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六味,切。
功能主治 : 化痰潤肺止咳。主暴熱咳嗽。
用法用量 : 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另用地黃汁300毫升,生麥門冬汁100毫升,白蜜50毫升,好酥20毫升,生姜汁10毫升,先取地黃、麥門冬汁及湯汁和煎減半,納酥、姜汁,攪不得停手,又減半,納蜜煎如稠糖即成。取如棗大含嚼之,日三,夜再服。
注意 :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菘萊、咸物。
摘錄 : 《外臺秘要》卷九引《延年秘錄》
制法 : 上銼細。
功能主治 : 卒咳嗽,胸膈不利,痰涎喘急。
用法用量 : 以水5大盞,煎至1大盞半,去滓;入生地黃汁5合,生麥門冬汁3合,白蜜3合,酥2兩,于銀鍋內(nèi),以慢火煎成膏,收于不津器中。每服1茶匙,含化咽津,不拘時候。
摘錄 : 《圣惠》卷四十六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暴熱咳。
用法用量 : 以水5升,煮取2升,去滓;和地黃汁3升,生麥門冬汁1升,白蜜5合,好酥2合,生姜汁1合;又先取地黃,麥門冬及湯汁和煎減半;納酥、姜汁,攪不得停手,又減半;納蜜煎如稠糖,煎成。取如棗大,含咽之,日3夜2服。
注意 : 忌海藻、菘菜、咸物。
摘錄 : 《外臺》卷九引《延年秘錄》
功能主治 : 小兒肺熱脹滿,發(fā)為龜胸。
摘錄 : 《醫(yī)學集成》卷三
制法 : 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漏瘡積年不愈者。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至20丸,空心食前艾湯送下。
摘錄 : 《雞峰》卷二十二
我來細細回答兩個的區(qū)別:
A:川貝:
【中文名】川貝母
【拼音代碼】CBM
【別名】虻、黃虻、貝母、空草、貝父、藥實、苦花、苦菜、勤母。
【拉丁名】藥材BulbusFritillariaeUninbracteatae原植物卷葉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烏花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var.ecirrhosaFranch.棱砂貝母FritillariadelavayiFranch.
【英文名】UnibractFritillaryBulb,BulbofUnibractFritillary,BulbofTendrilleafFritillary,BulbofPrzewalskFritillary,BulbofDelavayFritillary
【類別】化痰止咳藥
【藥材基原】為雙子葉植物藥百合科植物卷葉貝母、烏花貝母或棱砂貝母等的鱗莖。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卷葉貝母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肅、青海等地。烏花貝母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處。棱砂貝母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松貝主產(chǎn)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青貝主產(chǎn)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處。爐貝生產(chǎn)四川(昌都)、云南(德欽、大理)。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卷葉貝母生于高山草地或濕潤的灌木叢中。烏花貝母生高山陽光充足的草坡上。棱砂貝母生于高寒地帶。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1.氣候土壤宜冷涼濕潤的氣候。以排水良好的腐殖質(zhì)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為佳。2.整地深耕20cm,碎土整細耙平,依地勢作畦,開好排水溝。3.種植種子繁殖:6-7月間采收貝母的種子,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種,用撒播或條播法,以條播為佳,播后覆蓋稻草。約3年后即可收獲。鱗莖繁殖:7-9月間收獲時,選擇無創(chuàng)傷病斑的鱗莖作種,用條栽法,按行距20cm開條溝,株距3-4cm,栽后覆土5-6cm?;蛟谠詴r分瓣,使大小均勻,分瓣宜直分,不能橫分,不能損傷內(nèi)外表皮,隨分隨栽,斜栽于穴內(nèi),覆蓋細土灰肥約3-5cm厚,壓緊鎮(zhèn)平。4.田間管理隨時除草,不須中耕。一般施肥3次,第1次在栽種前,施以腐熟廄肥;第2次在苗高3-4cm時,施以腐熟的糞肥;第3次在3月間,當鱗莖生長時,施以糞肥與油餅。
【采收儲藏】夏、秋兩季,或積雪融化時采挖;栽培者多于下種三年后秋季苗枯萎時采挖。采后除去泥土及須根,曬干或微火烘干。
【藥材鑒定】顯微鑒定1.暗紫貝母:鱗葉上表皮表面觀:細胞長方形、類方形或長條形,長82-337?m,寬18-55?m,垂周壁多波狀彎曲,偶有斷續(xù);角質(zhì)栓偶見,呈細小點狀。氣孔類圓形、長圓形或扁圓形,長42-55?m,寬46-64?m,副衛(wèi)細胞4-5個。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三角狀卵形、燈泡形、廣卵形、貝殼形、橢圓形、不規(guī)則四至七邊形,邊緣較平整,略凹凸不平或有尖突,有的一端指狀突起,偶有兩分叉,直徑4-50(-60)?m,長約至56(-64)?m,指狀突起長至14?m;臍點明顯,點狀、人字狀、短縫狀,偶有馬蹄狀,大多位于較小端層紋較明顯。復粒由2-8分粒組成,2分粒者一大一小或等大。半復粒臍點2-5,有的一方臍點2-4個;另有半復粒與分粒合成的顆粒。多臍點單粒較多,臍點2-5(-7)個,位于小端或近中央,3個臍點者大多集成三角形,也有橫向或縱向排成一列。2.甘肅貝母鱗葉上表皮表面觀:細胞長方形或類方形,長55-288?m,寬64-82?m,垂周壁波狀彎曲,有的呈斷續(xù)狀;角質(zhì)栓偶見,呈細小點狀。氣狀扁圓形或長圓形,直徑55-66?m,副衛(wèi)細胞4-5個。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圓形、廣卵形、燈泡形、類方形、類貝殼形或類盾牌形,多數(shù)稍扁(側(cè)面觀長圓形),有的較小端較平截或稍尖,邊緣微凹凸或一邊稍隆起,直徑4-35(-40)?m,長約至48(-56)?m;臍點較明顯,人字狀、馬蹄狀、大字狀、十字狀、星狀、三叉狀、點狀或裂縫狀,層紋隱約可見,有的明顯。