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 主熱勞,手足煩,心怔悸,婦人血室有干血,身體羸瘠,飲食不養(yǎng)肌肉。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烏梅少許,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 脾胃虛寒及虛甚汗多者忌服。
摘錄 : 《重訂嚴氏濟生方》
功能主治 : 熱勞。手足煩,心怔悸;婦人血室有干血,身體贏瘠,飲食不為肌肉。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烏梅少許,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 : 虛甚而多汗者,不宜服。
摘錄 : 《濟生》卷一
功能主治 : 虛勞。煩熱羸瘦,脈弦濡數(shù)者。
用法用量 : 水煎,去滓溫服。
各家論述 : 血氣兩虛,虛陽內(nèi)郁而煩躁,潮熱不解,故漸至羸瘦成癆焉。生鱉甲滋陰散結(jié),生地黃壯水滋陰;當歸身養(yǎng)營血以活血,麥門冬潤肺氣以清心;茯苓化氣和脾,白術(shù)健脾生血;人參扶元補氣,甘草和胃緩中;石斛平虛熱兼益腎陰,柴胡疏肝膽能除蒸熱;烏梅肉除煩熱以收津液也。水煎溫服,使血氣內(nèi)充,則虛陽得伸,而煩熱自解,肌肉漸生,何虛癆之足慮哉。此滋陰疏補之劑,為虛勞煩躁潮熱之專方。
摘錄 : 《醫(yī)略六書》卷十九
2022年3月20日首診
男,58歲,原來診斷為焦慮癥,后循環(huán)缺血。
現(xiàn)在經(jīng)過治療后癥狀已經(jīng)好轉(zhuǎn),焦慮癥狀減輕,無明顯的坐立不安,驚悸等證。
目前主要頭暈,頭痛,頭頂、兩側(cè)頭痛,隱痛,口干口苦,胸悶,惡心欲吐,失眠,難以入睡,脈弦細,舌淡暗苔薄黃。
六經(jīng)辨證:少陽太陰合病。
六經(jīng)辨證分析:口干口苦,脈弦細,為少陽證。胸悶,惡心欲吐,舌淡暗苔薄黃,為太陰病,水飲沖逆,蒙蔽胸陽,清陽不升,濁陰不降。
經(jīng)方擬方的話,可以用小柴胡湯苓桂術(shù)甘湯,二陳湯。
這一年都在深入學習升降法治療的思路,我想著用升降法的思路辨證。
脾胃為升降樞紐,脾升胃降,脾升清陽,胃降濁陰,胃降則膽肺右降,濁陰之穢濁之物得以降逆,清陽得以上升而濡養(yǎng)清竅?;颊咂⑻摬荒苓\化,痰濁上逆,濁陰可以指肺胃之痰濕濁陰,也可以為膽胃心肺郁熱,降濁陰,即是化痰濁,又是清降膽胃心肺之郁熱。
濁陰下降,相君二火下潛于腎,腎溫而下實為固,上焦清靈而眩暈自止。
該患者脾虛而痰濁上蒙,濁陰上逆于清竅而頭暈頭痛,蒙蔽胸陽不振而胸悶,痰濁氣郁而化火,左肝失去升發(fā)的能力,影響甲木不降而口干口苦,胃氣上逆而惡心嘔吐。
擬方:
陳皮15g,姜半夏20g,茯苓30g,白術(shù)20g,白芍15g,杏仁10g,砂仁15g,郁金10g,柴胡10g,黃芩10g,制首烏15g,生龍牡45g
5劑,日一劑,水煎服,煎煮成450毫升,分三次服用,每次150毫升。
3月26日二診:患者訴頭暈,頭痛好轉(zhuǎn)五成,口干口苦減,能入睡,脈弦細,舌淡苔濁膩。
守上方去龍骨,牡蠣,加薏仁30g,白蔻仁10g,枳殼12g,竹茹10g,5劑,日一劑水煎服。
此后患者未在就診,今天其女來取慢性病藥服用10劑中藥后,頭暈頭痛,目前未見發(fā)作,能入睡,精神尚可,如有需要再調(diào)理。
分析:
陳皮15g,姜半夏20g,茯苓30g,白術(shù)20g,白芍15g,杏仁10g,砂仁15g,郁金10g,柴胡10g,黃芩10g,制首烏15g,生龍牡45g,炙甘草6g
茯苓,白術(shù),能夠健脾祛濕,健運中焦,起到運化升清作用,陳皮,半夏,杏仁,合胃降逆,起到降肺胃作用,上面有二陳湯的含義,以前忽略了這首方,認為其有化痰作用,春宏恩師今年反復講了二陳湯的升降妙用后,才慢慢領(lǐng)會其精義,我現(xiàn)在用的特別多,孩子的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打呼嚕等臨床反應(yīng)很好,如我治療過敏性鼻炎運用虛化小青龍加附子,加入二陳湯升降思路后,療效明顯的提高。今天有個小孩復診,基本好完了,案例在文章結(jié)尾。
柴胡,黃芩,首烏疏肝平膽,合用芍藥甘草湯,降膽木作用。
砂仁和胃理氣,與陳皮一起加強理氣作用。
龍牡為亦為降痰濁而鎮(zhèn)靜安神作用。
清升獨降之機在于中氣之健旺。脾土左旋,則清陽左升。胃土右轉(zhuǎn),則濁陰右降。
執(zhí)中央而馭四旁,則清升獨降,眩暈焉能不廖。
