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括痰丸
處方 : 川貝1兩,天竺黃1錢,硼砂1錢,文蛤5分(醋炒)。
制法 : 上為末,以枇杷葉(刷凈,蜜炙)熬膏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 : 寧肺治標(biāo)。主久嗽傷金,肺癰肺痿。
用法用量 : 噙咽之。
摘錄 : 《醫(yī)級》卷八
化痰丸簡介
目錄1拼音2概述3《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二方之化痰丸 3.1化痰丸的別名3.2處方3.3制法3.4功能主治3.5化痰丸的用法用量3.6附注3.7各家論述3.8摘錄 4《景岳全書·小兒則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 4.1處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4.5摘錄 5《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 5.1處方5.2制法5.3功能主治5.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5.5摘錄 6《簡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 6.1處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6.5摘錄 7《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 7.1化痰丸的別名7.2處方7.3制法7.4功能主治7.5化痰丸的用法用量7.6各家論述7.7摘錄 8《攝生眾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8.1處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8.5摘錄 9《濟陽綱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 9.1處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9.5摘錄 10《癥因脈治》卷二方之化痰丸 10.1處方10.2功能主治10.3摘錄 11《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 11.1處方11.2制法11.3功能主治11.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1.5摘錄 12《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 12.1處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2.5摘錄 13《普濟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 13.1處方13.2制法13.3功能主治13.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3.5各家論述13.6摘錄 14《圣濟總錄》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 14.1處方14.2制法14.3功能主治14.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4.5摘錄 15《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15.1組成15.2功效主治15.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5.4制備方法 16《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方之化痰丸 16.1組成16.2功效主治16.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6.4制備方法 17《普濟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 17.1組成17.2功能主治17.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7.4制備方法 18《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 18.1化痰丸的別名18.2組成18.3功效主治18.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8.5制備方法18.6各家論述18.7附注 19《扶壽精方》之化痰丸 19.1組成19.2主治19.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19.4制備方法 20《普濟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 20.1組成20.2功效20.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20.4制備方法 21《濟陽綱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 21.1組成21.2主治21.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2《奇方類編》卷上方之化痰丸 22.1組成22.2主治22.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23《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化痰丸 23.1組成23.2功效主治23.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23.4制備方法 24《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wèi)生雜興》方之化痰丸 24.1組成24.2主治24.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24.4制備方法 25《圣濟總錄》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 25.1組成25.2主治25.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25.4制備方法 26參考資料附:1古籍中的化痰丸*化痰丸藥品說明書 1拼音 huà tán wán
2概述 化痰丸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三首。
3《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二方之化痰丸
3.1化痰丸的別名
順氣消食化痰丸[1]。
3.2處方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礬、皂角、生姜各一斤,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炒紫蘇子、炒萊菔子、炒杏仁(去皮尖)、葛根、炒神曲、炒麥芽、山楂、炒香附各八錢[1]。
