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鱉甲(醋炙,去裙襕)3兩,當歸(切,焙)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芍藥1兩,京三棱(炮,銼)1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產(chǎn)后少腹結(jié)塊,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 : 每服5錢匕,空心溫酒調(diào)下,每日2次。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六一
穿山甲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穿山甲是一種能散結(jié)、下乳、消癰的中藥,也可以叫它鯪鯉甲、川山甲、山甲、山甲片等,下面介紹穿山甲的功效與作用在附骨疽初起尚未化膿、缺乳、腫毒初起、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等方面的用法
穿山甲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功效:活血散結(jié)、通經(jīng)下乳、消腫排膿。
作用:適用于乳汁不下、血瘀經(jīng)閉、風濕痹痛、癥瘕、癰腫瘰疬。
禁忌:氣血虛弱人群不宜服用穿山甲;癰疽已潰人群不宜服穿山甲;孕婦禁服穿山甲。
穿山甲的功效與作用
1穿山甲治附骨疽初起,患肢劇痛腫脹、尚未化膿。
穿山甲有治附骨疽初起尚未化膿的作用,可以用7.5克穿山甲、30克露蜂房、7.5克蛇蛻、7.5克血余炭這四味中藥為末,每次用溫酒調(diào)服6克、一天1次。
2穿山甲治缺乳、乳汁不下。
穿山甲有治缺乳的作用,可以用10克炒穿山甲砂、30克黃芪、10克通草、15克全當歸、15克王不留行、12克白芷、15克黨參、15克大棗、1個鮮豬腳這九味一起加水燉服,飲湯食肉,每日1劑。
3穿山甲治腫毒初起。
穿山甲有治腫毒初起的作用,可以把二兩炮焦的穿山甲研磨成為細末,加入麝香少許,每次用溫酒服下二錢半。
4穿山甲治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小關(guān)節(jié)腫痛,屈伸不利。
穿山甲有治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的作用,可以用10克穿山甲、20克黃芪、10克白芍、10克桂枝、20克生龍骨、20克桑寄生、14克獨活、20克生牡蠣、3克細辛、10克威靈仙、10克秦艽、10克川烏一起加水煎藥服用,每日1劑,早飯、晚飯后2次水煎服。
黃芩10g
【性味】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甘。
【歸經(jīng)】入心、肺、膽、大腸經(jīng)。
①《品匯精要》:行手太陰、陽明經(jīng)。
②《綱目》: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太陰、少陽六經(jīng)。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大腸、膀胱、膽四經(jīng)。
【功用主治-黃芩的功效】瀉實火,除濕熱,止血,安胎。
治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濕熱瀉痢,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
①《本經(jīng)》:主諸熱黃疸,腸澼,泄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
②《別錄》: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谷,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臍下熱痛。
④《藥性論》:能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令人宣暢,去關(guān)節(jié)煩悶,解熱渴,治熱腹中疞痛,心腹堅脹。
⑤《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
治乳癰,發(fā)背。
⑥《珍珠囊》:除陽有余,涼心去熱,通寒格。
⑦李杲:治發(fā)熱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瀉肺火,下行瀉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調(diào)經(jīng)清熱,胎有火熱不安,清胎熱,除六經(jīng)實火實熱。
⑨《綱目》: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定喘嗽,止失血,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頭痛,解瘟疫,清咽,療肺痿肺癰,乳癰發(fā)背,尤祛肌表之熱,故治斑疹、鼠瘺,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jié),便血、漏血。
⑾《科學的民間藥草》:外洗創(chuàng)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①《藥對》:山茱萸、龍骨為之使。
惡蔥實。
畏丹砂、牡丹、藜蘆。
②《本草經(jīng)疏》:脾肺虛熱者忌之。
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jīng)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選方】①治小兒心熱驚啼:黃芩(去黑心)、人參各一分。
搗羅為散。
每服一字匕,竹葉湯調(diào)下,不拘時候服。
(《圣濟總錄》黃芩散) ②瀉肺火,降膈上熱痰:片子黃芩,炒,為末,糊丸,或蒸餅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
