽,故有南桔梗之稱。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入肺,善能宣通上焦,以開提肺氣為主要功效。其性升浮上行,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凡外邪犯肺,痰壅喘促,鼻塞咽痛及胸滿氣逆等證,不論寒熱均為主治。由于本品能開泄肺氣,又善祛痰,可促使肺中痰濁膿血 排出體外,故肺癰咳吐膿血之證也常用之。
此外,桔梗因輕浮上升,素有“舟楫之劑”,可載藥上行,直達病所,故在應用上焦藥中多用。然此雖為上升之劑,但升中有降。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通暢,則腸胃之氣疏利;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通,則啟閉開癃,故又可用其治痢疾,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此即《內(nèi)經(jīng)》所謂“病在下,取之上”的用藥方法。
【臨證應用】 桔梗治咳嗽痰多,不論肺寒、肺熱,皆可應用。治風寒咳嗽,配杏仁、蘇葉等,如杏蘇散;風熱咳嗽配桑葉、 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飲;咽痛音啞常與薄荷、牛蒡子、蟬蛻配伍。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借其祛痰排膿之效,配甘草,如桔梗湯。因本品開泄宣散,故陰虛久嗽及有咳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用量用法】 3—10克,煎服。桔梗也有炒用者,以緩和辛散作用及對胃腸的刺激。
【原文】 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著、必以此緩之。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入峻劑則緩正氣,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yǎng)陰血,炙甘草湯之類。能協(xié)和諸藥,使之不爭。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jīng),解百藥毒,凡解毒藥,并須冷飲,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于滿所。
經(jīng)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別錄》甄權(quán)并云除滿,脾健運則滿除也。仲景治痞滿,有甘草瀉心湯,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瀉滿。陶弘景著《名醫(yī)別錄》,發(fā)明藥性。大而結(jié)者良。補中炙用,瀉火生用,達莖中腎莖。
用梢。梢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白術(shù)、苦參、干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jié)實,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仲景治傷寒表巳解,心下有水氣,喘咳之劑。
李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xié)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主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參神功而巳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芩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君、調(diào)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殊屬可笑。附記于此,以正其失。
【講解】 甘草具有補氣、緩急、瀉火解毒、調(diào)和藥性等作用,應用極為廣泛。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味甘性平,蜜炙用性微溫,歸心、肺、脾、胃經(jīng)。甘溫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喘等證,生用則性涼,能清熱解毒而生肌,治瘡瘍腫毒,并治咽喉腫痛;其甘緩之性,又能緩急止痛,治脘腹、四肢攣急作痛。
此外,調(diào)和諸藥,同熱藥用之可緩其熱,同寒藥用之可緩其寒,能使補而不致于驟,瀉而不致于速。是一味既重要又普通的藥物,應用極為廣泛,故有通行十二經(jīng)之稱,還善解百藥毒,有安國定邦之功,故有國老之稱。
如甄權(quán)云: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然甘緩助濕壅氣,令人中滿,故濕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