半夏(洗)1斤,南星(去皮膜)1斤,白礬1斤,皂角(切碎)1斤,生姜1斤。
半夏(洗)天南星(去皮、膜)白礬 皂角(切碎)生姜各500克 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別研)干葛 神曲(炒)麥蘗(炒)山檀 香附子(炒,去毛)各250克。
3.3制法
前五味水煎至天南星無白點為度,去皂角不用,曬干火焙,后入余藥末,姜汁浸,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1]。
上藥先將前五味煎至天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曬干火焙,后入余藥,同碾為細(xì)末。姜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上用水同煮至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姜切片,同半夏、南星曬干,無白色,火焙,再加:青皮(去瓤)、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卜子(炒,別研)、杏仁(去皮尖,炒,另研)、干葛、神曲(炒)、麥蘗(炒)、糖球子、香附子(炒,去毛),上加藥共半斤,與前藥合和一處,碾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3.4功能主治
《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二方之化痰丸功能化痰消食[1]。治痰飲宿食[1]。
快脾順氣,化痰消食。主痰濕食積內(nèi)阻,咳嗽氣喘,胸膈脹悶。痰飲。久喘或作或止者。酒食生痰,胸膈滿悶,五更咳嗽。
3.5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臨臥食后茶酒送下[1]。
每服50~70丸,臨臥、食后用茶、酒送下。
3.6附注
本方方名,《醫(yī)方集解》引作“順氣消食化痰丸”。
3.7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dǎo)滯;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查、麥芽,所以化食。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3.8摘錄
《瑞竹堂經(jīng)驗方》卷二
4《景岳全書·小兒則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
4.1處方
膽南星、制半夏、制礞石、枳實各二兩,麝香三分[1]。
4.2制法
上藥為末,姜汁糊為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1]。
4.3功能主治
《景岳全書·小兒則古方》卷六十二方之化痰丸主治驚搐,喉內(nèi)痰鳴[1]。
4.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姜湯研化服[1]。
4.5摘錄
《景岳全書·小兒則古方》卷六十二方
5《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
5.1處方
半夏90克 陳皮 干姜 白術(shù)各30克
5.2制法
上藥研末,姜汁糊丸。
5.3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六方之化痰丸主治寒痰。
5.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姜湯下20丸。
5.5摘錄
《赤水玄珠》卷六
6《簡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
6.1處方
陳皮6兩,半夏6兩,枳實6兩,茯苓5兩,黃芩(枯)5兩,黃連5兩,南星5兩,瓜蔞仁4兩,杏仁4兩,天粉4兩,前胡4兩,甘草2兩。
6.2制法
上為末,竹瀝、姜汁或水為丸,如綠豆大。
6.3功能主治
《簡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之化痰丸主治上焦痰火壅盛,咳嗽煩熱,胸滿氣急。
6.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后白湯送下。
6.5摘錄
《簡明醫(yī)彀》卷四引丹溪方
7《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
7.1化痰丸的別名
節(jié)齋化痰丸
7.2處方
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酒炒)1兩,海粉1兩,橘紅1兩,桔梗5錢,連翹5錢,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5錢,青黛(另研)3錢,芒消(另研)3錢,瓜蔞仁(取肉另研)1兩。
7.3制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藥杵極勻為丸,如小龍眼大。
7.4功能主治
《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功在開郁降火,清潤肺金,消凝結(jié)之痰。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
7.5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節(jié)齋化痰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7.6各家論述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軟堅也,瓜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開結(jié)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7.7摘錄
《明醫(yī)雜著》卷一
8《攝生眾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8.1處方
天絡(luò)絲(即絲瓜,燒存性為細(xì)末)。
8.2制法
棗肉為丸,如彈子大。
8.3功能主治
《攝生眾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
8.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好酒送下。
8.5摘錄
《攝生眾妙方》卷六
9《濟陽綱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
9.1處方
南星(去皮,切塊)4兩(同皂角3兩、生姜3兩、白礬3兩同煮無白星為度,取出,曬干,皂角不用),半夏4兩,香附2兩,瓜蔞仁(去殼,另研)2兩,陳皮(去白)2兩,茯苓2兩,紫蘇子(炒)2兩,蘿卜子(炒)2兩,杏仁(去皮尖,另研)2兩,枳殼(麩炒)2兩。
9.2制法
上為末,姜汁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9.3功能主治
《濟陽綱目》卷二十四方之化痰丸功在快脾順氣,消食化痰。主治痰飲。
9.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臨臥或食后用茶湯送下。