(《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氣管炎:黃芩、葶藶子各等分,共為細末,糖衣為片,每片含生藥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
(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腸炎:黃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時,過濾殘渣,再加二倍水浸泡兩次,合并濾液,用20%明礬液倒入浸液中,調(diào)節(jié)pH為3.5(每100公斤黃芩,需明礬6~8公斤),產(chǎn)生黃色沉淀,靜置四小時,棄去上層清液,將沉淀物裝入布袋中加水過濾,烘干,粉碎,造粒打片。
每次服二至三片。
(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⑤治少陽頭痛及太陽頭痛,不拘偏正:片黃芩,酒浸透,曬干為末。
每服一錢,茶、酒任下。
(《蘭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論》黃芩湯) ⑦治淋,亦主下血:黃芩四兩,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發(fā)或止,皆心臟積熱所致:黃芩一兩(去心中黑腐),搗細羅為散。
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
不計時候,和滓溫服。
(《圣惠方》黃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黃芩,為細末。
每服一錢,燒秤錘淬酒調(diào)下。
(《本事方》) ⑩治婦人四十九歲已后,天癸卻行,或過多不止:黃芩心枝條者二兩(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
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進二服。
(《瑞竹堂經(jīng)驗方》芩心丸) ⑾安胎:白術(shù)、黃芩、炒曲。
上為末,粥丸,服。
(《丹溪心法》) ⑿治肝熱生翳,不拘大Z'bJL:黃芩一兩,淡豉三兩,為末。
每服三錢,以熱豬肝襄吃,溫揚送下,日二撮。
忌酒,面。
((衛(wèi)生家寶方)) ⒀治眉眶痛,屬風熱與痰:黃芩(酒漫,炒)、白芷。
上為末,茶清調(diào)二錢。
((丹溪心法)) ⒁治灸瘡血出:酒炒黃芩二錢。
為末,酒服。
((怪證奇方》) ⒂治火丹:杵黃芩末,水調(diào)敷之。
((G陰沸驗方)) ⒃治產(chǎn)后血渴,飲水不止:黃芩(新瓦上焙干)、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件,細切。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倘氏家藏方,)
【臨床應(yīng)用】①治療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用50%黃芩煎液,1歲以下每天6毫升,1歲以上8~10毫升,5歲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
經(jīng)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氣管炎11例,急性扁桃體炎1例。
治后體溫降至正常、癥狀消失者51例,無效12例。
體溫多在3天內(nèi)恢復(fù)正常,癥狀消失多為4天。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取黃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開水10斤,攪拌浸泡靜置24小時,取上清液8斤。
將煎液緩緩加入石灰水中,邊加邊攪拌,至pH呈7~8為止。
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
治療35例,臨床治愈2例,顯效16例。
對單純型療效較好。
③治療急性菌痢取黃芩、訶子等量,以明礬沉淀法提制成粉。
每次2克,日服4次,小兒酌減。
對癥治療:失水者補液,高熱者配合解熱劑。
治療100例,平均2.5天癥狀消失,3.3天大便鏡檢正常,4.3天大便培養(yǎng)轉(zhuǎn)陰,5.3天臨床治愈。
④治療鉤端螺旋體病取黃芩、銀花、連翹等量,分別制成黃芩素及銀花、連翹浸膏,混合制成片劑,每片重0.5克,相當于生藥3.7克。
每次10~15片,6小時服1次,小兒酌減。
共治65例,其中一個地區(qū)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區(qū)收治6例,失敗4例,療效差異甚大,原因有待研究。
有效病例服藥后,開始降溫時間平均為7.5小時,體溫恢復(fù)正常時間平均為1.8天,臨床癥狀和體征大多在2~5天內(nèi)減輕或消失。
以對中、輕度病人療效較好,退熱較快,對重度晚期病人退熱較慢,療效較差。
服藥期間未見嚴重毒性反應(yīng),僅少數(shù)病例有輕微惡心、嘔吐及腹瀉現(xiàn)象,停藥后即可消失。
⑤治療傳染性肝炎將黃芩的提取物-黃芩素裝膠囊,每粒0.25克。
每次2粒,日服3次,兒童酌減。
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27例,自覺癥狀和體征均于1月內(nèi)消失,肝功能恢復(fù)正常。
其中治療半月,谷丙轉(zhuǎn)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
亦有用黃芩素針劑,每日肌注2毫升(含黃芩素40毫克),1個月為一療程,治療急性無黃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顯效1例,有效6例。
另曾配合胎盤組織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劑,治療遷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顯效1例,有效2例;治療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顯效6例,有效14例,無效14例。