所以健運中州,以復其升降,調(diào)和肝膽,以去其郁滯,交濟水火,以復其既濟,實為治療眩暈之大法。
腦為髓之海,清陽不升而致眩暈、耳鳴者多系腎虛而腦髓減,以上方而酌加溫腎補腦之品,則療效更佳。
慢性鼻炎案例:
01.21,男,7歲
鼻塞、流涕3年
患者訴3年前出現(xiàn)鼻塞、流涕,在當?shù)卦\斷為鼻炎,經(jīng)過治療后好轉(zhuǎn),但是反復發(fā)作。
現(xiàn)在:鼻涕,無咳嗽,汗出,納差,打呼嚕,大便正常,能入睡,舌淡潤,水滑,苔白,脈沉細。
白芍8g,炙甘草6g,茯苓15g,白術(shù)10g,細辛3g,干姜6g,桂枝10g,燀苦杏仁6g,姜半夏10g,陳皮6g,麥芽10g,建曲10g,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02.18上癥,癥狀好轉(zhuǎn),鼻塞,舌淡苔白,中裂,脈沉細。守上方加竹茹6g。
03.05上癥,鼻塞明顯好轉(zhuǎn),口臭,呼嚕減,舌淡苔白膩,中裂,脈沉細,守上方加連翹8g,雞內(nèi)金10g
04.09上癥,癥狀減輕,舌淡苔白膩,脈沉細,守03.05處方5劑。
04.30上癥,明顯的減輕,幾乎不呼嚕,口臭減,鼻塞明顯好轉(zhuǎn),幾乎沒有。舌淡苔白,脈沉細。
白芍8g,炙甘草6g,茯苓15g,白術(shù)10g,細辛3g,干姜6g,桂枝10g,燀苦杏仁6g,姜半夏10g林佳明,陳皮6g,蒸附片6g先煮30分鐘,麻黃3g,大棗6g,中藥5付,每天一劑,水煎,口服。
2022-04-30
朱某,男,31歲。自幼口腔常發(fā)潰瘍,每發(fā)涂藥可消。十多歲時開始加重,近8年來更是日漸嚴重??谥杏袝r潰瘍達10個,最大時如1元硬幣大小,疼痛難忍,無法吃飯,語言受限。
久發(fā)以后,潰瘍逐漸蔓延到咽喉下,以致不??┩鲁鲳ひ簼馓?。舊潰瘍未愈,新潰瘍又起,所起潰瘍均需3個月左右方可愈合。
前陰也曾多次出現(xiàn)潰瘍,但所發(fā)次數(shù)遠比口腔少,程度也遠輕于口腔。
自病情嚴重的近七八年開始,從未間斷治療。曾連續(xù)服甘草瀉心湯近1年,無效。又曾服調(diào)理脾胃藥及中成藥,如氣血平衡丹、腦氣平衡丹等逾年,仍無效果,西醫(yī)診為“眼-口-生殖器綜合征”,先后在多所醫(yī)院就診。
服用沙利度胺8個月,服時有效,但只要停藥1周,則必然嚴重復發(fā),潰瘍更多更大,只得停藥,放棄這些治療。
也曾用免疫調(diào)節(jié)劑,如轉(zhuǎn)移因子、胸腺肽類及維生素等藥治療,也毫無效果。
自發(fā)病以來,從未停服中成藥,先后服用過梔子金花丸、知柏地黃丸、口炎清膠囊、雙黃連膠囊等近50種,并配以外用藥近20種進行治療,均無效果。
患者近期嚴重復發(fā),無法吞咽,語言發(fā)音不清,已無法熬挺,遂專程前來求治。
來診室后,患者先送上一疊自行記錄的病情和治療經(jīng)歷。
其中僅中成藥及西藥即分類列出利咽清熱解毒類、維生素類、消炎類、腸胃藥類、外用藥類及其他類等6大類。
患者表情痛苦而焦慮,咽部有一蠶豆大潰瘍,來診前于他院檢查還發(fā)現(xiàn)另有一出血性潰瘍,均疼痛不已需服止痛藥方能維持。痰稠,大便欠暢。脈細,舌胖大,舌苔黑潤。診為狐病。辨證:濕熱瘀濁,釀生蟲毒,上蝕咽喉,下蝕前陰。方用升麻鱉甲湯加味:
升麻15g,鱉甲20g,當歸10g,生甘草10g,雄黃1g(沖服),蜈蚣2g,花椒40粒(炒),蜂房10g,赤小豆30g,蟾蜍皮10g,硼砂10g,兒茶10g,射干15g,人中黃10g。水煎,日1劑。
因潰瘍見藥后痛難忍受,遂收入院加用輸液及局部處理。服藥4劑,潰瘍即消退,帶藥回家。
服完25劑后前來復診。1個多月來,僅咽部偶發(fā)一小白點,并可自行消退,局部已完全正常。
平日汗多膚冷,自覺背冷惡風。雙尺脈弱,左關(guān)稍滑,舌略胖,薄黃苔。
前方去人中黃,減雄黃量為0.3g,加用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10g、大棗20g,以做善后維持。
狐病在仲景書里與百合病、陰陽毒同列于一章論述,并出甘草瀉心湯、赤豆當歸散內(nèi)服方2首,雄黃外熏、苦參外洗方2首。
所出4個條文側(cè)重癥狀描述,未明確其病因病機。
后之注家或從條文析義,或從方藥反推,認為該病系由肝經(jīng)濕熱,循經(jīng)上循下犯,蒸腐氣血而成瘀濁,生風化腐為蟲所致。
并認為仲景出甘草瀉心湯是針對本病脾胃虛弱,濕熱郁遏,蟲毒蓄留病機的舉例用方。
因此,主張對肝經(jīng)濕熱者,以龍膽瀉肝湯;肝腎陰虛者,用知柏地黃湯;脾腎陽虛者,用右歸丸。
從病機角度看,這些方法應(yīng)該是對癥的,它們補充和豐富了仲景治法。
而從臨床看,這些方有時療效卻不滿意。本患者歷經(jīng)8年,遍治無效,即說明了這點。