【臨證應用】 甘草在眾多方劑中經(jīng)常使用,不僅作為輔助之用,本身也確具一定的功效。如洽脾胃虛弱,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多配伍人參、白術(shù)、茯苓等,如四君子湯。以本品補心氣,振心陽,常用的炙甘草湯,即以炙甘草為主,配阿膠、生地、麥冬、桂枝等,治脈結(jié)代,心動悸之證。甘草在治療咳嗽、喘息方面多與他藥配成復方,如與麻黃、杏仁配伍治風寒喘咳的三拗湯,與麻黃、石膏、杏仁配伍的治肺有郁熱喘咳的麻杏石甘湯。其他止嗽方中亦多用之。
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用甘草甘以緩之,與芍藥配伍,即芍藥甘草湯,是緩急止痛常用之方。
甘草對于瘡瘍腫毒,內(nèi)服、外用均可,如配桔梗即甘草桔梗湯,祛痰利咽,治咽痛;配銀花,即銀花甘草湯治癰腫發(fā)熱。至于食物、藥物、衣藥中毒,甘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輕者可單用煎湯服;或與綠豆同用,以增強解毒之效。
此外,本品之緩和藥性,調(diào)和百藥的功效較為突出。如與附子、干姜同用,能緩和附子、干姜辛溫燥烈之性,以防傷陰,與石膏、知母同用,能緩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傷胃,與大黃、芒硝同用,能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使瀉而不速;與人參、白術(shù)、熟地、當歸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慢而持久;與半夏、干姜、黃連、黃芩等熱藥寒藥等同用,又能起協(xié)調(diào)作用。
藥用之甘草梢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主治濕熱下注膀胱的莖中疼痛,如導赤散即生甘草梢與生地、木通、竹葉組成,以治小便短赤,尿道刺痛之證。
【用量用法】 2一10克,煎服。清火解礙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傳統(tǒng)認為本品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古今雖也有同用之例,但仍在探討之中,不能輕易妄用。近年來研究報道,廿草長期大劑量單獨服用會引起水腫、血壓升高等現(xiàn)象,應予以注意。
書名: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 & 光明中醫(yī)
作者:羅大倫出版社:江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劉希彥老師解讀傷寒論講稿
前面說過,太陽病誤下會出現(xiàn)氣上沖的情況。這也是誤下,出現(xiàn)“脈促胸滿”,情況不一樣,其實原理是一樣的:因下藥,也就是瀉藥的作用氣血暫時陷里,表證還未解,藥效過去,氣血自然還會再回到體表來驅(qū)邪,因氣血已傷,能量不夠了,不能順利達表,于是便產(chǎn)生了“脈促胸滿”這樣的證。“脈促”的意思是脈往上往寸部頂,寸盛尺弱。這是津液不能氣化出表而產(chǎn)生的壅塞反應,自體感覺便是“胸滿”。這是桂枝湯的適應證。為什么去芍藥呢?既然是氣血能量不夠,自然要助一把力以驅(qū)邪外出,芍藥是引津液下行的,所以要去掉芍藥。去掉芍藥,等于桂枝的向外之力增強了,所以桂枝不用加量,依然是三兩。
有人問我,什么是“道家”中醫(yī)。這一條就是最能體現(xiàn)道家中醫(yī)特色的。后世的中醫(yī),一碰到“脈促”寸盛,就說是相火膽火,又說白芍降膽火,不僅不會去白芍,更加苦寒藥,桂枝這樣的助陽藥自然是不敢用的了;又說“胸滿”是氣機上逆,應該下氣,或說寸盛尺弱是腎不納氣,更加五味山萸之類的收斂藥。于是用藥一派收斂寒降,這都是對抗思路。
根源是沒有從人體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脈象而言,寸盛尺弱說明氣血是夠的,只是分配不均勻,都跑上面去了。那為什么會跑上去?人體的自然模式是哪里有邪氣或有瘀滯,氣血往哪里跑。后世中醫(yī)碰到寸盛尺弱一般會辨為腎不納氣,那自然要補腎。氣血既然沒有不夠,只是分配問題,補那些滋膩之品有何用,非但無用,很有可能還助長了邪氣。如果邪氣不去,氣血又怎么可能自己回來?用補腎納氣的方法效果怎樣,我早年學后世中醫(yī)的時候?qū)以噷覕?,吃上個一兩個月不見什么效果的多得很?!秱返奶幚矸椒ㄊ堑兰业捻槕悸?,順應人體,順勢助人體一把力,驅(qū)邪出表后脈象自寧。效果怎樣,試過便知。
如果脈象的寸盛尺弱是寸大而虛,尺弱而細,驅(qū)邪的同時重用建中藥,再配合些補腎藥也是可以的。這還是《傷寒》的津血原則,津液虛的自然是要先建中補津血。若只用臟腑辨證,也不驅(qū)邪,也不建中,一味補腎是很難奏效的。不但難以奏效,還很容易上火,后世有句話叫“虛不受補”就是說這種情況。虛既然不受補,那實就可以補嗎?實當然不能補,補了更上火;那不虛不實的話,又補它做甚?這就說明了補之一法的局限。人身自有大藥,要著眼于恢復人體的運化循環(huán)讓人體自己去補,不要越俎代庖。人體自己補才是真正的補。若身體真能靠藥物補起來,我相信沒有人去鍛煉了,費那力氣干嘛?也不會有人生病,當歸地黃大家都吃得起。一定要補也只能輔助,人體若有邪氣,若中焦不運,若表里不通,補也只是造成堵塞。