酒痰,加青皮、葛根;食積痰,加神曲、麥芽、山楂各2兩;氣壅者,加沉香5錢;熱痰,加枯芩、青黛各1兩。
9.5摘錄
《濟陽綱目》卷二十四
10《癥因脈治》卷二方之化痰丸
10.1處方
瓜蔞霜、天冬、海石、青黛、連翹、桔梗。
10.2功能主治
《癥因脈治》卷二方之化痰丸主治肺經(jīng)咳嗽。
10.3摘錄
《癥因脈治》卷二
11《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
11.1處方
蛇含石2兩(醋淬7次,以酥為度)。
11.2制法
黑雄豬膽為丸,如芥子大。
11.3功能主治
《仙拈集》卷二方之化痰丸主治風(fēng)狂,痰迷心竅。
11.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7分,至1錢為止。1213服即愈。更服后寧神飲。
11.5摘錄
《仙拈集》卷二
12《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
12.1處方
知母4錢,杏仁2錢,桔梗5錢,莪術(shù)4錢,葶藶3錢,冬花4錢,旋覆花1兩,姜半夏3錢,炙草1兩,橘紅1兩,兜鈴1兩,五味子4錢,麻黃1兩,人參5錢。
12.2制法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
12.3功能主治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之化痰丸主治寬胸化痰止嗽。
12.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開水送下。
12.5摘錄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13《普濟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
13.1處方
半夏(湯洗7次,別末)1兩,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術(shù)1兩,桔梗(切作小塊,姜汁浸)1兩,枳實(去瓤,麩炒)半兩,香附子(麩炒,舂去皮)半兩,前胡(去苗,凈洗)半兩,甘草(炙)半兩。
13.2制法
上為細(xì)末,用半夏、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3.3功能主治
《普濟本事方》卷三方之化痰丸主治停痰宿飲。
13.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生姜湯送下。
13.5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白術(shù)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枳實氣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氣味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陽;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主治停痰宿飲之方也。古人有云,邪之所湊,其里必虛,參、苓、術(shù)、甘四味乃四君子湯也,用以守護中宮;而消痰驅(qū)飲之藥,以姜為引,直搗其巢,宿飲自除矣。
13.6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三
14《圣濟總錄》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
14.1處方
半夏(湯洗去滑,別搗取末)2兩,天南星(炮)1兩,白附子(炮)1兩,丹砂(細(xì)研)1兩,檳榔(煨,銼)半兩,丁香1分。
14.2制法
上藥除半夏外,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煮前半夏末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4.3功能主治
《圣濟總錄》卷六十四方之化痰丸功在利胸膈,進飲食。主治風(fēng)痰氣厥頭痛。
14.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14.5摘錄
《圣濟總錄》卷六十四
15《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
15.1組成
明礬(枯)1分,白附子半兩,南星(半生半熟)半兩,半夏(炮)半兩。
15.2功效主治
《急救仙方》卷六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主治諸般咳嗽。
15.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15.4制備方法
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6《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方之化痰丸
16.1組成
天南星(生用)、半夏(生用)、薄荷葉、人參、茯苓、白礬各等分。
16.2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一六五引《衛(wèi)生家寶》方之化痰丸功在涼膈,止嗽。主治痰嗽,頭眩。
16.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湯送下。
16.4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生姜汁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7《普濟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
17.1組成
南星1兩,生姜1兩,半夏1兩半,枯礬1兩半。
17.2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一五七方之化痰丸主治咳嗽涎喘。
17.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溫虀汁送下,1日2次。
17.4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18《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
18.1化痰丸的別名
節(jié)齋化痰丸
18.2組成
天門冬(去心)1兩,黃芩(酒炒)1兩,海粉1兩,橘紅1兩,桔梗5錢,連翹5錢,香附(杵碎,淡鹽水浸炒)5錢,青黛(另研)3錢,芒消(另研)3錢,瓜蔞仁(取肉另研)1兩。
18.3功效主治
《明醫(yī)雜著》卷一方之化痰丸功在開郁降火,清潤肺金,消凝結(jié)之痰。主治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郁痰結(jié)成粘塊,凝滯喉間。
18.4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噙化1丸,或嚼爛,清湯細(xì)咽之;或丸如黍米大,淡姜湯送下5060丸。
18.5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煉蜜入生姜汁少許,和藥杵極勻為丸,如小龍眼大。
18.6各家論述
此方用天門冬、黃芩泄肺火也,海粉、芒消咸以軟堅也,瓜蔞仁潤肺清痰,香附米開郁降氣,連翹開結(jié)降火,青黛降郁火,故皆不用香燥之劑。