我用升麻鱉甲湯治療狐病,緣于對本病病機的步步探索所做的選擇。
鑒于以往所用方藥無效的情況,后遇此證,我深入循證推敲,此病反復發(fā)作,當為邪毒蘊戀;潰破糜爛,乃濕毒之征。
而該病公認為濕熱內(nèi)蘊,郁久成毒所致。
因此,要害在一個“毒”字上。毒邪不甚者,或清或解或化或排,多可去之。
而毒之甚者,則只有攻毒一法。攻毒之方必求效專力宏,而以上方藥顯然不具這一特點。
在反復推求中忽憶及仲景治陰陽毒之升麻鱉甲湯。該方針對的病名即“毒”,癥狀亦以“咽喉痛,唾膿血”之毒蝕為主要表現(xiàn)。方中升麻功擅解毒;雄黃,《本草綱目》謂其能“殺邪氣百毒”;鱉甲,《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可去陰蝕惡肉”。
于理于方于藥此方均是一首攻毒之方。于是試投,果一投即效。
該患者病程特長,毒踞巢穴,已成聚結(jié)頑凝之勢,非此針對性極強的攻毒之劑,是不能奏效的。
1、一切話語權(quán)本質(zhì)上都源自于力量。
如果你追求平等,盡量讓自己強大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案。
2、婚姻不是畢其功于一役的事。
未來的配偶不是你要去攀緣的大樹,不是你要去登的最后一座山峰啊,他是你的一生或一段經(jīng)歷的共歷者而已。
就算是古代,哪怕進入婚姻就蓋棺定論了,在生活中也保不準有意難平,更何況是現(xiàn)代呢。
佛法反復說的,便是無常。
用不變的思路去應(yīng)對無常,終究虛幻一場。
3、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情比堅持更重要,才能沒有那么重要,懷才不遇的人隨處可見。
天才也一樣,一事無成的天才比比皆是。
教育也沒那么重要,受過教育的廢物充斥著這個社會。
只有堅持和決心才是無所不能的。
4、一個簡單粗暴的思維模式:
想點有用的。
不計較對錯,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吃了虧、受了委屈。
你只需要想,做什么是有用的。
一件倒霉事,如果自己不能掌控、不能改變,那就當它不存在。
然后去做自己能做的,把它做好。
經(jīng)常想【想點有用的】,你的思維就會變得清晰,能避免無謂的爭執(zhí)。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也會越來越少。
5、拒絕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得體,拒絕的目標是有效。
好的拒絕就是有效的拒絕,讓對方明明白白接收到:
這是不可以的,而且沒得談。
越清楚越好,不要拖泥帶水留下太多想象空間。
不要顯得猶疑,苦惱,溫吞委婉。
那些都是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得體】的裝飾。
而所有這些裝飾的結(jié)果就是會延長拒絕的過程,讓這個過程變得更漫長,并且更傷人。
要確定,要堅決,才能縮短痛苦的時間。
如果不知道怎么拒絕,那就直接說【不】,然后結(jié)束這段對話,甚至可以起身離開。
這很不得體,但它是有效的。
因為繼續(xù)待在對話里就是在釋放一個信號:你在等待對方求情,你接受討價還價。
這可以被看做一種邀請。
結(jié)束對話,讓討價還價的空間為零。
我導讀
發(fā)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許多疾病皆可出現(xiàn)。發(fā)熱的原因很多,外因多為六淫、傷損、飲食不節(jié)等,內(nèi)因多為情志不暢、過度勞累、氣血不和、臟腑失調(diào)等。治療發(fā)熱的方法多樣,王道瑞教授總結(jié)了三十種。
01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寒之邪所致外感發(fā)熱,無論其有汗、無汗,皆宜發(fā)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等方,藥取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白芷、 藁本 、生姜、蔥白等品。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肺為嬌臟,最忌火灼。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藥取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銀花、連翹、豆豉、蟬衣、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風除濕退熱法