未見明顯副作用。
⑥治療腎炎、腎盂腎炎用黃芩提取物制成5%黃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兒童減半),每日2次。
共治20例,治療期間除配合臥床休息、低鹽飲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藥物。
結(jié)果急性腎炎11例,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fù)查尿液兩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轉(zhuǎn)(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fù)查尿液僅有少量紅、白細胞)5例;腎盂腎炎9例,治愈、好轉(zhuǎn)(標準同上)各4例,1例用藥10天無變化。
療程最長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
治愈病例臨床癥狀的消失時間平均為9天,尿檢恢復(fù)正常時間平均為15.6天。
黃芩治療腎病所以奏效,可能與其具有抗菌、降血壓、利水等作用有關(guān)。
⑦治療高血壓病將黃芩制成20%的酊劑,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
治療51例,服藥前血壓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藥1~12月后血壓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
一般臨床癥狀也隨之消失或減輕。
據(jù)觀察,本藥雖經(jīng)較長時期服用,仍能發(fā)揮繼續(xù)降壓作用。
無明顯副作用。
此外,以黃芩煎荊預(yù)防猩紅熱,黃芩含片預(yù)防白喉,有一定作用。
【名家論述】①《藥對》:黃芩,得厚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蠣令人有子;得黃芪、白蘞、赤小豆療鼠瘺。
②《本草圖經(jīng)》:張仲景治傷寒心下痞滿,瀉心湯四方皆用黃芩,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又太陽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黃芩黃連湯,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
③《醫(yī)學啟源》:黃芩,治肺中濕熱,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藥。
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補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訣》云,其用有九:瀉肺經(jīng)熱,一也;夏月須用,二也;上焦及皮膚風熱,三也;去諸熱,四也;婦人產(chǎn)后,養(yǎng)陰退陽,五也;利胸中氣,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熱及脾濕,八也;安胎,九也。
單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謂此也。
④張元素: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熱久不可者,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
肌熱及去痰用黃芩,上焦?jié)駸嵋嘤命S芩,瀉肺火故也。
瘡?fù)床豢扇陶?,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梢根,及引經(jīng)藥用之。
⑤李杲:黃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熱,手太陰劑也。
細實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
凡去上焦?jié)駸幔氁跃葡催^用。
片芩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
若肺虛者,多用則傷肺,必先以天門冬保定肺氣,而后用之。
黃芩、白術(shù)乃安胎圣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敢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yǎng)胎,黃芩乃上、中二焦藥,能降火下行,白術(shù)能補脾也。
⑦《綱目》:潔古張氏言黃芩瀉肺火,治脾濕;東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條芩治大腸火;丹溪朱氏言黃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張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后心下滿而不痛瀉心湯并用之;成無己言黃芩苦而入心,泄痞熱,是黃芩能入手少陰、陽明、手足大陰、少陽六經(jīng)典。
蓋黃芩氣寒味苦,苦人心,寒勝熱,瀉心火,治脾之濕熱,一則金不受刑,一則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脾胃,損其母也。
……楊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熱,不及黃芩,蓋亦不知柴胡之退熱,乃苦以發(fā)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之退熱,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
黃芩得酒上行,得豬膽汁除肝膽熱,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白皮瀉肺火,得白術(shù)安胎。