復粒偶見,由2(-8)分粒組成。半復粒較多,大小不一,臍點2-4(-8)個。多臍點單粒少數(shù),臍點2-5(-8)個,細點狀,偶呈人字狀。3.卷葉貝母(川貝母)鱗葉上表皮表面觀:細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長87-235?m,寬21-42?m,垂周壁較平直,有的微波狀彎曲;角質(zhì)栓少見,多位于橫向壁,呈細顆粒狀;平周壁表面有短波狀、V字狀或彎曲狀角質(zhì)紋理,于垂周壁部呈稍斷續(xù)的條紋狀。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大多圓三角形、三角狀卵形、類貝殼形、類圓形或廣卵形,形狀較均一,邊緣平整,直徑5-48(-56)?m,長約至51?m;臍點大多不明顯,細點狀或短縫狀,位于較小端;層紋清晰,較粗,以近臍點為明顯。復粒少,由2-4分粒組成。半復粒及多臍點單粒均稀少。4.梭砂貝母鱗葉上表皮表面觀: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長100-273?m,寬22-64?m,垂周壁微波狀或波狀;角質(zhì)栓線狀,分布于縱向垂周壁部位或呈細顆粒狀,少數(shù)聚成梭形。氣孔類圓形,直徑55-60?m,副衛(wèi)細胞4個。粉末:類白色。淀粉粒單粒廣卵形(或略扁)、燈泡形、類方形、盾牌形、類貝殼形、類圓形,邊緣略凹凸不平,有的一邊或兩邊角狀突出,直徑5-54?m,長約至66(-76)?m;臍點明顯,每粒可見,人字狀、弧線狀、馬蹄狀、大字狀、十字狀、三叉狀或星狀,層紋隱約可見。復粒少數(shù),由2-3(-5)分粒組成,3分粒者有的一大二小。半復粒較多,臍點2-5個,點狀、人字狀、十字狀或馬蹄狀,有的較大一方有臍點2-3,也有半復粒與半復粒相結(jié)合。多臍點單粒較多,臍點2-4(-5)個,點狀、人字狀或三叉狀。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用水稍泡,撈出,悶潤,剝?nèi)バ模瑫窀伞?.《雷公炮炙論》:凡使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黃,摩破,去內(nèi)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后,拌糯米于?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后去米取出。2.《本草述鉤元》:姜汁泡,去心,
中藥制藥工藝:[商品規(guī)格]商品川貝母,一般分有松貝、青貝和爐貝。松貝分兩等,青貝分四等,爐貝分兩等。(1)松貝一等: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鱗瓣二,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新月形,頂端閉口,基部底平。每50g在240粒以外,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每50g在240粒以內(nèi)。間有黃貝、油貝、碎貝、破貝。余同一等。(2)青貝一等:扁球形或近球形,兩鱗片大小相似,頂端閉口或微開口,基部較平或圓形。每50g在190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0%,無黃貝、油貝、碎貝。二等:每50g在130以外,對開瓣不超過25%,花油貝、花黃貝不超過5%,無黃貝、油貝、碎貝。三等:每50g在100以外,對開瓣不超過30%,黃貝、油貝、碎貝不超過5%。四等:大小粒不分,間有油貝、碎貝、黃貝。(3)爐貝一等:長錐形,貝瓣略似馬牙。表面白色。大小粒不分,間有油貝、白色碎瓣。二等:表面黃白色或淡棕色,有的具棕色斑點。余同一等。
【化學成分】中藥化學成分:早年曾有報道,從FritillariaroyleiHook.的鱗莖中得到川貝母堿(Fri-timine,C38H62N203,熔點167℃)。其它還有一些關(guān)于F.Roylei的報道,但實際用的是浙貝母。商品川貝中的青貝(產(chǎn)于云南麗江一帶)含青貝堿(Chinpeimine,C27H43NO2,熔點247-248℃);白爐貝(產(chǎn)于四川道孚一帶)含白爐貝堿(Beilupeimine,C27H43NO3,熔點155-157℃);黃爐貝(產(chǎn)于四川道孚一帶)含爐貝堿(Fritimi-nine,C26H39O3N,熔點258-260℃),白松貝和黃松貝(產(chǎn)于四川松潘一帶)含松貝堿甲(Sonpeimine,C27H43NO4,熔點256-258℃)和松貝堿乙(C27H45NO3,熔點256℃)。這些貝母堿的性質(zhì)與西貝母堿(Sipeimine)很象,可能都是同類化合物。產(chǎn)于川西打箭爐的爐貝含有爐貝堿。西貝母(即伊貝母)的鱗莖含西貝母堿。干藥可產(chǎn)西貝母堿0.12-0.2%,是國產(chǎn)各種貝母中已知生物堿含量最高者。產(chǎn)于德國的F.Imperialis的鱗莖所含的Im-perialine證明即西貝母堿,與去氫浙貝母堿(Peiminine)的結(jié)構(gòu)極為相似。從甘肅岷縣產(chǎn)的岷貝母中還分離得另二種生物堿:岷貝堿甲(Minpeimine,C27H43NO2,熔點210-212℃)和岷貝堿乙(Minpeiminine,熔點215-216℃),含量甚少。在同屬植物的鱗莖中還含其他甾體生物堿:F.Camtsc-hatcensis含龍葵胺(Solanidine);F.Raddeana含雷蒂寧堿(Raddeanine);F.Sewerzowi的鱗莖和地上部分含考瑟文寧堿(Korsevinine)、考瑟蔚靈堿(Korseveriline)、考辛堿(Korsine)、考瑟蔚寧堿(Korseverinine)、考瑟蔚胺堿(Korseveramine)等。主含異甾體類生物堿,并含糖類、皂甙、甾醇類化合物及內(nèi)酯香豆素類。前人從商品川貝母中分得貝母素丙(fritimine)。近代研究,從暗紫貝母鱗莖中分得松貝辛(songbesine)及蔗糖。甘肅貝母中分得岷貝甲素(minpeimine)及岷貝乙素(minpeiminene)。梭砂貝母中分得梭砂貝母堿甲(dielavine)、梭砂貝母堿乙(delavinone)及西貝素(imperialine,sipeimine)。另謂從商品川貝母(F.Delavayi)中分得川貝素(chuanbeinone)。