風濕之邪,或風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以頭身重楚為特征。其治既要辛溫祛風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常用神術(shù)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麻杏薏甘湯、羌活勝濕湯等方。藥取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蒼術(shù)、藁本、荊芥、細辛、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因貪涼而易夾濕,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藥取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銀花、連翹、薄荷、黃連、黃芩、荷葉、厚樸、蒼術(shù)、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衛(wèi)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里之濕兼治。 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方,藥取藿香、佩蘭、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樸、豆豉、通草、茯苓、澤瀉、滑石等。
06辛涼甘潤退熱法
外感溫燥,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甘潤生津。 常用桑杏湯、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藥取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貝母、麥冬、沙參等。
07和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熱已生,故寒熱往來交作。 治當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藥取柴胡、桂枝、生姜、黃芩、枳實(殼)、芍藥、半夏、薄荷、石膏等。
08辛寒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jīng)證,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藥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梔、蘆根、竹葉、粳米等。
09通腑瀉熱法
胃腸熱結(jié),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以通為用。治宜釜底抽薪,蕩滌腑實。 方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劑,藥取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牽牛子、羊蹄、何首烏、玄參等。
10苦寒解毒瀉熱法
熱擾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皆宜苦寒解毒瀉火以除熱。 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當歸龍薈丸等方,藥取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大黃、木通、竹葉、板藍根、大青葉、夏枯草、決明子等。
11宣肺清熱法
邪熱壅肺,肺不宣降,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湯、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藥取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銀花、魚腥草、黃芩、山梔、貝母、瓜 蔞 、桔梗等。
12清利肝膽退熱法