⑧《本草經(jīng)疏》: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
諸熱者,邪熱與濕熱也,黃疸、腸澼、泄痢,皆溫熱勝之病也,折其本,則諸病自瘳矣。
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腸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也。
血閉者,實熱在血分,即熱入血室,令人經(jīng)閉不通,濕熱解,則榮氣清而自行也。
惡瘡疽蝕者,血熱則留結(jié),而為癰腫潰爛也;火瘍者,火氣傷血也,涼血除熱,則自愈也。
《別錄》消痰熱者,熱在胸中,則生痰火,在少腹則絞痛,小兒內(nèi)熱則腹痛,胃中濕熱去,則胃安而消谷也。
淋露下血,是熱在陰分也;其治往來寒熱者,邪在少陽也;五淋者,濕熱勝所致也;苦寒清肅之氣勝,則邪氣自解,是伐其本也。
黃芩為苦寒清肅之藥,功在除熱邪,而非補益之品,當與黃連并列,雖能清熱利濕消痰,然苦寒能損胃氣而傷脾陰,脾肺虛熱者忌之。
⑨《本草匯言》: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
上焦之火,山梔可降,然舍黃芩不能上清頭目。
……所以方脈科以之清肌退熱,瘡瘍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熱明目,婦女科以之安胎理經(jīng),此蓋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也。
⑩《藥品化義》:黃芩中枯者名枯芩,條細者名條芩,一品宜分兩用。
蓋枯芩體輕主浮,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膈上熱痰,咳嗽喘急,目赤齒痛,吐衄失血,發(fā)斑發(fā)黃,痘疹瘡毒,以其大能涼膈也。
其條芩體重主降,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閉結(jié),小便淋濁,小腹急脹,腸紅痢疾,血熱崩中,胎漏下血,挾熱腹痛,譫語狂言,以其能清大腸也。
⑾《本經(jīng)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熱不及黃芩,蓋柴胡專主少陽往來寒熱,少陽為樞,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黃芩專主陽明蒸熱,陽明居中,非黃芩不能開泄蘊著,一主風木客邪,一主濕土蘊著,詎可混論。
芩雖苦寒,畢竟治標之藥,惟軀殼熱者宜之,若陰虛伏熱,虛陽發(fā)霉,可輕試乎?其條實者兼行沖脈,治血熱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熱,經(jīng)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⑿《本經(jīng)疏證》:仲景用黃芩有三耦焉,氣分熱結(jié)者,與柴胡為耦(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桂枝湯);血分熱結(jié)者,與芍藥為耦(桂枝柴胡湯、黃芩湯、大柴胡湯、黃連阿膠湯、鱉甲煎丸、大黃蟅蟲丸、奔豚湯、王不留行散、當歸散);濕熱阻中者,與黃連為耦(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以柴胡能開氣分之結(jié),不能泄氣分之熱,芍藥能開血分之結(jié),不能清迫血之熱,黃連能治濕生之熱,不能治熱生之濕。
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終未巳也。
故黃芩協(xié)柴胡,能清氣分之熱,協(xié)芍藥,能泄迫血之熱,協(xié)黃連,能解熱生之濕也。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性味與歸經(jīng)】咸,平。入肝、脾、腎經(jīng)。【功效】滋陰潛陽,散結(jié)消痞?!九R床應(yīng)用】 1. 用于腎陰不足、潮熱盜汗,或陰虛陽亢,以及熱病傷陰、陰虛風 動等癥。 鱉甲能滋肝腎之陰而潛納浮陽。治陰虛潮熱,常配青蒿、地骨皮 等同用;治陰虛陽亢動風,常與龜板、牡蠣、白芍、阿膠等同用 。 2. 用于久瘧、瘧母、胸脅作痛及月經(jīng)不通,癥瘕積聚等癥。 本品能軟堅散結(jié),且可破瘀通經(jīng),故適用于久瘧、瘧母、胸脅作 痛以及月經(jīng)不通、癥瘕積聚等癥,可與三棱、莪術(shù)、青皮、香附 、紅花、桃仁等配伍應(yīng)用?!咎幏接妹可M甲(生用。主要用于滋陰潛陽)。 炙鱉甲、鱉甲(砂炙用,主要用于軟堅散結(jié))?!疽话阌昧颗c用法】三錢至一兩,先煎。【附藥】鱉甲膠:系用鱉甲熬制而成。功能補腎滋陰,適用于腎陰虛虧。一般用量 為一錢至三錢,烊化后沖入藥汁中。【按語】鱉甲與龜板都髓滋陰潛陽,治虛熱盜汗及陰虛陽亢等癥,兩藥往往同用。 但鱉甲清虛熱的作用較強,且能通血脈、破瘀散結(jié),可用于肝脾腫大、月 經(jīng)閉止;龜板則補血止血、益腎健骨,可用于崩漏下血及筋骨痿軟。這是 兩藥不同之點?!痉絼┡e例】鱉甲散《沉氏尊生》:鱉甲、柴胡、知母、秦艽、當歸,青蒿,烏梅 、地骨皮 治骨蒸?!疚墨I摘錄】《本經(jīng)》:「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別錄》:「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藥性本草》:「除骨熱, 骨節(jié)間勞熱.... 婦人漏下五色,下瘀血 ?!?《本草綱目》:「除老瘧、瘧母。」
青蒿鱉甲湯以青蒿、鱉甲為君藥,配伍生地、知母養(yǎng)陰透邪,治療熱病傷陰,邪伏陰分之證;清骨散治療陰虛內(nèi)熱之骨蒸勞熱;秦艽鱉甲散重用柴胡、鱉甲、地骨皮,是養(yǎng)陰清熱、與和解祛風并進,治療風勞病之骨蒸盜汗。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pianfang/157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鱉甲干漆散
下一篇: 鱉甲散