【藥理作用】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1.對呼吸系統(tǒng)的作用:1.1鎮(zhèn)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證明,ig貝母總生物堿及非生堿部分均有鎮(zhèn)咳作用。小鼠ig家種及野生川貝母流浸膏,則無明顯鎮(zhèn)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貝母生物堿亦無明顯鎮(zhèn)咳作用。Ig貝母一皂甙Ⅱ號,能使小鼠咳嗽潛伏期明顯延長。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發(fā)現(xiàn)組織培養(yǎng)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顯著的鎮(zhèn)咳作用,給藥后(3.0g/kgig)30分鐘作用較強,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鐘時兩種川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時藥物仍有顯著作用。選鎮(zhèn)咳作用較強的3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發(fā)現(xiàn)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一樣,止咳效果隨劑量加大而增強。1.2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紅排泌法,以3.9g/kg(ig)劑量作時效曲線,分別在給藥后30、60、120分鐘立即ip0.25%酚紅((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測558nm處吸收度。結(jié)果表明,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均具有祛痰作用,給藥60分鐘后為作用峰值,給藥2小時后作用下降。選時效峰值時間60分鐘,按1.5g/kg及3.0g/kg給藥,結(jié)果表明,兩種川貝的祛痰效果均隨劑量加大而增強。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貝母煎劑,藥后60分鐘與藥前比較,痛閾降低。2.抗?jié)冏饔?.1對大鼠結(jié)扎幽門性潰瘍的影響:大鼠斷食48h后麻醉、開腹,結(jié)扎胃幽門,縫合腹壁后sc平貝總生物堿(簡稱總堿)3、1.5mg/100g,對照組用等體積生理鹽水。給藥后9小時斷頭處死,收集胃液,同時測定胃液量,游離酸,總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并用肉眼觀察潰瘍形成情況。結(jié)果兩種劑量對胃蛋白酶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1.5mg/100g組的潰瘍指數(shù)亦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2.2對應激性潰瘍的影響:采用上述劑量,觀察對應激性潰瘍大鼠的潰瘍指數(shù)。結(jié)果1.5mg/100g組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P<0.05。2.3對消炎痛所致胃潰瘍的影響:大鼠按上述劑量ip給藥后各組均ip消炎痛40mg/kg,給藥后處死,取胃觀察潰瘍程度。結(jié)果3.0mg/100g的總堿對消炎痛所致的胃潰瘍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1。3.其它作用川貝母堿靜脈注射對麻醉貓產(chǎn)生持久的血壓下降,伴以短時呼吸抑制,能增強豚鼠離體子宮收縮,抑制離體兔腸,并無擴大瞳孔的作用。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公斤,死前有痙攣,還引起家兔血糖升高。西貝母堿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擴張,對心電圖無明顯影響。對離體豚鼠回腸、兔十二指腸、大鼠子宮及整體狗小腸均有明顯松弛作用,解痙作用類似罌粟堿。貝母素丙(川貝母素,fritimine)4mg/kg靜脈注射,能吏麻醉貓產(chǎn)生持久性血壓下降,伴以短暫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靜脈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濃度能使離體豚鼠子宮收縮,1:100000濃度能抑制離體兔腸的運動;對小鼠的最小致死量為40mg/kg。平貝母浸膏對實驗動物具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作用。
毒理學:小鼠ig組培川貝和野生川貝混懸液,8.0g/kg為可能用的最大劑量,觀察1周,小鼠一切活動正常,均未出現(xiàn)死亡。平貝母總堿小鼠iv的LD50為84.2mg/kg,ip為148.4mg/kg。亞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為3組,給藥組(2,3組)分別sc總堿0.3、0.15mg/10g(分別相當于LD50的1/5和1/10),對照組給同體積的生理鹽水,每日給藥1次,隔日稱1次體重,給藥3周后處死,檢查血象、肝功、腎功,每組取5只做心、肝、脾、肺、腎的病理切片。結(jié)果表明,總堿對小鼠的血象、肝功、腎功,以及各臟器均未見影響。
【性味】苦甘,涼,無毒。
【歸經(jīng)】肺,心,大腸經(jīng)。
【功效】潤肺散結(jié),止嗽化痰。
【主治】虛勞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結(jié),肺痿,肺癰,癭瘤,瘰疬,喉痹,乳癰。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用藥忌宜】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不宜。1.《本草經(jīng)集注》:厚樸、白蘞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2.《本草經(jīng)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泄并禁用。
【不良反應】
【藥物配伍】
【鑒別應用】