熱郁肝膽、肝火上炎、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苦寒瀉熱,化濕利膽。 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歸龍薈丸等方。藥用龍膽草、黃芩、黃連、山梔、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等。
13清利濕熱法
濕熱為害,蘊結(jié)三焦,內(nèi)擾脾胃腸道,治宜清熱利濕。 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樸飲、茵陳蒿湯等,藥取滑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茵陳、石菖蒲、木通、澤瀉、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樸、蒼術(shù)等。
14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分血分皆受熱灼,治當氣血兩清。 常用化斑湯、玉女煎、涼營清氣湯等方,藥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參、犀角、山梔、竹葉、蘆根等。
15清營泄熱法
凡熱入營分,邪傳心包,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毒,葉桂云:“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strong> 常用清營湯、導赤清心湯、清宮湯、神犀丹等方,藥取犀角、丹參、玄參、生地、竹葉、黃連、連翹、銀花、麥冬、丹皮、木通、蓮子、豆豉、紫草、板藍根、天花粉等。
16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陷心包而致竅閉神昏,或痰熱閉竅等,皆當涼開竅閉,清心豁痰。 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藥取犀角、牛黃、冰片、麝香、羚羊角、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玳瑁、天竺黃等。
17鎮(zhèn)驚退熱法
“重能鎮(zhèn)怯”,因驚恐得之,當重鎮(zhèn)安神,調(diào)達氣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藥取朱砂、磁石、琥珀、龍骨、龍齒、牡蠣、石決明、柴胡、枳殼(實)、芍藥、黃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解郁舒肝退熱法
肝經(jīng)郁熱,皆宜疏解理氣,調(diào)和氣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大柴胡湯等方,藥取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殼(實)、芍藥、當歸、丹皮、山梔、黃芩、薄荷、桑葉等。
19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化熱、熱與血結(jié)(蓄血),或熱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葉桂所說“只須涼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犀地清絡(luò)飲等方,藥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黃、丹參、山梔、水蛭、虻蟲、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消食導滯退熱法
飲食不節(jié),宿食內(nèi)停,積而化熱,必當消導通腑,滌熱外出。 常用枳實導滯湯,木香檳榔丸、保和丸等方,藥取黃芩、黃連、連翹、枳實、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莪術(shù)、神曲、白術(shù)、蒼術(shù)、麥芽、谷芽、山楂、雞內(nèi)金、大黃、牽牛子等。
21涌吐退熱法
痰濁、宿食積于胸膈胃脘,蘊結(jié)化熱,溫溫欲吐者,當從吐法,所謂“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鹽湯探吐方等。