白芍--《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Shao
【英文名】 RADIX PAEONIAE ALBA
【別名】芍藥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凈,除去頭尾及細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曬干。
【性狀】
本品呈圓柱形,平直或稍彎曲,兩端平截,長5~18cm
直徑1~2.5cm。表面類白色或淡紅棕色,光潔或有縱皺紋及細根痕,偶有殘存的棕褐色外皮。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類白色或微帶棕紅色,形成層環(huán)明顯,射線放射狀。氣微,味
微苦、酸。
【鑒別】
(1) 本品粉末黃白色。糊化淀粉團塊甚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1~35μm
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shù)個簇晶。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管直徑20~65μm。 纖維長梭形,直徑15~40μm
壁厚,微木化,具大的圓形紋孔。
(2)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醚50ml,加熱回流10分鐘,濾過。取濾液10ml,蒸乾,加醋酐1ml 與硫酸4~5滴,先顯黃色,漸變成紅色、紫色,最后呈綠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甘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炮制】
炒白芍:取凈白芍片,鍋內(nèi)炒至微黃色。
酒白芍:取凈白芍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潤后放鍋內(nèi)炒至微黃色。(每100斤用黃酒10斤)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
【用法用量】 6~15g。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白芍--《*辭典》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拼音名】 Bai Shao
【別名】金芍藥(《安期生服煉法》),白芍(《藥品化》)。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栽培種)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藥根,除去根莖及須根,洗凈,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發(fā)軟,撈出曬干。
【原形態(tài)】
芍藥(《詩經(jīng)》),又名:離草(《韓詩》內(nèi)傳),余容、其積,解倉(《吳普本草》),可離(崔豹《古今注》),犁食、鋋(《別錄》),沒骨花(《胡本草》),婪尾春(《清異錄》),將離(《綱目》)。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肥大,通常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莖直立,光滑無毛。葉互生;具長柄;2回3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2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楔形,全緣,葉緣具極細乳突,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葉脈在下面隆起,葉基部常帶紅色?;ㄉ醮?,單生于花莖的分枝頂端,每花莖有2~5朵花,花莖長9~11厘米;萼片3,葉狀;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紅色或紅色;雄蕊多數(shù),花藥黃色;心皮3~5枚,分離。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鉤狀向外彎?;ㄆ?~7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或草叢中。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內(nèi)蒙古等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