【精典選方】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本草別說》:能散心胸郁結(jié)之氣貝母,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王好古:貝母,乃肺經(jīng)氣分藥也,仲景治寒實結(jié)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內(nèi)有貝母也。成無己云: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本草會編》: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大陰肺經(jīng)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jīng)、陽明胃經(jīng)之藥,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向?qū)Вq可代也。至于脾胃濕熱,涎化為痰,久則生火,痰火上攻,香憒、僵仆、蹇澀諸證,生死旦夕,亦豈貝母可代乎?《本草經(jīng)疏》:貝母,肺有熱,因而生痰,或為熱邪所干,喘嗽煩悶,必此主之,其主傷寒煩熱者,辛寒兼苦,能解除煩熱故也。淋瀝者,小腸有熱也,心與小腸為表里,清心家之煩熱,則小腸之熱亦解矣。邪氣者、邪熱也,辛以散結(jié),苦以泄邪,寒以折熱,故主邪氣也?!督?jīng)》曰:一陰一陽結(jié)為喉痹,一陰者少陰君火也,一陽者少陽相火也,解少陰少陽之熱,除胸中煩熱,則喉痹自愈矣。乳難者,足厥陰、足陽明之氣結(jié)滯而不通,辛能散結(jié)氣,通其結(jié)滯,則乳難自瘳。熱解則血涼,血涼則不痛,故主金瘡。熱則生風,故主風痙?!秳e錄》又療腹中結(jié)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者,肺主皮毛也。目眩者,熱上攻也。項直,即風痙也。咳嗽上氣,氣上逆也。煩熱渴邪不解,汗不出者,邪熱盛也。其性專能散結(jié)除熱,則上來諸證,皆自愈矣。病去則五臟自安。骨髓自利也?!秳e錄》:療腹中結(jié)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端幮哉摗罚褐翁摕?,主難產(chǎn)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脅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侗静輩R言》:貝母,開郁、下氣、化痰之藥也。潤肺消痰,止咳定喘,則虛勞火結(jié)之證,貝母專司首劑。故配知母,可以清氣滋陰;配芩、連可以清痰降火;配耆參可以行補不聚;配歸、芍可以調(diào)氣和營;又配連翹可解郁毒,治項下癭核;配二陳代半夏用,可以補肺消痰、和中降火者也。以上修用,必以川者為妙。若解癰毒,破癥結(jié),消實痰,敷惡瘡,又以土者為佳。然川者味淡性優(yōu),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別用?!侗静菡罚喊胂摹⒇惸福阒翁邓?。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善清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溫,貝母用其涼;半夏性速,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性味陰陽,大有不同。俗有代用者,其謬孰甚。......降胸中因熱結(jié)胸及乳癰流痰結(jié)核?!端幤坊x》:貝母,味苦能下降,微辛能散郁,氣味俱清,故用入心肺,主治郁痰、虛痰、熱痰及痰中帶血,虛勞咳嗽,胸膈逆氣,煩渴熱甚,此導熱下行,痰氣自利也。取其下利則毒去,散氣則毒解,用療肺痿、肺癰、癭瘤痰核、癰疽瘡毒,此皆開郁散結(jié),血脈流通之功也。又取其性涼能降,善調(diào)脾氣,治胃火上炎,沖逼肺金,致痰嗽不止,此清氣滋陰,肺部自寧也。《長沙藥解》:貝母苦寒之性,泄熱涼金,降濁消痰,其力非小,然清金而不敗胃氣,甚可嘉焉。《本經(jīng)》: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度杖A子本草》:消痰,潤心肺。末,和砂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敷人畜惡瘡。《本草述》:療腫瘤瘍,可以托里護心,收斂解毒。
【考證】出自《滇南本草》1.《雷公炮炙論》:貝母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2.《唐本草》:貝母,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3.《本草圖經(jīng)》: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萊、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曬干。此有數(shù)種。鄘《詩》言采其WENG。陸機《疏》云: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云:白花,葉似韭。此種罕復見之。4.《本經(jīng)逢原》: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經(jīng)藥皆當去心,不獨貝母也。5.《百草鏡》:出川者曰川貝,出象山者曰象貝,絕大者名土貝。川產(chǎn)者味甘,間有微苦,總不似他產(chǎn)者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6.《植物名實圖考》:貝母,按陸《疏》以為似栝樓葉而細小,郭注以為似韭菜,宋《圖經(jīng)》以為似蕎麥葉,各說既不同,原圖數(shù)種,亦不甚符。今川中圖者,一葉一莖,葉頗似蕎麥葉。大理府點蒼山生者,葉微似韭而開藍花,正類馬蘭花,其根則無甚異,果同性耶?張子詩:'貝母階前蔓百尋,雙桐盤繞葉森森',則又有蔓生者矣。7.貝母在《綱目》以前的歷代文獻,并未明確分立川貝、浙貝、土貝專條,至明《本草匯言》始有川者為妙之說,《本草正》于貝母條后,別立土貝母一條(指浙貝母),清《本草從新》始于貝母條下分別附述象山貝母與土貝母之性味功用。但綜合以前各家所述產(chǎn)地、形態(tài)及附圖,早已包括百合科貝母屬的川貝、浙貝,以及葫蘆科的土貝母等在內(nèi),則有關(guān)性味功用的記載,當亦非專指川貝而言,惟近今以川貝之植物品種為最多,分布范圍亦最廣,故將古代通稱貝母之資料,系于本條。參見浙貝母、土貝母條。
B:浙貝
【中文名】浙貝母
【拼音代碼】ZBM
【別名】土貝母、象貝、浙貝、象貝母、大貝母。
【拉丁名】藥材BulbusFritillariaeThunbergii原植物FritillariaverticillataWilld.Var.ThunberqiiBak.