22滋陰瀉火法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證,多施此法以苦寒瀉熱,甘寒咸寒滋陰壯水。 常用黃連阿膠湯、大補陰丸、知柏地黃湯等方,藥取生熟地黃、山茱萸、阿膠、山藥、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白芍、龜板、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雞子黃等。
23養(yǎng)陰清肺退熱法
肺熱陰傷,熱灼肺絡(luò)等,皆宜甘寒涼潤,養(yǎng)陰清熱。 常用養(yǎng)陰清肺湯、百合固經(jīng)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方,藥用生熟地黃、玄參、貝母、丹皮、芍藥、百合、麥冬、桔梗、沙參、山梔、蘆根、黃芩、薄荷、連翹等。
24補肺滋腎退熱法
肺腎陰虛,金水兩竭,治當咸寒滋腎,甘涼清潤肺金。 常用月華丸、秦 艽 鱉甲散等方,藥取生熟地黃、天冬、麥冬、阿膠、鱉甲、知母、秦 艽 、地骨皮、青蒿、貝母、獺肝、龜板、沙參、山藥等。
25滋補肝腎退熱法
肝腎陰虧,耗傷精血,一要養(yǎng)其陰液,二要滋補精血。 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飲、一貫煎等方,藥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龜板、麥冬、何首烏、菊花、當歸、阿膠、知母、丹皮等。
26養(yǎng)陰透熱法
邪留陰分,余熱作祟,且正氣已虛,當扶正養(yǎng)陰,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鱉甲湯,以生地、鱉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類滋陰扶正,取青蒿、秦 艽 之品透散清解陰分之余熱。
27養(yǎng)血育陰退熱法
血虛,陰亦損,陽湊之而發(fā)熱,宜當補血育陰。 常用四物湯、補肝湯、歸芍地黃湯等方,藥取熟地、當歸、芍藥、丹參、雞血藤、阿膠、川芎、枸杞子、何首烏、酸棗仁、桑椹等。
28甘溫益氣退熱法
氣虛而衛(wèi)陽不足,故發(fā)熱且伴形寒惡風,治當益氣升陽,甘溫除熱。 常用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主之,藥取黃芪、人參、黨參、白術(shù)、蒼術(shù)、當歸、陳皮、山藥、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補益氣血退熱法
氣血兩虛,低熱遷延,治在心脾,補氣養(yǎng)血。 常用歸脾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yǎng)榮湯等方,藥取人參、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酸棗仁、川芎、丹參、炙甘草、龍眼肉等。
30表里雙解退熱法
凡表里同病而發(fā)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內(nèi)清泄里熱之治。 常用防風通圣散、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涼膈散等方。藥取荊芥、防風、麻黃、薄荷、柴胡、山梔、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石膏、連翹、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諸法,不是孤立的,在臨床應(yīng)用時往往緊密相連,甚至一個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愈。因此,醫(yī)者要圓機活法,隨證施治。
好書推薦
學中醫(yī),總繞不過傷寒溫病,若你想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這本書值得一看。