干燥根呈圓柱形,粗細均勻而平直,長10~20厘米,直徑1~1.8厘米。表面淡紅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顯的縱皺及須根痕,栓皮未除盡處有棕褐色斑痕,偶見橫向皮孔。質(zhì)堅實而重,不易折斷。斷面灰白色或微帶棕色,木部放射線呈菊花心狀。氣無,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長、勻直、質(zhì)堅實、粉性足、表面潔凈者為佳。
主產(chǎn)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東、貴州、湖南、湖北、甘肅、陜西、河南、云南等地亦產(chǎn)。浙江產(chǎn)者,商品稱為杭白芍,品質(zhì)最佳;安徽產(chǎn)者稱為亳白芍,產(chǎn)量最大;四川產(chǎn)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產(chǎn)昆亦大。
芍藥名稱,初載《本經(jīng)》,從陶弘景開始,分為白芍藥、赤芍藥兩種。目前藥材,白芍藥多為栽培種,赤芍藥則多為野生種,但在個別地區(qū),如陜西所產(chǎn)的寶雞白芍,亦系野生種而作為白芍使用者。根條細瘦彎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須根痕較多,質(zhì)松,粉性小,斷面射線不明顯,品質(zhì)為次。
【化學成份】
根含芍藥甙、牡丹酚、芍藥花甙,苯甲酸約1.07%、揮發(fā)油、脂肪油、樹脂、鞣質(zhì)、糖、淀粉、粘液質(zhì)、蛋白質(zhì)、β-谷甾醇和三萜類。另四川產(chǎn)者含一種酸性物質(zhì),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花含黃芪甙、山柰酚3,7-二葡萄糖甙,多量沒食子鞣質(zhì)(10%以上)、除蟲菊素0.13%、13-甲基十四烷酸、β-谷甾醇、廿五碳烷等。葉含鞣質(zhì)。
【藥理作用】有抗菌作用。
【炮制】
白芍: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干燥。酒白芍:取白芍片,用黃酒噴淋均勻,稍潤,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黃酒10斤)
炒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焦白芍:取白芍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晾干。土炒白芍:取伏龍肝細粉,置鍋內(nèi)炒熱,加入白芍片;炒至外面掛有土色,取出,篩去土,放涼。(每白芍片100斤,用伏龍肝細粉20斤)
1《雷公炮炙論》:"凡(白芍藥)采得后,于日中曬乾,以竹刀刮上粗皮并頭土,銼之,將蜜水拌蒸,從巳至未,曬干用。"
2《本草蒙筌》:"(白芍藥)酒浸日曝,勿見火。"
【性味】
苦酸,涼。
1《本經(jīng)》:"味苦,平。"
2《吳普本草》:"桐君:甘,無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
3《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
【歸經(jīng)】
入肝、脾經(jīng)。
1《品匯精要》:"行手太陰、足太陰經(jīng)。"
2《本草經(jīng)疏》:"手足太陰引經(jīng)藥,入肝、脾血分。"
【功能主治】
養(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
1《本經(jīng)》:"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2《別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3《藥性論》:"治肺邪氣,腹中疞痛,血氣積聚,通宣臟腑擁氣,治邪痛敗血,主時疾骨熱,強五臟,補腎氣,治心腹堅脹,婦人血閉不通,消瘀血,能蝕膿。"
4《唐本草》:"益女子血。"
5《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主女人一切病,并產(chǎn)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
6《醫(yī)學啟源》:"安脾經(jīng),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7王好古:"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坐水中。"
8《滇南本草》:"瀉脾熱,止腹疼,止水瀉,收肝氣逆疼,調(diào)養(yǎng)心肝脾經(jīng)血,舒經(jīng)降氣,止肝氣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
虛寒腹痛泄瀉者慎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須(一作』雷』)丸為之使。惡石斛、芒消。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2《本草經(jīng)疏》:"凡中寒腹痛,中寒作泄,腹中冷痛,腸胃中覺冷等證忌之。"