【英文名】BulbofThunbergFritillary
【類別】化痰止咳藥
【藥材基原】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鱗莖。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地。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濕潤的山脊、山坡、溝邊及村邊草叢中。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1.氣候土壤:喜溫和的氣候,以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腐殖質(zhì)士和砂質(zhì)壤土為佳。2.整地:先施堆肥、廄肥,作為基肥。然后深耕細耙,作成1m寬的畦。3.種植:用鱗莖繁殖,10月上、中旬選取壯健無病的鱗莖。按行距15-18cm牙條溝,溝深6cm。每間隔12-15cm下鱗莖1個,不可倒放,覆以細土,蓋上稻草或落葉1層防凍。當年即能生根,次年春季即可發(fā)芽。4.田間管理:發(fā)芽后,清除覆蓋物,松士除草5-6次,以淺鋤為宜,切勿傷及根部。生長期中追肥3次,第1次在立春前后,第2次在驚蟄以后,第3次在清明前后;追肥以人糞尿、豆餅、硫酸按為主。天旱時,要進行澆水。開花前必須摘除花蕾及花朵。
【采收儲藏】5-6月采挖,洗凈泥土,大小分開,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寶狀,稱元寶貝,小者稱珠貝。分別置擦籠內(nèi),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勻,經(jīng)過一夜,使石灰滲入,曬干或烘干。
【性味】大苦,寒。
【歸經(jīng)】肺,三焦,胃,肝經(jīng)。
【功效】清熱化痰,散結(jié)解毒。
【主治】風熱咳嗽,肺癰喉痹,瘰疬,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
??咳嗽兼有咳血者,不宜用強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藥,以防加重咳血;
對麻疹初起的咳嗽,不要急于止咳,尤其不要用溫燥性或收澀性的止咳藥,以免助熱或影響麻疹透發(fā)。
桔梗、前胡、皂莢、南星、貝母煎劑或流浸膏有祛痰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這藥物均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桔梗和前胡的作用較強,皂莢次之,在給藥1小時后分泌量較多,以后逐漸減少??疃ㄐЧ^差。家種、野生川貝母醇流浸膏均有顯著祛痰作用,兩者無明顯差異。由川貝母提出的生物堿及貝母皂甙2、3,對小鼠有非常明顯的祛痰效果,劑量減半,祛痰作用則不明顯。家兔口服南星煎劑能顯著增加呼吸道分泌,可持續(xù)4小時以上。半夏制劑給兔腹腔注射,對毛果云香堿的唾液分泌有顯著抑制作用。??
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
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川貝是一種生產(chǎn)與四川和青海的種子植物,有著很不錯的止咳化痰的療效,有一些人不適合吃川貝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的相關(guān)資料。
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1 1、嬰幼兒
嬰幼兒體內(nèi)的各種系統(tǒng),尚且沒有完善,還屬于成長發(fā)育階段。如果出現(xiàn)咳嗽,就給寶寶們服用川貝等藥物,對寶寶們傷害很大,影響寶寶們生長發(fā)育。寶寶們這時候就應該采用母乳撫養(yǎng),母乳中含有大量抗體,幫助寶寶們抵擋外來細菌的進入。所以說,寶寶一咳嗽千萬不能服用川貝,后果很嚴重。
2、孕婦
孕婦一不小心感冒了,咳嗽的時候,如果盲目食用川貝,也是不好的。雖然,服用很久以后,咳嗽的癥狀會減輕,但是對肚子里的寶寶們有很大影響。川貝有著很大的刺激性,會刺激體內(nèi)寶寶們的生長。另外,川貝獨特的刺激氣味,也會加重孕婦們的孕吐現(xiàn)象。
3、糖尿病患者
川貝一旦入藥,用于治療咳嗽,就會有大量糖份進行配合。因為,只能在糖份中才能完好保存,并且止咳效果更好。那么,這對于糖尿病患者就很不適合了,會加重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糖粉含量,會加深病情發(fā)展。所以說,對于糖尿病患者也是不適合的。
任何藥物都有適合和不適合的人群,也都有醫(yī)療之用和副作用。所以,我們無論服什么藥,都要根據(jù)自己身體情況而定,不可以盲目服藥,要向醫(yī)生毫無保留地介紹自己的身體狀況,這樣才能讓醫(yī)生對癥下藥。我向大家介紹的四種人士,一定要記住不可服用川貝,否則后果不能想象。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有個好的身體。
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2 脾胃虛寒者
川貝雖好,止咳化痰,但是川貝是寒性食物。對于那些本身身體就是虛寒患者,要是再服用川貝,很可能會雪上加霜,身體受到重創(chuàng)。那時,咳嗽非但沒有醫(yī)治好,還會加重脾胃虛寒之象。故,脾胃虛寒者不宜服用川貝。
川貝母的藥理作用
1、川貝母所含有的生物堿、總皂苷部分具有明顯的祛痰作用,總生物堿及非生物堿部分均有鎮(zhèn)咳作用,川貝母對支氣管平滑肌有明顯的松弛作用。
2、川貝母具有降壓、解痙、止瀉的作用此外還尚有一定的鎮(zhèn)痛、催眠的作用。貝母堿能夠增加子宮張利,擴大瞳孔。
3、西貝素有抗乙酰膽堿活性,醇提取物能夠提高實驗動物的耐受常壓缺氧的能力,從而可以降低組織對氧的需要。
川貝母的毒性作用
川貝母煎劑口服毒性極低,大量的川貝堿能夠麻痹動物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抑制呼吸作用。
川貝母的使用禁忌
川貝母不能和川烏、草烏、附子同時服用。此外脾胃虛寒活著身體痰濕較重者不宜服用川貝母。
上面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了川貝母的一些情況了,可以發(fā)現(xiàn)川貝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中藥材了,對于咳嗽的'問題可以很好的解決,但是川貝母也存在一些服用的禁忌了,上面的這人群都是不太適合服用川貝母的了,我們需要注意避免哦。
川貝什么人不適合吃3 【川貝母的食用禁忌】
1、川貝母是一種中藥,所以在服用的期間,一定要注意不能夠吃辛辣刺激、煎炸油膩的食物。
2、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不宜或慎服。
3、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心病、肺結(jié)核、糖尿病患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服用。
4、對川貝母過敏者應該禁止食用。過敏體質(zhì)者應該慎用。
【川貝母的適宜人群】
川貝母主要適用于燥熱所引起的咳嗽,表現(xiàn)為口干、痰少粘稠、色黃、咽痛,或是伴有發(fā)熱、頭痛等橫著,如果是身體出現(xiàn)了有以上情況的人群的話,那么都是可以適宜吃川貝母的。川貝母主要針對的是熱性咳嗽,如果是寒性咳嗽再吃川貝母的話,那么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如果表現(xiàn)為口淡不渴、咽癢,以晚間咳嗽為主,痰稀白者,切忌使用。
上火,,,多吃苦瓜,,,由于人體內(nèi)長生虛火,所以口干兼口苦澀,導致喉嚨與肺部通過呼吸感到干燥,,久之發(fā)干發(fā)癢..