18.7附注
節(jié)齋化痰丸(《醫(yī)學(xué)入門》卷七)。
19《扶壽精方》之化痰丸
19.1組成
半夏(泡7次)1兩,南星(水泡,各姜汁拌)1兩,黃芩1兩,寒水石(煅)1兩,黃連(去毛)1兩,豬牙皂角5錢,薄荷5錢,甘草(炙)3錢。
19.2主治
《扶壽精方》之化痰丸主治熱在上焦,火盛成痰,或作痛。
19.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食遠(yuǎn)茶清送下。
19.4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淡姜汁打糊為丸,如赤豆大。
20《普濟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
20.1組成
干姜(或用姜屑)1兩,半夏(炮)1兩,南星(炮)1兩,枯礬1兩,滑石1兩,巴豆霜1錢。
20.2功效
《普濟方》卷一五八方之化痰丸功在化痰墜涎,止嗽定喘。
20.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生姜湯送下。食后微溏利妙。
20.4制備方法
上為細(xì)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21《濟陽綱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
21.1組成
黃芩(酒洗)1兩半,南星1兩,貝母(去心)1兩,滑石5錢,白芥子(去殼)5錢,風(fēng)化消2錢半。
21.2主治
《濟陽綱目》卷二十八方之化痰丸主治痰嗽。
21.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服。
22《奇方類編》卷上方之化痰丸
22.1組成
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川芎1錢,蒼術(shù)1錢,砂仁1錢,梔子(炒黑)1錢,制香附1錢,甘草3分,山楂3分,白術(shù)4分。
22.2主治
《奇方類編》卷上方之化痰丸主治痰嗽。
22.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生姜為引,水煎,食遠(yuǎn)服。
23《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化痰丸
23.1組成
瓜蔞霜1兩,苦杏仁1兩,煅瓦楞子1兩,青海粉1兩,制香附5錢,海蛤粉5錢,風(fēng)化消5錢,青連翹5錢,苦桔梗3錢,廣皮紅3錢,姜汁1匙。
23.2功效主治
《重訂通俗傷寒論》方之化痰丸功在清化下泄,廓清腸胃。主治痰火蘊結(jié)胃腸,惡心嘔吐,胸膈壅塞,嘈雜脘滿,便溏腹泄,或胸中、腸中轆轆有聲。
23.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輕用3錢,重則4錢,清茶送下。
23.4制備方法
和竹瀝,搗藥為丸。
24《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wèi)生雜興》方之化痰丸
24.1組成
生白礬1兩,細(xì)茶5錢。
24.2主治
《本草綱目》卷十一引《衛(wèi)生雜興》方之化痰丸主治風(fēng)痰癇病。
24.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1歲10丸,茶湯送下;大人50丸。久服,痰自大便中出,斷病根。
24.4制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BMI指數(shù)計算及評價女性安全期計算器預(yù)產(chǎn)期計算器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壓評價體溫水平評價糖尿病飲食建議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基礎(chǔ)代謝率計算補鈉計算器補鐵計算器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藥代動力學(xué)常用符號速查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yī)學(xué)百科,馬上計算!
25《圣濟總錄》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
25.1組成
半夏4兩(湯洗7遍,焙干),礬石(燒灰,研)1兩。
25.2主治
《圣濟總錄》卷五十四方之化痰丸主治中焦有寒,痰逆不思飲食。
25.3化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生姜湯送下,不拘時候。
25.4制備方法
貝母平常怎么吃化痰止咳好
貝母梨材料:梨3個,貝母15克,黑糖3大湯匙。
做法:1. 梨洗凈后,在梨的上1/4處橫著切開,上部分做蓋,將梨核挖去,待用。貝母2.將貝母搗碎成粉末,分別放入3個梨中,上面撒上黑糖,蓋上梨蓋。3.將貝母梨放入蒸鍋,用旺火蒸1小時取出,梨汁和果實一齊食用。
折疊貝母燉豬肺
制作方法:1.將豬肺250克切片,加清水,用手?jǐn)D洗去泡沫;雪梨去外皮,切成碎塊。2.豬肺、雪梨與川貝母,一同放入沙鍋內(nèi),加入冰糖及清水適量,文火煮3小時即可。
食用方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
當(dāng)歸貝母苦參丸處方:當(dāng)歸15克,川貝母粉3克(分沖),苦參15克,炙百部15克,前胡12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桃仁10克,薏苡仁30克,桑白皮10克。
用法與用量:服上方5劑后,咳嗽、氣急已減大半,黃稠痰、黃膩苔已除,上方加減共服10劑,諸癥消失,病告而愈。
療效:證屬痰熱蘊肺,氣道瘀阻,宣降失司。治宜清熱宣肺,化痰逐瘀。
折疊編輯本段藥用價值
貝母的圖片貝母是常用的化痰止咳藥。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和浙貝母的干燥鱗莖。川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四川、云南、甘肅等地;浙貝母主產(chǎn)于中國的浙江、江蘇 、安徽等地。
川貝母味苦、甘,性微寒;浙貝母味苦,性寒 。歸肺、心經(jīng)。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疬等癥?,F(xiàn)代藥理實驗證明,貝母有鎮(zhèn)咳、降壓、升高血糖等作用。
藥膳:川貝冰糖湯、川貝釀梨。
折疊相關(guān)藥品
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yǎng)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折疊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1.《本草經(jīng)集注》`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2.《本草經(jīng)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3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貝母團
下一篇:
貝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