3《藥品化義》:"疹子忌之。"
4《得配本草》:"脾氣虛寒,下痢純血禁用。"
【附方】
1治婦人脅痛:香附子四兩(黃子醋二碗,鹽一兩,煮干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調(diào),無時服。(《朱氏集驗醫(yī)方》芍藥湯)
2治下痢便膿血,里急后重,下血調(diào)氣:芍藥一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木香二錢;甘草二錢(炒),大黃三錢,黃芩半兩,官桂二錢半。上細切,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后溫服。(《素問病機保命集》芍藥湯)
3治婦人懷妊腹中疞痛:當歸三兩,芍藥一斤,茯苓四兩,白術(shù)四兩,澤瀉半斤,芎藭半斤(一作三兩)。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
4治產(chǎn)后血氣攻心腹痛:芍藥二兩,桂(去粗皮)、甘草(炙)各一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圣濟總錄》芍藥湯)
5治痛經(jīng):白芍二兩,干姜八錢。共為細末,分成八包,月經(jīng)來時,每日服一包,黃酒為引,連服三個星期。(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6治婦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藥三大兩,干姜半大兩。細銼,熬令黃,搗下篩.空肚,和飲汁服二錢匕,日再。(《廣利方》)
7治金創(chuàng)血不止,痛:白芍藥一兩,熬令黃,杵令細為散。酒或米次下二錢,并得。初三服,漸加。(《廣利方》)
8治腳氣腫痛:白芍藥六兩,甘草一兩。為末,白湯點服。(《歲時廣記》)
9治風毒骨髓疼痛:芍藥二分,虎骨一兩(炙)。為末,夾絹袋盛,酒三升,漬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經(jīng)驗后方》)
【摘錄】《*辭典》
白
在2020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考試中,方劑學主要會考察藥物組成、功用、主治證候以及配伍意義。其中對于中西醫(yī)的同學來說,方劑會考配伍意義的不太多,下面我把這幾年常考的藥物在方劑中的同一藥物在不同方劑中的配伍意義給大家做一個總結(jié),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炙甘草
麻黃湯——————①緩峻以防傷正。②調(diào)和諸藥。
桂枝湯——————①扶正祛邪。②調(diào)和諸藥。③和芍藥酸甘緩急。
白虎湯——————①護中。②緩峻。
四逆湯——————①溫陽益氣補虛。②緩峻。③調(diào)和諸藥。④解附子毒。
苓桂術(shù)甘湯————①合桂枝以辛甘化陽。②合白術(shù)益氣健脾。③調(diào)和諾藥。
炙甘草湯—————①辛甘化陽。②溫壯心陽。③補益心氣。
2.薄荷
逍遙散——————疏肝散熱。
防風通圣散————疏風解表。
地黃飲子—————疏郁而輕清上行,清利咽喉。
3.黃芪
補陽還五湯————補氣行血。
防已黃芪湯————①補氣固表。②補氣行水。
當歸補血湯————①補氣固表。②補氣生血。
4.人參
敗毒散——————①扶正。②鼓邪外出。③祛邪而不傷正。
小柴胡湯—————①益氣健脾。②扶正祛邪。③御邪內(nèi)傳。
桑螵蛸散—————①益心氣以安心神。②補元氣以攝津液。
5.吳茱萸
四神丸——————①溫脾暖腎。②助陽止瀉。
溫經(jīng)湯——————散寒止痛。
左金丸——————①疏肝解郁。②制黃連之寒。③和胃降逆。④引藥歸經(jīng)。
6.桂枝
枳實薤白桂枝湯——①通陽散寒。②平?jīng)_降逆。
桃核承氣湯————①通行血脈。②助桃仁活血祛瘀。④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
五苓散——————①解表散寒。②溫陽化氣。
苓桂術(shù)甘湯————①溫陽化氣。②平?jīng)_降逆。④化氣利水。
7.柴胡
四逆散——————①透邪升陽以舒郁。②合枳實升降調(diào)氣。③合芍藥疏肝理脾。
小柴胡湯—————①透瀉少陽之邪。②疏泄氣機郁滯。
復元活血湯————①疏肝行氣。②引藥入肝經(jīng)。
龍膽瀉肝湯————①疏肝。②引藥歸經(jīng)。
8.大黃
涼膈散——————瀉火通便。
茵陳蒿湯—————泄熱逐瘀。
大黃牡丹湯————①苦寒攻下。②泄熱逐瘀。③蕩滌腸中濕熱瘀結(jié)之毒。
芍藥湯——————①合芩、連清熱燥濕。②合歸、芍活血行氣。③瀉下通腑,通因通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1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補虛益精大通丸
下一篇: 補虛調(diào)中防風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