藥方1
【中文名】白芥子
【拼音代碼】BJZ
【別名】辣菜子、炒芥子、芥辣子
【拉丁名】藥材SemenSinapisAlbae原植物Brassicaalba(L.)Boiss.
【英文名】WhiteMustardSeed
【類別】化痰止咳藥
【藥材基原】為雙子葉植物藥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藥材主產(chǎn)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產(chǎn)量為大。
藥用動植物的栽培:全國各地均有栽培。1.氣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宜。2.整地:在土壤干濕度適度,表土略呈白色時,深耕耙細,至播種前翻耕耙細整平,開設(shè)排水溝。育苗移栽的并須作好苗床,以1.4-1.5m寬為宜。3.田間管理:苗高3-4cm時,即行勻苗補苗。除草三次。并結(jié)合施肥。人畜糞2000-4000斤/畝。4.種植:在寒露與霜降時,直播或移栽。5.病蟲害防治:對菌核病及白銹病,除在播種時以鹽水浸種預防外,初期查噴灑波爾多液,并拔除病株后,撒石灰消毒。
【采收儲藏】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干后,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
【藥材鑒定】1.性狀鑒定:種子呈圓球形,直徑1.1-2.0-2.5mm,較黃芥子為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色,光滑。在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細微的網(wǎng)紋及一暗色小點狀的種臍。種皮脆薄易壓碎,剝?nèi)ズ笥斜∧畹呐呷檎持诜N皮內(nèi)表面。胚黃白色,油質(zhì),二子葉相疊,并于中脈處折起呈馬鞍狀,胚根亦折轉(zhuǎn)而藏于其間。氣無,味先覺油樣而后微酸,繼感辛辣。以個大、飽滿、色白、純凈者為佳。2.顯微鑒定:2.1.種子橫切面:表皮為1列粘液細胞,有粘液質(zhì)紋理;下皮細胞2列,大小約相等;柵狀細胞為1列高度約均等的厚壁細胞,內(nèi)壁及側(cè)壁增厚,外壁菲薄;色素層細胞頹廢,不含色素。內(nèi)胚乳為1-2列類長方形細胞,含糊粉粒。子葉及胚根薄壁細胞含脂肪油滴及糊粉粒。2.2.粉末;深棕色。2.2.1.種子皮柵狀細胞淡黃色。斷面觀細胞1列,高度較均等,徑向14-26μm,切向7-17μm,外壁及側(cè)壁中部以上薄,側(cè)壁下部及內(nèi)壁增厚;表面觀類多角形或稍延長,垂周壁平直或細波狀彎曲,厚2-3μm。2.2.2.種皮表皮細胞斷面觀類方形或稍徑向延長,遇水膨脹粘液質(zhì)化,內(nèi)切面壁由纖維素沉積形成徑向棒狀的纖維素柱隱約可見;表面觀多角形或類多角形,臍狀纖維素柱周圍可見粘液質(zhì)紋理。2.2.3.種皮下皮細胞多皺縮,細胞界限不甚清楚。2.2.4.內(nèi)胚乳細胞含糊粉粒、油滴及灰色顆粒物;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本品以粒大、飽滿、色黃白者為佳。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zhì),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
【化學成分】中藥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堿(Sinapine)、芥子酶(Myrosin)、脂肪、蛋白質(zhì)及粘液質(zhì)。白芥子甙經(jīng)芥子酶水解,產(chǎn)生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p-Hydroxybenzylisothiocynate)(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堿(Sinapinebisulfate)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堿經(jīng)堿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膽堿;異硫氰酸對羥基芐酯在堿性溶液中極不穩(wěn)定,分解為對羥其芐醇(p-hydroxybenzylalcohol)和硫代氰酸根。尚含4-羥基苯甲酰膽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及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
中藥化學鑒定:見芥子項下。
【藥理作用】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異硫氰酸芐酯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酵母菌、20種真菌及數(shù)十種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陰性或陽性細菌的有效抑菌濃度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試管內(nèi)對堇色毛癬菌、許蘭氏黃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黃芥子甙水解產(chǎn)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殺菌作用。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無刺激作用,遇水后經(jīng)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fā)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異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膚發(fā)紅、溫暖,甚至引起水泡。
毒理學:本品所含的異硫氰酸芐酯對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別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別為134,81及128mg/kg。
【性味】辛,溫,無毒。
【歸經(jīng)】肺,肝,脾,胃,心包經(jīng)。
【功效】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luò)止痛。
【主治】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痹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用藥忌宜】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氣、傷精。
【不良反應】
【藥物配伍】配萊菔子:利氣消食、祛痰止咳;配甘遂:祛痰遂飲;配青皮:疏肝理氣、通絡(luò)止痛;配蘇子:祛痰止咳。
【鑒別應用】1.白芥子與萊菔子、紫蘇子三者均有化痰、理氣、定喘的作用;但其中萊菔子是散肺氣而消痰,紫蘇子是降肺氣而祛痰,白芥子是溫肺病豁痰;三者功用各有所主,同中有異,異中有同。2.白芥子與天南星:二藥均走經(jīng)絡(luò)而活無形之痰,然前者利氣機消痰結(jié);對于寒痰阻滯經(jīng)絡(luò)所致的關(guān)節(jié)不利,疼痛及發(fā)為陰疽者宜之;后者祛風滌痰;對于風痰引起的抽搐,半身不遂之證宜之。