本書是作者在金方書院舉辦的中醫(yī)學習班之講稿,經(jīng)整理而成,有五部分內(nèi)容組成:第一部分為“《傷寒論》講座”,第二部分為“談?wù)勄宕t(yī)葉桂與吳瑭”,第三部分為“發(fā)熱論治三十法”,第四部分為“中醫(yī)古代文化與中醫(yī)藥學”,第五部分為“《醫(yī)易義》釋譯”。本書涉及不少中醫(yī)古醫(yī)籍原著內(nèi)容,故不少古文字與今天所用有異,如“臟腑”二字,古為“藏府”;“硬”,古為“鞭”等,往往引用時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內(nèi)容選自《中醫(y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編),最終解釋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yī) 推薦發(fā)表,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
體免疫力可以保護我們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侵襲,它就像駐扎體內(nèi)的一支軍隊,承擔著防御重任,以防人體受到細菌、病毒等“敵人”的攻擊。免疫力對身體健康至關(guān)重要,免疫力強的人身體健康、很少感冒,而免疫力差的人容易受流行病感染。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方劑希望能幫到你。
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方劑一
能激發(fā)腫瘤患者免疫反應(yīng)的中草藥有:人參,豬苓、仙鶴草、大棗、靈芝、桂枝、柴胡、當歸、甘草、白術(shù)、天門冬、薏苡仁、茯苓、白花蛇舌草、中邊蓮等。
能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方劑有很多,如玉屏風散、六味地黃丸、歸脾丸、十全大補丸、人參養(yǎng)榮丸、鹿茸丸、八珍丸、龜齡集、補中益氣丸、四君子丸、貞芪扶正顆粒、大補陰丸等上百種,但是也不能亂用,應(yīng)通過醫(yī)生根據(jù)自己的體質(zhì)、病情恰當選用。
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方劑二
1、增強細胞免疫,促進淋巴細胞轉(zhuǎn)化
藥物:人參、刺五加、黃芪、黃精、靈芝、云芝、豬苓、冬蟲夏草、仙茅、仙靈脾、鎖陽、鹿茸、杜仲、銀耳、阿膠菟絲子、五味子、女貞子、首烏、熟地、杜仲、銀耳、阿膠、龜板、當歸、桑寄生、旱蓮草、雞血藤、紅花、桑葉、蒲公英、柴胡、山豆根、青黛、野菊花、王不留行。方劑:參附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湯、四物湯、生脈散、人參清肺湯。
2、誘導干擾素的產(chǎn)生
藥物:黃芪、人參、山藥、刺五加、靈芝、香菇、石斛、淫羊藿、枸杞、丹參、龍膽草、黃連、金銀花、甘草。
3、影響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抗體形成
藥物:人參、刺五加、黨參、黃芪、香菇、云苓、豬苓、海寶、沙參、天冬、鱉甲、枸杞、女貞子、玄參、附子、生姜、金銀花、黃柏、柴胡、青蒿、龍膽草、丹參、甘草、麝香、肉桂、砂仁、大黃。
方劑:四君子湯、參附湯、黃芪建中湯、龜齡集、六味地黃湯、當歸補血湯、四物湯、葛根湯、柴胡清肝湯。
4、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功能
藥物:人參、刺五加、黨參、白術(shù)、黃芪靈芝、云芝、銀耳、冬蟲夏草、豬苓、猴頭菌、海藻、淫羊藿、枸杞、杜仲、腫節(jié)風、丹參、當歸、蒲黃、白花蛇舌草、鴉膽子、紫草、青蒿、山梔、丹皮、知母、大蒜、魚腥草、金銀花、大青葉、野菊花、黃連、黃芩、大黃、穿心蓮、白貓夏枯草、白英、一枝黃花、柴胡、石榴、洋金花、鹿角膠、牛黃、蟾酥、補骨脂、蘑菇、茯苓、甘草、麝香。
方劑: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白鳳丸、六味地黃湯、當歸補血湯、黃連解毒湯、犀黃散、生脈散
中藥湯劑是中醫(yī)最常使用的一種劑型,因為它吸收快,易發(fā)揮療效,便于加減應(yīng)用,所以能全面、靈活地適應(yīng)各種病證。但是如果煎法不當,服藥方法不科學,也會影響藥物的療效。為了充分發(fā)揮中藥湯劑的治療作用,避免不良反應(yīng)的發(fā)生,此文對煎藥的容器、次數(shù)、溫度、藥引、禁忌以及服藥后的注意事項等作詳細的介紹,以方便大家掌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7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鱉甲養(yǎng)陰煎
下一篇: 鱉甲大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