【精典選方】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1.《別錄》:發(fā)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又醋研敷射工毒。2.陶弘景: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3.孫思邈: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七粒。4.《醫(yī)學入門》: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氣,中風不語,面目色黃,安五臟,止夜多小便。又治撲損瘀血。5.《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jié)諸痛。6.《現(xiàn)代實用中藥》:搗爛如泥,外用作皮膚刺激引赤藥。7.《藥材資料匯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欲,并可為中毒后之催吐劑。8.《東北藥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劑。
【考證】出自《唐本草》。
2
【中文名】白前
【拼音代碼】BQ
【別名】石藍、嗽藥、柳葉白前、水楊柳、大鶴瓢、水柳、芫花葉白前、溪瓢羹、消結(jié)草、烏梗仔、蜜白前、炒白前、鵝管白前。
【拉丁名】藥材RhizomaCynanchiStauntonii原植物1、柳葉白前Cynanchumstauntoni(Decne.)Schltr.ExLevl.,2、芫花葉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Mazz.,
【英文名】WillowleafSwallowwortRhizome,GlaucescentSwallowwortRhizome,RhizomeofWillowleafSwallowwort,RhizomeofGlaucescentSwallowwort
【類別】化痰止咳藥
【藥材基原】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柳葉白前或芫花葉白前的根及根莖。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柳葉白前和芫花葉白前分布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廣東、貴州、云南、四川等地。藥材主產(chǎn)浙江、安徽。此外,江蘇、湖北、江西等地亦產(chǎn)。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柳葉白前生長于溪灘、江邊砂磧之上或山谷中陰濕處。芫花葉白前生長環(huán)境及分布與柳葉白前同。兩者常群生一起。
【采收儲藏】8月挖根,或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凈,曬干。
【藥材鑒定】1.性狀鑒定:1.1.柳葉白前又名:鵝管白前。為干燥的根莖及根,彎曲扭轉(zhuǎn)而成團狀。根莖呈管狀,細長有節(jié),略彎曲,長約4-7-15cm,直徑1.5-2.5-5mm,表面淺黃色至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jié)部膨大,常有分歧,并密生須根,頂端常殘留灰綠色或紫棕色的地上莖;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類圓形,中空或有膜質(zhì)的髓。根細長彎曲,長約1-5-10cm,多數(shù)呈毛須狀,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細縱皺,并具多數(shù)小須根。質(zhì)堅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擴大鏡下可見中心木部。氣微弱,味甜。1.2.芫花葉白前干燥的根及根莖,形狀與柳葉白前相似,但根莖及地上莖節(jié)部的芽對生而顯著;根較長而粗,長約5-12-20cm,直徑約0.5-1mm;色亦較淺,常為灰黃色。氣微弱,味微甜。以上兩種,均以根莖粗、須根長、無泥土及雜質(zhì)者為佳。2.顯微鑒定:2.1.柳葉白前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類多角形細胞,壁棕色,外壁稍增厚。下皮細胞排列整齊。皮層約為10數(shù)列類圓形薄壁細胞,含細小淀粉粒,并有草酸鈣簇晶,直徑10-40μm;內(nèi)皮層細胞扁小,凱氏點明顯。皮層有乳汁管。較粗根莖有柱鞘纖維束環(huán)列。韌皮部窄,斷續(xù)成環(huán)。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導管單個散在或兩個徑向并列;木纖維及木薄壁細胞均木化。內(nèi)生韌皮部為多數(shù)篩管群,環(huán)列于髓周。髓大部成空格腔。中柱細小,橢圓形,中柱鞘為1列類圓形薄壁細胞;韌皮部位于木質(zhì)部二原型,有10個多個導管(具緣紋孔及螺紋導管),排列成條狀,導管直徑6-24μm;木薄壁細胞非木化。2.2.芫花葉白前根莖皮層無乳汁管。3.商品規(guī)格:按加工不同分有白前、鵝管白前和草白前,均為統(tǒng)貨。
【炮制方法】炮制方法:1.白前:揀去雜質(zhì),洗凈泥土,稍浸泡后撈出,潤透,切段,曬干。2.蜜白前:取白前片用煉蜜加水適量拌勻,文火炒至蜜汁全部吸干,呈老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白前片100斤,用煉蜜25斤)3.《雷公炮炙論》:凡使白前,先用生甘草水浸一伏時后漉出,去頭須了,焙干,任入藥中用。
【化學成分】中藥化學成分:芫花葉白前含三萜皂甙。芫花葉白前含多種C21變形甾甙類,包括由芫花葉白前甙元A(glaucogeninA)形成的芫花葉白前甙(glaucoside)A,B,C,D,F,H,I和J,及由芫花葉白前甙元C(glaucogeninC)形成的芫花葉白前甙(glaucoside)E和G。
中藥化學鑒定: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取濾液1ml,置蒸發(fā)皿內(nèi)蒸干,殘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濃硫酸1滴,柳葉白前顯紅紫色,放置后變?yōu)槲劬G色;芫花葉白前顯棕紅色,放置后不變色。
【藥理作用】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皂甙有祛痰作用。
【性味】辛甘,微溫,無毒。
【歸經(jīng)】肺,肝經(jīng)。
【功效】瀉肺降氣,下痰止嗽。
【主治】肺實喘滿,咳嗽,多痰,胃脘疼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
【用藥忌宜】《本草經(jīng)疏》:凡咳逆上氣,咳嗽氣逆,由于氣虛氣不歸元,而不由于肺氣因邪客壅實者,禁用。
【不良反應】
【藥物配伍】1.忌豬肉、菘菜、飴糖。2.配紫菀:止咳平喘、化痰利隔;配桔梗:宣肺下氣,化痰止咳;配前胡:降氣散風,止咳化痰之效;配百部:祛痰止咳。
【鑒別應用】1.白前與白芥子二者均能溫化寒痰,但白芥子燥,長于行氣,主頑痰伏膈,胸脅痞滿;而白前溫而不燥,長于降氣,主痰貯于肺,氣逆咳嗽。2.白前與桔梗:二藥有較好的消痰作用,白前以降氣為主,適于肺病氣壅實之胸膈逆滿喘急,喉間痰鳴之證;桔梗以開宣肺氣為主,適于肺病氣郁閉之咳嗽鼻塞,胸滿咽痛之證。
【精典選方】地骨皮湯《圣濟總錄》;白前湯《千金方》;前胡湯《圣濟總錄》;防已湯《圣濟總錄》;款肺病湯《圣濟總錄》;貝母煎《圣濟總錄》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1.《本草衍義》: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2.《綱目》:白前,長于降氣,肺氣壅實而有痰者宜之。若虛而長哽氣者不可用。張仲景治嗽而脈沉者,澤漆湯中亦用之。3.《本草經(jīng)疏》:白前,肺家之要藥。甘能緩,辛能散,溫能下,以其長于下氣,故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二病皆氣升、氣逆,痰隨氣壅所致,氣降則痰自降,能降氣則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溫,走散下氣,性無補益。深師方中所主久咳上氣,體腫短氣,脹滿,當是有停飲、水濕、濕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輕施。4.《本經(jīng)逢原》:白前,較白薇稍溫,較細辛稍平。專搜肺竅中風水,非若白薇之咸寒,專泄肺、胃之燥熱,亦不似細辛之辛竄,能治腎、肝之沉寒也。5.《本草正義》:白前,專主肺家,為治咳嗽降氣之要藥?!秳e錄》謂其微溫,以其主治寒嗽,則能疏散寒邪,其性質(zhì)必含溫養(yǎng)之氣也。然白前治嗽,亦不專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氣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則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蘇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則在于平逆順氣,使膈下之濁氣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氣得順其清肅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靜肅為用,必不可遽謂其溫。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氣逆升之癥,無不應手,自當以蘇恭微寒之說為長。且寒邪寒飲之咳,辛溫開肺,別有專司,固非白前之長技,特微寒順氣,非如沙參、知母之寒涼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葉之清降遏抑,故為定咳止嗽之主藥,而絕無流弊。雖不見于《本經(jīng)》,而《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甚至稱其治呼吸欲絕,可見其清肅肺家,功效卓絕。白前順氣,清肅肺金,是其全體大用,此外別無效力。而《日華子本草》且稱其治奔豚腎氣,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墜直降,腎氣之治,失其旨矣。6.《別錄》: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7.《唐本草》:主上氣沖喉中,呼吸欲絕。8.《本草備要》:瀉肺。9.《福建中草藥》:行氣消積,健脾和胃。
【考證】出自1.《別錄》。2.陶弘景:白前,出近道。似細辛而大,色白易折。主氣嗽方多用之。3.《唐本草》:白前,葉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許,生洲渚沙磧之上。根白,長于細辛,味甘。俗以酒漬服,主上氣。不生近道。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4.《開寶本草》:別本注云,(白前)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根似牛膝、白薇。5.《本草圖經(jīng)》:白前,今蜀中及淮、浙州郡皆有之。
3
【中文名】百部—蔓生百部
【拼音代碼】
【別名】
【拉丁名】
【英文名】
【類別】化痰止咳藥
【中文名】百部—蔓生百部
【類 別】根類
【英文名】Japanese Stemona Root
【別 名】藥虱藥。
【來 源】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的塊根。
【采 制】春、秋季采挖,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略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干。
【性味】根與直立百部類同,兩端稍狹細,表面淡灰白色,多不規(guī)則皺褶及橫皺紋;味較苦。性微溫,味甘、苦。
【植物形態(tài)】多年生纏繞草本。莖長達100cm。葉2~4(~5)片輪生,葉柄長1.5~3cm;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3~9cm,寬1.5~4cm,先端漸尖?;繄A形或?qū)捫ㄐ?,邊緣帶微波狀,葉脈5~9條。花單生或數(shù)朵排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完全貼生于葉片中脈上;花被片4,開放后向外反卷;雄蕊花藥頂端有一短鉆狀附屬物。蒴果卵狀,稍扁。種子深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7月。
【生長地】生于陰坡灌木林下或竹林下。主產(chǎn)浙江。
【化學成份】含百部堿(stemonine)、次百部堿(stemonidine)、異次百部堿(isoste-monidine)、原百部堿(protostemonine)、蔓生百部堿(stemonamine)、異蔓生百部堿(isostemonamine)等。
【功能主治】同直立百部。
4
【采收儲藏】取新鮮橘皮,用刀扦下外層果皮,晾干或曬干。
【藥材鑒定】
【炮制方法】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性味】辛苦,溫。
【歸經(jīng)】膀胱,小腸,肺,脾,大腸,胃經(jīng)。
【功效】消痰,利氣,寬中,散結(jié)。
【主治】風寒痰嗽,惡心,吐水,胸痛脹悶。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5
【中文名】胖大海
【拼音代碼】PDH
【別名】安南子、大洞果、胡大海、大發(fā)、通大海、大海子。
【拉丁名】藥材SemenScaphiiLychnophori原植物SterculiascaphigeraWall.
【英文名】Boat-fruitedScaphiumSeed,SeedofBoat-fruitedSterculia
【類別】化痰止咳藥
【藥材基原】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種子
【藥源分布】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越南、印度、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藥材主產(chǎn)于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
動植物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熱帶地區(qū)。
【采收儲藏】4-6月,由開裂的果實上采取成熟的種子,曬干。
【藥材鑒定】
【炮制方法】
【化學成分】
【藥理作用】
【性味】甘淡,涼。
【歸經(jīng)】
【功效】清熱,潤肺,利咽,解毒。
【主治】干咳無痰,喉痛,音啞,骨蒸內(nèi)熱,吐衄下血,目赤,牙痛,痔瘡漏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泡茶。
【用藥忌宜】
【不良反應】
【藥物配伍】
【鑒別應用】
【精典選方】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考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3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貝母湯
下一篇: 貝母瓜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